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別人的腦洞那麼大,點子那麼多,而且還很有創意,而自己的想法卻總是平淡無奇,毫無新意。尤其是做創意類工作的人,絞盡腦汁也無法達到甲方說的「高級感」和「新奇感」。
我們總認為別人的創意和靈感都是靠天賦、靠運氣,但《思維不設限》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創造力其實是由不同領域的中概念組合而成的,新的思考是由現有思想組合而成。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到一個關於創意的概念——交叉點。
交叉點的意思就是當我們把不同觀點、文化和背景融合在一起,就極有可能產生偉大的創意。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圍繞交叉點這個概念,幫助我們解決如何利用交叉點產生非凡創意以及如何訓練自己的多元化思考能力,最終讓我們的能力升級成為思維高手。
這本書的作者弗朗斯約翰松是交叉思維概念的先驅者,同時也是布朗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全球著名的資訊大師。嚴格來說,這本書並不易讀,原因是書中的案例非常多,觀點和結論都是隱藏在案例的敘述中,而且沒有加粗、沒有黑體,結構性也不是很強,但這不影響它成為一本非常優秀的個人成長工具書。書中的概念和觀點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創造力的來源和打破固有思維、訓練多元化思考力的方法。
書中有幾個提升思維能力的小技巧,分享給你:
01聯想壁壘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聯想壁壘的概念非常模糊,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很多的實驗和案例來解釋聯想壁壘對我們思維能力的限制。
說簡單點,聯想壁壘就是我們思維裡的牆,它有時候能幫助我們快速的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但更多的是限制我們思維的發散。小時候經常玩兒詞彙聯想的遊戲,老師說一個詞,由學生們聯想下一個詞,聯想壁壘高的人對接的詞語都是相關聯的,比如太陽-月亮-星星,而聯想壁壘低的人對接的詞都是天馬星空,比如太陽-橙子-精靈。
聯想壁壘還讓我想到曾經參加過的一次視覺思維訓練,老師給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小動物的圖像,讓大家在中間畫12個以內的圖形,規則就是互相之間有聯繫,最終要能聯繫到小動物上面。這也是訓練發散思維的一種方法,聯想壁壘越低,這個遊戲玩兒得就越簡單越有創意。
02如何突破聯想壁壘,拆掉思維裡的牆
書中介紹了三種突破聯想壁壘的方法:
① 掌握大量的知識,前面說過創造力是由不同領域的多種概念組合而成的,所以當我們體驗到不同文化背景、吸收了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之後,就很容易擺脫單一文化所強加的觀點。
② 適應不同的學習方法,廣泛、自主地學習。這裡說的學習,並非是指學校的一體化教育,而是我們自己有目的的去選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文化知識,並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習慣,保證自己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
③ 逆轉假設,這個方法非常有意思,它是說我們在面對緊急情況或者面臨偶發性選擇的時候,可以利用「大膽假設,小心徵求」的溯因推理法來嘗試激發創意。比如當你想要開一家餐廳,不知道怎樣才能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可以先把開一家餐廳必須的條件都寫下來,比如需要菜譜、規定菜色、價目等等,都寫下來之後一一逆轉,如果沒有菜譜會怎麼樣?每個菜色都不規定價格會怎麼樣呢?最後從這些逆轉條件出發設想如何開展你的業務。
03產出與成功的關係
這個觀點讓我非常受啟發,我們經常覺得別人靈機一動就能產生一個新的想法,就有一個新的創意。但作者在這部分卻說:成功的創新人士在產生新想法的同時也產生的大量毫無意義的想法。
這個觀點的意思就是,想要有所創新,前提是你必須要有大量的產出,形成良性循環。比如我們想要寫好一篇文章,前提是我們必須寫過無數篇不被看好的劣質文章。所以說成功的思維創新者都是「大規模生產者」。
就如同書中引用的心理學家迪恩西蒙頓在其著作《天才的源泉》中所說的那樣「思維創新者不是由於獲得成功而實現產出,而是因為有產出所以成功」。
新穎想法數量上的大幅度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思想質量的提高。
這一點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我突然發現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自己的時間都被大量的瑣事和無意義的活動佔據。比如刷手機、看電視、看無意義的新聞和視頻等等,這就勢必會導致我用來思考的時間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別說創新,就連普通的想法都很少能被記錄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越來越遲鈍、沒有創造力的原因。
這一點能夠引發的行動就是,首先要給自己留有單獨的思考時間,其次就是一旦大腦中有任何想法都必須記錄下來,最後就是要時刻提醒自己輸出內容,保證產出。
總結:這本書讀完之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我又拆掉重新讀了一遍,書中很多關於提升多元化思考能力的方法也非常適合實踐,我們只有主動拆掉思維力的牆,才有可能找到書中所說的交叉點,從而產出非凡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