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原著的時候,除了主線劇情,我也很喜歡去挑著那些有老夫人們的劇情觀看。
那些走入遲暮之年的老夫人們真的很有魅力,就像讀者笑笑說的:
歲月磨礪了她們的風骨,卻未曾讓他們通過人生至暗時刻頹廢了她們的氣度與格局,反之是讓他們的白髮與皺紋充滿了人性之美。
而在眾多老夫人中,孔嬤嬤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她不僅自己充滿著人生智慧,一生歷經艱難,卻總有辦法,逢兇化吉,過得開心,還總是用自己的智慧來影響旁人,盛老夫人就因為聽了她的一席話,老年生活的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01孔嬤嬤其人
孔嬤嬤是盛家姐妹幾個的教習嬤嬤。
她曾經以一席「治家」言論,四兩撥千斤,輕輕鬆鬆地,就讓盛紘開始自省自己在治家上出現的問題,藉此還撼動了林姨娘在盛家經久不衰的恩寵地位。
這讓盛家一眾老小,以及看書的我們都佩服不已,也忍不住問一句,這樣厲害的孔嬤嬤是如何「修煉」出來的呢?
孔嬤嬤的前半生過得很艱辛。
當年,孔嬤嬤後娘生的妹妹,被官家選中,進宮做宮女。而彼時的孔嬤嬤已經定了親,正在家中待嫁。
可孔嬤嬤那黑了心的後娘,居然因為見不得自家女兒把青春耗在那個暗無天日的皇宮裡,就偷摸用計,讓孔嬤嬤頂替了自己的女兒入了宮。
自此,孔嬤嬤失去了期待已久的婚姻,不得不在皇宮裡曲意逢迎,提心弔膽地過日子。
毫無疑問,那段時間孔嬤嬤過得很艱難。閨蜜盛老夫人在回憶起孔嬤嬤的經歷時,也忍不住感慨說,孔嬤嬤的一輩子都被耽誤了。
可孔嬤嬤卻很樂觀。她很豁達地表示,自己沒什麼不容易。
她說:
我這輩子經歷的,可比常人精彩。不說吃過的用過的,光是皇帝我就見了三個,皇后見過五個,后妃貴人更是如過江之鯽,也算是開眼了!還能衣食無憂地活到花甲,沒什麼好抱怨的。我那妹妹,嫁人,和夫君之外的人在一起,東窗事發後被休,一輩子弄得聲名狼藉。我那後娘為她傾家蕩產,最後潦倒而死,我可比她們強多了。
一直以來,孔嬤嬤都是個很懂得自我調節的人。
剛被送進宮時,她可能會覺得有些沮喪。可在意識當下的環境不能改變時,她就開始把注意力從悲傷的情緒中轉移,轉而去想辦法,思考該如何適應環境,讓自己活下去。
而她確實也做到了。甚至皇帝換了好幾任,她也依然穩坐在六局女官的位置上。
雖然,孔嬤嬤離自己曾經希望成家生子的夢已經很遠了,但她總是懂得安慰自己,去從自己的經歷中挖掘閃光點。
要知道,她早已經不再是個普通的,有時還會為生計發愁的民女。
她身處宮中,不僅衣食無憂,受人尊敬,還能穿梭在歷史間,見證一個個貴人的起落。
這樣的經歷不是普通人能有的。孔嬤嬤很滿足,也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是不枉此生了。
在這樣的自我調節之下,孔嬤嬤的心態非常平衡,內心的小世界非常安穩。整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非常高。
加上娘家的情況時不時傳來,關於那對黑心母女「害人終害己」的消息,也成了孔嬤嬤閒暇生活的「佐料」。
而當孔嬤嬤可以在聽到這對母女自食惡果的情況後,大笑出聲時,她也真的放下了心底最深處,那絲對前塵往事的糾結。
02勸慰盛老夫人
盛老夫人和孔嬤嬤的相識,是因為作為侯府嫡女的她曾在年輕的時候,被接入宮中,在靜安皇后身邊呆過一陣,進而認識了侍奉在側的孔嬤嬤。
兩人年齡相仿,性格投機,相處融洽。就連盛老夫人出宮出嫁後,兩人也沒斷了聯繫。
因此,孔嬤嬤也清楚盛老夫人的情況,知道她和夫婿的關係並不融洽,就連自己的親兒子也因為盛家的家宅之亂而夭折。
痛失親子,加上夫婿英年早逝,盛老夫人完全可以選擇改嫁。而她的娘家也為她尋好了對象。
可盛老夫人看著因為主君離開而陷入混亂的盛家,和當時無依無靠的小盛紘卻心軟了。
她拒絕了娘家的安排,留在盛家,穩定下盛家的局面,再撫養盛紘成才。
等到一切塵埃落定,盛老夫人也已經兩鬢斑白,只能留在盛宅,了此餘生。
回首往事,盛老夫人無法忽視內心的酸澀。她感慨:「紘兒終歸不是我親生的,何必討人嫌;況且我也乏了,當年折騰的天翻地覆又如何,還不是一場空空。」
盛老夫人選擇認命,是認清人性真相後的失望,也是對命運的妥協。
但孔嬤嬤卻有不同的意見。甚至,孔嬤嬤在聽了盛老夫人的感慨之後,卻指責她,罵她傻。
孔嬤嬤說盛老夫人傻,是因為她不顧自己,偏要浪費自己的青春,守著一個不曾善待她的盛家。
可畢竟,往事不可追。孔嬤嬤簡單提了過往後,把重點放在了當下。
她直言不諱地指出,像盛老夫人這樣,沒剩多少日子可活的人,更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改善當下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理由有二。
理由一,是從盛老夫人自己出發。
盛老夫人雖然對盛紘有再造之恩,但她到底不是盛紘的生母,兩人的關係也隔著一層。
而以盛紘一貫自私的性格,如果盛老夫人自己不把自己當回事,盛紘也樂得省事,對盛老夫人的情況裝作不知。
可反過來說,盛紘自私的性格並非全無好處。就像他是當官的,看重自己的名聲。所以如果盛老夫人改了心思,把自己當回事,讓盛紘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一些事,盛紘也不敢忤逆。
因此,盛老夫人其實明明一直手握著改善自己生活的條件,只是總愛消極躲避,沒有充分利用。
理由二,是從盛老夫人寵愛的小孫女明蘭出發。
畢竟盛老夫人現在不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了。她最愛的孫女明蘭還指望著她生活。
而盛老夫人如果能過得好,活得久,明蘭也會跟著享福。
這些道理,盛老夫人不是不懂,只是總是下意識地迴避。
可這次,孔嬤嬤把一切說透了,盛老夫人也不能再縮在自己的殼子裡了。
為了明蘭,為了自己,她願意充分利用自己剩下的日子,再搏一把,要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其實,很多時候,人的生活質量會因為人念頭的改變而發生質變。盛老夫人是如此,多年前那個認清命運安排的孔嬤嬤也是如此。
兩個閨蜜一向平靜無波的眼睛都紅了,她們互相望著,似乎也在從對方的臉上找尋追憶自己逝去的青春年華。
談話進行到最後,看到終於重整精神的閨蜜,孔嬤嬤把自己一直奉為生活寶典的,靜安皇后臨終的話,贈予盛老夫人。
「不把噁心的事放在心上,當裝傻時得裝傻,該卑微時就卑微,該吃吃,該享受就享受,也不枉這一輩子。」
遵照這句話生活的,不把「噁心事」放心上的孔嬤嬤,這輩子也活得比很多人都暢快。
她在宮中見慣了人間的繁華之後,就請辭頭也不回地離開。她選擇落葉歸根回到故鄉,在有生之年,看看山水,恬淡生活。
而聽了孔嬤嬤的勸說後,盛老夫人也開始學著不把「噁心事」放在心上。在她不再固步自封為難自己之後,她在盛府的日子也好過了很多。
03寫在最後
我很喜歡原著中盛老夫人的結局。
她雖然因為開始真性情生活,而被王氏姐妹算計,臥床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她也因此看透了很多真相。
她因為再次認清了盛紘的冷漠(畢竟是養了這麼久,還付出了那麼多的孩子,認清還是覺得受傷),而感到有些難過。
但她也從這次事情中看到了明蘭對自己的真心,這是讓盛老夫人覺得很欣慰的事情。
而在整個事情中,顧廷燁對明蘭的維護,也讓盛老夫人對明蘭未來的生活放了心。
因此,餘生她可以走出盛家的大宅,走出多年來自己對內心的桎梏,避開冷漠的盛紘,跟著重情重義的長柏夫婦,縱情山水間,看花開花敗,日出日落。
雖年老矣,但生命還很長,未來也很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