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精品還是免費流量 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

2020-12-24 新浪科技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付費精品還是免費流量,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

網絡文學網站的初期發展,全靠寫作者不計稿酬用愛發電的寫作和閱讀者慷慨解囊共渡難關的捐款維繫。直到2004年,起點中文網率先建立了VIP付費訂閱模式,讀者通過付費閱讀網文章節。此後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IP化系列運作,都建立在這套模式之上。

但在2019年,以「流量變現」為盈利機制的免費閱讀模式橫空出世。作者與平臺從讀者瀏覽、點擊廣告產生的盈利中分成。作者的收入,不再由訂閱讀者、忠實粉絲的數量決定,而由用戶的有效閱讀時長決定。免費閱讀模式會對原本已盡穩定的網絡文學市場造成怎樣的衝擊?付費模式和免費模式,會對網絡文學寫作者帶來怎樣的影響?是要更多的讀者,還是更精品的文章?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

新京報書評周刊分別就此採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主持人邵燕君,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家、網絡文學網站「龍的天空」創始人之一weid,以及網絡文學免費閱讀網站「番茄小說」總編輯謝思鵬,期望從學界、行業、平臺三個維度來探討以上問題。

模式更迭

從免費到付費

新京報:網絡文學網站創立之初就是免費的,但最後免費模式卻被證明不可行。現在的免費模式跟二十年前的免費模式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weid:最大的區別在於廣告商的大量進入,使得流量變現的規模遠超以往。

2004年起點在開始VIP付費模式之前,就有廣告收入。當時它的流量已經很大了,一度衝進過全球流量前100名,在中國所有網站中排名前20。但是廣告收入只能和它的日常開支持平,甚至無法負擔增購伺服器和人員工資支出。而現在廣告主顯然願意花更多的錢。

但是另一方面,免費閱讀平臺一旦停止購買網站推廣和發放閱讀補貼,就可能面臨大量的用戶流失。在一個用戶有限的活躍使用周期裡,你能給他投放的廣告頻次是固定的,如果只靠展示頻次變現,你能從廣告商得到的收入也是固定的。只有提高每個廣告的變現效率,通過精準投放讓讀者點開他看到的廣告,甚至下載這個遊戲或軟體,才能更好地盈利。而精準投放又是番茄小說背後的字節跳動非常擅長的,這就是番茄小說能夠後來居上成為流量最大的免費閱讀平臺的技術依仗。

邵燕君:現在的免費模式和20年前的免費狀態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免費模式和付費模式一樣,都是一種商業模式,只是形態不同。當年如果沒有建立起付費模式,網絡文學很難繼續這麼旺盛的成長。因為它需要用一種商業模式把人們的用愛發電、業餘創作轉化為一種穩定的、持續增長的生產機制。

今天的免費模式,是在付費模式已經成熟,網絡文學發展壯大之後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他跟大資本,大數據相關,但是和免費不一樣。

新京報:免費閱讀平臺的市場在哪裡?它所瞄準的用戶是怎樣一個群體?

邵燕君:免費模式的用戶,實際上是用各種方式引流、下沉獲得的新用戶。他們對於網文來說是「小白」讀者,但是和當年我們所說的「小白」又不是一個概念。當年的「小白」是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在原來最核心的、相對精英的老白之外,吸引來更年輕的讀者,幾年之後其中最核心的留下來也可能成為老白讀者,當時的「小白」更多是個年齡概念。

今天的免費讀者有一批是下沉用戶,但是年齡段是各個層次的。我們正在和番茄小說合作做用戶畫像,根據我們的初步結果判斷,現在的免費模式用戶年齡不低。

因為受到短視頻衝擊,網文用戶的整體規模和時間佔比在下降,之後真正有發展空間的用戶是對文字有習慣性迷戀的中老年群體。他們可能年齡不低、文化程度不低、收入不低,只是沒有看過多少網文。所以他們進來之後最初看的是贅婿文、多寶文這些套路。但如果他們一直看下去,未來的走向很難說。因為大多數中老年人品味還是比較傳統,有一些經典文學的閱讀經驗,當免費閱讀平臺的作品不再能滿足他們時,他們也可能進而轉向起點中文網等付費平臺。

weid:番茄小說現在的邏輯是,閱文對用戶的付費轉化率最高也就20%,剩下80%哪裡去了?你1個正版用戶就對應著5個盜版用戶,1個付費用戶就對應著5個不願意花錢的用戶,我的市場肯定比你大。但是番茄小說首先要完成和無線閱讀平臺、新媒體文這些對手的競爭,其次要和同樣免費的盜版小說平臺搶用戶。

比如一個不願意花錢看書的讀者,為什麼在番茄小說看書,而不在盜版站看書呢?是因為番茄小說的廣告比較少?書更好看?還是因為在番茄有補貼可以做網賺?你得給我一個理由。如果番茄小說靠資源整合獲得的大量圖書無法撬動這批盜版用戶,那它的戰略就不能算成功。

謝思鵬:在只有付費閱讀平臺的時候,閱讀整本小說的讀者中只有不到10%選擇付費,其他用戶在付費節點之後就會去看盜版內容或者看其他書,現在不過是把一部分看盜版的用戶吸引過來看正版的小說。我覺得大部分人在能看正版又不需要付錢的時候,還是願意看正版的。而且在正版平臺可以跟作者進行交流互動,這也是盜版網站所不具備的。

付費閱讀

是否意味著網絡文學的「攪局者」

新京報:免費與付費平臺不同的盈利機制可能會對網文寫作者的選擇造成什麼影響?

weid:我覺得作者的心態都很一致:在哪兒能掙更多的錢就去哪兒。利益驅動是主體,利益驅動讓網文寫作這件事情可持續、並且走向壯大。在這個過程中有若干人是為愛發電,但肯定不會超過5%。為愛發電是好事,但推動不了產業的發展。

從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有一條特別重要的基準線,就是作者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作者依靠創作應該在當地過上相對有尊嚴的生活,這條線是很明確的。

我覺得以番茄小說在免費閱讀方面的野心,或者從資本市場的預期來看,三五年內達到每年50億稿費發放是必須做到的。我覺得這對中下層的寫作者來說應該是有吸引力的。我建議現在還沒有足夠基本盤的作者不妨考慮一下擁抱免費的可能,如果免費閱讀的創作模式今後與付費模式有較大差異,那麼必然會重新崛起一批專注於免費閱讀市場的頭部作者。而在市場擴張期佔據頭部位置的作者,能吃到的紅利必然最為豐厚。

謝思鵬:免費模式有利於網絡文學精品化。此前網絡文學主要是依靠訂閱量、打賞量獲得收益,讀者需要自己承擔閱讀費用,付費後一旦出現爛尾、斷更等情況,買單的還是讀者。網絡文學應該按照有效閱讀時長來作為內容的衡量標準,挑選出並激勵最優秀的作者們。廣告分成、用戶打賞、IP孵化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建立起來後,才能給新人作家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新京報:免費閱讀模式的出現,是網絡文學行業的「攪局者」還是「鯰魚」?它們可能為網絡文學帶來怎樣的改變?

邵燕君:「攪局者」或「鯰魚」,都是從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層面來談免費模式,我覺得不一定對。因為中國網絡文學成功,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付費模式的建立。這也是今天中國網絡文學獨步於世界非常特殊的原因,所以我們會非常看重付費模式。但是其他國家,比如韓國網絡文學,或者海外網絡文學粉絲翻譯網站,以及各大視屏網站,不都是免費模式加會員的體系嗎?網絡文學的付費模式誕生於最初的愛好者群體,是愛好者的商業模式,而免費模式則是大資本介入後、由大資本主導的商業模式。

免費模式帶來更大的衝擊在於它背後以番茄小說為代表的大數據分發系統。某種意義上,這種分發系統,是比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由「老白」粉絲和編輯共同建立的精英推薦系統。但是這種分發系統的精準推薦能走到哪一步,現在還看不清。

但是大方向來看,我認為免費模式應該是未來更主流、更底層的網絡文學商業模式。與此同時,付費模式還是會長期存在,成為一種相對小眾、但卻擁有著精英話語權和意見領袖特質的生態。

如果兩者能夠友好共存,並保持良好互動,是有利於網絡文學的發展的。但免費模式確實也為現有生態帶來了某種顛覆性,所以未來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weid:我覺得免費模式想做顛覆者,但它目前還只是推動者。無論如何,同樣是非付費用戶,相比貼吧、盜版書站來說,免費小說平臺的入場使得整個網絡文學的盤子變大了,更多寫作者能賺到錢了,這總是好的。

在把不願意花錢看小說的用戶納入到規範的網文市場之中這件事上,目前來看背靠頭條的番茄小說是最有經濟實力和技術積累的,而且它在免費市場上的打法也是很清晰的。

新京報:免費閱讀模式會對網絡文學的創作類型、文本模式產生什麼影響?

謝思鵬:其實沒什麼不同。對於用戶而言,是沒有付費閱讀平臺和免費閱讀平臺的區別的,只有內容喜好的區別。以視頻網站為例,選擇某個網站看視頻歸根結底不是因為它的模式多特別或者它要不要錢,肯定是因為這段時間某部劇火,我想要看這部劇,而這個網站有這部劇。用戶最終還是為內容買單。

weid:我的感覺是,免費模式下網文可能會出現越來越短的趨勢。如果你的作品沒有任何差異性,連盜版都打不過。畢竟我想看400萬字的小說,放著烏賊、貓膩這些大神的書不看,看一個不知名的作者,我圖什麼呢?

在VIP制度下,因為頭部作品在榜單上停留的時間越長,集聚效應就越明顯,加之新開小說本身就存在一定市場風險,所以頭部作者把小說寫短是不合理的。但在免費模式下,到底什麼類型、什麼長度的網文對於用戶平臺駐留時長的提升效果最明顯,現在並不明晰。其中一個可能就是作品或許並不需要三四百萬字那麼長,或許回到十年前一百二十萬到二百萬字就足夠了,甚至可能八十萬到一百二十萬字更好。

對免費平臺來講,用戶追讀具體哪一本書並不重要,用戶在平臺整體駐留時長才是關鍵。付費平臺的付費轉化率和追訂數據是核心運營指標,在運營策略上有著先天的區別。

文學類型

網絡文學的前景

新京報:這樣來看,免費模式是否可能促進更多網文細分類型的出現?

weid:所謂新類型其實是在一個原有類型之上做出了非常重大的創新,並不斷有後來者模仿的結果。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講,它不是完全的市場驅動。

相對而言,類型的多樣性更多依賴市場頭部平臺所特有的用戶集聚度。在番茄小說還是一個追趕者時,它恐怕沒有精力去推動這種多樣性。

如果番茄小說在早期推動多樣性,衝動一定是來自與作協的合作關係或者品宣需要。

新京報:網絡文學精品的標準有哪些,和傳統文學、通俗文學有何不同?

邵燕君:和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的精品有幾個最重要的特點:首先,它必須是某一類型的集大成者。因為網絡文學是類型小說,有大量的同類作品,而它要成為同類作品中最優秀的。

其次,網絡小說具有更強的商業性,不可能像傳統文學那樣藏之名山、留之後世,一定在當下就受到了追捧。它的後續影響力,未必是像傳統文學經典那樣被反覆閱讀,但它除了影響同時代的讀者,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寫作者。他們可能向它致敬、改寫它、顛覆它,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它,它會成為基礎資料庫中的一部分。

新京報:另一方面,影視化改編、遊戲化改編為網絡文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甚至成為寫作者的「終極目標」,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這樣是否會使網絡文學失去它自身的主體性?

邵燕君:現在我們會看到,如果一部作品被改編,立刻能帶來巨大的收入,如果改編得好,立刻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文學寫作和劇本寫作畢竟是兩種藝術門類,背後有不同的藝術規則、不同的受眾群體,如果奔著改編去就不要期待憑藉VIP訂閱獲得收入,必須有所取捨。

大部分網絡文學作品都得不到影視化改編的機會,改編這條路,不論好不好,成功率就很低。而目前網絡文學本身畢竟有一個相對成熟、穩定增長的回饋機制,來反映一部作品的好壞,某種意義上失敗率更低一點,成長可能性要大一點。從文學的角度講,我當然希望所有的藝術門類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各做各的精品,這樣才有利於所有行業的繁榮發展。IP改編有錢,但網絡小說背後的原則仍然是文學,必須遵循文學的規則。

相關焦點

  • 付費精品還是免費流量,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付費精品還是免費流量,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網絡文學網站的初期發展,全靠寫作者不計稿酬用愛發電的寫作和閱讀者慷慨解囊共渡難關的捐款維繫。直到2004年,起點中文網率先建立了VIP付費訂閱模式,讀者通過付費閱讀網文章節。
  • 免費VS付費,站在岔路口的網絡文學如何抉擇?
    ——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主題」B04-B05 | 付費精品還是免費流量,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而精準投放又是番茄小說背後的字節跳動非常擅長的,這就是番茄小說能夠後來居上成為流量最大的免費閱讀平臺的技術依仗。邵燕君:現在的免費模式和20年前的免費狀態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免費模式和付費模式一樣,都是一種商業模式,只是形態不同。當年如果沒有建立起付費模式,網絡文學很難繼續這麼旺盛的成長。
  • 路金波:網絡文學免費閱讀潮流不可阻擋,新的商業模式已經形成
    而且閱文的老闆已經說了,會保留付費閱讀模式,要繼續鞏固並且做大;而未來在考慮免費模式時,也會有明確的作家收益;建設匹配不同的產品渠道及對應的收益體系,無論哪種模式,都由作家自主選擇。  第二,大家看一下背景就知道,過去兩年免費的網絡文學發展非常迅猛,閱文自己的年報披露,部分用戶數量和比重都在下降。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我認為免費是網絡文學的未來。
  • 「閱文風波」折射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變革之路
    在北京大學研究員黃斌看來,閱文之所以能執網絡文學之牛耳,最核心的原因是從起點文學開始延續至今的付費閱讀制度。這一模式不僅成就了產業,更成就了作者,誕生不少年入千萬的超級大神。但付費制度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動輒幾千萬字的網絡文學作品往往過多注水;而從網絡文學的用戶反饋機制來看,絕大多數腰部作品質量了了。
  • 大神、匠人還是碼字工?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大神、匠人還是碼字工?——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當我們提及「網絡作家」這一職業身份時,腦海裡浮現的形象,已經與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樣子截然不同了。
  • 大神、匠人還是碼字工?——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當我們提及「網絡作家」這一職業身份時,腦海裡浮現的形象,已經與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樣子截然不同了。  二十年前,人們提到網絡文學時,談論的多是榕樹下、清韻書院等平臺的「文青式」寫作,八卦的話題總是圍繞著安妮寶貝、慕容雪村,以及江南、今何在等知名作者的「恩怨情仇」來展開。
  • 網絡文學20年,作者還在生死線?
    甚至這個網站還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網絡文學最龐大、最深厚的那塊基石。網站正規化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讓吳文輝等人犯了難。從伺服器、帶寬成本到運維人員,網站運營的龐大成本成為了橫亙在夢想之前的那塊巨石。
  • 網絡文學產業二十年:傳說結束了,歷史剛剛開始
    正因優質作者資源的集聚,「龍的天空」無論從作品規模還是訪問量角度而言都佔有優勢地位。 2001年年中,隨著訪問流量激增,「龍的天空」的伺服器能力略顯疲軟,訪問速度變慢極大地影響了用戶的留存率。2001年7月「龍的天空」成立關聯出版機構,為網絡文學作品提供線下出版變現的途徑。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將資源集中於線下出版,被時代證明是錯誤的選擇。
  • 網絡文學IP賦能歷程與現狀:網絡文學IP價值得以持續釋放,文化產業...
    由此網絡文學的IP價值賦能現狀和模式的研究,對於未來網絡文學IP產業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此,IP價值官(IP-Valuer)發布《2015年-2020年網絡文學IP賦能價值報告》,研究近5年以來網絡文學IP價值實現的歷程及現狀。
  • 網文付費與免費將長期共存 堅持真金扶持作家
    而且網絡文學又是整個泛文娛產業的源頭,也是IP的源頭,相比其他形式,網文成本會更低,用戶黏性會更高。「網文創作門檻比較低,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就可以進行創作,而且是一個人的創作。有聲、漫畫、出版都需要一個團隊來創作。」
  • 騰訊接手閱文,網絡小說要全免費了?
    對於吳文輝的離職,外界有猜測指向近幾年網絡文學的免費與付費之爭。 有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此次團隊震蕩與免費閱讀有關,「據說要在內部推動免費閱讀,但意見並沒有達成統一」。 作為起點中文網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吳文輝在2003年主導了在線付費閱讀的普及,為起點中文網的內容生態及盈利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網絡文學產業現行商業規則締造者」之譽。
  • 2019年網絡文學:內力深厚 別有洞天
    同時,隨著新入網人口的減少與短視頻、音頻聽書等新的文娛形式的崛起,行業發展的核心指標付費讀者人數和付費收入都有所下降。然而,即便在此情形之下,網絡文學的發展仍別有洞天。在「粉絲經濟」的支撐下,受技術、市場和政策交織影響的網絡文學,在商業模式、互動機制等方面都有新發展,在作家作品層面更有重大轉型和進化。雖被外部力量反覆衝擊,但「內力深厚」的網絡文學仍穩步向前。
  • 千萬級流量支持,新人在塔讀文學寫小說賺錢有保障
    根據CNNIC公布的第45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55億,佔網民整體的50.4%,網絡文學行業延續了長期以來的穩定發展態勢。作為國內領先的綜合類網絡文學平臺——塔讀文學一直深受廣大作者和讀者的認可,被評為2019年十大最受歡迎網絡文學APP,2018年十大最具影響力閱讀平臺,2017年最佳手機應用,2016GMIC最佳閱讀應用;更是獲得2019年網絡文學品牌價值獎。 現階段以90後為代表的新銳作家越來越多,整個網絡文學的創作群體出現了「逆齡化」發展趨勢。
  • 軟體免費時代成為歷史 "精品付費軟體"標杆萬興科技論道產業新趨勢
    "免費"是網際網路行業內的常識,一直以來網絡上的軟體或網際網路服務多以免費為主,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用戶需求的提升,軟體產品從粗放的服務慢慢走向精品付費運營,軟體付費時代悄然來臨。近日,永久免費的360,就在自己的360安全瀏覽器上推出付費會員服務。永久免費的360推出付費業務的背後,是整個中國軟體市場走向付費化的趨勢。
  • 付費閱讀遇挑戰,免費難自救,管理層忙滅火
    接近閱文集團的從業者張萌告訴市界:「付費制度能保證作者的投入和白金大神作家起到示範效應,使得網絡文學行業在前二十年得以充分競爭和發展,從而誕生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這也是目前在線閱讀能生產發展的基礎。但一旦改成免費模式,多少閱讀可以折算為多少收入,作者沒有評價的依據,並且一切都是集團說了算。」收益分成的不透明,是爭議的一大因素。更令人焦慮的是,網文作者在資本面前,是否具備話語權。或者說,當付費閱讀的天花板愈加明顯後,作為這個生態中最為關鍵一環的作者們,沒人知道未來將會面臨怎樣的待遇。
  • 閱文總裁:付費還是免費 將由作家選擇
    懇談會上,總裁侯曉楠坦言,關於免費閱讀的機制還在討論中,「付費閱讀肯定要繼續鞏固並且做大,而未來在考慮免費模式時,也會有明確的作家收益。」他表示,需要為付費和免費規劃不同的作品內容庫,匹配不同的產品渠道及對應的收益體系。「無論哪種模式,都由作家自主選擇。」
  • 網絡文學市場遠遠沒有見頂,變現空間依然很大
    即便在抖音、快手增長最快的2017-18年,閱文集團的付費閱讀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仍然是上升的,也就是付費用戶讀了更多的書、花了更長的時間。況且,有聲閱讀(聽書)等新形式的崛起將有助於在線閱讀佔領用戶時長。  盜版的打擊也將釋放更多付費需求。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報告,2018年中國網絡文學整體盜版損失規模為58.3億元,比2017年降低21.6%。
  • 起點創始人吳文輝,不堪「白嫖」出走:免費閱讀的基礎是盜版
    至此,閱文五帝的時代畫上句號,這位創辦起點中文網,一手締造中國網際網路文學付費商業模式的開路者,終於在免費閱讀的大潮下黯然離場。大概,這意味著中國網絡文學的付費閱讀時代就此終結。而盜版市場也會因為免費閱讀的衝擊,重新打開洪水泛濫的閘門。
  • 用影視生態賦網絡文學新生機,愛奇藝文學開放平臺的時勢英雄路
    於影視而言,文學是提供內容的源頭,而反之,影視也是文學的另一載體,一種更直觀的表達形態。當傳統文學被預判式微之時,網絡文學正野蠻生長,一波波題材新穎的網文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形成當下影視甚至泛文娛行業的一個個風口,從而引發更多聯想。但是,網絡文學也曾因鄙俗、缺乏文學素養、盜版泛濫被質疑,在轉化為影視IP時,精品缺乏,世界觀過弱,內容張力不足也成為其向精品IP進擊的桎梏。
  • 雖主攻下沉市場,但免費閱讀APP們成不了網文拼多多
    以字節旗下的番茄小說等免費網文平臺為首,重心為獲取用戶流量,廣告變現。而關於「付費」與「免費」模式的爭論,本質上則是網文到底應該通過內容還是流量盈利的一種呈現。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免費小說平臺的運作模式越來越像拼多多」——價格低廉、任務繁多、流量巨大。流量代價是打壓頭部作者收入,底層寫手聚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