北京聚師網知道有不少小夥伴都在準備10月底的教資筆試,但作文這一座大山十分難翻越。所以今天小編便為大家收集到了三個名人真實故事來積累素材庫,一起來看吧。
北大老校長嚴復守護傳統文化
《天演論》的作者嚴復在1912 年擔任北大校長時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他認為傳統文化需要復歸,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這一行為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從古至今,教育發展一直牽動著大眾的心,只有專注教育才能令教育傳承發展,走向輝煌。
憂國憂民的辛棄疾值得萬古歌頌
愛國情懷是十分重要的,而北宋詩人辛棄疾便是一位十分愛國的人,他曾寫出《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及女真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位卑未敢忘憂國」,辛棄疾的愛國情懷可見一二。
拳拳愛國心的蕭邦
費列德利克·蕭邦是著名的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在他年輕的時候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他輾轉於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蕭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蕭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北京聚師網簡評:希望正在備考教資筆試的小夥伴們可以收藏並閱讀完上述內容,在考場上可以熟練運用起來,爭取早日通過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