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式閱讀:如何打破普通人「線性思維」的定式?

2020-12-17 36氪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你是否認定自己是一個習慣於利用線性思維來思考的人?又是否羨慕其它人能夠藉助於發散性思維,將知識儲備中的若干看似不相連的知識關聯在一起來理解和認知?這篇文章,原標題是Networked Reading: How to Think Like a Polymath,作者Zat Rana在文章中分享了如何做到像博學家一樣的思考方式。據Zat所稱,我們如今的學習與認知方式,實際上是在人為地給自己製造障礙,從而讓自己被迫將各種知識嚴格按照不同學科來劃分和理解,這為我們的發散性多維度思考形成了客觀的障礙。

圖片來源:Pexels.com

假如1985年你剛好25歲,那個時候的你,手上有2萬美元的資金。

對於如何投資和利用這筆資金,你面臨兩個選擇:其一,將這2萬美元全部投資於平衡的資產組合;其二,從中拿出5千美金用於投資平衡的資產組合,剩餘的資金用於購置一輛新車。

如今,在這兩種不同選擇的背景下,你分別能有多少資金了呢?

就第一個選擇而言,在過去這35年間,如果我們把每年的複合增長率假設為相對可觀的7%,那你當時的這筆資金在如今就可以變成21.3萬美元。針對第二個選擇,如果保持一樣的複合增長率,如今你手上的資金大概只有5.3萬美元。

最初的1.5萬美元差距,過了35年過後,數額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一些人的想像。

對許多人而言,他們可能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差距。他們也許在上學的時候就學過這些內容,可能自己也通過計算證實過這個結果。然而,許多人仍然不會立即清晰地認識到,長時間下來這個差距可以如此地大。

至於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主要習慣於用線性思維來思考,但是複合增長卻是一個多維、非線性的過程。它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知識積累。你掌握的知識越多,那你就能夠通過增長的知識而獲得更多收穫。

一方面,隨著知識的積累與深入,要想在現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再增加新的知識,就愈發困難。但在另一方面,當你在接觸新的知識時,你卻可以通過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去認識它。你能夠通過更多的模式將事物聯繫起來,展開發散性思考,而且還能夠收穫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

在世界各地的教育體制中,我們都能看到死記硬背的這種做法。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試圖將各種知識強行灌輸於學生的大腦中,通過線性模式的學習方式,一次只學習一個科目,一次只學習一個特定的知識。

所有的知識都被完全地劃分開了。這樣一來,真正能掌握和吸收的知識空間也具有相對的局限性。

然而,當我們在通過新的模式與概念而增強直覺的背景下,我們所學習的新知識能夠關聯我們現有的知識網絡,並且不僅僅是聚焦於某個單獨的領域。

例如,當你嘗試學習煎蛋的時候,你必然不會去思考化學或者生物相關的知識。你可能只需要藉助一份食譜來指導你,但更重要的是,你會通過不斷地嘗試與犯錯,不斷增強你的直覺,直到你能夠做出最完美的煎蛋。

學習食品有關的化學和生物知識肯定有所幫助,但是當我們在煎蛋的時候,當下的現實狀況卻與那些在某個特定領域基於語言文字的抽象概念沒有太大的關係。

早在我們把這些學科進行分類之前,我們就已經經歷了這些現實狀況。對於這些學科的分類,其的確存在合理性和適用性,特別是在我們工作或者討論某個事物的時候,這些學科知識能夠提供相關的知識支撐。

但說到底,這些學科知識都是相互交錯在一起的,並且綜合起來形成了強大的知識集合。而這些知識集合就相對更加抽象,比我們通過一節政治課或者經濟學課所了解和學習的知識抽象多了。

圖片來源:Pexels.com

我們的大腦,能夠自然而然地像博學家那樣去吸收消化知識,但是我們卻總是人為地製造障礙,試圖通過劃分知識的方式,去理解和認知這些知識。

死記硬背,或者過分系統化地嘗試去總結某個特定學科話題,其之所以不管用的原因在於,這種學習知識的方法,都是在沒有真實上下文的基礎上去學習的。

脫離上下文,大腦可能就無法了解該如何使用這些知識,這即意味著,大腦可能無法真正地理解這些知識,到最後,很快就會忘記這些知識。

例如,假如你在閱讀一本關於政治學的歷史書籍,但你在閱讀這本書籍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這個課題。在閱讀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學到了書中這裡或者那裡的某些知識。但如果我讓你來具體複述你從中學到的內容,或者在三到四年過後再讓你回憶書中的內容,你很有可能說不出太多有用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剛好有一場民眾發起的暴動,而且你恰好能夠親身經歷這場事件,並且能夠結合書中所講述的一些原理來理解這場事件。而這剛好就是上下文信息,它能夠有效地加強你大腦中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與認知。

在某種程度上,這剛好是在講述一個明顯的做法,即為了學習和掌握某個知識,我們在能夠將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理解之前,應該要學會認識和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提煉。

然而,更具體一點的話,問題的關鍵卻在於,當我們在學習某個特定領域的知識時,我們更傾向於通過二維架構來學習和理解,而不是在複雜的現實背景中去學習。

如果我們能夠將特定領域的知識遷移至全然不同的領域,特別是和那些知識基本不相關的領域,我們能夠將這種對現實認知的二維架構轉變為三維架構。

例如,當你在閱讀前文提到的那本政治學書籍的同時,還在讀另一本小說。你首先翻開政治學書籍閱讀了一段時間,然後又翻開了這本小說來閱讀。這本小說與政治學毫無關聯,也許它就是一本愛情小說,或者它可能是一本科幻小說。

但你可能發現,之前在閱讀政治學書籍的時候,你已經在大腦中形成了「權力」這個概念。儘管乍看之下,這本小說和權力無關,但從深層次而言,你卻能夠從中聯想出權力這個概念。

隨後,當你在拾起政治學書籍的時候,書中所講述的那些身份認同和部落主義等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又是如何影響並塑造了社會等級制度,卻能夠讓你更容易地聯想到小說中說講述的家庭關係及家族競爭等內容。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它可能也沒有真正體現,我們心目中的博學家在理解世間萬事萬物時的那種「關聯通透」。然而,其背後潛在的那種認知方式,仍然具有非常強的關聯性。

將我們的學習與閱讀方式從線性思維轉變為非線性思維,我們實際上是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讓知識能夠有更多更廣的「關聯通道」。

我們在學校所學到的死記硬背,剛好是這種「關聯通透」的對立面。然而,正是這種「關聯通透」,從一本書跳躍關聯到另一本書,從一個上下文聯想到另一個上下文,從一個學科關聯到另一個學科,才讓我們將不同的事物有趣地關聯在一起,同時又填補了學科嚴格劃分下那些本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缺或差距。

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緊密交錯在一個網絡之中。而我們閱讀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應該能夠反映出這個事實。當這個網絡恰當地整合在一起時,必然能夠從中洞察更清晰的事實,而且還能發現單獨靠某種知識無法發現的全新認知。

當我們能夠透過事物表面發現其背後彼此相連的複雜模式後,你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如此的有趣。但是,如果你不嘗試去打破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邊界,打破這種線性認知狀態的話,那你可能就很難發現這個世界的樂趣所在了。

而要真正地發現這個世界樂趣所在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在我們的閱讀和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或者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故意製造一些「混亂」。

與其通過線性思維的方式來閱讀某內容,並且按照某個固定框架系統有序地去認知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將知識的來源或者某本書籍,與其它出處的知識或其它書籍「混合」在一起來閱讀或學習。

就我個人而言,在我閱讀時,我通常都會同時閱讀三至五本書籍,並且時不時地從這本書跳到另一本書中。

有時候,我可能會花幾個小時快速略讀一本書。有時候,我也會斷斷續續地閱讀一本書,並且可能需要耗費幾個月的時間來閱讀完一本書,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可能還會閱讀其它的書籍。

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由於缺乏硬邏輯關係(hard logic),所以我能夠更加「通透」地關聯其它事物。而這種關聯,實際上就是把那些本來不可能交織在一起的事物和觀點匯集在一起,讓自己能夠更加動態多維地去思考。

人們總是以為,博學家的思考方式,肯定存在和常人思考方式的不同之處。但事實上,我們已經從直覺上就認定,自己和博學家的思考方式存在不同了。畢竟,我們已經慢慢地學會了隱藏通過直覺學習而獲得的智慧,而這種學習背景下,我們所接觸到的,基本都是那些嚴格劃分學科的死板知識系統。

思維方式,除了受形成思維的原因和目的所影響之外,還受其形成方法而影響。而至於思維方式的形成方法,則主要受我們的閱讀習慣、學習習慣,以及我們如何創造性地將事物聯繫在一起等重要方式所影響。

譯者:俊一

相關焦點

  • 讓自己變優秀,試試這4個打破思維定勢的方法!
    先前獲得的知識、經驗、習慣,會讓我們形成固定的思維傾向,從而影響後來的分析和判斷,形成思維定勢。固有的東西是很難打破的,但正所謂「不破不立」,要想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的思維!只有解放了自己的思維,才能夠創新!創新才有希望!
  • 我的少女時代:好學生壞學生,林真心怎麼改變思維定式?
    現在的許多老師或許不止於老師都在受著這樣思維定式的影響,好孩子似乎犯同樣的錯誤都是可以被寬容對待的,而壞學生飯同樣的錯誤受到的懲罰就要重的多。 其實林真心也是一個有思維定式的人,就比如她一開始就認為徐太宇恃強凌弱,絕不是個好人,這也是她把詛咒信塞給徐太宇的原因。
  • 《珈百璃的墮落》,打破定式思維,天使惡魔換位,你感覺放鬆嗎?
    作品《珈百璃的墮落》首先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性思維,完全打破了思維定式,通過解構與重組的手法帶來了煥然一新的觀影體驗。在大家普遍的認知中,天使是金閃閃的溫柔姐姐,將其代表的真善美灑向人間傳播世界;然而惡魔就是邪惡的象徵,最愛的就是破壞與負能量。
  • 贏得南非「2020世界小姐」、光頭姐Musida打破傳統髮型定式
    贏得南非「2020世界小姐」、光頭姐Musida打破傳統髮型定式這位打破了所有美女髮型定式觀念的光頭姐,來自南非的林波波省(Limpopo),她曾就讀於普利托利亞大學,獲得了哲學、政治和經濟的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在贏得南非小姐之前,她正在維特沃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攻讀國際關係榮譽學位。
  • 如何解決出圈難?團綜急需擺脫思維定式
    愛豆團綜如何出圈?公司如果想要通過團綜使自己的團擴大影響力,破圈去吸更多的粉絲,耕耘粉絲經濟的同時獲取更多的圈外關注和流量,團綜的策劃和運營就顯得尤其重要! 那麼團綜該如何破圈呢?《非日常派對》打破了團綜的固有模式,不再是幾個姐妹出去旅行玩樂,拍拍生活日常這種專門給粉絲看的內容了,這檔團綜將目標受眾對準了普通觀眾,明星之間互動做遊戲,突出綜藝娛樂性的同時讓觀眾發現「THE9」每個成員的獨特魅力點,加速出圈。
  • 做生意如何打破弱者思維,成為強者
    做生意如何打破弱者思維,成為強者?首先說一下何為弱者思維。對於普通人來說:所謂的弱者思維,就是窮人思維。1.窮人腦子裡的做事風格,對任何機會的否定,每天循規蹈矩的生活,不求上進,掙扎於生存邊緣。這些都是典型的弱者思維。其實弱者思維也包括固有思維,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很多實體經營者,小到地攤經濟,大到實體店,工廠,他們的思維模式被同行以及周邊的人所深深的影響,很難有很好的突破跟思路。
  • 《思維不設限》:如何打破聯想壁壘,快速實現思維升級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圍繞交叉點這個概念,幫助我們解決如何利用交叉點產生非凡創意以及如何訓練自己的多元化思考能力,最終讓我們的能力升級成為思維高手。這本書的作者弗朗斯約翰松是交叉思維概念的先驅者,同時也是布朗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全球著名的資訊大師。
  • 打破學習的壁壘——思維定勢,手腦訓練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
    只有當別人進行指點、我們特別仔細認真或改變思維方式時,才有可能跳出這個怪圈,茅塞頓開。其實,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思想在頑固地重複著同樣的思考路線,導致我們久思而不得其解,即使是一個很簡單明顯的錯誤,也不容易被發現、察覺。因為我們的思想、觀念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循環路線。孩子們的學習就是這樣,付出很大的努力,成績卻沒有提升,是因為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已經形成固定形式,而打破這種模式卻需要創新思維。
  • 思維導圖創始人:4億人在用的思維導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久而久之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大腦似乎只會線性思考,找不到事情的突破口,而不得不放棄本來立下的目標和願景。思維導圖能夠改變你的觀察方式,並且成為知識存儲海綿,記錄轉瞬即逝的創意和思想片段,利於調動你的聽覺、觸覺、嗅覺從而能夠更好的捕捉事物的細節,統籌全局。  打破線性思維,開發大腦潛能。
  • 打開心牆,破除你思維的壁壘
    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個主題叫做「打開心牆,破除你思維的壁壘」。在正式分享今天的內容之前,先給大家出一道思考題。請大家想一想如何在這個「只」字上只添加一筆,讓它變成另外一個字。:大家可以花一分鐘的時間,在紙上塗寫,思考一下。
  • 成長型思維告訴你:如何打破自我設限的人生?
    思維方式在我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你相信自己能夠成長時,你就會明白,打破自我設限的人生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成功。成長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他們相信一切都是會改變的,並且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努力,持久性的實踐來實現改變。他們會不斷地進行嘗試來提升自己,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狀態。德維克的研究說明;你的思維模式將影響你的生活方式。
  • 如何提升孩子的競爭力?7招讓他學會創新思維!
    因為小時候的訓練禁錮了它的思維。消極的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 怎麼打破思維定式呢?我們有沒有創新的思維策略呢?能不能訓練我們的小孩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模型打破思維枷鎖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發散性思維策略模型,叫做SCAMPER。這其實是 7 條策略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縮寫,下面我們一條一條看看,一起來做思維訓練。
  • 三種行之有效的創新思維方法
    每周一、三、五晚上20點發布三篇原創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閱讀、分享激發創意的方法被稱為創新性思維方法,創新性思維方法有許多種,如逆向思維、六頂思考帽、頭腦風暴法等。01逆向思維在思維實踐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當面對外界事物時,會不假思索地將其納入特定思維框架進行處理。
  • 《思維不設限》:打破聯想壁壘,提高思考力
    弗朗斯·約翰松在《思維不設限》一書中給出了答案,寫不下去不是因為不會寫,而是因為遇到了聯想壁壘。作者是瑞典的弗朗斯·約翰松,他是全球著名諮詢大師、企業家、作家、交叉思維概念先驅者。是布朗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
  • 心理學中的「思維」有什麼特點?「思維」有哪些分類呢?
    思維的分類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① 直觀動作思維:是指憑藉直觀感知和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思維。③ 抽象邏輯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的思維,也稱抽象思維。它是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
  • 《無限可能》:對限制性信念說不,打破思維極限,做到想做的事
    並送給了他《思考致富》、《正面思考的力量》、《大思想的神奇》這幾本書,吉姆·奎克開始思考如何能快速高效的學習?通過實踐,他最終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在《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發現了我們思維中隱藏的限制性信念,學到了打破限制思維的方法,讓我們跟吉姆·奎克學習如何擁有無限可能的思維模式?
  • 如何用項目管理的思維來打破固有思維?
    領導聽說了這件事情,指出了他工作中的誤區,並教他用項目管理的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要因為之前的做法而形成固有思維。因為項目的變化而靈活變更,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在項目管理專業領域,一般常WBS(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來描述和呈現這一思維的過程和成果。下面我們來簡單的說一下WBS。
  • 打破限制性信念,遇見更好的自己
    《無限可能》全書分為四個部分:開啟平凡大腦的非凡之旅;打破充滿限制的思維模式;創造強大的可持續的動力;學會如何學習。作者在書裡指出,如果我們現在的生活和想要的生活存在差距,那麼我們就要從思維模式、內在動力和方法方式這三個方面去打破極限或者設置更高的極限。
  • 麻省理工教授教你,如何從千年前的戰爭中,學會深度思考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思維定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慣性思維。先來簡單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思維定式。我們都知道擔負思考這個功能的器官是大腦,別看大腦沒有任何物理活動。但是大腦用來思考所消耗的能量,佔全天消耗能量的20%以上。在食物充足的今天當然無所謂,但是在過去食物匱乏的時代,這是違反生物本能的。
  • 楊鼎新的新思路(羋氏飛刀定式變招取勢)
    參考圖一:正常定式是黑1退,白2點入,黑3拐,取勢。實戰圖二:實戰中楊鼎新選擇1位連扳的下法,時越大概判斷對方並非真正想棄子,而他認為左上對殺死活比外勢更為重要,因此選擇2-6位殺角的下法,實戰被黑棋7-9外圍拔花,直接影響到全局的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