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00個北鼻的硬核實驗:如何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2020-12-24 騰訊網

作者|媽小咪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見人一臉笑,活潑可愛又獨立,我的孩子卻常常緊張又嚴肅,內向謹慎」,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

關於這個問題,BBC育兒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給出了答案.......

這部紀錄片,是科學家們對來自不同地區的200多個寶寶,從他們嬰兒時期到學步階段,做出的一系列開創性試驗,向人們展示了寶寶在2歲前的一些思想動態、性格特徵和不可思議的變化,許多現象,幾乎可以顛覆父母的想像

讓父母驚訝,原來看上去只會吃喝睡的寶寶,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

其中,有一個「氣質實驗」:心理學家們把不同的玩具,放到6個月大的嬰兒面前,觀察他們的反應。

第一個玩具是玩具盒裡的小丑。

★第一個寶寶興奮得叫了起來;

★第二個寶寶則很謹慎,甚至故意把頭扭到一邊,不看「小丑」;

★第三個寶寶就很淡定,「小丑」於他而言,無所謂。

通過這個實驗,心理學家們看到了寶寶身上,也會流露出成年人常見的三種基本氣質:激動、平靜和謹慎。

而實驗結果,也正好證實的科學們的推斷,人的個性是由基本「氣質」決定。「氣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內在或外在刺激的反應模式。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天生就不同。

科學家們表示,如果在嬰幼兒時期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獨持的個性,提供給孩子最適合的幫助,對孩子的成長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01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森克根據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提出的四種氣質理論,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劃分成4種類型,分別是粘液質、抑鬱質、多血質與膽汁質。

簡單來說,有的孩子天生穩定沉靜,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謹慎少言,有的則衝動易怒。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家林文採老師在《心理營養》這本書中,也總結出了人天生的氣質,主要有四大類型:樂天型、憂鬱型、激進型、冷靜型。

通常情況下,基本每個人身上會同時含有這四種「氣質」,但是,會有一種「氣質」佔主導地位。

林文採老師還打了一個特別貼切的比喻:如果我們打算養一株植物,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花,要用哪種肥料,需要多少陽光和多少水

養孩子也是一個道理。每個孩子天生不同,自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教養。

一個天生「樂天型」,整天歡蹦亂跳,朋友「滿天下」的孩子,父母總覺得,他不夠安靜,時刻要求他細膩敏銳、安靜得體,孩子便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問題;

一個處事謹慎、慢熱的孩子,父母嫌棄他太磨蹭、優柔寡斷,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覺得,自己的慢和磨是不對的,會影響他處事的自信心。

不了解和違背孩子本身「氣質」的養育方式,無異於對喜光的植物,給予過量的水份,那麼,植物的根系自然會受損,影響未來的生長。

所以說,當父母覺察出孩子的天生「氣質」時,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這個「氣質」的特點,一邊投其所好,一邊把握尺度,通過優點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從而激勵缺點的不斷優化。

02

孩子的天生「氣質」,是他人生的底色,但是,有智慧的父母,善於運用這個底氣,幫助孩子搭建更加積極、健康和完善的性格。

電影《銀河補習班》播出後,鄧超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養育孩子,因材施教很重要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變得更優秀,而優秀的前提是讓孩子眼裡有光,讓孩子的腦子保持轉動。

在電影中,鄧超扮演的父親馬皓文,正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另類爸爸:兒子馬飛被教導主任視為「再怎麼洗,也成不了鑽石的煤球」,包括馬飛的媽媽,也覺得兒子天資愚鈍,同學們笑他是廢物、笨蛋、蠢貨。

在應試教育下,考不到高分的孩子,幾乎都會被認定為「不好」。

其實,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特點,優點和缺點並存,如果一直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孩子的自信心自然會受損,反之,如果父母懂得挖掘和放大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通過優點,找到自信,再去攻克缺點,自然會容易許多。

馬皓文就是這樣做:兒子學習成績不好,但心思細膩,他便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在後來的考試作文中,這種能力便得到了開發。

兒子喜歡航模,他便給兒子向學校請假,在考試前還帶兒子去外地看航模展。馬飛最終也在航天事業上,有所建樹。

陶行知先生說過:「人就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的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培養孩子的核心,不是把孩子教成千篇一律的人,而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找到自給自足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更敢於突破自己。

針對孩子不同的特點,智慧的將優點放大,用特點去感染優點,用優點就去修正缺點,慢慢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03

懂得對孩子因材施教,其實是父母擁有一雙「看得見」孩子的眼睛,和一顆願意靜待孩子花開的心。

而因材施教的核心,就是最大程度的挖掘孩子與來俱來的天賦,讓他們在自願的興趣和能力中,得到延伸。

那麼,因材施教的前提,則是了解孩子的本身「氣質」。

林文採老師《心理營養》一書中,很明確的指出各大氣質的特點:

樂天型的孩子:最在乎關係,擁有人際交往的優勢,他們的性格特點是樂觀,習慣了先關注自己有什麼,看事情只看成功的一面,渴望得到肯定和讚美,而缺點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容易一錯再錯。

憂鬱型的孩子:感受細膩深刻,天生完美主義者。用常規的說法,這類氣質的孩子,天生敏感脆弱,但他們處理事情很專注,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激進型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與「樂天型」有點像,但也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的目標感更強,而且意志堅定,是天生做領袖的「料」。這樣的孩子,只要他決定做一件事,就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堅持去破解。

冷靜型的孩子:相較憂鬱型的孩子,出在女孩身上比較多。而「冷靜型」在男孩裡比較多。區別在於,女孩重感受,男孩重思維。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內向,其實,他是在冷靜思考,用心觀察,缺點就是有點「磨蹭」,有點慢半拍。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就可以「因材施教」。

比如,「樂天型」的孩子,父母可以多把心思花在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上,在溫馨和諧的感情去感染孩子,在具體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帶著孩子一起,制定可執行的相關計劃,以此來消化他的缺點。

對待「憂鬱型」的孩子,就需要父母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動態,多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此外,再幫助他們建立起向外的人際關係。

其次,是要注重挖掘孩子的興趣點。

熱播劇《安家》中,有位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焦慮到頭髮白了,每天為了寫作業,吼叫的聲音幾乎達到了「擾民」的程度,親子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這個孩子對學習沒有什麼興趣,卻很喜歡鼓搗手機,後來,在大家的指點和幫助下,媽媽把孩子轉學到一所注重素質教育的學習,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鼓勵孩子學習興趣相關的專業知識。

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學習,孩子居然能代表學校參加相關學習內容的比賽,更重要的母子關係也出現好轉。

事實上,人的成長,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因材施教遵循的是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但凡父母善於發現和看見孩子,教育起來就不會有太大困難。

其實,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開出來的花,也有顏色和形狀差別,而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開出屬於他自己的花,而不是強行讓孩子去爭奪牡丹花魁的寶座。

每個孩子,都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存在。

與其「逼」孩子朝著違背他天生氣質的方向發展,不如順應他的特點,尊重屬於他自己的成長規律。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往往最輕鬆。

更多熱文

▲「網課跟不上,孩子就完了!」

這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

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智慧財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相關焦點

  • 想知道2歲前的寶寶想什麼,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可以看看
    為什麼成人學習語言不如孩子快?這些讓很多家長疑惑的問題,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 200 多位嬰兒,進行了一場最有開創性的嬰兒腦科學研究。BBC 並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 為什麼《放開我北鼻》會成為男神「奶爸」和萌娃收割機
    但在看的過程中,腦海逐漸浮現出2018年看到忍俊不禁的《放開我北鼻3》。作為三季「老顧客」,吸引我的絕對不僅是「奶爸」們的神仙顏值,萌娃們的爆炸可愛,更多的是好奇小哥哥們究竟會和萌娃們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哪位小萌娃又會成為團寵呢。
  • 有一種驚豔叫萌娃長大了,《放開我北鼻》3年後,他們現狀如何?
    有一種驚豔叫萌娃長大了,《放開我北鼻》3年後,他們現狀如何?文/飛娛在娛樂圈當中已經有越來越多可愛的星二代開始出鏡了。為此曾經還有專門的綜藝節目為這些可愛的萌娃力挺。讓網友們看到了孩子們最可愛的一面。每一部綜藝節目都有一個最招人喜愛的孩子。正是孩子的可愛,成熟,懂事,才讓觀眾們如此喜愛他們。《放開我北鼻》這個綜藝節目可是帶火了不少可愛的小孩子,雖然這些孩子有時候很調皮,但是一點都不影響他們的可愛。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三年後這些可愛的孩子都發生了些怎樣的變化吧?先給大家介紹第一個可愛的男孩子,相信大家對他都特別熟悉了吧。
  • 豆瓣高分BBC紀錄片:0-2歲寶寶的《北鼻異想世界》刷新父母教育觀
    英國BBC在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實驗了解寶寶大腦的發育、社交技能的建立、獨立性的發展。《北鼻異想世界》在記錄片中,每一個主題都會有不同的專家或教授藉助新技術和手段對0-2歲的寶寶進行實驗,有些結果很有趣也令人意想不到,有些則是發人深省。
  • 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刷新認知:寶寶開口早,原來早期更關鍵
    2018年英國BBC拍攝製作了一部紀錄片叫《北鼻的異想世界》 ,邀請了世界各個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和200多名嬰幼兒走進專門設計的實驗室,來探索研究嬰兒的各種行為。
  • 小花苞-BBC高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告訴你真正的早教
    在一個個嬰兒實驗中,他們探索了嬰兒的各種行為,BBC將這些研究拍成了3集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整部紀錄片用科技的手段直觀展示了很多嬰幼兒成長中的各種神奇現象。通過這部紀錄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懂得和理解寶寶的各種行為和情緒,更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早教",是在孩子生命中的頭幾年,多做一些遵循科學規律的親子互動,將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1.個性的形成:紀錄片裡實驗人員通過給寶寶們展示各種意想不到的玩具,測試他們不同的反應。
  • 黑幼龍——慢養,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三個多月裡,與網課戰鬥的時間裡,逼「瘋」了不少家長。後疫情時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其中最關鍵的突破點在哪裡呢?來看看黑幼龍的教育法則。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三個多月裡,與網課戰鬥的時間裡,逼「瘋」了不少家長。如今總算開學了,「神獸」們不用整天待在家中,惹人嫌了。但是,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各類辦學機構還不能營業,孩子在家的時間還是較多。後疫情時代,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其中最關鍵的突破點在哪裡呢?
  • 名人故事|黑幼龍——慢養,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即使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由同樣的父母養育,他們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用同一套標準去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拿黑幼龍的四個孩子來說,老大立言最讓父母省心,從小到大成績優異;老二立國最不愛學習,只能順著他的性子讓他自由發展;老三立琍個性很強,愛打扮、愛交男朋友,無法阻止只能設立底線;老四立行功課最好,但媽媽李百齡覺得他太過要求完美,就教育他凡事盡力就好,得失心不要太重。
  • 波爾加實驗:一口氣讓三個女兒成象棋大師,興趣才是孩子「捷徑」
    還有一位就更厲害了,叫拉斯洛.波爾加,是匈牙利的心理學家,跟自己老婆求婚的時候,就直言不諱的說:「婚後我們要生6個孩子,我能把他們都培養成才!」這樣看起來荒謬的求婚理由竟然成功了,不過婚後生了三個孩子,並沒有達到六個的目標。
  • 給孩子的硬核科普:這些瘋狂實驗,科學家們不是瘋子,而是英雄
    1997年創立了「惡作劇博物館」網站的埃裡克斯·伯依斯,出版了《瘋狂的科學實驗》一書,帶我們了解科學家們做過的75個瘋狂實驗,內容涉及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家長們可以給他們做好科學家的科普。本書文風幽默,但又科學嚴謹,書中的實驗不是段子,是真實有記載的真實實驗。
  • 《放開我北鼻》真的是神仙選角,如今的孩子們,演技受好評
    就像「隱藏的角落」中的三個孩子一樣,最近熱播的「以家人之名」中的三個主人公中,「二十困惑」和「三十而已」中的孩子也很受觀眾歡迎。喜歡它,好評很高。 實際上,許多傑出的小演員都參加了「放開我北鼻」。當他們在綜藝節目中時,這些小蜜蜂很可愛,我的心融化了。演技仍然很可愛,演技更小。 「放開我北鼻」確實是個寶藏。
  • 經常玩手機真的會毀掉孩子嗎?新研究發現:有一種情況下利大於弊
    執筆:邵菲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近年來,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幾乎成為人手必備的工具,其使用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不少人覺得經常玩手機會毀掉一個孩子,但專家表示,適當地給孩子玩手機,大有裨益。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新發現:經常玩手機的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很強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人員將幼兒分為兩組,一組讓他們從小接觸電子產品,另一組幾乎不讓他們接觸,並針對他們做了兩組實驗。
  • 5個在家就能做的科學小實驗,培養孩子創造力,趕快來試試
    心理學家,給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提供了幾個小建議:自由設計科學實驗不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思維去做實驗,可以讓孩子在原有實驗步驟的基礎上,展開對實驗的其他想像,稍加改動。推薦5個實驗,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一、漂浮的雞蛋實驗用品:透明杯子,鹽、水、熟雞蛋實驗步驟:
  • 104個趣味實驗,一套科學實驗書讓孩子愛上科學!
    ,一年帶孩子做104個小實驗,輕輕鬆鬆就可以帶孩子玩轉科學實驗,體驗科學的神奇魅力!,引起實驗的興趣,思維方式會隨著一次一次的實驗,嵌入到孩子的腦海裡,逐漸培養孩子的行動力、思維力、創造力、歸納力。一套好的實驗書絕對是備受歡迎的,而且會迅速傳播開來,小豬媽媽也是不停被人安利,看到了很多好贊——今天還在糾結要不要在幼兒園報孩子沒法自己做實驗的科普課
  • 《了不起的菲麗西》∣別輕易否定夢想,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逐夢的男孩和女孩逃離孤兒院菲麗西是個生活在法國鄉村孤兒院的女孩,她一心想著要逃離那裡,她嚮往自由,想要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這是個熱愛舞蹈的女孩,儘管她並沒有受過什麼專業訓練,但她始終夢想著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舞者。孤兒院裡人人都知道菲麗西的夢想,但是支持者寥寥。
  • 科學實驗書單推薦 | 一萬個科學燒腦小實驗,寒假激動到變形!
    說到動手做,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Leon Lederman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倡導家長在孩子開始對自主動手感興趣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自己做,同時與孩子一起做,在動手中啟發孩子的求知慾。我把我這一年多推薦的書,全部讓噹噹的小夥伴們分門別類做到小程序裡了。
  • 還記得《放開我北鼻》的萌娃「炸克嬸」麼?如今7歲的他依舊帥氣
    還記得《放開我北鼻》的萌娃「炸克嬸」麼?他覺得「炸克嬸」在潛意識裡面以為自己是女孩子,是個很危險的信號,所以他要糾正炸克嬸的想法,看得出來,馬天宇的三觀很正,及時引導孩子擁有正確的性別意識非常重要,所以馬天宇的這一做法也得到網友們的一致認同。
  • 孩子的智商是遺傳父親多一些,還是來自母親多一些?
    關於孩子的智商會遺傳父母哪一方的問題,按照目前的科學研究來看,並沒有明確的答案。這是因為影響智商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大腦的構造也足夠複雜,目前我們還無法得知智商究竟和哪些因素有關,因此我們並不知道孩子的智商是如何發展,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智商有多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從幾個實驗中探究,父母的智商對孩子有多大影響。
  • 17個趣味小實驗,帶給孩子不一樣的科學啟蒙
    隨著STEM教育理念的全球普及,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們進行「動覺學習」(kinesthetic learning),近年在美國的加州和紐約等地,興起了一項新的學生活動。旨在「讚美藝術,手工藝品,工程,科學項目和『自己動手』的心態」。
  • 牛人實驗結果太硬核!
    牛人實驗結果太硬核!鋒利的刀具能將大多數物體一分為二,我們的生活也絕不離不開它們,平時我們用到的刀具稍加打磨就會變得非常鋒利,但牛人卻想著把刀具加熱至1000度,豈不是更厲害了嗎?他甚至還想讓鋼刀和黃金比比誰更厲害,實驗結果太硬核,接下來就和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