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屬北美洲(現在的加拿大)是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之一,它包括下述幾個殖民地: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以聖羅稜士河支流渥太華河為界)以及濱海各地區。農業、林業、漁業在英屬北美洲的經濟中佔主要地位。工業只有農產品加工業。木材、大麻、魚類和糧食是主要出口貨。在濱海地區,造船業發展得很快。
加拿大的1837-1838年起義
資本家,主要是英國資本家的上地機活動阻了移民向加拿大西部地區遷徙。資本家使佔了大片上地,由於移民源源不絕地而使地價飛漲,他們就把上地分成小塊出售,發了大批橫財。英國土地投機者在英國當局的支持下胡作非為,引起農民的強烈不滿。新興的加拿大資產階級大吃英國在加拿大實行的關稅政策和租稅政策的苦頭。加拿大(聖羅稜士河下遊一帶)的情況由於民族矛盾而變得複雜了,這裡從法國統治時期起,就有大量的法國移民,他們頑強地維護自己的權利,特別是使用本族語言的權利。
加拿大各個地方議事會—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成了反對英國統治的鬥爭中心。資產階級在地方事會中有自己的代表,力爭對英國當局財政政策的監督權。下加拿大這個最大的和經濟最發達的殖民地的議事會裡展開了特別尖銳的鬥爭。
法國的1830年革命和英國的1832年議會改革,使殖民地資產階級的反對派運動加強了。在下加拿大,反對派的首領是法蘭西人律師帕皮諾。下加拿大的資產階級要求成立「責任政府」,當地議事會拒絕批准總督提出的預算。但是,英國議會拒不接受殖民地資產階級的要求,下加拿大事會被總督解散了。英國當局的挑釁行為激起了殖民地居民的公憤。1837年,下加拿大和上加拿大先後爆發了自發性的起義,起義農民提出的主要口號是要求土地買賣自由。不久,資產階級由於懼怕人民群眾的積極行動而退出起義。帕皮諾逃往美國。
英國軍隊把起義鎮壓下去了。但是英國政府擔心美國利用移民的不滿情緒,就對加拿大資產階級的要求作了一些讓步。當時美國曾經幾次對英國的北美領地提出要求,而且在起義期間以武器和裝備接濟起義者。1840年,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合,從而加強了英國當局的地位。不久,加拿大獲得自己規定商品進口稅的權利,後來又成立了責任內閣,以限制總督的專權。英國政府的讓步,鞏固了加拿大資產階級與英國資產階級的聯盟。
澳大利亞
在十九世紀第二個25年,英國移民潮湧而至,並開墾了澳大利亞大陸。在此以前,英國當局只是把澳大利亞作為判處苦役刑犯的流放地,用苦役犯的勞動在那裡修築道路,建造港口等等。政府把流刑犯交給富有的農場主和資本家使用。大企業主和資本主義公司便利用這種不花錢的勞動力大事發展畜牧業。自從發現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山嶺的諸險口以後,這條山嶺迤西遼闊的膏腴地區便得到了基殖畜牧資本家間入片地區,把土著居民到大陸中部荒漠地區使他們陷於絕境,並且經常發動戰爭消滅他們。同時,澳大利亞其他沿海地區也開始住上移民:1829年建立了西澳大利亞殖民地,1836年建立了南澳大利亞殖民地。在此以前,即1825年,已經有移民墾殖的塔斯馬尼亞島,被宣布為獨立的殖民地。
澳大利亞各殖民地由於人口增加,已經沒有必要使用流刑犯的勞動力了。因而,在澳大利亞展開了反對再向那裡大批放逐苦役犯的宣傳運動。工人和農民都熱烈地參加這一宣傳運動。1840年,英國政府在移民的壓力下,停止向大利亞某些殖民地放逐苦役犯,到1868年完全禁止這种放逐。這時,英國在澳大利亞的移民總數已達50萬人。1851年澳大利亞發現富饒的金礦後,移民人數增長的特迅速。
▲澳大利亞殖民地
南非洲
英屬南非諸殖民地有自己的發展特點。還在十九世紀初葉對法國作戰時期,英國人就佔領了那裡原屬荷蘭的領地。那時候,這片殖民地叫作好望角,居住著荷蘭的移民,他們自稱布爾人(荷蘭語是農民的意思)。布爾人奪取了土著黑人的土地,使黑人淪為奴隸,強迫他們在場上幹活。布爾人主要經營畜牧業,牧場佔地極廣。布爾人為了奪取新的牧場,經常同上著居民發生衝突,一步一步地、越來越遠地把他們撞向北方和東北方。
布爾人對於自已轉而受英國統治,取了容忍的態度,因為英國當局能夠保證他們在同上著居民鬥爭中佔據上風。但是,英國殖民者要控制他們的地產,並要實行英國的法律,卻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1836年,布爾人開始大批地往北向奧倫治河北岸遷移,在那裡建立了奧倫治共和國,後來進一步向瓦爾河北岸遷移,在那裡又建立了德蘭士瓦共和國。布爾人用武力把上著黑人趕出這些地區。1836年12月16日,擁有火器的布爾人同捍衛自己土地的朱盧部落進行了一場大血戰(「血河激戰」)。
英國殖民者趁布爾人北遷的機會佔據了新的領地。1843年,英國人吞併了布爾人在印度洋沿岸地區所建立的納塔爾共和國。但是,奧倫治共和國的布爾人則作了比較堅決的抵抗。1852年,英國只好承認奧倫治共和國獨立。
德意志—工業的發展
勞動人民的狀況德國工業的發展速度,從30年代後半期起顯著加快了。在菜茵河上,興起了一批工業大中心:科隆、克雷費爾特、愛北斐特、巴門和索林根等。到40年代初,博胡姆和埃森都已經由小村鎮變成了煤炭工業和冶金工業的巨大中心。萊茵一威斯特法裡亞地區在十九世紀初法國統治時期廢除了封建制度,以及那裡蘊藏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都有利於這個地區的工業發展。在薩克森,紡織工業發展很快,紡織工業的中心是開姆尼斯城。從40年代起,柏林也開始變成重要的工業中心。1846年柏林的40萬人口中,有7萬是僱傭工人,一部分僱傭工人在大工廠中,例如在波爾齊機器製造廠中就業。普魯士的機器制
造業和布匹印花業,有近/3集中在柏林。到1847年,全普魯士總共有1,000臺蒸汽發動機,總功率為21,000馬力。1824年,萊茵河上開始行駛輪船;1835年,德國的第一條鐵路開始通車。在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區,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主要是「分散的」工場手工業)仍然佔有優勢。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在這個時期,德國工人既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又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夠。城市中充斥著破了產的手工業者和迫於貧窮和飢餓而離開鄉村的農民。工業發展得太慢吸收不了這麼多閒散勞動力。失業和貧窮迫得德國勞動人民到國外去找工作。1846年到1847年,出國人口每年超過10萬人。
工廠工業的發展導致小型手工業企業的衰落,使工人群眾的生活狀況日惡化。企業主不斷削減工資,延長工作日,殘酷地剝削女工和童工。在柏林及其效區的織布工業中,幼童為了極微薄的報酬,從早晨5點鐘工作到夜晚9點鐘。革命運動和反對派運動。關稅同盟 1830年的法國革命也引起了德國社會運動的高漲。30年代初,在薩克森、不倫瑞克、漢諾瓦、黑森一卡塞爾和巴伐利亞都發生了革命鬥,結果實行了某些改革,不過這些改革範圍相當小。1830年在黑森爆發了農民反對封建壓迫的起義,但是起義被軍隊殘酷地鎮壓下去了。在萊茵地區某些城市的工廠工人中發生過多次騷動。
1832年5月,在漢巴赫城堡(在巴伐利亞的奈什塔特附近)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集會,它的口號是為爭取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而鬥。參加這次得名為「漢巴赫慶節」的集會的,有將近3萬人之多。出席集會的主要是資產階級民主派知識分子,他們大多是從德國各地來的,一部分則是從法國和其他國家來的(其中包括波蘭的流亡者)。到會的演說家們發表了熱烈的愛國演說,號召為取國家的民主改革和民族統一而鬥爭。
從40年代初期、特別是從40年代中期起,在普魯士和德意志其他地區,反對派運動重新發展起來。1840年登基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成廉四世的政策充滿著神聖同盟精神,這種反動傾向使資產階級自由派非常失望。1844年發生了謀刺國王事件。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反對派人士堅決要求立憲。1845年,普魯士全國各州等級議會(只有兩州除外都向國王遞送請願書要求立憲。資產階級自由派還力擴大關同盟和廢除貴族的等級特權。大多數資產階級自由派仍舊希望用和平手段,即通過同君主政權和貴族達成協議的辦法,來實現自己的綱。資產階級自由派政治上的溫和性,根源於德國經濟上的落後性德國的分散性和資產階級(特別是在小邦裡)對統治集團的依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