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海口之行。海口有海南省博物館和海口市博物館,都值得一去。
住在從騎樓老街,坐公交去海口市博物館很方便,在海口市汽車站下車,走過一個下坡就到了海口市博物館。到了才發現,海口市博物館原來在五公祠的隔壁,昨日剛去的五公祠,要知道一起參觀多好。圖中就是五公祠的圍牆,這條小路很有意境吧。
應該說,博物館是遊人認識一座城市的窗口和捷徑,這就是博物館的獨特魅力。在博物館可以系統了解一座城市,認識它,從而愛上它。海口市博物館是一座規模壯觀、氣勢宏偉的三層仿古建築,海口市美術館與博物館在一起。
博物館建築面積為4200平方米,展館二、三樓展出了海南歷代名人的生平事跡和一些藝術攝影作品等,博物館憑有效證件免費參觀。登記後,工作人員示意展館在樓上。其實,在博物館的一層的庭院中,有兩個室外展廳,給遊人帶來了新奇的參觀體驗。
博物館二層的珠崖尋蹤——海口溯源·近現代史館,比較吸引我。說實話,博物館的看點不多,規模較小,也曾受到不少遊客的吐槽。但對於系統了解海口的歷史很有幫助,值得一看。
這一單元展出的是《海口人民抵禦外侮的歷史見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法國侵略越南進而侵略中國引起的一次戰爭,史稱中法戰爭,也稱「清法戰爭」。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1884年6月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軍艦「薩尼號」闖入瓊州海峽,在海口東北部新埠島附近遊弋。清廷震驚,急調清軍趕赴海口橫溝要塞,以阻止法軍登陸。「薩尼號」隨後離開。為抵禦西方列強對海南的威脅,清廷加強了對海口防禦軍事設施的建設。
建成於光緒十一年三月,也就是1885年,位於現海口濱海大道北側。中法戰爭期間,兩廣總督張之洞派遣前廣西巡撫王之春率兵渡海來瓊,在海南第一大河南渡江支流海甸溪入海口處建一鎮瓊炮臺。鎮瓊炮臺是當時保衛海口的主要海防要塞。
在臨近的五公祠中,有一座學圃堂,並不引人注目。這座學圃堂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臺朱採於東坡書院創建海南第一樓,並於樓左修建五公精舍,匾題「學圃堂」,特選瓊郡高材生在此修業,後書院遷往府城,此堂遂成遺蹟。
學圃堂作為學堂,在顯著位置展出了三大炮,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導遊給遊人講述了這三門大炮的來歷,那是1993年6月,海口市濱海大道某醫院門前道路擴建時,挖出了三門鐵炮,出土鐵炮的附近就是鎮瓊炮臺,推測這三門鐵炮應該和鎮瓊炮臺有關聯。這三門鐵炮就鎮守在西海岸邊,炮口向著登陸的敵船。現在,這三門見證那段歷史的大炮,如今已經成了五公祠的鎮祠之寶。
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於現海口秀英大道北側。1887年11月,兩廣總督張之洞來瓊視察軍事防務,命時任雷瓊道臺分巡雷瓊兵備道朱採籌銀在海口秀英村金剛嶺臺地上構築炮臺。
1891年初炮臺動工,至1893年初,歷時兩年竣工完成。炮臺共五座:其中「拱北」、「鎮東」、「定西」為三大炮臺,「振武」、「振威」為兩小炮臺。大炮購自德國克虜伯炮廠。五門大炮自東向西成一條直線,面對瓊州海峽。炮臺東南側設指揮作戰室,背後有操練場和營房。
秀英炮臺是近代中國規模較大的軍事設施之一,和廣東虎門炮臺、上海吳淞炮臺、天津大沽炮臺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炮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