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軍軍醫大學長徵醫院有這麼一個群體,他們和軍人一樣,聆聽著呂士才的故事成長,經歷著抗震救災、搶救外灘踩踏事件傷員等急難險重任務洗禮……他們不是軍人,卻有著軍人的血性和擔當,他們不著制服,卻用白衣當鎧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專業技術聘用人員。
長徵醫院馳援武漢兩批人員中,專業技術聘用人員佔了60%
大年三十,支援武漢抗擊疫情戰鬥的集結號緊急吹響。醫院聘用人員沒有絲毫猶豫,幾小時內從四面八方集結上海,一封封請戰書紛至沓來,全部做好戰鬥準備。同醫院軍人、文職一道挽臂共進,除夕夜隨軍機千裡馳援武漢。2月17日,他們隨第二批醫療隊再度出徵,奔赴武漢執行抗擊疫情一線救治任務。在這場武漢保衛戰裡,專業技術聘用人員佔了醫院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60%,他們在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前線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01
披上戎裝變身「逆行」戰士
54歲的急診重症醫學科醫生袁鄭愛人身體不好,節前剛做心臟搭橋手術,而她本人近期左膝損傷,血壓波動也大。除夕夜接到命令之時,她沒有絲毫猶豫,堅決克服家庭困難和身體疾病,毅然出徵武漢。
她在執行援鄂任務期間第一個申請入黨,在入黨申請書中,她鄭重寫到,「雖然我不是軍人,但可以和軍人一起奔赴戰場,帶著祖國的重託、人民的希望,冒著生命危險戰鬥在最前線,是我一生的驕傲和自豪。」
「就像很多人說的,17年前的非典,是所有人都在保護我們。現在該我們來保護大家了。」火神山醫院「90後」ICU 護士餘可說。
原本,餘可計劃在除夕返回老家湖北鹹寧。當新聞報導武漢新冠肺炎的消息時,這名湖北姑娘坐不住了。「如果組織醫療隊支援抗疫一線,請務必派我去!」她兩次找到醫院領導請戰。
工作中的餘可和患者互相鼓勁
除夕凌晨,正在值年前最後一個夜班的餘可接到了即刻組織醫療隊趕赴武漢的通知。她立刻報了名,然後衝回家裡收拾行李。在這期間,她抽空給在湖北老家的父母打了個電話。
當父母問她「可不可以不來」時,餘可堅定地告訴他們:「不行,我必須去!」
「我知道我要做什麼,我必須對得起自己。」餘可還記得那時和父母說的話。
除夕夜出徵的護士葛亞芳出生於1996年,在武漢抗「疫」一線她扮演了三個最美角色——孝順乖巧的女兒、專業成熟的護士、活潑可愛的小女生。
她說,這次來武漢只告訴了爸爸,「沒有告訴我媽,怕我媽受不了,那會剛好給我爸打電話,我媽就在旁邊,然後就聽見了,我媽才知道。」
葛亞芳在火神山醫院ICU工作中
如今,葛亞芳已和戰友在武漢ICU奮戰一月有餘,穿上防護服,就像披上了戰衣,成為抗「疫」一線的戰士,細心、周到地照顧著每一位患者。
結束一天勞累的工作後,她又連蹦帶跳地衝出病區,釋放出了心中的小宇宙,又變成了無憂無慮的孩子。
如今葛亞芳和餘可,和前線其餘45名聘用制護士一起,都報名了今年的全軍社會招聘文職,加入人民軍隊這個光榮的集體,成為前線專業技術聘用制人員共同的心聲。
02
奮勇當先爭做抗「疫」勇士
越是危難時刻,越能體現責任與勇敢;越在緊要關頭,越能考驗能力和水平。
支援武漢以來,何超醫生一直在重症監護室工作。長徵醫院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練就了他一雙火眼金睛。
在漢口醫院工作期間,一個護士下班後覺得胃口差,何超敏銳地察覺到情況不對,立即詳細了解這名護士身體狀況,並建議做肺部CT檢查,10分鐘後,何超看到CT映像結果:「雙下肺已經有磨玻璃樣改變!」他當機立斷,上報情況、聯繫隔離、篩查密切接觸醫務人員……
「幸虧及時發現,迅速處置,才避免了同事之間的傳播,何醫生真是好樣的。」漢口醫院領導對何超稱讚道。
衝鋒,意味著危險,在重症監護室,氣管插管容易引起飛沫傳染,是極度危險工作,感染風險極大。
「越是危險,越要做好表率。」剛剛轉戰火神山醫院時,面對科室第一次插管操作,何超不懼危險,主動請纓,在做好充分的安全防護後,憑藉過硬的本領,順利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
何超醫生在火神山醫院ICU工作中
行動上衝鋒在前,思想上更積極上進。疫情發生以來,黨員幹部模範帶頭、率先垂範,共青團員和普通群眾中也湧現出大批積極分子。第一批醫療隊執行任務8天後,聘用人員中所有的團員和群眾均向臨時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為進一步激發醫務人員勇挑重擔、敢打硬仗的高昂鬥志,臨時黨委因地制宜組織了火線入黨工作。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在ICU病房裡,一場特殊的火線入黨儀式正在舉行。正在值班的護士劉怡琳面向視頻中的鮮紅黨旗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火線入黨儀式
此次與劉怡琳一同火線入黨的醫生魏博、護士李金燕都是聘用人員,他們衝鋒在前、吃苦在前、戰鬥在前,在抗「疫」工作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組織的認可和戰友的紛紛點讚。
03
牢記使命鑄就人民衛士
在抗「疫」戰場,他們搶救生命不遺餘力、守護健康不畏危難、防控疫情不避艱辛,以百姓心為心,以人民利為利,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武漢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感染三科的「紅區」,經常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一身防護服,戴好護目鏡、口罩、防護手套,「全副武裝」的她在病房間來回穿梭——她就是醫院第二批援鄂隊員王家美護士長。
又一位患者出院了,王家美(左一)和同事們送患者
王家美護士長從護校畢業就來到長徵醫院,紮根臨床護理一線24年。作為心血管內科的護士長,她高度關注以中老年為主的患者基礎護理工作,始終心系患者、傾心服務。具有豐富的急危重症患者護理經驗,技術精湛、能力突出。高超的水平、細心的呵護、耐心的陪伴,是她對患者最長情的告白。
在武漢抗「疫」一線,她的科室裡同樣以中老年患者和危重症患者為主,給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餵水餵飯,給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更換尿不溼,給病情危重的患者測量生命體徵……在病房她宛如定海神針,急而不慌、忙而不亂,帶領護理人員有序開展工作。
「在感染病房裡,家屬都不在身邊,患者肯定都很孤單,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以患者為中心、視患者為親人始終是她的人生堅守。
身為護士長,除了完成「紅區」的護理工作外,還要負責病區衛生整理、人員物品配備和防護檢查、護理力量分配,所有事情都要親歷親為。
每天在穿防護裝備的房間裡,你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幫這個護士妹妹檢查下護目鏡戴沒戴好,幫那個醫生看看防護服與口罩之間有沒有縫隙。她就像那齊天大聖,目光敏銳,明察秋毫,總能發現細小的問題。每個人都要在她眼前過一遍,才能安心的進入紅區開始工作。她總說:「咱們出來幾個人,就要安全的回去幾個人,一個也不能少!」
在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劉安堂醫生的抗「疫」日記裡,有這麼一句話:「曾入伍,若有戰,召之必回。戰疫情,是使命,更是擔當。」作為曾經的軍醫,自主擇業返聘人員,為了人民生命健康、為了使命職責,他再次披裝上陣。
劉安堂醫生在工作中
病情摸得透,病人才能治得好。考慮到科室裡危重患者、老年患者居多,而醫護人員都全身防護,交流非常不便,為此,劉安堂設計了患者問診表格,用大號字體列印出來,確保所有問診內容表格化、選項化、規範化,根據表格內容有針對性的進行詳細問診,極大提高了問診效率。
他還設計製作了病房床位收治分布圖,將每個病房每張床號對應的患者的姓名、性別、確診情況以及基本狀態詳細的標記出來,讓科室負責人在統攬全局時一目了然,讓臨床醫師開展醫療診治時直觀具體,讓一線護士進行護理工作時更加精準。
退役不退「疫」,退伍不退色,是他的光榮承諾和人生堅守。
豈曰無衣,與子偕行!
在前線,支援武漢醫療隊裡,這群專業技術聘用人員堅定地和戰友們一起在戰「疫」路上無畏前行、愈戰愈勇。在後方,醫院2000餘名聘用人員,也堅守和分布在戰「疫」各條戰線,用肩膀扛起責任,用生命守護生命,成為醫院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
作者|常 錚
監製|夏繼山
編審|王丹琳
編輯|方梅蘭
主管|長徵醫院政治工作處
原標題:《脫我舊時裳 著我戰時袍——長徵醫院專業技術聘用人員援鄂抗「疫」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