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到底在講什麼?

2021-01-19 鳳凰網

 

 

沒被翻閱的《聖經》,數量超越世上任何書。這句話出自一位基督徒之口,給人的感覺便是了解《聖經》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會有那麼多本翻都沒翻開過的《聖經》,是因為基督徒傳教相當積極,印了太多《聖經》所致。據估計,《聖經》每年發行量約兩千萬本,《聖經》節錄版的發放數量更有六億本之多。整部《聖經》已翻譯成約四百種語言,其中部分章節甚至已譯成兩千多種語言。大家看看這些數據就可以有個概念: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經授權的譯本有六十種語言,而我在前一章提到莎翁作品已經翻譯成「眾多」語言,所謂「眾多」大概是八十到一百一十八種之間。

在西方,《聖經》除了是基督教教義的來源,也是政治權威的源頭、生活的準則,而精緻文化及通俗文化中一些有力象徵也取材自《聖經》。對部分人來說,《聖經》集結了珍貴的道德教誨,有些人則覺得《聖經》提供了許多史實。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把《聖經》形容成「偉大又混亂的小說」。毒舌的美國散文家門肯(H. L. Mencken)也說它是「世上最美的書」。但英國記者克裡斯多夫· 希金斯的新書《上帝沒什麼了不起》裡,描述《聖經》「讓人口販子、種族清洗、奴隸制度、聘金買妻、濫殺無辜等行為都有了正當理由」。自《聖經》出現以來,其影響人心、引發爭議的程度,任何著作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我也發現,那些斤斤計較《聖經》字面意義的人,實踐起來可是一點都不計較。「上帝花六天創造世界,不是為了讓你講這種話的。」我不過說了句無傷大雅的髒話,就有人這麼告誡我。事情是這樣的,那時我買了份販賣機裡的《舊金山紀事報》,然後去排隊等著買北灘最好吃的法式烤吐司,嘴裡才念個兩句,就被一位長得像老牌女星莎莉·麥克林的女士訓了一頓。真沒料到在舊金山會碰到這種事(其實就算不是在舊金山我也料不到)。我可不太習慣被這麼當作俗人一枚,讓人用上帝的名義指責一番。然而,這類事情縱使不常直接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也是見怪不怪。

美國有個基督教研究調查機構巴納研究小組(Barna Group),成立宗旨是透過提供各種信息和資源「促進美國宗教心靈的改革」。這個研究小組2007 年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人真的相信宇宙是上帝於六天內所創造,同樣也有過半數的受訪民眾相信摩西將紅海一分為二、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並於下葬後死而復生。如此照字面來解讀《聖經》,極端一點還可能接受世界是平的、地底下有四根柱子支撐,以及太陽繞地球轉。

我剛才提到《聖經》都是用單數(the Bible),但其實《聖經》不完全是一本書,而是集結了許多作者(是凡人不是神)寫的書,寫作歷時約一千五百年,用的素材相當廣泛,猶太人原先稱之為「卷」(the Scrolls),基督徒則稱作「書」(the Books)。談這些可是一點都不瑣碎,因為哪些書屬於希伯來《聖經》(《舊約》),哪些該屬於基督教《聖經》(《新約》),長期以來飽受爭論。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姑且視《聖經》為已固定下來的文本, 並且用單數表示。而且對信徒來說,《聖經》的獨「一」性可是具有教義上的深意。《聖經》以單冊存在,意味著教導的可靠、一致,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它是基督教的憲法、上帝的話語。

基督徒從《聖經》推衍出一套道德規範。對非基督徒來說, 一旦和基督徒聊到同性戀、正義、墮胎和自然史等主題,他們凡事依循《聖經》教誨的傾向便突然變得很鮮明。《聖經》也有比較軟性的教導。例如,《路加福音》裡說道,在最小的事情上忠心,勝過處心積慮想做大事。《箴言》中則有不少像猜謎般引人遐思的觀察,我最喜歡的一段如下:「我所測不透的奇妙有三樣, 連我所不知道的共有四樣,就是鷹在空中飛的道、蛇在石上爬的道、船在海中行的道、男女交合的道。」

批評《聖經》的人主張,《聖經》裡的教導自相矛盾,而且讓人更不舒服的是,還摻雜敗德和墮落之事。的確,《聖經》中有明顯的暴力場面。理察· 道金斯1 所著的《上帝的迷思》(The God Delusion)中,舉了一些相當駭人的例子:《士師記》有一段提到祭司的妾先遭強姦至死,隨後還被祭司大切十二塊。《創世記》中,天使指示羅德離開氣數已盡的索多瑪城,羅德為了不讓當地民眾染指天使,自願交出兩個仍保處女之身的女兒做交換。之後,他的女兒竟趁他酒醉之際和他上床。曾有個統計指出, 《聖經·舊約》包含了六百件左右的人類暴行,至於神的暴行更是那兩倍之多。《聖經》作為一本道德教誨的出處,這些情節似乎格格不入。

然而,有些基督徒提供另一種看法。《聖經》之所以有這些駭人聽聞的情節,是為了反映暴行有多普遍,藉此讓教徒看清自己棲身於怎樣的世界。一旦了解到這個現實,才可以超越暴力,看清另一層意義:正因為明白世界上有邪惡,我們才會懂得珍惜善的事物。彌爾頓認為:「世上之所以有邪惡,是因仁慈的上帝希望受造之物能獲得自由。」並說道:「一個命運被預定的木偶,是個無法犯罪的受造物,它的順從不具任何道德上的意義;一個能自由選擇的主體,身處於黑暗、危險、痛苦及罪孽的環境, 因為他是活的人,所以他的順從才具有道德上的真實性。」所以《聖經》中那些野蠻故事,觸及的是自由這個課題。基督徒同時力言,《聖經》裡這些片段雖然殘暴,卻也不可或缺,如此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他們並將焦點放在書中要人培養寬容、謙遜、仁慈等美德的教誨,突顯《聖經》中提倡共享和相愛的理念,勉人要勤勞,同時提供生活中道德倫理的方針。

不過本章的取向,主要是把《聖經》當作一部文學作品(可能會拿來和《伊利亞特》相比較),因此建議各位先別在意裡面故事是真是假,只要關心內容本身就好。《聖經》的作者群下筆時當然不作此想,基督徒更不可能這麼做。雖然有人或許認為基督教早晚要式微,或覺得那些信仰虔誠的典範完全與現實脫節, 讓人反胃。不過我還是得說,《聖經》裡其實有很多很棒的故事是可以單純從美學角度來細細品味的,例如約拿被大魚吞下肚的那一段,或是大衛和歌利亞的戰鬥場面。

《聖經》中振奮人心的事件確實讓人讀來津津有味,但驚心動魄的橋段同樣也能讓人著迷。喜歡電影《生化危機》或影星史蒂文· 西格爾的人不容錯過:參孫抓了三百隻狐狸,隨後還用驢顎骨殺了一千個人。《列王記下》中,四十二個年輕人慘遭兩隻母熊痛宰。參孫用趕牛棍擊倒了六百名腓利士人1。此類細節並無特別的教化意味,但卻像動作片的精彩片段一樣,讓人印象深刻。道金斯自己都承認《聖經》是部「引人入勝又具詩意的小說」。

「詩意」這兩字用得恰到好處,因為《聖經》到處都有詩的蹤跡。格言有之,華麗辭藻有之,意味深長的段落亦有之。例如《以賽亞書》中,我們讀到了末日之時,上帝選中的人會「從列國中送回,他們或騎馬,或坐車、坐轎、騎騾子、騎獨峰駝,到我的聖山耶路撒冷」1。耶路撒冷本身成了一位母親,住那的人民「在她安慰的懷中吃奶得飽」2,並「從中享受,必蒙抱在肋旁、搖弄在膝上」3。有些地方講得就簡單明了,如「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4(這句是說,及時行樂,留心勝利稍縱即逝);「不可含怒到日落」5(如果你在生氣,記得睡前要試圖理清並解決);「諂媚鄰舍的,就是設網絆他的腳」6(這句本身就很清楚);「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7(這句亦然)。

以上的英文句子皆出自昔日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這部《聖經》豐富了日常的英文語彙,例如「good and faithful servant」(良善又忠心的僕人)、「O ye of little faith」(你們這些小信的人哪)、「thirty pieces of silver」(三十塊銀幣)、「our daily bread」( 日用的飲食)、「the salt of the earth」(世上的鹽)、「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牙還牙,以眼還眼)、「out of the mouths of babes」(從嬰孩口中)、「the blind lead the blind」(瞎子領瞎子)、「seek and ye shall find」(尋找,就尋見)、「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 而且其實這每一句都在欽定版的《馬太福音》裡找得到。而16 世紀被綁在火柱上活活燒死的宗教改革家威廉·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把部分希臘文新約翻成英文,留給後世許多不朽的名句,像是「blessed are the peacemakers」(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the signs of the times」(時代的徵兆8)、「let there be light」(要有光)、「eat, drink, and be merry」(吃喝快樂吧)。

一些冷靜的觀察家指出,《聖經》雖是道德思想的來源,卻似乎無法作為一種模範。但身旁許多人皆篤信《聖經》是帶給人啟示之作,而且不管我們怎麼看待,其中的詞彙確實成了日常英語的一部分。因此,把《聖經》視為西方文明中最重要的書籍、歐洲文化的主要源頭,似乎一點也不為過。詩人威廉· 布萊克也說:「新、舊約是偉大的藝術寶典。」很多人會不屑這種說法,但不妨想想,世上又有哪本書,甚至哪樣東西,影響世人的程度能超越《聖經》;況且承認這個事實,並不代表一定是受其影響。

本文選自《如何讀懂經典》。

[英] 亨利·希金斯 / 林步升 / 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 2017-6-10 / 42.00

文字之美,精神之淵。閱讀更多好書、好文章,請搜索關注鳳凰讀書微信公眾號(ID:ifengbook)

相關焦點

  • 聖經中的「曠野」代表了什麼
    希望聖經中的「曠野」代表了什麼太三、1太十一、7、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什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8、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聖經中多次講到曠野,但是聖經所講的曠野指是地域、地貌的曠野,比如:以色列人出埃及走的是曠野之路。今天若只照著字句認識必進入死的境地。為此聖經也有提醒的話為我們留存;林後3:6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聖靈)。
  • 邪惡|這部冷門劇到底在講什麼
    在後面的情節中得知,茱莉亞很可能是大衛的前女友,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她死了,而他之所以會當神父也是茱莉亞臨死前的願望。但是茱莉亞和湯森之間又有什麼淵源,目前還不得而知。大衛的父親是位畫家而且詭異的是湯森辦公室掛的一副畫就出自大衛父親之手(這兩人有什麼關係,編劇也沒給什麼線索)。PS. 大衛老爸那一集大概是全劇最詭異的一集了,而且後面一堆謎題編劇完全沒解釋,至今不知道到底和主線有什麼關聯。
  • 希臘神話到底講了什麼?
    本書作者小顧曾在西方國家留學,專業是美術,學習美術就需要了解西方美術史,而歷史上所有的西方美術家都把古希臘和聖經中的神當作繪畫題材,因此,他對希臘神話也非常了解。所以,他就寫了這本書。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歷史上的歐洲畫家都畫了很多宗教和神話人物呢?
  • 米迦勒、路西法、加百列等天使在《聖經》中到底是什麼關係?
    答|百度派 @沉小西聖經曾指出過三位天使長的名稱:米迦勒、加百列、路西弗,也曾教導我們聖潔的天使是遮蓋自己、不受人敬拜,唯獨高舉上帝。但是,請注意,雖然聖經講論了這二位善天使長的工作,但從本質來講,他們與其他天使是一樣的,不可被人敬拜,也不受人的榮耀。所有的天使都是救恩的見證者,是為所有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 《姜子牙》到底在講什麼?
    正在熱映的動畫片《姜子牙》,評論兩極分化:有人說,這是國產動畫的再次崛起;也有人說,看不懂講的啥,故事都沒講明白。那《姜子牙》到底在講什麼?故事本來就是講故事的人編造的,也許有些歷史性的結局,但故事的經過,那些歷史無法真實記錄的,才是最受人津津樂道的。而故事講完,聽故事的人除了笑以外,多少還是要有所觸動的。
  • 洛克王國講理聖經怎麼得?講解聖經有什麼用?
    洛克王國講理聖經怎麼得?洛克王國講解聖經有什麼用?  答:講解聖經是鸚鵡佛講理記活動道具,在活動期間(2月28日-3月13日)前往特魯米小徑與場景中的怪物戰鬥可獲得講理聖經。  講理聖經可用於跟鸚鵡佛講理。
  •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
    《心經》到底在講什麼?也就是說它的宗旨要點是什麼?《心經》的主要內容有四個,我們來看一下:第一,講《心經》中的蘊處界這三科的基本含義。第二,講《心經》的三科理論的宗旨。第三,講五蘊和十二處、十八界之間的關係。第四,講怎麼樣來理解《心經》中反反覆覆出現的「空」和「無「的意思。一、蘊處界三科理論《心經》中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簡稱為蘊處界,合稱為三科。
  • 《羅生門》到底在講什麼?
    要說羅生門到底講了什麼,我們最好還是先說說羅生門是什麼吧。《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主要情節取自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故事主要講述在一個雨夜。
  • 星爺都要致敬的電影,《低俗小說》裡面到底講了什麼?
    憑什麼《低俗小說》讓星爺都要致敬,劇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星爺都要致敬的電影,《低俗小說》裡面到底講了什麼?電影開頭盜賊「小南瓜」和「小兔子」兩人突發奇想要打劫餐館,這個想法讓他們心靈交匯一般,兩人親吻觸離然後注視著對方。女:「我愛你,南瓜仔。」
  • 講義氣到底講的是什麼?《水滸傳》一首詩,說出實情
    大家想過沒有,梁山水泊裡的那些英雄好漢,整天張口閉口的講義氣,實際上講的到底是什麼?在《水滸傳》第28回,有這麼一首詩,就很明確地給出了答案。奪人道路人還奪,義氣多時利亦多。快活林中重快活,惡人自有惡人磨。
  • 從聖經來看什麼是女性的美
    聖經是神的話語從聖經來看什麼是女性的美?最近瀏覽新聞中,看到某女星的整容事件。在現今時代,整容也不是什麼新鮮新聞了!但同時,為整容付上代價的人大有所在:付上金錢,但整容失敗的人大有所在,甚至有的人是為此付上了生命的代價!這不得不值得我們去思考:什麼是美呢?聖經中有哪些對美的教導呢?我們對美的追求方向是什麼呢?
  • 聖經太深奧,需有文化基礎才能讀懂,是真的嗎?
    文 | 小斌一一直覺得聖經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是讀不懂聖經的。以前每當有人說:某某傳道人小學畢業就奉獻傳道,講道講的可好了,上帝揀選沒有文化的人,讓那些有文化的人羞愧。一聽到這些就嗤之以鼻,母親就總是批評我太驕傲了。
  • 有文化才能讀懂聖經?無需牽強附會的解經,謙卑者必得明白
    1一直覺得聖經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是讀不懂聖經的。以前每當有人說:某某傳道人小學畢業就奉獻傳道,講道講的可好了,上帝揀選沒有文化的人,讓那些有文化的人羞愧。一聽到這些就嗤之以鼻,母親就總是批評我太驕傲了。
  • 《聖經》裡面的金錢是萬惡之源,到底是什麼意思?
    《聖經》裡面有一句叫做金錢是萬惡之源,以至於很多人被教化說錢不是一個好東西,從而很多人不僅排斥錢,認為錢很骯髒甚至還會對拼盡全力努力獲取金錢、財富的人抱有不屑的態度,但是這裡面所要真正表達的就真的是錢是魔鬼,是萬惡之源嗎?
  • 聖經|一份美好的感受,一份神聖的職分,到底是什麼
    3、就如聖經哥林多後書的五章十六節到二十一節所說:「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的認他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就是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上帝。
  • 熟讀《聖經》,學會分辨
    我們知道現在已經到了要在真理中成長成熟的階段,聖經告訴我們只有那些長大成熟的人才能分辨。一個信仰成熟的人也是一個義人,根據《希伯來書》記載這樣的人可以能夠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通過《聖經》已經領受了神的話語,應該對神的話語更加熟練,就能夠分辨出什麼是神的真理,什麼不是神的真理。
  • 作家講聖經|雅歌|靈語、靈交、靈裡的愛
    雅歌 | 作家講故事 | 作家講聖經 | 作家筆記雅歌原因很簡單,就是你上臺講雅歌的話,你只有兩種選擇。第一,你就把他當這個道德書來講,講愛情要堅韌,要一夫一妻,講著講著,你就把它講成道德書了。你講道德書的時候,很多弟兄姊妹可能就給講睡覺了。還有第二種選擇,你就是用靈異解經的方法來講,你這麼講的話呢,遭到非議和攻擊的可能性比較大。
  • 《魔鬼聖經》到底寫了啥?第577頁有魔鬼本尊,有8頁內容秘密毀掉
    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圖書館內,有一本《魔鬼聖經》(Codex Gigas)。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本《魔鬼聖經》高92釐米,寬度50釐米,重達74公斤。木製封面上,包裹著皮革和金屬飾品,書本內頁由160種動物的皮製成,厚度也達到了22釐米。
  • 2020年第二季度學課講解:5《單靠聖經─惟獨聖經》
    「只有聖經是真正的主,是世上一切著作和教義的主宰。」——馬丁.路德即便在唯獨聖經作為神學權威來源下,依然有不同的權威觀點。本會又是怎麼實踐「唯獨聖經」這原則?有些教會理解「只有聖經」,除了聖經以外,任何聖經以外的文獻都不可用,只有聖經。本會在實踐唯獨聖經的原則是:⑴不可過於聖經所記;⑵聖經是最終裁決者。
  • 《金剛經》中講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有六種版本,大同小異,最流行的就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講什麼呢?就是經題上的這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但不是普通的智慧。經題的意思就是,以如金剛般銳利的大智慧到彼岸。到底什麼是「般若」呢?今天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