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攜「龍城瑰寶」特展歸來

2020-12-24 騰訊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室內展廳在暫閉141天後,將於6月13日(星期六)與等候多時的觀眾朋友們重新見面。相印於心,何辭久候。在天妃宮遺址館室內展廳暫閉期間,我們不斷收到觀眾的來電和現場諮詢。這其中,既有來自河東區大直沽 「近鄰」的問候,也有外省市慕名而來「遠親」的探省。我們在感動之餘,也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場館重新恢復開放後,努力為大家奉上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展覽與活動。

在此期間,我館職工主動「閉關修煉」,在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加強館內文物保護力度的同時,也時刻期盼著能在疫情結束後,早日與觀眾朋友們相約天妃宮遺址館。終於,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近日,天妃宮遺址館按照預定方案,加緊籌備落實各項開館準備工作。在這個初夏明媚的陽光中,我們即將迎來與觀眾朋友們的久別重逢。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將為大家奉上特色文化遺產大餐:與國寶級文物面對面的實物大展——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

這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古城,這是一方非同尋常的寶塔,這是一段神秘多舛的歲月。歷經三燕、北魏、隋、唐、遼五個朝代,跨越近800年的歷史光陰,當朝陽北塔文物瑰寶攜「佛寶重光」來到天津觀眾的面前,它究竟會為我們講述怎樣的傳奇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天妃宮遺址館,去了解朝陽北塔的歷史變遷與佛塔出土的珍貴文物吧。

特展預熱,展品先行

朝陽北塔的歷史變遷

展覽的第一單元通過朝陽北塔出土的歷代建築構件,如瓦當、柱礎、石雕等文物,反映朝陽北塔的建築藝術與歷史變遷。

公元341年,前燕開國君主慕容皝(huàng)在柳城(今朝陽縣柳城鎮)之北、龍山(今朝陽市鳳凰山)之西築「龍城」,並於次年遷都於此。此後,前燕、後燕和北燕都以龍城為都。北魏太和年間(485-490),文成文明皇后(北燕亡國之君馮弘之孫女)馮氏思念故國,在三燕故都龍城敕建了一座土木結構樓閣式塔,賜名「思燕佛圖」,這便是朝陽北塔的前身。

時間推移到隋代,隋文帝楊堅在營州(今朝陽)「思燕佛圖」舊址上敕建寶塔,賜名梵幢寺塔。唐代時,安祿山奉命對梵幢寺塔進行維修,並更名為開元寺塔。到了遼代,此塔經過兩次重修,又更名為延昌寺塔,從而變成了如今所見的遼代風格密簷式磚塔。

朝陽北塔的歷史變遷圖

朝陽北塔是國內唯一五世同體的佛寶塔。據考證,朝陽北塔最下層為三燕時期「和龍宮」建築基址,北魏時在「和龍宮」基址上建造土木結構樓閣式佛塔,隋唐再改築為樸素的密簷式磚塔,最後遼代在密宗僧的指導下修建成雕飾繁複的方形空心十三級密簷式磚塔。

朝陽北塔考古出土文物

展覽的第二單元,陳列有朝陽北塔中出土的舍利塔、金銀器、瓷器、水晶、瑪瑙、琥珀、玉器等各類珍貴文物,我們可以從這些器物直觀地認識遼代佛塔的梵音鼎盛,感受遼代文明和佛教藝術的魅力。

遼代朝陽北塔分為天宮、中宮、地宮。發掘時,地宮已被盜掘破壞,所幸天宮得以保全。考古工作者在天宮發掘出以鎏金銀塔、金銀經塔和波斯玻璃瓶三件國寶級文物為代表的一批極其重要的文物。

鎏金銀塔

此器件為六角形三重簷式,由基座、須彌座、塔身、塔簷、剎頂組成。第一層塔身每面鏨刻一尊坐佛,應為釋迦牟尼和密宗五方如來;第二層塔身刻寫梵文字母,應是六佛梵文「種子」;第三層塔身刻梵文,當是「六字真言」;最珍貴處是在塔身內藏有題記銅板1件,銅板兩面刻字,一面寫有「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與舍利同時葬此銀塔並摧碎小佛頂陀羅尼各一本」。

金銀經塔(附經卷)

該文物在鎏金銅爐盤上置銀蓋,蓋上鎏金銀蓮座內放一金蓮葉,其上為內藏銀經卷的圓筒形塔身;塔身用四重圓筒套合,從外到內,一、三重為金筒,二、四重為銀筒;一至三重鏨刻坐佛、菩薩、八大靈塔、蓮花等,第四重素麵。筒內藏有刻有經文的銀片(銀經卷)。

波斯玻璃瓶(複製品)

朝陽北塔天宮出土。高16釐米、腹圍8.3釐米、底徑5.7釐米,整體造型如一隻昂首蹲坐之鳥。瓶內立一長頸弧腹小瓶。呈淡綠色,極輕薄,晶瑩透明,是產於古代波斯地區的玻璃器珍品。

從三燕「和龍宮」開始建造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一千七百年。北塔像矗立在「龍城」之上的巨人,飽經歲月風霜,卻始終屹立不倒。我們希望通過引進這一展覽,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佛教文化在朝陽這片土地上曾經創造的輝煌,感受自三燕至遼代「龍城」佛塔歷經的鼎盛與滄桑,領略朝陽北塔出土珍貴文化瑰寶帶來的視覺衝擊與震撼。

該展覽於6月13日至10月20日展出,歡迎觀眾此期間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觀賞「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回溯北塔歷史,見證輝煌滄桑!

龍城瑰寶

——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

展覽預告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最新引進的特展「龍城瑰寶——朝陽北塔出土重要文物展」,在工作人員認真細緻、緊張有序地籌備下,將於6月13日至10月20日在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一樓展廳與觀眾見面,歡迎廣大觀眾此期間到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觀展,了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風採,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見證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的工作成就。

觀展指引

開館時間

周二至周日為9:00——16:30開放(17:00閉館);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票務演示

1、使用真實姓名、聯繫方式、身份證件(二代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軍官證、士兵證)號碼等信息進行預約,每個證件號每天只能預約1次。預約編碼當天有效,過期作廢。

2、特殊情況,可憑預約記錄檢票,安檢合格後入館參觀。

3、目前,線上個人預約分為四個時段:09:00--11:00,11:00--12:30,12:30--14:30,

14:30--16:30。每個時段線上預約限150人,現場預約限50人。

領票須知

參觀當天憑預約時使用的有效身份證件驗證入館參觀,一人一證,身高1.3米(含)以下兒童憑預約填報信息,直接與家長一同入館。

展品預覽

金銀經塔

金銀經塔是以金、銀、銅、珍珠製成的。分為爐盆、蓮座、塔身、頂蓋四個部分。塔身由四重金、銀片製成的圓通交替套裝而成,內藏銀經卷,經卷是由七塊銀片鉚接後捲成經筒的。

鎏金銀塔

鎏金銀塔為六角形三重簷式,由基座、塔身和剎頂構成,塔身為六稜形,每面都刻有一佛。塔內放置舍利瓶,瓶內裝有水晶珠。

地宮石函

北塔地宮出土的石函蓋上刻一方塔,塔身刻《般(bo)若波羅蜜多心經》。石函四側雕刻「哪吒護法」故事,圖案上書「大聖哪吒太子」。內容為哪吒指揮夜叉率眾追殺興風作浪的和修吉龍王。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哪吒鬧海故事圖像,畫面中的哪吒身著鎧甲,左手託寶塔,指揮部眾追殺龍王,勇猛異常。

獅鈕蓮瓣紋雙系白瓷瓶

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時期的北方地區,隋唐時期,白瓷逐步興起,遼代佛塔地宮所出最多的瓷器品種就是白瓷,這與遼宋時期北方白瓷的興盛密切相關。北宋定州的白瓷聞名當時,大量銷往遼地,工匠流散與技術北傳也促成了遼地白瓷生產的興起與繁榮。北塔出土的獅鈕蓋蓮瓣紋雙系白瓷瓶,做工精細,胎質細膩,反映出遊牧民族溫柔細膩的一面。

來源: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

相關焦點

  • 回顧|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2021年主題宣教活動
    回顧 |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舉辦2021年主題宣教活動 2021-01-10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博物館每周一閉館?下周不僅開放,還有驚喜
    一、舉辦新穎豐富的展覽和活動天津博物館將於5月18日當天推出「交融·肇興——遼金時期的天津」展覽,展示城市的多元性與包容性及特有的城市文化。作為2019年引進的高端展覽,經多方協調,「探尋印加帝國的起源——安第斯文明特展」和「穆夏——新藝術運動先鋒」特展已延長至6月份;從@天津博物館 獲悉,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518恰逢周一,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享受文博樂趣,天津博物館將正常開放,具體事宜見下圖↓↓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 大英博物館公布今年特展:拉斐爾五百年、北極文化、尼祿特展
    澎湃新聞獲悉,大英博物館近日公布2020特展計劃,這份特展名單中,除了2019下半年開幕的《風尚東來——西方藝術中的伊斯蘭影響》和《特洛伊:神話與現實》兩大特展繼續之外,大英博物館還將推出一系列新展,從北極地區文化到託馬斯·貝克特遇刺,從尼祿特展到拉斐爾500年誕辰,再到畢卡索、塞爾敏,展覽將貫通千年的文化藝術史。
  • 東京奈良等博物館今起閉館 多個特展提前閉幕或延期
    受到影響的包括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文徵明誕辰550周年紀念:文徵明及其時代」(原定3月1日閉幕),「《日本書紀》成立1300年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則提前閉幕,特展「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開幕延期。
  •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11月21日,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當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16件(套)展品和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與古蜀文明又一發展高峰——金沙遺址的內在聯繫。
  • 東京奈良等日本國立博物館今起閉館,多個特展提前閉幕或延期
    澎湃新聞獲悉,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在舉行的重要特展有「文徵明誕辰550周年紀念:文徵明及其時代」(2020年1月2日—2020年3月1日),這在特展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攜手日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合作,再一次聚焦「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以及明代沈周、祝允明、陳淳、王寵、徐渭等的作品,包括文徵明《草書千字文巻》、《山水圖巻》及祝允明《楷書前後出師表》、王寵《草書宋之問詩卷
  • 跨年特展裡的祥瑞、名跡、文物以及畢卡索的紙
    」特展呈現南北朝造像的「益州風範」;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大展、紅樓文化展、首都博物館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在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巨幅名畫」與「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等均極具看點。
  • 疫情尚在蔓延,這些展覽和博物館在家就能看
    由國家博物館在網上發布的「歸來——義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正在展出之中,展覽通過共同禮敬歷史文明、共創文物追索典範、共聚文明互鑑之光3個單元,集中展示義大利向中國返還的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網上博物館」專題展示區包含了網上數字展覽、原有實體展的三維虛擬化展示、藏品數位化解讀、網上遠程課程傳播等內容。近年來上海博物館推出的人氣特展「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瓷器大展」、「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等互動性強的數位化展廳都也在其中。
  •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
    11月21日上午,由上海大學和四川省文旅廳共同指導、上海大學博物館與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共同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協辦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段勇副書記對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們表示熱烈歡迎,他說,「上海大學博物館今年好展連連,目不暇接,繼海派旗袍展和越文化展之後,我們在這『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美好時節,又迎來了盼望已久的三星堆文物展,這也是上海大學博物館今年的壓軸展覽。」「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今天相聚在此,只緣三星堆。」
  • 瓷器裡的「龍翔九天」,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五周年跨年大展開幕
    2020年12月28日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5周年紀念日,由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聯合承辦的「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上午在長沙博物館特展二廳開幕。
  • 518系列 | 全國博物館日60場好展推薦 看看你的城市有什麼?
    此外還有各類特色展覽開放,其中天津博物館「安第斯文明特展」和天津美術館「穆夏展」兩大特展值得觀看。山東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展覽時間:2020年4月28日—2020年10月8日展覽地點:山東博物館時隔15年後,秦兵馬俑攜六國珍寶再次東巡。
  • 當陽市博物館展陳大綱網上徵求意見
    為做好博物館陳列布展工作,生動展示當陽歷史文化和館藏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及研究價值,我市聘請編制單位對當陽的歷史文化遺存和館藏文物深入實地進行了詳細調研,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撰寫展陳大綱(初稿),並徵求了我省博物館專家和我市有關部門的意見及建議。
  • 博物館日報 浙江餘姚發現8000年前貝丘遺址
    )於5月28日宣布,法國自6月2日進入放寬禁足令的第二階段,全國博物館及名勝古蹟可在該階段重開。法國文化部隨後於5月29日公布博物館及國家古蹟恢復開放的預計日期。眾多城堡和宮殿預計於6月恢復開放,其中凡爾賽宮6月6日重開,位於羅亞爾河谷的香波爾城堡6月5日重開,而楓丹白露宮要到7月1日方能重新接待遊客。巴黎地區的部分大型博物館6月即恢復開放,例如6月9日重開的凱布朗利-雅克·席哈克博物館和6月23日重開的奧賽博物館。
  • 雲遊全國各大博物館,線上展覽資源第二波放送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172.安陽重寶耀中華文物特展【安陽博物館】173.第一王朝【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74.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湖南省博物館】175.千年風雅
  • 探尋「人與神的世界」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近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16件(套)展品和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與古蜀文明又一發展高峰——金沙遺址的內在聯繫。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家可在介紹展品特展開幕式上,師生通過網絡直播了解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發掘現場的進展情況特展上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銅人頭像」
  • 觀「上遊永川龍」 遊「漢東城遺址」 封面「雲觀展」帶你探秘永川...
    上遊永川龍化石3月18日上午11點,封面新聞「雲觀展」直播系列第期,將走進重慶永川博物館,透過歷史文物,看川渝的歷史變遷和永川人文風貌變化。館內更有恐龍愛好者必不可看的打卡項目——「上遊永川龍」。永川博物館外景據了解,上遊永川龍是一種生活於晚侏羅世(距今1.45億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一種蜥形綱蜥臀目中華盜龍科永川龍屬的異特龍類,是目前亞洲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1976年,在永川五鄉鎮,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在永川上遊水庫出土,因而得名「上遊永川龍」。
  • 「龍翔九天」與龍紋變遷,長沙博物館展元明清御用瓷器
    澎湃新聞獲悉,在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五周年之際,「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12月28日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覽共遴選元明清御用瓷器128件/套,囊括傳世完整器與景德鎮御窯出土器物等,旨在以獨特多變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展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龍紋瓷器風範及龍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