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中心.程教練:找教練+麻煩老師幫我看看這位小朋友的動作結構有什麼問題,以後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謝謝
反手是顆粒膠嗎?
這應該是一個從小就開始系統訓練的孩子。動作外觀上看還是不錯的,基本的感覺打出來了。讓我們看一看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仍然是實話實說。他應該有14、5歲了吧,按照國內一般的規律,如果他從上小學開始訓練,應該有7-8年的球齡了,也許更長,如果我沒看錯的話。
他的基本框架不錯,打起來穩定感還可以,動作比較鬆弛。現在說幾條意見:
我首先要問一下,他的反手應該是顆粒吧?正膠?還是生膠?之所以要有這一問,是因為技術要求、技術風格與兩面反膠在訓練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球打到這個階段,是要加入打法及風格的培養了。但是他的技術風格是模糊的。一般來說,使用顆粒膠皮,進攻型選手,首先要快,再有就是要兇一些,甚至要毒一些。
因為今後他要面對的是漫天遍野的弧圈球,四平八穩的打顆粒,那真得粘得住才行,就是說回合能力要超強,或者落點意識過人,扛得住對方兩面拉。
出手要更突然
所以我就從他的反手技術說起。橫板反手用正膠。一般來說要快,這是必須的,再有就是出手要有突然性,技術上要突出敲擊,彈擊,因為只有擊球時間早,出手突然,正膠的特點才能更好地體現。
視頻裡多球是普通上旋,沒什麼旋轉,在這種條件下,更應該要求出手的速度和突然性,或者說儘量打出一定的爆發力才行。這個孩子的反手擊球時間,擊球點都有問題。
我們看一下他的第一組反手,是從視頻的第4秒開始的,第一板,他應該是發力的,但是動作不夠乾脆,第二板來球偏長,被頂住了,只能調整一板,第三板時間和點比較合適,打的相對就舒服一些,也發出了力,第四板還原慢了,又被來球頂住,再加上板形下壓過多,直接下網,第五板來球偏短,其實擊球時間仍然偏晚,但位置比較合適,可惜沒發出力。
他現在的擊球時間,如果是使用反膠,還說得過去,但是打正膠,就有些偏晚了。
這需要用單線練習來改進,突出早出手,而且還要前臂出的去,突出動作的張力感覺,他引拍時往往板形下壓過多,還有就是迎前擊球,頂著球打的概念較弱,另外引拍時手腕手指向後帶的不足,直接後果就是擊球時手腕力量打不出來。
說白了就是,環節都有,但是強調的不夠,效果自然就不夠理想了。這是手上的部分,打擺速,要想能打快,還要能發出力,重心的作用必須突出強調,特別是青少年,這是基本功。
他擊球時,重心的支撐作用就不夠明顯,說的直白一點,出手時右胯要快速前頂才行,但是他擊球時右腳根本就沒有踩住,這才是特別要解決的環節,否則快速轉換時想發力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重心使用的合理,有力,手上的東西才能體現出來。這需要在訓練時不斷的提示才行。打桌球這件事,這個年齡,完全有能力掌握更有內涵的技術精華了,有時候你還真不能把他們當孩子看。可以問問看視頻的國球匯的粉絲們,這個視頻的第一眼,你覺得練球的還是個孩子嗎?
注意手指手腕
正手部分。這個孩子的握拍要我看是利反手的。這沒什麼,利反手的握拍在橫板選手裡佔的比例相當大,但是在正手擊球時,手指手腕對板形變化的控制才是關鍵。
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能在快速轉換時手指手腕不變化的,但是要力求差異小,掌控得法才好。這個孩子在正手擊球時,粗看動作還可以,但是仔細探究一下,內涵有些問題。
視頻是多球,連續不斷的,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他在擊球時,手腕向內扣的成分比較多,這仍然不是致命的,關鍵是他擊球時球板觸球的位置,是在球板靠近下沿,靠近握拍手指的位置上,而且打到球體的側面偏多了。
這裡咱們吊一句文:這叫力臂太短,或者更好理解一點的說,沒打到球板的甜區上。所以,他的正手不管是旋轉還是力量都不會好。因為這有物理規律管著呢。
相對來說,反手還是容易解決一些,關鍵是這個正手。據我的經驗,只能局部適當調整,要想根本改變,幾乎沒有可能了。
因為他球齡太長了。改進的方法,一個是正手定點攻球,看好是正手攻球,一個是正手定點拉衝,一個是定點擺速,中等速度,正反手轉換時注意握板手指變化時的微調與合理,正手拉球引拍時手腕適當外展,力爭加大擊球時的力臂長度。把球板觸球時的位置儘量前移,內移,觸球時的點太靠近板邊是無法發力的,因為你根本就不敢發力了。
觸球時一定要多多地強調食指對球板的掌控。之所以要慢一些,是因為球板觸球位置的變化,哪怕一點點,他都會感覺變化非常大,這要教練在訓練時多多提示才行。
在這裡我多說一句,我在訓練啟蒙階段的孩子時,正手攻球是從平擋開始的,板形幾乎90°,沒動作,平推,就是儘量加大觸球面積,這樣很快就能建立手感,而幾乎從未出現過幾年後是用接近板邊的位置觸球的現象。所以,真得想清楚什麼才叫基本功才行。大道至簡,老祖宗早就把道理說得明明白白了。
這些純屬個人觀點,你們做參考。調整這些技術細節,是個細活,而且對孩子來說,有時會有些痛苦。你們要想好,再作決定。改有改的好處,不改有不改的對策。辦法總比問題多。
你也想問?……
馬凱旋,前北京隊隊員。1990年赴美工作,多名學生曾入選美國國家隊。其桌球履歷多彩獨特,教學經驗豐富。現為桌球世界雜誌與國球匯的技術顧問。
最真的喜歡,是點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