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丨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2020-12-03 澎湃新聞

原創 李零 三聯學術通訊

在我看來,簡帛古書的發現,它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發現了多少以前從未見過的怪字,也不是找到幾個罕見的古本,為我們重新閱讀現存古書增添了校勘和注釋的線索。我認為,其挑戰主要還是來自虛的方面,即我們對古書體例,對文本演變,對古代思想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其他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借材料的更新,可以換一下眼光。務虛勝於務實。

——李零

李零,1948年生於河北邢臺,祖籍山西武鄉,自幼在北京長大。1977年進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參加金文資料的整理和研究。1982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為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張政烺先生。1983至1984年,任職於中國社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1985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工作,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2016年4月,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研究、著述範圍涉及諸多領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獻,以及方術史、思想史、軍事史、藝術史和歷史地理。

李零先生在三聯書店出版的作品有:《十二生肖中國年》《波斯筆記》《我們的經典》《我們的中國》《鑠古鑄今》《萬變》《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蘭臺萬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勞》等。他的藝術史論文集《入山與出塞》也將於2021年由三聯書店推出新版。

此外他還著有《中國方術考》《花間一壺酒》《兵以詐立》《喪家狗》等。他說,他的書都是讀書筆記。

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 本文為《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一書的「結語」

丨李 零

現已出土的簡帛古書對認識古代學術遺產有什麼意義,這是介紹過上述內容之後,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的問題。我想試著把它總結一下,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初步理解,非常膚淺的理解。這裡,我的感想是粗線條的,與其看作歸納和總結,不如看作問題和思考。因為這些古書雖然已有一定數量,在古書的各個門類都形成了必要的支點,但它們的數量還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單篇,很多都殘缺不全,遠遠不能同現存的100多種傳世文獻相比(它們中的很多都是大部頭,一本書就頂出土發現的一大批古書),更不用說同上萬卷的西漢宮廷的藏書相比。跟古代拼數量,把希望寄託於所有細節的復原,只能使我們陷入非常悲觀的境地。在我看來,簡帛古書的發現,它的意義,它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發現了多少以前從未見過的怪字,也不是找到幾個罕見的古本,為我們重新閱讀現存古書增添了校勘和注釋的線索。我認為,其挑戰主要還是來自虛的方面,即我們對古書體例,對文本演變,對古代思想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其他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借材料的更新,可以換一下眼光。務虛勝於務實。

戰國竹簡(上博楚簡《容成氏》)

別的不說,光是對「古書經典化」的認識,對我們啟發就很大。它使我們注意到,現存文本的品種和面貌,都不完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選擇的結果。經典的形成只是在既定的文化結構和思想氛圍下增加了解釋的複雜性,相對於思想的原創過程,它反而比較單調,也比較乏味(只能開掘內涵,不能拓展外延),失去原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們保留什麼,放棄什麼,強調什麼,淡化什麼,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日後的閱讀口味和文化口味,讓我們專揀我們愛吃的東西吃,忌口越來越多。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上,我們必須選擇,但選擇將意味著失去選擇(得之於此則失之於彼)。將來缺什麼補什麼,一切新資源的開掘,都和這種口味分不開。一種是返回頭去,從原有資源開掘(如假道濟儒),一種是擺脫原有資源,尋找新的資源(如假釋濟儒),甚至反求諸己,乾脆從自身開掘(如對曾子和子思的強調)。中國文化的口味是什麼,這要從古代學術遺產去反覆體會,拿留下的東西(傳世古書)和丟掉的東西(出土發現的古書)反覆比照。我說的遺產,不是說有哪些哪些書,而是說在這些書裡,在這些書外,作為有精神魅力的思潮,作為有概括能力的理論,可以長久留下來,反覆影響人們的東西。

比如,中國古代學術,前面是分六大類,這六大類又可合併為兩大類,一類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學說(包括其經典和史料),一類是當時的實用知識和實用技術(包括其理論和方法)。前者傳諸後世,主要是儒、道二家,其他流派,皆隱退或消亡。後者傳諸後世,主要是源自治國用兵之術的謀略思想和源自數術方技之學的陰陽五行說,它們是從古代技術中提煉出來的具有理論色彩的東西,書雖然反覆更新,但支配性的思想並沒有變。它們都是閱讀選擇的結果。這是我們的文化賴以作為基礎的東西。我叫「四大遺產」。

(一)儒家思想

儒家對後世影響最大,一是它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最多,對銜接傳統和傳播文化有很大影響;二是它講「學而優則仕」,和古老的貴族制度相反,不問出身,只憑讀書取仕,這個制度很重要;三是它「不語怪神,罕言性命」,「敬鬼神而遠之」,這種淡化宗教的態度,影響也至為深遠。它給我們留下的是書,是讀書的制度和讀書的態度,但明確的思想遺產是什麼,反而有點說不清,「仁」很抽象,「禮」很空虛,大部分都不能切合於後來的社會實際,完全是靠解釋系統來支撐。漢唐以來,儒家在整個文化結構中的地位,當然是支配性的,除了國家性的宗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相比,但它不是宗教,不是哲學,更不是實用的技術與指導。這樣的思想,優點也是缺點,它有三個比較薄弱的地方,一是哲學的薄弱,二是宗教的薄弱,三是實用技術和理論的薄弱。宋學假釋濟儒,假道濟儒,從孟子上探子思、曾子和孔子,大談易理和心性之學,就是看到了它的薄弱。清代初年,有些學者提倡經世致用,也是有感於此。明末來華的傳教士,最初看不起儒家,覺得其所言所行,都是庸言庸行,沒什麼精彩過人之處(比如,與他們的古典作家相比)。黑格爾也是打心眼裡瞧不起孔子。現在四個世紀過去了,西方讀者對儒家還是打不起精神。在西方書店出售的漢學譯本中,《論語》的地位遠不是那麼高,它不但不能同《易經》和《老子》相比(在黑格爾的書中,《易經》《老子》的地位已在《論語》之上),就是和《孫子》相比也不如,一般人幾乎毫無了解。他們對儒家的尊重,基本上是一種客氣(利瑪竇時就有的客氣)。他們是把儒學當中國人的文化感情來尊重,當入鄉隨俗便於接近中國的手段來尊重。這是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地方。現在,由於簡帛古書的發現,使我們恢復了對大小戴記的信心,恢復了對「七十子」的熱情,恢復了對儒家複雜性的認識,讓我們知道,儒家對宇宙本體論,對心性之學也有其關心。這對重新認識儒家當然有積極意義。但問題是,它究竟證實了宋學製造的儒家形象,或發現了儒家的本來面目,還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另一個思想側面,讓我們發現了我們曾經擁有但後來又失去的東西。宋以來的儒學,和我們最近的儒學,它們和孔子時代的儒學,和戰國時期的儒學,和漢唐時期的儒學,差距是什麼。這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道家思想

本來也是一股很大的潮流。戰國晚期的諸子百家之說,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它為軸心。它和很多的思想流派,和很多的知識門類,一直保持著密切接觸(後世的道教接受了這一遺產,它是比較開放的體系,除了儒家,什麼都收),在宇宙本體論上,在生命現象的研究上,在治國用兵的智慧運用上,都有很多長處。先秦時代,它比儒家退得更遠也進得更多,名曰無為而實則有為。漢武帝以降,道家和刑名法術之學摘鉤,和儒家交叉換位,地位大不如前,但仍然是合格的「在野黨」,所有儒家的薄弱環節,幾乎都是由它來補充。東漢以來,它還演化為中國惟一的本土宗教,填補了王莽改制後中國社會下層的精神空虛。在外來資源(如佛教)開掘之前,它是惟一與儒家互補的東西。其重要性,無論怎麼考慮,都不容低估。出土文獻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它有很多哲理深刻的道論,這些道論的存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產生的思想背景,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傳播的思想氣氛。中國古代哲人在理論上的追求到底有多遠,它所依託的古代知識體系到底有多大,當時的思想派別是何等錯綜複雜,這些都要從道家入手,才容易看得比較明白。我曾經說過,道家是中國古代「現代化」的產物。西方世界對中國古代思想的一見鍾情,主要還是這個側面。

(三)謀略思想(法術思想和兵術思想)

中國的法術思想和兵術思想特別發達,前一類東西,在歐洲是16世紀才發展起來的東西(馬基雅維利);後一類東西,在歐洲是19世紀才發展起來的東西(克勞塞維茨、若米尼)。特別是兵學,在中國尤其發達。但中國的法術,自秦朝滅亡,背上黑鍋,一直是陰謀,不是陽謀,是陰柔內向,藏在裡面的東西。中國的軍事傳統是真正的古典傳統,特別是謀略思想,更是如此。它是本來意義上的陰謀,但比前者要坦誠和公開,有白紙黑字寫在書面上。其經典主要是先秦時期的兵書,兩千年後還是讀兩千年前的書。但在中國文化的結構中,這類思想的發展,基本上是箋釋性的,整個地位是處於下降和萎縮的趨勢。偃武修文,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走向。中國的軍事技術本來很發達,但和指揮藝術有點脫節,戰略戰術是籠罩在古典思想的氛圍裡,而技術則是當代的東西。這門技術和刑名法術是互為表裡,和道家也有密切關係。中國的鬥爭藝術非常發達,戰爭也是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西方世界對它的尊重也是理所當然。

(四)陰陽五行說(提煉自數術方技)

是中國的自然哲學和技術理論。它在數術方技之學(也包括兵學中的技術門類)中是惟一通用的理論,從先秦兩漢到清代,始終保持其傳統。其經典化和兵書不能相比。它不是以一本書或幾本書而出現,放在實用技術之上。專門講陰陽五行,這樣的經典沒有,但它的影響卻無所不在。由於實際操作的需要,數術方技,它們一直是按門類劃分其範圍,各自有各自的經典。陰陽五行理論,和謀略思想不同,它不是與技術的層面脫節,而是廣泛滲透於技術之中,就像神經和體液在身體中的分布。這是它的特點。數術方技之書,出土發現很多,我們要分析和理解這個理論,從早的材料看比晚的材料更清楚,也更單純。這樣的東西,在西方人的眼裡,是和東方神秘主義有關,是和他們尋找中國宗教、科學和哲學三方面的異質性有關,當然也是吸引他們的地方。他們對《易經》的迷戀,本來是迷宋學解釋下的《易經》,圖學解釋下的《易經》,根子也在陰陽五行說。

他們對我們有許多謬獎錯愛。

* * *

在這本講義即將結束的地方,我特別希望提到的是,我們對我們自己的口味,以及西方口味和我們的不同,恐怕值得認真反省一下。借他們的眼睛,想自己的問題(借中外的差別想古今的差別)。我這樣講的意思,是想提供另外一條思路,即我們和他們,在古代世界的起跑線上,曾經有很多人心同理的相似,但選擇使我們分道揚鑣。考古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忽略了的東西,現實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忽略了的東西。

被忽略的東西,當時好像不重要,但將來可能最重要。

和最初的提法有關,現在也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我說,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個「尋找回來的世界」。

相 關 閱 讀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李零 著

定價:88元,精裝,460頁

ISBN:978-7-108-06797-5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

本書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課時的講稿,上編是簡帛古書的基礎知識,下編是簡帛古書的分類導讀;前一半學生上課聽講時使用,後一半大家下課看書時使用。李零先生力求「把道理講清楚,用材料來擺事實」,並融匯學術界出土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圖打通出土古書與傳世古書的連接,重新認識並建構起古代知識系統和人們的思想文化心理。

目 錄

修訂版說明

前 言

上 篇 概 說

第一講 引言:尋找回來的世界

——簡帛古書的發現與中國學術史的改寫

附錄:現存先秦兩漢古書一覽表

第二講 三種不同含義的「書」

附錄一:中國古代文字的分類(按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分類)

附錄二:中國古代文書的分類

第三講 簡帛的埋藏與發現

附錄:簡帛分域編(1901—2003年)

第四講 簡帛的形制與使用

附錄:王國維《簡牘檢署考》

第五講 簡帛古書的整理與研究

附錄:長臺關楚簡《申徒狄》研究

第六講 簡帛古書的體例與分類

附錄:餘嘉錫《古書通例》(摘錄)

下 篇 導 讀

第七講 簡帛古書導讀一:六藝類

附錄一:「六藝」之書的順序

附錄二:漢代小學發展的三階段

第八講 簡帛古書導讀二:史書類

附錄:與鄧文寬先生討論「歷譜」概念書

第九講 簡帛古書導讀三:諸子類

附錄:儒門傳學考

第十講 簡帛古書導讀四:詩賦類

附錄一:張鳴論和聲概念書

附錄二:敦煌漢簡《風雨詩》

附錄三:銀雀山漢簡《唐勒》

附錄四:尹灣漢簡《神烏賦》

第十一講 簡帛古書導讀五:兵書類

附錄一:兵書的起源

附錄二:兵書的分類

附錄三:兵書的整理和經典化

附錄四:兵書的三大類型和它們的國別

附錄五:銀雀山漢簡《地典》

第十二講 簡帛古書導讀六:方術類

附錄一:方術的概念與分類

附錄二:方術發展的脈絡

附錄三:研究中國早期宗教的三個視角

結語: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修訂版附錄 從簡帛古書看古書的經典化

後記

索引

學術出版,評論閒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sdx_bulletin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李零丨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春風悅讀榜︱李零:尋訪古波斯 在讀「大地」這本書
    李零的學術之路非常寬廣,涉及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思想史、方術史、軍事史、藝術史和歷史地理等領域,但核心還是圍繞對「中國」的研究。這部《波斯筆記》,聚焦于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間上相當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書裡採用比較研究,把古代中國和古代波斯的行政、疆域、文字、法律、貨幣、宗教以及王宮王陵、藝術等,一一對比。
  • 「伊朗訪古記」圖片放映會:李零《波斯筆記》背後的影像故事
    活動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主持,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零、影師任超作為嘉賓出席。《波斯筆記》是學者李零,繼2014年《我們的經典》、2016年出版《我們的中國》之後,將田野調查的學術視野對準域外,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再現波斯文明的當代餘暉。
  • 林梅村、李零、任超 :伊朗訪古記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伊朗都與中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2017年年初,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帶隊,對伊朗做了為期半個月的學術考察,李零教授和攝影師任超參與了後面一半的行程,後一半的主要目標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遺址、遺蹟。這次考察非常成功,不但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而且找到了岡比西斯二世陵(塔克特·魯斯塔姆)遺址。
  •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深刻理解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價值 2020-12-02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李零:為何歐洲和中國的重要建築物前都喜歡用獅子守門?
    作者丨李零波斯藝術中的動物人類交往,有兩樣最重要:一樣是戰爭,一樣是商貿。戰爭是「不打不成交」,通過徵服,互相學習。比如亞歷山大徵波斯,就主要是徵服者向被徵服者學習。他死後,有所謂「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Age)。
  • 劉寧:北大中文系給我的古典學術教育
    1987到1997,我在未名湖畔求學十載,從一名古典文獻專業的本科生,到取得古代文學的博士學位,北大中文系把我領上古典學術的研究之路。在激揚文字、新潮湧動的燕園,古典學術的教育,以其沉靜深厚的特色,養育了一大批優秀的學人,使之成為斯文傳承的中流砥柱。「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 李零:為何歐洲和中國的重要建築物前都喜歡用獅子守門
    古代波斯給中國傳入了什麼的動物?為何歐美各國的國徽,對鷹、獅和鷹、獅合一的格裡芬情有獨鍾?波斯藝術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遺產?本文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李零的《波斯筆記》(下冊)第十五章。作者丨李零波斯藝術中的動物人類交往,有兩樣最重要:一樣是戰爭,一樣是商貿。
  • 李零|當左翼,不容易
    他理解的社會主義,是為被壓迫者和受害者說話。」讀《動物農場》文 | 李零李零,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孫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選集》等。「我在一九三六年以後寫的每一篇嚴肅的作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對極權主義和擁護民主社會主義的,當然是根據我所理解的民主社會主義。
  • 李零:出土文物中的十二生肖
    這個話題與中國動物有關,與中國方術有關,與我長期關注的古代文物有關。 我們的頭上有個大鐘,掛在天上的鐘,指針是北鬥。鬥轉星回,一年又一年。十二年如十二小時。人生能有幾個十二年? 好好活吧。
  • 新書| 李零、劉斌、許宏等《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
    三聯學術通訊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李零 劉斌 許宏 等著鎖線精裝 全彩多圖,312頁,88元ISBN:978-7-108-06796-8► 全書在三聯生活周刊✕「中讀」同名熱銷精品音頻課程的基礎上打磨加工而成,圖文並茂,突出考古現場感,呈現前沿研究新觀點,提供大量圖表以及文物的延伸閱讀信息,將專深的考古報告、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普通讀者的知識讀物。
  • 21世紀2020年度好書入圍書單發布,北大滙豐提供學術支持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為書單的學術支持單位,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擔任終評評委,《北大金融評論》副總編、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秘書長本力擔任初評評委。[日]吉川洋 著殷國梁、陳伊人、王貝貝 譯後浪丨九州出版社《共同利益經濟學》
  • 穿越時空的學術力量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近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的著作《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該書是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融合相關的學術研究集。全書分為《交流卷》《民族卷》《藝術卷》《宗教卷》《胡俑卷》,集中探討了漢唐時期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闡述了外來文明如何伴隨胡人進入中原並影響漢地的思想、文化、藝術、風俗,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來,幹了這碗75℃的雞湯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七期)魚,我所欲也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八期)船到橋頭自然直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九期)古鎮守望者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期)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戰「疫」e起來丨ISC 卒中領域學術前沿—王維平教授
    戰「疫」e起來丨ISC 卒中領域學術前沿—王維平教授 2020-05-23 0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故宮十餘年來書畫展覽策展的思考:學術、普及與雅俗共賞
    (二)專題展的策劃1.學術性與普及性——以「蘭亭特展」為中心古代書畫內涵豐富,對一幅作品的理解,涉及美術史、歷史、宗教、文學、哲學等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觀眾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一個通俗易懂的大綱,就要抓住重點,以故事串聯,講述最重要的知識點,使用簡明扼要又平實的單元名稱讓觀眾印象深刻,從而達到普及美術史知識的目的。故宮藏蘭亭刻本三百餘本,擁有國內最權威的蘭亭版本研究專家,展覽有必要展示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蘭亭拓本過於專業,短時間內難以理解清楚。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在火與土中誕生的中國陶瓷
    撰文丨[日]三杉隆敏摘編丨何安安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茲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的實踐為中心,側重談談數字人文的地理信息系統和可視化技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學術意義。原來問題出在「漢東市」的理解和空間定位上。隨州,又名漢東郡,故宋人多用漢東指隨州,於是年譜作者很自然地想到這個漢東就是隨州,而沒有考慮到行程距離的可能性和空間的合理性。我們懷疑這個「漢東市」應是四川境內長江邊上的一個市鎮。經向年譜作者請教,作者在《大清一統志》裡查到江津縣西南一百五十裡的江邊有「漢東市」。重新確定「漢東市」在江津縣,黃庭堅的行程就豁然貫通。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以年畫設計創新為例》《中國傳統繪畫裡的「年味」與「酒味」》等主題,對年畫的製作和傳播展開學術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