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對於「人類幼崽」都充滿好奇,想知道他們小小的腦袋裡都在想什麼,想知道一個新生命的發展歷程,想了解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
英國BBC在2018年出品的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實驗了解寶寶大腦的發育、社交技能的建立、獨立性的發展。
《北鼻異想世界》
在記錄片中,每一個主題都會有不同的專家或教授藉助新技術和手段對0-2歲的寶寶進行實驗,有些結果很有趣也令人意想不到,有些則是發人深省。
在這部紀錄片裡你不僅能看到很多萌娃,還能發現很多小秘密,可能會改變我們看待寶寶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將會體驗到成長這件事是多麼複雜和不可思議。接下來跟著鏡頭來探秘吧。
你在多小時就已經是你自己了呢?
你有沒有想過你變成現在的自己是從多小開始?你的性格是受什麼影響?
科學家和你有一樣的疑問,每個人有各自的個性和性格,我們為什麼會與眾不同。
第一個實驗參與者都是6個月大的寶寶,請寶寶們輪流坐到椅子上,實驗者依次給寶寶看會彈出玩偶的盒子、在桌上會忽然跳起的小狗玩具,還有帶著奇怪面具的大人。
通過玩偶盒觀察不同的寶寶不同的反應,通過跳跳狗觀察嬰兒對不確定性的反應,通過一副面具觀察嬰兒對陌生事物的反應。
科學家測試孩子的個性和性格形成因素
結果是不同的寶寶面對同樣的狀況有不同的反應,而同一個寶寶面對這三種情況,反應是差不多的,這些孩子們表現出來的基本氣質,分別是激動型、平靜型和謹慎型,與我們成人的三種基本氣質一樣,是我們個性的起點所在。
我們知道嬰兒剛出生時就有某種傾向,有的謹慎,有的更有活力,有的更積極,而大部分父母只是順其自然而又毫無意識地適應這種氣質。
科學家認為我們的性格是由我們的基本氣質決定的,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如何更好開發一個嬰兒的潛能。
寶寶從小就顯示出自己的性格類型
謹慎型的寶寶面對陌生環境或者新事物時,接受度就會稍微差一些,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節奏慢一點。
而活潑的寶寶則可以帶他們去更多不同的地方,多接觸新鮮事物。
根據嬰兒的個性為他們提供他們所需的東西,這些變化是在進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正是這種互動塑造了之後的個性。
正如紀錄片中所說我們的氣質是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而世界對嬰兒的反應又會塑造他們的性格。
父母說得多真的對嬰兒的早期語言發展有用嗎?
語言是一種我們表達自己展現個性形成的主要方式,嬰兒在一歲半時通常會經歷一個語言爆發期。
他們依靠什麼去積累自己的詞彙呢?詞彙的積累跟爸爸媽媽說話的多少有關嗎?每個地區的嬰兒在早期說得詞彙都一樣嗎?
英國的科學家經過觀察統計發現英國的嬰幼兒使用的詞彙在地域有差異,有些地方的孩子習慣於說謝謝、對不起,有些地方的孩子會說外婆,他們最早使用的詞彙會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
北愛爾蘭和英國東北部的孩子更常用「祖母」這個詞,說明他們常見祖輩,或者可能和祖輩同住。
孩子最早使用的詞彙跟社交相關
最早使用的詞彙往往也跟社交相關,或者和生活中重要的人相關,比如爸爸媽媽經常說的詞彙。
科學家在佩西的身上放置了詞彙追蹤裝置,能記錄佩西聽到的每個單詞和他說出的每個單詞。
一開始她媽媽每天跟他說的詞彙數量是1.3萬個,他能說2500個,在她媽媽把詞彙量提升到1.37萬個時,他能說2800個詞彙了,增量達到了13%,媽媽的詞彙增量是5%。
多交談對兒童語言發展有重要意義
增加對佩西說話的數量和他口頭交流的機會,儘可能多交談是對兒童語言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語言是被我們的個人經歷塑造的,我們在嬰兒時期使用的語言數量對塑造我們的個性非常重要。在嬰兒時期聽到許多詞彙的嬰兒更容易在之後獲得更大的詞彙量,並且在學校表現更好。
電子屏幕是不是只有弊端?
眾所周知,現在出生的孩子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各類電子屏幕,想完全杜絕孩子接觸不太可能,75%的幼兒每天都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電子屏幕對於嬰兒到底有什麼影響?實驗請來了兩組寶寶,一組是3位使用電子產品的寶寶,一組是未使用過電子產品的寶寶。
通過三個實驗走直線、畫直線、搭積木來測試觸控螢幕對孩子的精細動作以及身體的整體情況是否有顯著影響,揭示幼兒的發育差異。
孩子使用觸控螢幕做測試
很多人認為沉迷於小屏幕會減少嬰兒的活動量,經常坐著使用觸控螢幕會影響他們身體的協調力,也就可能缺乏運動技巧。而在是否能精確地沿直線行走的測試中,兩組寶寶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寶寶接觸電子屏幕
在畫直線的測試中,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能夠更準確地畫出直線,在對精確度的要求更高的搭積木的能力的測試中,不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平均能搭五塊積木 ,使用觸控螢幕的寶寶則能搭起更多,在同齡人中有更好的精細運動技巧。
觸控螢幕對於寶寶的精細動作發展有所影響
這些雖然是小樣本的實驗,但是也揭露了觸控螢幕對於寶寶的精細動作發展並非一無是處。
轉移注意力從小就會?
決定成功的因素之一是智力,但是自控力也非常重要,自控力更強的孩子往往在學校更專注,遵守規則,考試成績也會更好。
在面對困難情況時我們能否對自己的情感和衝動進行管理?
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寶寶頭戴一個腦部活動感應裝置,接著在寶寶面前放置一個對這個年齡的寶寶而言充滿誘惑力的螢光棒,要求父母對寶寶說「不能碰「,接著轉過頭去。
幼兒接受抵抗誘惑測試
以此來觀察幼兒在被要求抵抗誘惑時他們的大腦中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有的寶寶還沒等媽媽說完就要去拿螢光棒,有的寶寶能堅持幾秒,有兩個寶寶能堅持45秒,在堅持的過程中,寶寶開始嘗試轉移注意力,取掉頭上的帽子。雖然看起來很像發脾氣,可是其實是寶貝自己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螢光棒。
原來寶寶在這麼小的時候已經開始用轉移注意力這個方法來自控,調整節奏,改變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逃避或者無視。
要知道這種方法,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同樣有效。
自控力部分來自出生時的差異,但是後天的練習和所處的環境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一些孩子會發展出轉移注意力的策略,這是他們學著控制自己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孩子嘗試注意力抵抗誘惑
20個月時,我們的大腦和控制衝動相關的部分才會發育成熟,想要提升寶寶自控力就要為他們提供探索的空間以便讓他們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而成人的指導和示範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性別角色實驗
一個20年前的關於性別角色的實驗,在2018年英國重演。經過20年男女平等運動之後,幼兒們對於家庭分工的看法是否發生了改變?這是一個令人好奇的實驗。
實驗請來了10位接近兩歲的幼兒玩過家家。先用男女性別的玩偶明確寶寶都能理解爸爸媽媽的性別角色。同時用一個猴子玩偶表示中性。
猴子玩偶會演示打掃家務、照顧寶寶、陪寶寶玩熱鬧喧囂的遊戲以及修車。接下來,道具交給寶寶,由寶寶們選擇爸爸還是媽媽來做這項「工作」。
20年前的實驗中,很多寶寶對性別代表的工作產生了刻板印象。當時寶寶們的選擇大多是由媽媽負責清潔和照顧嬰兒的工作,爸爸則負責狂野遊戲和修車。
而在紀錄片裡,所有參與實驗的寶寶都會讓爸爸和媽媽一同參與到這些「任務」中,爸爸可以打掃房間,照顧嬰兒,媽媽也可以進行狂野的遊戲。除了一項,修理汽車的,孩子們還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讓爸爸完成。
說明在孩子們眼中,家庭分工不再有明確的性別區別。這反映了他們成長的家庭和他們在書上、電視上以及在更廣闊的世界看到的情況。
嬰兒開始接受更廣闊的世界
嬰兒對於更廣闊世界信息接收的能力超乎我們的想像,嬰兒對周圍的世界非常敏感,會受到周圍一切的影響。
現在的寶寶不會把媽媽看作他們的主要照料者,不再生長在刻板俗套的舊世界中。
通過這些有趣的小實驗,我們了解了更多寶寶的成長和想法,周圍的環境和文化對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早期的經歷影響著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
在孩子3-6歲的時候,可以通過讀繪本,跟著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啟蒙情商!讓家長講不出來的道理,用繪本表達出來。
給孩子看一本童書繪本,孩子便會照著書本裡的樣子學習。更有助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人生就好像是一次旅程,成為一家人是緣分。雖然我們在不同的生命起點登上"列車",因著永遠無法解除的血緣關係,而坐在一起,兒女會長大,父母會衰老,做為父母,應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一個好的起點和平臺,讓孩子能夠到那更廣闊的天空去有所作為。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