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2020-12-24 腦科學君

頂刊導讀目錄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

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

3,凝視偏轉揭示了如何通過凝視暗示提取眼睛後面的思維

4,中度酒精暴露後海馬位置細胞表徵和theta節律發生改變

5,氯胺酮調節抑鬱和健康個體的額葉紋狀體迴路

1,社會互動的多大腦框架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決策過程是一個動態反饋迴路

社會互動可以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反饋迴路,它將個體的行為、反應和內部認知過程聯繫起來。想要更全面地了解社會互動中的大腦,就需要描述耦合大腦的神經動態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以及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演進。

本文詳細闡述了一個多大腦框架,將社會互動視為一個神經系統的綜合網絡,動態地塑造行為、共享認知狀態和社會關係。我們描述了在人類和動物模型中進行的多腦實驗的主要發現,這些發現為社會互動迴路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線索。最後,我們討論了在闡明腦間神經動態的細胞水平機制方面的最新進展,並概述了未來研究的關鍵領域。

2,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

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Freya

基於正則滑動窗的動態功能連通性測量

人的行為包括許多個方面,這些方面因其動態性而突出。為了量化這些方面的神經基礎,保留時間信息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在過去十年裡蓬勃發展。在這篇綜述中,我們從概念性地整理了一系列動態分析流程,並列舉了它們在行為和大腦疾病研究中應用的常見觀察結果。我們的目的是提供對於fMRI動態分析的廣泛性概述,而不是只檢查特定的方法族或特定的行為領域。

我們考慮具有明顯長期穩定性的行為方面(例如,生理狀態與個性),並用互補的遺傳學和症狀學來解釋特定的大腦疾病。這種綜合揭示了文獻中動態研究結果的有限一致性,以及多種可用方法的不平衡應用,這些方法由於其技術特性,有可能可以揭示動態性的不同方面。我們呼籲今後作出進一步的比較和合作分析。

3,凝視偏轉揭示了如何通過凝視暗示提取眼睛後面的思維

期刊:PNAS

作者:Loren

假設你偷偷摸摸地看著某人,當他們發現你盯著他看時,你會立刻轉過身去;這是幾乎每個人偶爾都會經歷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當有人「捕捉到」你盯著他們時,你會轉向另一個方向的經歷我們稱之為凝視偏轉,這種「偏斜」的凝視並不是針對任何特定的事物,而只是簡單地遠離了另一個人。因此,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視線轉向某個方向,但卻不打算具體地看那裡。

本文報告了一項關於凝視偏轉的經驗性研究,我們認為,當凝視線索被視為以這種方式偏轉時,它們在引導觀察者注意力方面的效果明顯較差,即使控制了低水平的視覺特性也是如此。

我們的結論是,凝視暗示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它不僅僅是由感知到的眼睛或頭部運動驅動的,而是經過適當的調整,以提取眼睛背後的「思想」。這說明凝視暗示是如何由頭腦而不是眼睛的感知驅動的,它既是研究了社會動力學如何以複雜的方式塑造視覺注意力的案例研究,也是視覺科學如何促進我們對常見社會現象的理解的案例研究。

4,中度酒精暴露後海馬位置細胞表徵和theta節律發生改變

期刊:Current Biology

作者:Aleah-jing

圖註:產前酒精暴露的大鼠的空間表徵穩定性下降

產前酒精暴露(PAE)會導致嚴重的空間記憶力缺陷,並將改變海馬的突觸和細胞,這種改變會持續到成年。當動物進入一個環境中的特定位置時海馬中被稱為位置細胞的神經元就會放電,為熟悉和新異的位置建立獨特的群體編碼,這個過程受到局部theta節律的調節。空間記憶被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馬地方細胞放電的完整性。因此,我們通過對中度PAE和對照組成年大鼠的海馬(CA1和CA3)進行體內記錄,測試了PAE後海馬位置細胞放電受損的假說。

結果表明,PAE大鼠的海馬CA3神經元的空間調諧降低。其次,與對照神經元相比,來自PAE大鼠的CA1和CA3神經元在線性軌跡上的行進方向之間以及在開放區域中情境刺激的變化之間的放電不太可能正交。最後,我們還觀察到表現出明顯theta節律性和相位推進的海馬位置細胞數量減少了,這可能表明海馬微環路功能發生了變化。總之,減少的空間調諧和對情境變化的敏感性提供了一種神經系統級的機制來解釋中度PAE後的空間記憶障礙。

5,氯胺酮調節抑鬱和健康個體的額葉紋狀體迴路

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

作者:Роза

圖註:氯胺酮對四種紋狀體功能連接影響的群體差異

氯胺酮能夠改善抑鬱症患者與動機有關的症狀,但在健康個體中引起相似的症狀,這表明氯胺酮對健康和疾病個體的影響可能不同。

本研究探究了氯胺酮是否會影響可驅動動機行為的大腦額葉紋狀體系統。這項研究還評估了已知會影響神經和行為動機過程的炎症機制是否可能是其中某些變化的基礎。這些問題是在氯胺酮的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的背景下進行探討的,該試驗對33例難治性重度抑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RD)個體和25名健康志願者(healthy volunteers, HV)進行了研究。

使用氯胺酮(最終樣本:TRD n = 27, HV n = 19)和安慰劑(最終樣本:TRD n = 25, HV n = 18)注射2天後進行靜息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並使用基於紋狀體的功能連接來探測額狀體-紋狀體迴路。氯胺酮使TRD參與者的額葉紋狀體功能連通性增加至HV中觀察到的水平,同時使HV中的連通性特徵向類似於安慰劑下TRD參與者的狀態轉移。

初步發現表明,TRD組在沒有炎症(C反應蛋白)變化的情況下可以觀察到這些作用,並與症狀的急性和持續改善相關。氯胺酮因此使TRD參與者的額葉紋狀體連通性正常化,但在HV中中斷了其與炎症過程的關係。

這些發現突顯了獎勵環路在氯胺酮作用機理中潛在的重要性。

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腦科學頂刊導讀61期:聚焦自閉症研究

2,腦科學頂刊導讀60期:多篇好文聚焦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研究

相關焦點

  • 腦科學頂刊導讀022期|聚焦學習和記憶
    頂刊導讀目錄 22期1,brain:不同的結構損傷模式構成了創傷性腦損傷後工作記憶和推理能力缺失的基礎2,Annual4,果蠅蕈體:學習迴路中的體系結構到算法 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作者:Ann Yang果蠅的大腦包含一個相對簡單的迴路,用於形成巴甫洛夫關聯,然而它卻實現了許多記憶系統中常見的操作
  • 腦科學日報:生命中這三個關鍵時期,飲酒的危害或是最大化的
    7,JNNP:亨廷頓病患者額葉紋狀體迴路對認知靈活性的影響:來自青年病人研究的證據來源:梅斯神經HD是由亨廷頓蛋白基因(HTT)外顯子1的三核苷酸胞嘧啶腺嘌呤鳥嘌呤(CAG)的重複擴張引起的,這導致亨廷頓蛋白的突變形式的表達。
  • 057期抑研報|單次和反覆氯胺酮輸注可減少難治性抑鬱症的自殺意念
    因此,目前對抑鬱的大腦表型與自然性情緒加工之間的關聯及這類關聯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出現的方式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運用了靜態及動態的被試間相關性分析,探查了112名兒童和青少年(7-21歲)在fMRI掃描期間觀看電影《卑鄙的我》中具有情感衝擊力的片段時大腦功能與臨床和非臨床抑鬱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
  • 腦科學頂刊導讀44期,學習與記憶專題(PNAS、Current Biology)
    頂刊導讀目錄 1,樣本學習揭示了專家類別知覺的表徵起源 2,前額葉-海馬功能連接編碼識別記憶,並在智力殘疾中受損 3,共同的任務結構將不同類型的記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以往研究提示DS的認知改變依賴於大腦中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區域,如前額葉皮質(PFC)和海馬體(HPC)。神經成像研究表明,在患有DS的個體中,大腦連通性增強與智商(IQ)降低相關;然而,其對認知損害的貢獻尚未解決。我們記錄了三體小鼠在安靜清醒、自然睡眠和記憶測試中的PFC和HPC中的神經活動。
  • 腦科學頂刊導讀58期——睡眠研究專題:睡眠缺失與社會情緒大腦
    頂刊導讀目錄 1,關於睡眠和晝夜節律的神經膠質細胞觀點2,睡眠缺失與社會情緒大腦1,關於睡眠和晝夜節律的神經膠質細胞觀點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作者:Ann Yang 儘管神經元和神經迴路幾乎被明確地認為是行為的計算單位和執行器
  • 移植神經祖細胞來治療脊髓損傷|腦科學頂刊導讀048期
    最後,研究確定神經支配sNAcPV細胞的大多數GABA能輸入神經元表達生長抑素(somatostatin, SOM),並且還揭示了在BNST→NAc迴路中起作用的SOM-和PV-細胞之間的協調對焦慮樣行為具有抑制作用。此研究發現為病理性焦慮的治療幹預提供了潛在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2,Sci Adv | 線粒體錯誤受損蛋白聚集的調節機制 來源:BioArt 抑鬱症患者腦結構改變主要定位於與情感加工有關的邊緣-紋狀體-皮質-丘腦神經環路。皮質下灰質結構如海馬、杏仁核、丘腦、紋狀體等與情緒症狀密切相關。既往研究報導抑鬱症患者存在丘腦、海馬、杏仁核等腦區體積減小,尾狀核、殼核活動降低及丘腦活動增強的異常改變。氯胺酮抗抑鬱作用也被認為與皮質下灰質結構有關。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我們的結果發現,與沒有幻覺的帕金森病患者和對照組相比,有幻覺的帕金森病患者的這個子網絡表現出控制性下降,但對大腦其他腦區的影響較小。這個子網絡似乎對整個大腦的整合至關重要,甚至在對照組中,具有高可控性的節點更有可能在子網絡中(如圖所示)。
  • 先別想VR色情電影 看看色情片如何影響你的大腦
    不過,雖然許多研究已經暗示了看色情片和色情片成癮具有潛在危害,但2013年的一項腦電圖研究卻認為觀看色情片不會對大腦造成影響。該研究認為,色情成癮不過是因為個人性慾較強,或者想用色情圖像來衝淡人生中的不如意。這項腦電圖研究在媒體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也加深了人們對於看色情片究竟有沒有不良影響的困惑。
  • 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與認知和衰老的「愛恨情仇」
    巴胺轉運蛋白(DAT)是一種位於突觸前末端的膜結合蛋白,通過重新攝取多巴胺來調節突觸內多巴胺能水平。它的放射性配體可作為突觸前多巴胺能系統(即黑質紋狀體和中腦邊緣途徑)的生物標記。目前,DAT成像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和研究實踐中。
  • 腦科學帶你顛覆認知
    大衛·伊格曼是美國的腦科學家,是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做過BBC的節目《大腦的故事》,他還創立了NeoSensory公司,研究人類的感知覺,幫助失去知覺的人們通過神經科學手段恢復感知。大衛·伊格曼的《隱藏的自我》用生動形象的案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科普了腦科學,揭示了我們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用腦科學解析自由意志對行為的影響,這本書將帶你重新認識你自己。真的有渣男基因嗎?
  • 腦科學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腦的最好階段
    但他們不是專門要跟家長作對,這是他們的身體和大腦的變化所導致的。腦科學家認為,青少年的大腦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塑性」。 」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段「多事之秋」。 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家從小很可愛的天使寶寶,突然變成了面目猙獰的魔鬼。
  • 腦科學頂刊導讀011期|Nature Neurosci:OPCs亞群的命運如何?
    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OPCs的生理特性也越來越多樣化,OPCs本身可以調節神經元的放電。儘管有這些發現,但仍不清楚,無論在相同或不同微環境中,所報導的OPC特性的多樣性是否反映了不同功能的OPC亞型;或者是否反映了具有相同功能的細胞發展中的不同狀態。因為從單時間點分析(包括測序數據集的分析)中明確監測OPC譜系進展和功能的動態本質上是困難的。
  • 大腦能升級打怪嗎?腦科學讓你知道如何有效學習
    我們都在意學習對人的重要性,都希望能找到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希望自己有一個「最強大腦「,這也正是科學家努力研究的內容,通過逐步探究破解大腦的奧秘,找到提高學習成效的原理和方法。愉快又高效的學習能否實現?大腦是否能夠針對學習進行有效訓練?隨著這些問題,科學家發現學習規律、深度學習及學習能力的養成都與大腦的運轉習習相關。
  • 獎賞調節個體的消極情緒認知
    閱讀故事並想像愉快的情景會激活腦內獎賞迴路,熱戀期的人觀看愛人的圖片也可以激活獎賞迴路。獎賞線索作為一種動機性因素會提高被試的準備狀態並調節個體對後續目標的注意,使其優先加工和獎賞相關的刺激。研究發現,獎賞預期會提高被試在情緒辨別任務中的行為反應,獎賞預期條件下,被試對面孔情緒的反應時顯著快於無獎賞預期條件下的反應時。獎賞和情緒加工有共同的認知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3,中國科大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來源: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 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 成立15年,這個腦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穩定,下半年成果湧現
    2011年,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要依託成立北京師範大IDG/McGovern 腦科學研究院。本實驗室以腦發育和認知發展的動態發展觀為核心指導思想,以高級認知功能為突破口,解決「學習與腦的可塑性 」的重大科學問題,為建立我國基於腦的教育、基於腦的認知障礙矯治方法、基於腦的人力資源產業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從而促進我國億萬兒童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健康發展,滿足國家須不斷提升人口素質和綜合國力的重大需求 。
  • 顧凡及:腦科學的範式革命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威利斯發現幾個罹患這兩種流行病的病人出現了手腳麻痺、紋狀體變性的症狀,因此猜測紋狀體對運動有影響。他跟蹤病人多年,並在他們死後對屍體進行解剖,由此將病人行為的改變與腦異常聯繫起來。同時,威利斯也是提出「人腦的高級認知功能來自大腦皮層的褶皺」的第一人,而以前的人們根據蓋倫的教導都認為這一功能源於腦室。威利斯是基於他對人與其他動物大腦皮層的比較研究得出這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