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食物食品包裝袋的背面都會印刷一個表,表頭寫著營養成分表。當你購買一種食物時,它自身的能量、所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等都體現在這上面。當我們挑選一種並不十分了解的食品時,最簡單的辦法便是通過營養成分表來選擇。小Ta今天就教大家如何通過營養成分表來挑選食物。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表中不同部分內容的含義。我們用一個簡單的營養成分表來做示例。大家可以看到,最左邊一列是分別寫著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這五項營養素的名稱,因為這五項內容與我國居民的主要營養問題以及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密切相關,所以是國家強制要求必需標註的。當然,除此之外有些食品還會標註其他的營養素,這個是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選擇性添加的。
我們再來看中間那列,這是每單位食品所對應相應營養素的含量,一般都是以 「每100mL」或「每100g」或「每份」的含量來表示。其中,能量單位那裡大家需要注意,營養成分表中能量的單位一般都是千焦(kJ),這和我們平常說的「千卡」或者「大卡」不同,需要除以4.184換算一下。比如,上述營養成分表中每100g食品中含有275 kJ的能量,也就是66千卡左右。
最右列的NRV%是「營養素參考值」,表示該食品中各種營養素的含量佔其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例如,表中每100g食品中含有蛋白質2.9克,NRV%為5%,意思是,如果吃100g這個食品,大概能滿足一個普通成年人一天所需蛋白質的5%。不過,因為每個人的身高、體重、體力活動水平等情況都不一樣,所以這裡的數值只能起到參考的作用,並不絕對。
食物營養成分表雖然內容簡單,在日常生活中卻有著不小的作用。比如我們在減肥期間想要選擇低熱量或者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便可以通過營養成分表來選擇我們需要的食物。比如下圖,是一盒黃油和一盒龜苓膏的營養成分表。這兩種食品相同重量單位所含熱量天差地別,如果你正在減肥,該選擇哪種食物可想而知了吧。
再比如下面這兩幅圖,分別是兩種奶製品的營養成分表。大家可以看到,第一種奶製品所含蛋白質為每100毫升3.3克,而第二種奶製品所含蛋白質為每100毫升3.1克,通過蛋白質的含量來選擇奶製品是一種方便快捷的辦法,通常推薦大家選擇每100毫升所含蛋白質大於等於3克的奶製品。
需要注意的是,大家一定要看好單位。這裡我自己就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購買的優酸乳標註的所含蛋白質是每份,而不是我們常用的100ml或100g,所以這裡如果沒有看仔細的話,就會很容易誤以為自己選擇了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飲品,但其實結果恰恰相反。
當然,僅靠營養成分表來判斷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是不全面的。比如穀類食物所含蛋白質是10%左右,而牛奶所含蛋白質是3%左右,但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優質蛋白質,能夠更好的被人體吸收利用,而穀類食物所含的蛋白質是不完全蛋白,滿足人體胺基酸需求的效率比較低。再比如,粗糧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雖高,但大多卻是膳食纖維等吸收非常緩慢或不被人體吸收的糖類,這類食物同樣適合減肥期間食用。上述情況如果只考慮營養成分表中所標註的營養素含量,顯然是不妥當的。所以食物的營養成分表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作用,大家也不能完全依賴它。
我是營養科醫師小Ta大夫,想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快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