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有關土耳其的「紅旗-9事件」,相信很多軍迷都不會陌生。2012年國產紅旗-9與俄羅斯的S-400、歐洲的紫苑以及美國的MIM-104防空飛彈一同參與土耳其軍方採購防空飛彈的競標。經過一年的測試與比較,土國防部在2013年宣布紅旗-9勝出,並決定與我國洽談採購事宜。雖然這一訂單最後因為土方的緣故沒有達成,但是卻足以肯定紅旗-9的性能,同時也表明我國在防空飛彈的研發上已經取得巨大進步,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也縮小到了代內。
紅旗-9飛彈發射車
一、防空之殤倒逼負重前行
說起新中國的防空,對於那一代人,尤其是參加過韓戰、或是居住在東南沿海的人來說是痛徹心扉的。在朝鮮戰場上,面對美軍在天空橫行無忌的偵察機、殲擊機、轟炸機,我志願軍最普遍的防空武器居然是步槍、機槍,別說防空飛彈、高射炮,就連正經用的高射機槍都少之又少。所以整場韓戰打下來,湧現出了很多像關崇貴一樣用步機槍擊落美軍戰機的傳奇英雄。還有五十、六十年代欺負新中國防空力量薄弱的國民黨空軍,他們不僅頻繁滋擾東南沿海、狂轟濫炸,而且膽敢深入大陸腹地空投特務和物資。回想開國大典,為了防範國民黨飛機轟炸,竟然被迫安排4架閱兵戰機掛載實彈值守,實在是難以想像。
抗美援朝戰鬥英雄關崇貴正在用機槍打美軍戰機
為了保衛祖國領空,防空武器尤其是防空飛彈的研發一直都是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專注其中的項目。可是由於技術差距太大,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我國防空飛彈的研發只能在進口後仿製。1964年,我國仿製蘇制的「斯—75」型中高空防空飛彈成功,將其命名為「紅旗-1」防空飛彈。這種防空飛彈攔截目標高度為3-22千米,斜距為12-29千米,在當時近程戰術防空上還是能夠滿足使用。所以從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我國的主要防空飛彈都是「紅旗-1」。但是由於「紅旗-1」的制導方式是有源制導,且制導站內設置偵察雷達、跟蹤雷達和制導雷達等多部雷達,所以操作繁瑣,極易受到幹擾。在1978年到1982年間,我國又對「紅旗-1」的飛彈射程以及制導方式進行了改進,並推出了「紅旗-2」防空飛彈。沒想到的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以及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紅旗-1」、「紅旗-2」兩種型號的第一代防空飛彈,我國一用就用了30多年,直到1995年少量「紅旗-9」交付部隊使用後,我國防空飛彈才逐步開始更新換代,而這一換就直接躍升至第三代防空飛彈。
本文來源:光明網 作者:翁宗波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