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條檢視自己心理健康的症狀

2021-01-19 騰訊網

最新研究調查發現,「行為健康狀況」對生活的影響,要遠遠大於身體健康,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重度憂鬱症」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心理不健康不只是讓人心情不好而已,甚至還可能會讓人產生身體上的疾病。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系,跟心理學、社會學與精神醫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英國的健康醫護系統進行一系列調查,發現精神疾病也同時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巨大影響。廣義上講,與同年齡的人相比,有精神疾病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增加50%,預期壽命相差約15-20歲。

但反過來說,只要顧好心理健康,就可以解決50%「不知名的病痛」,像是莫名的背痛、頭痛、胸悶、拉肚子、便秘、耳鳴、胃痛、脹氣、心悸,甚至是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這些最常見的症狀或疾病,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壓力、憂鬱,雖然已經有眾多研究證實這一點,但很少人會注意到。

研究團隊也在論文結語時提到,「精神疾病是每個社會的大問題,也是造成世界苦難的主要原因 更好地改善心理健康,將直接提升幸福感。」

而這些心理的狀況,其實在早期時都有跡可循,如果可以提早發現自己的不對勁,尋求自律神經專家、或是心理諮詢師,就能在最一開始時預防這樣的狀況。

10條檢視自己心理健康的症狀

1.情緒起伏大:情緒變化多,突然很嗨,下一秒又突然很低落,而且常常覺得很不耐煩,可能原本可以排隊10分鐘,現在5分鐘就忍耐不住;或是變得很容易發脾氣。

2.個性「突然」改變:本來是個很活潑的人,突然話變少,問他都說「沒事、只是不想講話」;或是原本很內向文靜的人,突然變成人來瘋,很多話、嘰嘰喳喳停不下來。

3.自我價值觀「突然」改變:變得沒自信、悲觀負面;或是過度自信到自我膨脹,以為自己是全天下最厲害的人。

4.思考改變:開始變得容易鑽牛角尖,會對一件事想很久很久,而且多半是負面思考。

5.人際關係改變:變得過度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可能別人說一句話就覺得是在針對自己,變得多疑、不信任別人。

6.睡眠品質變差:開始睡不著、容易早醒,或是整個晚上頻繁做夢,或是睡很久都睡不飽、變得嗜睡,或是該睡覺的時候一點都不困、不該睡覺的時候一直打瞌睡。

7.食慾改變:食欲不振、胃口變差,或是明明不餓卻一直想吃東西。

8.生活習慣改變:原本一天只喝一杯咖啡,突然變成要喝3杯以上,或是開始頻繁喝酒、抽菸,劑量都比以前高。

9.注意力與記憶力下降:常常恍惚,無法專心做一件事超過10分鐘,別人講過的事馬上就忘了。

10.自律神經失調:全身上下都不舒服,像是頭痛、頭暈、胸悶、心悸、耳鳴、拉肚子或便秘,但持續很久都找不出原因。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這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你達到幾條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越來越受重視。而因為心理原先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廣泛地推崇,所以許多人對心理健康、心理問題與心理諮詢都有一定的誤解。比如,有人就會認為,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就是精神病。
  • 醫療小丑有助於兒科患者的症狀管理與心理健康
    醫療小丑有助於兒科患者的症狀管理與心理健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15:11 巴西聖埃斯皮裡圖聯邦大學Luís Carlos Lopes-Júnior團隊研究了醫療小丑對兒科症狀管理的有效性。
  • 網友喊鄭爽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健不健康可以從這10條標準判斷
    我們來看經典的馬斯洛和米特爾曼心理健康十條標準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 心情好了百病不生,這心理健康10條標準你達標了嗎?
    此時謀求健康,在修身之外離不開修心。既然工作這個舞臺不再屬於自己,就要自覺地在心理上轉換角色。讓自己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從而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至關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10條標準」為經典,也是每一個還沒進入老年階段的人應該借鑑的。
  • 【健健康康講科普】——心理健康素養科普十條
    【健健康康講科普】——心理健康素養科普十條 2020-12-30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與心靈相約,與健康同行 | 《心理健康素養十條》來了!(一)
    心理健康素養十條第一條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一個健康的人, 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 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第二條 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 對於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
  • 疫情過後「心理瘟疫」在蔓延|抑鬱症|疫情|心理|疾病|症狀|...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潘集陽教授表示,如今,精神疾病的發病人群越來越低齡化,尤其是疫情過後,很多未成年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抑鬱……「心理瘟疫」正在蔓延。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
  • 「健康提醒」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專家教你這樣調整自己
    特別是以前有過焦慮或抑鬱的部分病人,在疫情期間復發,出現情緒低落、悲觀絕望、食慾下降、體重下降、月經不調、大小便異常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半個月以上沒有好轉,一定要到醫院及時尋求幫助。如何判斷心理是否生病了?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層面。
  • 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沒有什麼可羞愧的
    雖然現在很多人已經明白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會被焦慮和抑鬱情緒影響。Sangu Delle在TED演講分享中表示,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心理問題三緘其口,尤其是男性。但是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不會讓我們變得軟弱,而是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 你心理健康嗎?十個心理標準你具備嗎?
    我們把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心理活動的耐受力。3.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種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狀態,人的所有心理過程都有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
  • 陪你走向健康——心理健康的十大標準
    對照著網上的一些「抑鬱」、「焦慮」、「強迫」等病症,給自己貼標籤,認為自己出現情緒困擾就是心理不健康,一定是得了心理疾病。01那麼究竟什麼是心理健康呢?首先想澄清兩點:第一,心理健康不是天天開心沒煩惱,那是神仙不是人。其次,心理健康也不是所謂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種具有適應性的心態,但單純的正能量不能代表心理健康。
  • 哪些症狀需要看心理醫生的?
    1.想提高生活質量、探索自己、發揮潛能、更幸福時。 2.在生活、學習、人際和工作中有心理困擾; 有婚姻家庭問題、婚外情引起的情緒問題、中年危機等。
  • 測一測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關於心理健康,迄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定義。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智力正常、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基本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的一種完好狀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條標準是: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3.生活理想切合實際;4.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適度地發洩情緒和控制情緒;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條件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 衡量心理健康與否的標準是內心沒有衝突
    《報告》稱,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到中度心理問題;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問題。《報告》指出,我國國民心理健康需求極大,超七成民眾認為心理諮詢服務不便利。
  • 家長別只關心孩子的教育,心理健康很重要,讓孩子告別抑鬱症
    現在家長普遍都關注兒童教育問題,或者是身體健康,反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今天給大家科普兒童抑鬱症的知識。1.首先,什麼是抑鬱症,它是怎樣的一種病呢?抑鬱症又被叫做抑鬱障礙,主要表現為心情的持久低落,或是心理障礙,經常悶悶不樂。甚至出現悲觀厭世,自殺的舉動。
  • 「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健康素養十條學起來~
    2020年,為弘揚攻堅克難的偉大抗疫精神,進一步提升全民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意識,倡導社會關注、支持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積極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我國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定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
  • 殺人惡魔馬加爵,也是心理健康的受害者!不要忽視孩子心理健康了
    最近幾年,我在從事教學工作的時候,一直很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因為我發現心理健康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課業成績。2、家長也遠離了自己,父母也是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的,馬加爵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寵愛有加,加上他成績好,因此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可能是從小比較聽話,馬加爵沒有怎麼經歷過挫折,更沒有受到過大家的冷落,他自己曾後悔的說到,因為一次吵架自己最終決定走sha人這條路,現在看來真是太愚蠢了,說明他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是一時衝動,但是因為父母很少對他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引導,
  • 老年人心理健康十條標準
    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充分的安全感。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六、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
  • 省人大代表、團省委書記池志雄:建議制定「廣東省青少年心理健康...
    池志雄介紹,此前,團省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個別訪談、發放問卷、查閱心理篩查數據等方式,赴9個地市16個縣區開展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現狀」專題調研。調研顯示,在抑鬱和焦慮兩類主要心理問題方面,廣東省68.90%青少年無抑鬱症狀,77.07%青少年無焦慮症狀,反映全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但調研發現,各年齡段青少年抑鬱和焦慮心理問題呈日益多發和加重趨勢。
  • 疫情之下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這樣調整自己
    特別是以前有過焦慮或抑鬱的部分病人,在疫情期間復發,出現情緒低落、悲觀絕望、食慾下降、體重下降、月經不調、大小便異常等症狀。如果症狀持續半個月以上沒有好轉,一定要到醫院及時尋求幫助。如何判斷心理是否生病了?彭國球表示,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