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需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中也明確說到這六藝是養國子之道。在冷兵器時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拼殺,狹義來說,勝利與否,全憑個人武藝的高低。而這個也就造就了文人想像中的那些俠客,必然是有著高超的絕藝的。這些俠義小說也由此誕生。
在古時候,對於武俠小說都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武俠小說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崛起了。而其中代表人物便是金庸、古龍、溫瑞安、梁羽生等人。
風靡全國的武俠小說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文字轉變為畫面已是常事,金庸的這些作品,差不多隔一兩年便有一不新的電視劇誕生,仿佛這些故事怎麼說都不會過時。
但與金庸齊名的古龍,他的作品卻不同,電視劇仿佛很久才能拍攝出一部作品來就單單以文學作品來說,金庸、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他們之間的作品其實差距並不太大。但為什麼就只有金庸先生的作品在被不斷的翻拍再翻拍呢?而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作品卻沒人翻拍呢?
武俠小說風靡全國的時候,「金古梁溫」是當時的四大宗師,他們可以說就是當時的領軍人物,因為他們,才可以使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因為有他們,才造就出了風起雲湧的江湖,出現一批批武俠迷。
而其中便以金庸古龍佔了大多數,但同時喜歡金庸,古龍的卻少有,這也導致了這人們對這兩位的高下之分爭議是非常的大的。在作品翻拍方面,與金庸不同,古龍、溫瑞安、梁羽生的作品翻拍的是比較小的。
作品情節改編的難度
溫瑞安的作品除了《四大名捕》,其餘的作品基本上都沒什麼人去翻拍了。因為他的作品在後期天馬行空地展開,但是又缺乏統御力,導致故事情節凌亂,而且還帶有強烈的暗黑色彩,血腥暴力的橋段也比較多,這就導致了作品就算是拍出來了,也不一定能過審,而要過審,就必須改變其內在風格了。
梁羽生作為新派武俠的開山鼻祖,為什麼他的作品翻拍的也不多呢?
梁羽生的作品受年代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承襲了許多傳統「三俠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程式,這也導致了他筆下的人物,正派就正到底,反派就反到底。
就連其中人物所學的武功,從修煉武功的名字來看,都能看出這個人物的壞。這就缺少了其中一種人物的自我矛盾的存在。所以梁羽生的作品更適合拍歷史正劇。
金庸在繼承了舊小說話本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量的西洋手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從群像塑造變成了單主角的視角塑造。
舊話本的《水滸傳》、《隋唐》、《三俠五義》等等都是群像主角,金庸早期的《書劍恩仇錄》其實也有這種痕跡,書中大量的視角轉換和群像出場,但是在書的後半段開始集中塑造陳家洛這一主角,成為後續模式的雛形。在第二部《碧血劍》中,開始有意引入奇人奇遇和上一代的恩怨舊事,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也從射鵰三部曲這一系列終臻大成。
金庸的文筆最為平實,而且一部作品出來後還繼續經過不斷的修改,這也使得小說裡面的人物角色情感更加的充實豐沛。
小說故事情節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各色各樣的人物都在他安排好了的節點上發揮作用,助推主線的層層遞進,有著「水到渠成」之感。
古龍的書,主角很少有救黎民於水火之中的大俠,多是遊俠,因沒有歷史背景的鋪陳,勢必顯得不厚重。也算是各有所長,因為古龍吸收了阿加莎一流的偵探小說,把這種個人主義進行到了極致。
古龍小說所表達的人物形象性格多是離經叛道,是有著「性格缺陷」的一類人物,文筆上更是飄逸奇絕,想像力豐富。
小說中的情節也不按套路出牌,可以說把「詭譎」玩得出神入化。這也就導致了作品翻拍後在前期不能很好的吸引住觀眾,那麼觀眾也就沒有看下去的欲望。
即為武俠小說,那麼必定面臨著江湖之間的生死戰鬥,金庸小說的戰鬥描寫多是細節之處,用什麼武功,怎麼格擋,許多細節豐富了人物戰鬥時的畫面,而古龍小說描寫的戰鬥,更多的是在寫那種意境,像《小李飛刀》中李尋歡與郭嵩陽戰鬥的一幕,那種意境是金庸小說中的打鬥都無法企及的,真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也導致了在拍攝時候的難度,畫龍畫虎難畫骨,古龍小說的意境之深,如何在影視劇中體現出來,真的不是尋常改編就能做到的。
作品價值觀熒幕的體現難度
金庸是成年人的童話,古龍是成年人的神話。金庸是小說依附於歷史,於是要收迫於客觀環境,俠以武亂禁,如果拘泥於法律,那便不是俠了。法律是道德的底線,而俠是屬於道德理想化的產物,所以以法律來評判武俠的價值觀是無力的。
這種價值觀的固定與形成,便就像一篇已經開好頭的命題作文,並不需要編劇太多的想像力,只需要跟做故事情節走,拍出來的作品也能使大眾明白了解。
而古龍的小說大多數不涉及歷史,沒有明確的社會背景,只有抽象化的江湖,以及符號化的人物。古龍的武俠是靈魂在虛擬化的環境中尋求極致體驗的產物。
所以古龍的價值觀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也是現代人的,在改編中便要考慮到現代各類價值觀的衝突,也可以說是自己補充把價值觀補充進作品裡面去。
那麼,若是沒有與古龍旗鼓相當的文化知識,改編出來後的作品也就會出現與作品背道而馳的局面了。
金庸作品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可以讓每個讀者感覺自己是被關懷的那個人,故事無論悲喜,你都覺得自己在被他心理按摩,得到他的精神安慰,從任何一處切入進去看,都能手不釋卷看半天。
而古龍溫瑞安,則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覺得處處是陷阱需要小心提防,一邊感官刺激更強烈,一邊又更容易對人性陰暗面感到疲倦。
金庸相對溫和得多,壞人如歐陽鋒、金輪法王、鳩摩智……其實你潛意識裡壓根沒真的拿他們當壞人,反而看到他們出場會心中暗喜。
所以只有金庸的作品在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是最適合進行翻拍的,也是最容易受觀眾們喜愛的。拍攝出來的收視率高了,投資人獲利了,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也就導致了金庸的作品不斷的被翻拍再翻拍。
而古龍、溫瑞安、梁羽生的作品被翻拍後,拍攝出來的效果與收視率並不好,慢慢的,導演們也就選擇金庸的作品來進行翻拍了。
小結:
當然,古龍,溫瑞安,梁羽生的作品或許比較少人翻拍,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的作品不好,「金古梁溫」,當代的新武俠四大宗師,正因為有他們的,才有了如今這個竹林外,石橋邊,江湖俠客,餘音不絕的時代。
正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擁有了那一個,劫富濟貧,飛簷走壁的俠客行,才有了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的江湖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