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

2020-12-22 同花順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6月至9月,拉薩河1號廓瓊崗日冰川環境考察和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姚檀棟院士研究團隊,在該冰川末端搭建了30米的多要素自動化監測塔和直徑8米的科考保障帳篷,架設了冰面自動氣象站、冰溫與位移監測儀,並勘測了冰川的厚度。

  後續,科考隊將按照第二次青藏科考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建設的總體規劃布局,以科學利用和保護為主題,綜合採用冰面輔助科考機器人、智能無人機、北鬥、4G/5G信號等新技術手段與新方法,對廓瓊崗日冰川地區實施綜合氣象、冰川物理狀態、冰川化學、地表徑流水文水化學等時空多維度科考,獲取四維立體的冰川及極高海拔區環境變化數據,並實現科考數據實時自動傳輸。

  同時,科考隊還計劃在該冰川區面向針對中學和大學師生,開展冰川及生態環境變化與保護主題科普教育活動,通過科考的最新成果,服務支撐廓瓊崗日冰川國家公園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江源生態環境面臨深刻變化
    2010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近百人的隊伍,對長江源進行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考察隊員中,既有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首席科學家、學術帶頭人,也有大批青年才俊。他們從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地理、冰川、氣象、地質及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等九個方面,為長江源區的保護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 經參調查|冰川融化水土流失 長江源區生態遭遇陣痛
    2010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近百人的隊伍,對長江源進行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考察隊員中,既有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首席科學家、學術帶頭人,也有大批青年才俊。他們從水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地理、冰川、氣象、地質及地球空間信息變遷等九個方面,為長江源區的保護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 挺進無人區,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 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作為地球上保存最完整的造山帶,這裡巖石出露良好,是科學家研究地球動力學的天然實驗室。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青藏科考:無人區的晝與夜
    新京報記者 黃文佳 攝在西藏科考工作的36天裡,科考隊大部分時間都在無人區的營地裡和採樣的山上度過,或許很多人心中提到西藏想到的都是壯美的雪域高原風光,但實際上因為工作,隊員們更多的是要克服高原無人區艱苦的環境和條件,有時候美景就在身邊也無心欣賞。在帳篷裡睡覺的每一個晚上都得伴著怒吼的狂風入眠,難度可想而知。
  • 國家環境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落戶我省
    近日,生態環境部下發批覆同意以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依託單位,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重點實驗室(下稱重點實驗室),建成後將全面提升我省在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領域的科研實力,彌補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環境基礎和應用研究短板。
  • 科學家首次系統測得可可西裡主要湖泊水深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並鑽取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
  • 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展開幕,冰河世紀生命起點可能在世界屋脊
    今天上午,「雪山下的遠古世界——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成果展」在中國古動物館開幕。展覽集中展示了我國三代古生物學家歷時半個多世紀、在青藏高原發現的精品化石,76件展品及21幅繪畫作品,呈現出高原壯麗恢弘的演化歷史,帶領觀眾穿過億萬年的時空,領略獨特的自然之奇與生命之美。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該船將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同時幫助「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高海洋探測能力,完善觀測手段,開展聯合海洋調查,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培訓海洋調查人員,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根據建造計劃,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 中國南極考察隊「海陸空」科考過新春
    新華社「雪龍2」號1月25日電(記者劉詩平)25日正值農曆大年初一。在浩瀚的南大洋和遼闊的南極陸地上,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正進行「海陸空」全方位的科學考察,在工作中迎接鼠年新春的到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5日航行在南大西洋上,沿著東經18度12分向南穿越西風帶,前往長城站。航行期間,有的科考隊員在觀測海底地形,有的隊員為在西風帶布放浮標做準備工作。
  • 全球變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層解凍、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
    6月20日,距離Batagay僅75公裡的Verkhoyansk鎮達到了38℃高溫,這裡是地球上最冷的人類居住地之一,這也是北極圈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氣象學家認為,這一創紀錄的高溫「如果沒有人為因素引起的氣候變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 「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環境效應」專題2020年科考進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本文字數:1016字閱讀時間:4分鐘導語2020年12月1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任務六「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專題三「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環境效應」科考研究進展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召開。
  • 南極考察隊數百名科考隊員在南極迎新年
    1月1日,中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數百名科考隊員在遼闊的南極迎來新年第一天。「我們在升國旗中開始了新的一天,今天主要進行雪下汙水處理系統和無人值守系統的調試。」泰山隊隊長姚旭在衛星電話中告訴記者。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泰山隊將完成泰山站區工程全面收尾,以及冰川運動觀測等有關冰川學、天文學等多學科綜合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