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進入5月,閱文集團頻頻陷入輿論漩渦。從被指責「霸王合同」、部分網絡作者發起「五五斷更」,到閱文的六連闢謠、新任管理層和網文作者代表舉辦懇談會,一系列事件在網絡文學的江湖掀起風波。
要釐清這其中關竅,或許得先跳出二者相愛相殺的戲碼才能看得更明白。
網絡文學發展20餘年,從當初不被主流承認的論壇碼字,到現在擁有4.3億讀者、二千多萬部作品、超百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註:2018年數據),甚至中國作家協會也成立了網絡文學中心,其爆發的能量和所具有的影響力,已經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基數大但缺乏經典,容易陷入模式化寫作中,且屢屢陷入「抄襲」爭議,同時近些年還面臨短視頻、直播等新業態的衝擊。這從閱文的年報也可見端倪:從2017年到2019年,其在線業務收入佔比從83.4%下降至76.0%,再降至44.4%;與此同時,閱文的版權運營收入佔比則從9%升至19.8%,再升至52.9%。
在北京大學研究員黃斌看來,閱文之所以能執網絡文學之牛耳,最核心的原因是從起點文學開始延續至今的付費閱讀制度。這一模式不僅成就了產業,更成就了作者,誕生不少年入千萬的超級大神。但付費制度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動輒幾千萬字的網絡文學作品往往過多注水;而從網絡文學的用戶反饋機制來看,絕大多數腰部作品質量了了。
知名出版人路金波自稱是絕對的市場派,他認為免費本身是大勢所趨,近兩年很多其它網絡文學平臺都已經實行免費閱讀模式,「免費帶來流量,流量是用戶的選擇,不可阻擋。」
回到此次事件,傳言閱文將在810餘萬名作者中實行的免費閱讀模式,引發多數人的不滿,正是此次風波的核心。在懇談會之後,閱文集團總裁侯曉楠表示,付費閱讀肯定要繼續鞏固並且做大,同時,閱文會為付費和免費規劃不同的作品內容庫,匹配不同的產品渠道及對應的收益體系。他還提到,目前關於免費閱讀的機制還在討論中,將來作家可以自主選擇採用付費還是免費模式。
商業模式的改變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閱文風波只是這一變革的縮影,黃斌認為,對於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關鍵不在於免費還是付費,而是網絡文學本身已經成為數字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更不可能獨立於生態之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則更願意將此次事件看作是閱文集團在騰訊整個生態體系中的一次升級,「是騰訊新文創戰略的2.0版」。
他指出,騰訊有十億量級的社交網絡,有新文創的多元業態,這次把閱文集團強有力的內容平臺和整個生態網絡連接起來,能夠基於優質的故事內容開發更多影視產品、遊戲產品以及動漫產品,這是符合產業發展邏輯的。
事實上,騰訊副總裁程武走馬上任閱文集團CEO,正是這一產業邏輯的體現。在騰訊事業版圖中,程武全面負責影業、動漫、電競等業務,並提出「泛娛樂」和「新文創」等概念,他在上任之初的公開信中即指出,要推動閱文向更強的文學內容生態升級。而此前《慶餘年》《花千骨》《長安十二時辰》等影視劇的成功,更印證了閱文的網文生態對於騰訊IP戰略的重要性。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風波既是閱文新舊管理層交替帶來的陣痛,也是網絡文學市場的一次變革。作家和平臺是魚水關係,一路扶持相互成就,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收費還是免費都只是表象,未來著力點是打造如何能更好滋潤到作者的生態,保持源頭活水不枯竭、更踴躍,這才是新管理層面臨的最核心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