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一定能意識到這種信念的存在,但它們對我們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要。」——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名叫《無限可能》,「無限可能」四個字,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優秀的小夥伴,他們時常把「突破自我,擁有更多可能」掛在嘴邊。雖然他們經歷各異,但都不約而同地踐行著終身成長。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認為,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於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我們對於自己周圍世界抱有的信念假設和態度的總和。所有的行為都受到信念的驅使。
無限可能的思維模式與終身成長的理念一脈相承。
我們從父母、電視節目、各種媒體以及市場宣傳中接受到了一些錯誤訊息。它們仿佛一場集中催眠,說我們能力有限。不知什麼原因,仿佛我們就是不夠優秀,不能大膽嘗試、發明創造、不能有所成就、不能做出貢獻。
如果你相信你的能力存在上限,這會阻礙你實現最遠大的夢想。要知道任何信念都無法真正禁錮真實的自我,每個人的體內都有巨大的潛能。我們的力量,智力和專注度都可以顯著提升。激活這些能量的關鍵就在於釋放自我,突破極限。
本書介紹了很多關於學習、專注、增強記憶力、快速閱讀、批判性思維的方法,但前提是你要相信大腦的極限是可以突破的,它具有無限可能。
作者吉姆·奎克寫這本書最根本的目的正是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實現自我突破,擺脫安於現狀、自我設限,不再迷茫。
越來越多的人致力於實現人生的更多可能,立志終身成長。當別人都在進步,我們唯有打破自我枷鎖,才能快速成長,取得領先優勢。
因幼時大腦受過損傷,作者的孩童時代在痛苦掙扎的歲月裡度過。他不僅在學習中遇到了巨大的障礙,更令人崩潰的是,他還受到周圍同學的欺負和取笑。他在超級英雄和名人傳記的激勵下,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順利考上大學。
他通過研究學習方法和大腦工作機制,在注意力、記憶力、閱讀力、思考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實現了自我突破。他開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並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教授更多人科學用腦,高效學習。他被谷歌、通用電氣等機構聘為大腦教練。
作者認為,人的潛能是世界上少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之一。人類的思維是終極超能力,我們的創造力,想像力,決斷力,或者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是沒有極限的。可惜,我們的潛能也是最少得到開發利用的。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的覺醒。而本書充當了喚醒這種意識的外力。打破充滿限制的思維模式,幫你推開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作者想讓讀者意識到,無論你身在何方,有何種經歷,你都可以充分釋放自我潛能,擺脫限制,走向自由。
為什麼我們急需打破限制性思維模式?
你的信念會對你的生活產生最大影響。
1.限制性信念會讓我們陷入困境
限制性信念會讓我們猶豫不決,陷入糾結。當你手裡正在忙重要工作,自我否定的念頭會讓你分心、洩氣甚至放棄。限制性信念會阻礙你實現目標。
為什麼小說裡的主角總是自帶光環,每次都能逢兇化吉呢?因為這樣的主角有魅力,他們身上沒有限制性信念,縱使命運坎坷,也能逆風翻盤,堅定地邁向目標,讓人心生嚮往。
超級英雄不會屈服於限制性信念,不會有限制性思維模式。鋼鐵俠、蝙蝠俠都能在關鍵時刻,不被限制性信念束縛而大放異彩。反過來也成立,因為是超級英雄,觀眾理所應當地認為他們不應該受到任何限制。通過想像自己成為英雄人物,能體驗那種沒有信念束縛的感覺。
如果你也想成就非凡,就要打破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2.限制性信念會讓你的人生留下遺憾
比起人生的「不確定」,更可怕的是「我本可以」。很多臨終前的人遺憾自己沒能做成想做的事。
有句廣告詞說,「每個人生而不凡」。你曾經想過超越平凡成就不凡嗎?可耳邊總有否定或質疑的聲音,說醒醒吧。限制性信念會讓你腦中充滿了各種幹擾信息,讓你放棄努力,毀掉尋求解決問題的動力。
《奇葩說》第六季最後一期節目的辯題: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的人,你會後悔嗎?有選手說:「沒能成就自己會覺得遺憾」、「會埋怨自己為什麼不再努力一下」,「在這個世界上總歸要留下一些痕跡」。最佳辯手詹青雲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她說,「人會因為不了解而後悔。後悔意味著相信可能。這背後是期待、願望、熱情。我們放棄了,才會相信人生只能擁抱平凡。人生有那麼多美好的可能,而不是只有註定的宿命。」
如果你知道,你原本是一塊璞玉,卻任由自己成為一塊石頭,甘心嗎?也許有人會說,我並不聰明,沒有好的教育條件,錯過了好的時機,現在努力已經晚了等等,而事實並非如此。
作者在10歲左右,親眼目睹一個同時服務一百人的服務員,沒有藉助紙筆,卻精準無誤地給每個人上了各自不同的餐食。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他,因為他之前對人的能力缺乏信心。親眼所見的事實撼動了他根深蒂固的想法。通過那位服務員,他明白了自己對於大腦能力的認知遠遠低於它的真實能力。
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無論一個人來自何方,面對怎樣的挑戰,他體內永遠存在令人難以置信的潛能,等待著被發掘。所有人無論年齡、背景經歷、教育經過,性別,都能夠超越此前對自己的認知,超越自己對自己預設的上限。
江蘇衛視《最強大腦》選手的超強記憶力總能讓我們羨慕不已,卻很少有人真正向他們學習並逐漸縮小差距。因為大部分人認為他們天賦異稟,非常人所及。其實不是的,那是後天訓練的結果,所不同的是他們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並勤加練習。
喬丹曾說:「堅韌的意志和決心比某些身體上的優勢更強有力。」他的才能更多來源於後天的練習。
和作者一起創辦在線教育平臺的亞歷克西斯,和作者一樣,小時候在學習方面飽受挫折。不同於作者腦部受傷,她是因為全家由韓國搬遷到美國承受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由於語言不通,她害怕與人交往,甚至有時候會躲到廁所裡吃飯。她花了6年的時間才真正學會英語,因為學習速度太慢,同學們譏諷她:「你是不是蠢啊?」。她的童年在嘲笑、斥責中度過。
20歲時,亞歷克西斯通讀一本英文書都十分困難。她耳邊經常想起批評和懷疑她的聲音。每次努力都要與內心的聲音做鬥爭。儘管周圍有那麼多質疑,但她堅信生活決不能只是接受現狀,一定要有所改變。
她通過觀察他人和向他人學習,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她報名了作者早期組織的培訓班,學會了更好的用腦方法和智能閱讀習慣。在快速閱讀練習後,她發現自己的閱讀障礙並不是自己反應遲鈍或者太笨,而是因為沒有人告訴她如何學習,如何更好地運用大腦。在體驗到學習的力量後,她腦海裡負面的自我對話和限制性信念煙消雲散。當她第一次完整地閱讀了一本書,她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令自己感到震撼,原來還會有這麼好的體驗。
這是她人生中巨大的轉折點。此前她具有的是有限的思維模式,覺得事情只能如此。在這之後,她知道自己可以改變和塑造思維模式實現自己的目標。她開始相信自己,暢想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
我們的行動會受到信念的極大影響。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完成某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做不到,反之亦然。
3.限制性信念讓我們的生活缺乏幸福感
限制性信念最惡劣的地方在於,很多情況下並不符合事實,卻可以擾亂內心的平靜。
精神病學專家指出,內心的批評之聲諸如「我真笨」「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成功對我來說簡直是痴人說夢」,它們絕不是無害的。你受到它的妨礙和限制,它讓你無法追尋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也讓你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健康的情緒。如果你內心的批評之聲長期得不到控制,甚至會導致你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症或焦慮症。
幸福源自主動掌控。積極心理學有個「自我決定理論」,它指出人天生有三種內在需求:關係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而限制性信念妨礙了我們對於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的滿足。
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裡克森指出,消極情緒會設置命令,讓你的大腦做出特定的動作。消極情緒促使我們縮小能力範圍。如果我們受制於消極情緒,比如限制性信念,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在如何擺脫消極情緒,而不是手裡要做的事情。而積極的思維模式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你體驗到的快樂、滿足和愛等積極情緒越多,你會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自我平衡》一書中稱限制性信念為冰山信念,它們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冰山信念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它們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這座冰山越堅固,對於我們的危害和破壞就越大。」書中提到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如果我們能掌握自己的冰山,我們就能掌握大部分感情乃至左右自己的生活。如果一座冰山融化,那麼它對下遊所造成的影響也隨之消失不見」。
如何打破限制性信念,培養無限可能的思維模式?
1.找到你的限制性信念
了解限制性信念的來源,有助於你明白為什麼限制性信念不容易打破,有助於你意識到它並完全掙脫它。
限制性信念的首要來源是自己。
留心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對自己說:「我不行,我做不到」。 限制性信念往往會在我們與自我對話時暴露出來,你知道自己不擅長這件事,曾經有過焦慮或者失敗的經歷,讓你的內心不由自主地想放棄。
比如你無意間告訴自己,我不擅長講笑話,儘管講笑話對你來說不那麼重要。但這種自我對話最終會導致你無法在重要場合展現幽默。心理學上有個「自我驗證理論」,說的是一旦人們有了關於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尋找證據證明這些自我觀念。
在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自己打擊、質疑自己便是在給自我設限。因為即便是小事,實際上你向自己傳遞的這些信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自己的整體判斷。勵志演說家萊斯·布朗說:「生命沒有極限,除非你自己設置。」
限制性信念通常始於童年時期,很大程度上受父母以及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社會、教育環境的影響。
特別是父母,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在我們大腦還未發育成熟時,極大地影響著我們信念的建立。儘管他們主觀上並沒有傷害我們的意思,然而在我們早期的成長過程中,會不經意地把限制性信念傳給我們。由於我們對於父母的有很強烈的依賴和情感需求,傾向於認同他們的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固定,最終限制了我們。
有個小孩原本智商很高,但是父母對他的學習要求苛刻,常常批評他「怎麼這麼笨」,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形成我像豬一樣笨的自我意象,於是學習上偷懶不用功,更加劇了他的自卑。可見,自我意象不一定反映自己真實的能力。父母的苛求抑制了他能力的發展,導致他產生了錯誤的自我意象。
有一次我在動物園看到了許多隻腳上綁著鎖鏈的鸚鵡。即便人來到身邊,它們也不會飛走。起初它們還會奮力掙扎,卻發現怎麼也掙脫不了,漸漸地它們失去了飛翔的動力,因為它們知道這是徒勞的。心理學上,這叫作「習得無助」。就像鸚鵡一樣,我們的經歷讓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形成了印象,建立對於自己潛力的信念。正如無助可以後天習得一樣,無限可能的境界也可以通過後天習得。
儘管我們的背景和所處環境會影響塑造我們,但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對我們的假設和態度負責,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你的所有潛能完全在你的掌控範圍之內,當你接受了這個觀點,潛能的力量也會大幅增加。
2、直面事實,建立新信念,擁抱無限可能
著名作者馬克·吐溫曾說,「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
不管在此前的人生旅途中,至少有時你會接受別人,或者你自己施加給你的限制。這些限制可能包括你的閱讀速度不夠快,無法獲取你需要的所有信息;你的腦力不夠敏銳,無法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你缺乏動力活力,無法完成任務目標。而事實是最終的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裡。
比如,通常人們認為是外界的人和事帶來的壓力導致了我們焦慮。而《工作不焦慮》的作者指出是人內心的糾結導致了焦慮。我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學習動力。
比如心理暗示,一個人總是想像一些失敗的情境,比如演講時出醜被人嘲笑,就會影響自信。相反,用新信念替代,對自己說「你可以的,加油,正常發揮,即使失敗了也能學到東西」,結果往往會很好。
為了達到無限可能的境界,你需要建立新的信念:
①做好終身成長的準備,成功不是一蹴而就。
②擺脫對他人批評的恐懼,關注如何提升自己。
③傑出來源於正確的方法和深度的練習。
④失敗可以促成進步,挑戰可以警醒我們。
3.重新認識自我,用熱愛釋放自我潛能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說過,「青年時期人生的任務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年輕人需要弄清楚「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會取得怎樣的成功」,回答清楚這些問題,才會避免內心的矛盾、混亂和衝突,才能一致對外。
美國心理學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曾說:「我們應該發現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蘊含著巨大的潛能,什麼能讓你歡呼雀躍,什麼能夠給你最大動力?當你找到了熱愛的事業和夢想,想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做出更大的貢獻,無形中會獲得巨大的動力和能量,讓事情取得更好的結果。這就是無限可能的思維模式。
正如作者說,一切皆有可能,當你突破了自我設限,將擁有無限可能。
-END-
作者水月正能量,歡迎關注,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