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大儒:我要為釋迦牟尼、孔子爭一口氣

2020-12-02 大鄉村說體育

梁漱溟在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露面,頗具傳奇色彩。1917年,年僅24歲的梁漱溟報考北京大學,因分數不足,遺憾落榜。正當他悲痛欲絕時,卻意外地接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函,請他當北大教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來蔡元培讀過梁漱溟的一篇文章,名為《究元決疑論》,是第一次用西方現代學說闡述佛教理論,蔡元培對此印象很深,當他聽說作者梁漱溟報考北大落榜時,說:「梁漱溟想要當一個北大學生,沒有資格,那就請他去北大當教授!」就這樣,一位北大名流,轉眼就成了北大教授,創了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文壇佳話。

看了梁漱溟的一生,其實是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傳奇色彩的,他幽默地自述:從六歲開始讀書,還不會穿褲子;中學時參加革命團體,後來又最反對暴力革命;考入北大,卻成了北大教授;自己最討厭哲學,卻成了北大教授;到了大學,卻成了哲學學者;以學習佛學著稱,卻被人譽為「中國最後的儒學」;從城市長大,一生最大的貢獻,卻是鄉村建設……

梁漱溟剛到北大,正是「打倒孔家店」如火如荼之時,梁漱溟問校長蔡元培對孔子是怎樣看待的,他一向提倡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就說:「我不反對孔子,在北大講什麼都行,梁先生不講佛學嗎?」

梁漱溟嚴肅地說:「我的心願不是只講佛學,講儒學,而是要為釋迦牟尼,為孔子講明白,爭一口氣。」而蔡元培也被他的話所感動,從此全力支持他講學。

梁漱溟開了「心與生命」這門課,來聽課的人都得付一元錢。那倒不是因為他有經濟頭腦,而是怕隨便聽什麼人講,其實並不一定有興趣,而且交了錢,多少可以保證聽得認真些。關於收來的錢,他並沒有把錢裝在腰包裡,而是送給那些想聽課卻沒錢的學生,比如唐君毅,他後來成了新儒家的大師,得到了梁漱溟的五塊錢。

結婚的時候,有個詞叫「七年之癢」,意思是兩個人結婚七年後,會產生許多矛盾,就是容易離婚的時候。梁先生與北大竟也有「七年之癢」,1924年,梁漱溟當了七年北大教授後,毅然辭掉了這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獨自一人來到山東菏澤,做起了中學校長,開始投身於中學教育。過了一會兒,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當時覺得教育不對,老師對學生一點也不關心。梁漱溟與「七年之癢」似乎有緣,在菏澤當了七年中學校長之後,又迎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實驗。

一九三一年,梁漱溟在時任山東省主席韓復的支持下,來到山東鄒平,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鄉村建設大試驗。中國最大的問題,在他看來,不是哪個黨當政,不是暴力革命,而是建設廣大農村。改革中國,最重要的是改革農村,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用科學的方法,有組織地一起勞動。

梁漱溟在鄒平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韓復的支持下,甚至把全縣的行政機構都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鄒平研究院,研究院的人不是當官,而是到各個鄉村去辦事,教大家新的生活方式,讓農民從關心一個家庭,變成關心一個村莊,最後擴展到關心一個省、一個國家。根據梁漱溟的設想,鄒平的試驗只要取得成功,就可以推廣到全國,最終達到改造全國的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梁漱溟的鄉村改造計劃,出發點雖然不錯,但是太理想化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千百年來農民形成的生活方式,很難改變。而梁漱溟不願以強迫的方式來灌輸,而是要引導,讓學者們用自己強大的人格去感染他們,可想而知,學者們並非人人都是梁漱溟,其引導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1937年,抗戰爆發,韓復子不戰而退,使山東淪陷於日寇手中,梁漱溟的鄉化運動也隨之停止一九三九年二月,梁漱溟帶了幾個學生到中國北部進行訪問考察,八個月來,遍及五十多個縣市,最後總結出三句話:一、百姓苦;二、敵勢已衰;三、黨問題尖銳。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使無數中國人處於恐慌狀態,而梁漱溟則保持著冷靜。一九四○年在重慶開會時,流寇經常來轟炸,每到這個時候,人們都往防空洞裡跑,唯獨梁漱溟不來,他又把椅子搬到操場上,嚴肅地讀起來。

相關焦點

  • 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同時出現,軸心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期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間段,在這個時期內,在世界各地,準確的是應該是北緯25度至35度之間的人類文明地區,出現了眾多的對人類文明有深遠影響的哲學家、思想家,因而這個時期也被看作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在學術界這個時期被稱為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傳到中國的今天,早就是以大乘明法為主。真要排,王陽明才是古今第一完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早期的佛道之爭
    有個叫王浮的道士創作了一部經典《老子化胡經》,說老子西行到了印度,廣收門徒,釋迦牟尼就是其中一個弟子。老子化胡的意思就是老子教化印度人。另一個說法是老子到了印度轉世成釋迦牟尼。南北朝時期這部經書成為道教弟子指責佛教為夷狄之教的理論依據。佛教弟子也編寫了一部經書《清淨德行經》,書裡說當年釋迦牟尼派了三個弟子來到中國,孔子老子都是如來佛祖的弟子。
  • 老子出靈寶函谷關之後,化身為「釋迦牟尼」?
    今天小趙我和大家來聊一聊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陳國(今河南鹿邑)人,老子的一生和鹿邑以及靈寶函谷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會發現老子不像孔子那樣有詳細的資料記載,我們知道孔子有家譜,有後代,但是關於老子好像沒有,我們現存的資料中對老子的介紹幾乎寥寥無幾。
  • 「史記」釋迦牟尼到底哪裡人?專家給了一個世人的答案!
    佛教的創建者釋迦牟尼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其一,由他所開創的佛教位居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特別是在對中國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影響。釋迦牟尼又被稱作佛陀,有關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故事廣為人知。佛陀是出塵脫俗之人,但後世之人卻在所難免為了某些有關他的塵世小事爭吵不休。比如:釋迦牟尼到底是哪一國的人?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
  • 一中國文物狠狠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不好意思,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其實還是屬於我們中國人,而這一切在2004年被徹底推翻了,為此還是得感謝來自倫敦大英博物館的考古專家了,因為英國考古專家在研究中國文物的時候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也真的是狠狠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一個貴族出身的少年,六藝在身,從小便背負起祖輩漸衰的榮光,他是奇才,他立志廓清諸侯紛亂,恢復天下秩序,他要教導諸侯國君克己復禮,規範行為,尊奉天子,順從天意。孔子的力量,「仁」的力量他睿智豁達,他洞察百態,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他清醒而又堅守著他的貴族使命,他不是「喪家之犬」,他是最後一位貴族。
  • 佛、如來、釋迦牟尼佛,指的是同一個人嗎?
    這部電視劇給大家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其中有一個就是如來佛,孫悟空雖然很厲害,但還是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那麼問題來了,這裡的如來、佛,和我們常說的釋迦牟尼佛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是一回事嗎?很多人可能還是含混不清,今天我們就簡單了解一下。
  • 六集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今晚將在央視播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廣電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共同策劃,東南衛視團隊承制的六集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將於8月6日至8月11日每晚20點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朱熹是繼孔子之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人物。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開幕!
    9月29日下午,在熱鬧喜慶的鼓舞聲中,「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上海文廟孔子文化周系列活動——「同一輪明月 同一個祝福」 慶中秋活動在上海文廟拉開帷幕。明倫堂廣場上,拼布包、海派剪紙、人物麵塑等別具匠心的非遺作品展示讓市民遊客驚豔不已。
  • 《西遊記》中「如來佛」到底是釋迦牟尼嗎?佛教冷知識
    生活中,受《西遊記》影響,加之聯想釋迦牟尼就是佛教的創始之祖,也有人對「如來佛」和釋迦牟尼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傻傻分不清,下面,我們來重新梳理一下。1、「佛」和「如來佛」有區別嗎?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佛」這個字,最早見於《詩經》,其本義為看不清楚,又可以引申為慈悲等義。
  • 西方學者評選「世界四大聖哲」,其中東方有兩人,孔子是其中之一
    據《克裡託篇》說,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並不是靠軍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透徹的了解,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 郭敬明是自負還是要爭一口氣?
    黃聖依因參加節目爆出徐水老家高配豪宅,自帶遊泳館與滑雪場,網友也戲稱她為「闊太」。「什麼是爛片?」沒有明確界定。有人說「爛片」就是全程為演員感到尷尬,也有人說「爛片」就是沒有傳達正確的價值觀,看完後毫無收穫。每個人對「爛片」都有不同的理解。
  • 欲為大樹,不與草爭;欲為蒼鷹,不與鳥鳴|子貢|莊子|孔子|螞蚱|聰明...
    作者 :儒風君  人生有很多東西,不是誰想爭就能爭來的。  俗話說:「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  不爭勝負  《道德經》裡講:「為而不爭。」  與別人爭,只會消耗自己;  不與別人爭,才能踏實做自己。  不爭,並非是種軟弱,而是要讓自己更專注。  真正的聰明人,會致力於自身的提高,而非計較眼前的勝負。  做人,眼光要向上看,腳步要往下沉。
  • 古代大儒們的千古家訓,言簡意賅!
    古代大儒是如何治家的呢?孔子、諸葛亮等才高八鬥之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呢?不妨看看下文。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低著頭,很快地走過去。孔子攔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答:「沒有」。孔子說:「沒學詩你怎麼說話?」孔鯉便回去學習詩文。 第二日,孔鯉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內的孔子。孔子問:「學禮了麼?」孔鯉答:「沒有。」孔子說:「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於是孔鯉回去習禮了。
  •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佛教的創始人是印度的釋迦牟尼,被視為聖人。釋迦牟尼,用法號告訴世人,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佛教在傳入中國後,沒有了印度的根據地。作為上門女婿的佛教,融入了中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要。佛教老祖也有了中國本土的叫法,如來佛祖。
  • 逝者|伍沾德,創辦美心是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伍沾德曾為美心集團主席,2008年退休後,擔任美心集團榮譽主席。 伍沾德曾向媒體回憶,創立美心完全是出於一份民族自尊心,「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與CEO對話:領袖的奧秘》一書中,伍沾德曾回憶,年輕時與已故哥哥伍舜德曾多次光顧香港著名的「新巴黎」法餐廳就餐,餐廳老闆每次都安排他們坐在牆角靠近洗手間的位置。
  • 釋迦牟尼是印度人?尼泊爾:他出生於憍薩羅國
    2020年,印度和尼泊爾不但在邊境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在釋迦牟尼是印度人還是尼泊爾人這個問題上也發生了爭執。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公開對外表示,有史以來,印度有兩個最偉大的印度人,一個是印度的國父「聖雄甘地」,一個佛陀釋迦牟尼。
  • 他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被人們稱為「亞聖」
    孟子便出生於這種時代背景下,但孟子並未被摧毀,他致力求學,努力刻苦,終成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一代大儒。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桃李滿天下,被尊為「亞聖」。孟子從小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撫養孟子。孟子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目光深遠的婦女,她希望自孟子認真讀書,可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