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在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露面,頗具傳奇色彩。1917年,年僅24歲的梁漱溟報考北京大學,因分數不足,遺憾落榜。正當他悲痛欲絕時,卻意外地接到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函,請他當北大教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本來蔡元培讀過梁漱溟的一篇文章,名為《究元決疑論》,是第一次用西方現代學說闡述佛教理論,蔡元培對此印象很深,當他聽說作者梁漱溟報考北大落榜時,說:「梁漱溟想要當一個北大學生,沒有資格,那就請他去北大當教授!」就這樣,一位北大名流,轉眼就成了北大教授,創了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文壇佳話。
看了梁漱溟的一生,其實是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傳奇色彩的,他幽默地自述:從六歲開始讀書,還不會穿褲子;中學時參加革命團體,後來又最反對暴力革命;考入北大,卻成了北大教授;自己最討厭哲學,卻成了北大教授;到了大學,卻成了哲學學者;以學習佛學著稱,卻被人譽為「中國最後的儒學」;從城市長大,一生最大的貢獻,卻是鄉村建設……
梁漱溟剛到北大,正是「打倒孔家店」如火如荼之時,梁漱溟問校長蔡元培對孔子是怎樣看待的,他一向提倡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就說:「我不反對孔子,在北大講什麼都行,梁先生不講佛學嗎?」
梁漱溟嚴肅地說:「我的心願不是只講佛學,講儒學,而是要為釋迦牟尼,為孔子講明白,爭一口氣。」而蔡元培也被他的話所感動,從此全力支持他講學。
梁漱溟開了「心與生命」這門課,來聽課的人都得付一元錢。那倒不是因為他有經濟頭腦,而是怕隨便聽什麼人講,其實並不一定有興趣,而且交了錢,多少可以保證聽得認真些。關於收來的錢,他並沒有把錢裝在腰包裡,而是送給那些想聽課卻沒錢的學生,比如唐君毅,他後來成了新儒家的大師,得到了梁漱溟的五塊錢。
結婚的時候,有個詞叫「七年之癢」,意思是兩個人結婚七年後,會產生許多矛盾,就是容易離婚的時候。梁先生與北大竟也有「七年之癢」,1924年,梁漱溟當了七年北大教授後,毅然辭掉了這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獨自一人來到山東菏澤,做起了中學校長,開始投身於中學教育。過了一會兒,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當時覺得教育不對,老師對學生一點也不關心。梁漱溟與「七年之癢」似乎有緣,在菏澤當了七年中學校長之後,又迎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實驗。
一九三一年,梁漱溟在時任山東省主席韓復的支持下,來到山東鄒平,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鄉村建設大試驗。中國最大的問題,在他看來,不是哪個黨當政,不是暴力革命,而是建設廣大農村。改革中國,最重要的是改革農村,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用科學的方法,有組織地一起勞動。
梁漱溟在鄒平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韓復的支持下,甚至把全縣的行政機構都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鄒平研究院,研究院的人不是當官,而是到各個鄉村去辦事,教大家新的生活方式,讓農民從關心一個家庭,變成關心一個村莊,最後擴展到關心一個省、一個國家。根據梁漱溟的設想,鄒平的試驗只要取得成功,就可以推廣到全國,最終達到改造全國的目的。
可以肯定的是,梁漱溟的鄉村改造計劃,出發點雖然不錯,但是太理想化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千百年來農民形成的生活方式,很難改變。而梁漱溟不願以強迫的方式來灌輸,而是要引導,讓學者們用自己強大的人格去感染他們,可想而知,學者們並非人人都是梁漱溟,其引導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1937年,抗戰爆發,韓復子不戰而退,使山東淪陷於日寇手中,梁漱溟的鄉化運動也隨之停止一九三九年二月,梁漱溟帶了幾個學生到中國北部進行訪問考察,八個月來,遍及五十多個縣市,最後總結出三句話:一、百姓苦;二、敵勢已衰;三、黨問題尖銳。日本人對中國的侵略,使無數中國人處於恐慌狀態,而梁漱溟則保持著冷靜。一九四○年在重慶開會時,流寇經常來轟炸,每到這個時候,人們都往防空洞裡跑,唯獨梁漱溟不來,他又把椅子搬到操場上,嚴肅地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