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職佔家庭總收入40% 就業新形態勞動關係如何認定

2020-12-24 信網

原標題 :容量大、靈活性強,提高勞動者收入——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核心閱讀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1—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今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好於預期,離不開一系列保就業政策的實施,也得益於新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新就業形態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為不少人就業的新選擇。

人民日報記者 李心萍

下蹲、吸氣、起身、呼氣……每天晚上,22歲的李文慶都會在直播平臺打卡上班,帶領學員完成一節線上健身課程。「受疫情影響,傳統健身房招聘規模不大,我就加入了線上健身平臺,在網上帶團課,也有一對一指導。」剛畢業的李文慶選擇了線上健身教練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新形態

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

新就業形態是什麼?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看來,新就業形態與網際網路等新科技息息相關,是有別於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的平臺化組織用工和勞動者就業新形態。

「隨著網絡數字平臺的大量湧現,原本招用1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被拆分成10個、100個甚至更多的工序和任務,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分包,讓很多勞動者一起來承擔這些任務,從而造就一批新的就業形態。」莫榮說。

這種新,體現為一批新就業崗位的湧現。

「比如網約車平臺,就催生了網約車司機、司機服務經理、自動駕駛路測安全管理員、自動駕駛測試駕駛員等新的就業崗位。」滴滴出行相關負責人馮馨說。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以新業態形式出現的平臺企業員工數已達623萬人,比上年增長了4.2%;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

這種新,也體現為全新的就業模式。

位於福建的一家食品公司有400名特殊的員工。「他們全部都是從欣悅餐飲管理公司派遣過來的,給我們解了難題。」 公司人事部經理李建平說。此前,受疫情影響,部分員工無法及時返崗,影響企業復工復產。

福建省晉江市工商聯加強引導和服務,推動會員企業進行員工餘缺調劑。「我們還嚴把安全關,新用人單位與原用人單位及員工籤訂三方協議,避免出現權責不清的情況。」晉江市工商聯常務副主席鄭科偉說。

新特徵

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

新就業形態能量有多大?

莫榮介紹,我國1億靈活就業者中,約7800萬人選擇依託網際網路的新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容量大,部分崗位門檻不高,能夠助力重點群體實現就業增收。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跑單,每月收入就能超8000元。」今年24歲的李松來自雲南省鎮雄縣。去年,由於哥哥病情加重,母親也患有重病,為更好照顧家人,李松從打工地返回昆明,加入了外賣配送隊伍。

在今年1—5月新加入美團的107萬外賣騎手中,有7.3萬為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平臺就業規模大,有的就業門檻較低,可以實現精準就業扶貧。」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

進出自由,新就業形態具有靈活性與兼職特性。「新就業形態可以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保障其個人收入有延續性。」張成剛說。

同時,新就業形態的靈活性,也吸引了大量有本職工作的人參與共享經濟,獲得額外收入。阿里巴巴新服務研究中心主任張瑞東介紹,據某外賣公司數據顯示,56%的騎手擁有第二職業,其中26%是小微創業者,21%為技術工人。

「通過兼職送外賣,騎手平均每月可以多賺超過2900元,16%的騎手每月多賺4000—6000元,這些收入平均佔到家庭總收入的40%。」張瑞東說。

新標準

研究制訂保障標準,提升從業人員職業技能

新就業形態,有其生機勃勃的一面,也有成長的「煩惱」:勞動關係不明晰、勞動者權益難保障、就業政策難享受……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現行勞動法律制度和勞動用工管理方式與新就業形態並不適配。」莫榮說。

這其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勞動關係的認定。「勞動關係認定是用工管理的前提,關係著勞動者能否加入工傷、失業保險保障體系。」張成剛說。

張成剛建議,應針對新就業形態的勞動特點,研究制訂平臺就業的報酬支付、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職業安全等有關勞動標準,保護勞動者權益。同時,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和勞動監察制度,以便在發生勞動爭議時能夠及時得到妥善處理。

「失業保險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的修訂也很迫切,建議專門增加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的社保補貼和享受待遇相關內容。」中國就業促進會會長張小建說。

在莫榮看來,加強新就業形態職業培訓尤為重要,通過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

今年5月,人社部啟動了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工作,面向新就業形態的重點就業群體提供崗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促進其就業或穩定就業,並將浙江、廣東、湖北、山東等7個省份15個地區列為全國首批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地區。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古德]

相關焦點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新形態 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 新就業形態是什麼?「平臺就業規模大,有的就業門檻較低,可以實現精準就業扶貧。」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 進出自由,新就業形態具有靈活性與兼職特性。「新就業形態可以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保障其個人收入有延續性。」張成剛說。 同時,新就業形態的靈活性,也吸引了大量有本職工作的人參與共享經濟,獲得額外收入。
  • 關注新就業形態:新崗位湧現 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結合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新形態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新就業形態是什麼?在今年1—5月新加入美團的107萬外賣騎手中,有7.3萬為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平臺就業規模大,有的就業門檻較低,可以實現精準就業扶貧。」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進出自由,新就業形態具有靈活性與兼職特性。「新就業形態可以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保障其個人收入有延續性。」張成剛說。
  • 就業新形態 擇業新舞臺-新聞中心-北方網
    電商主播、網約配送員、在線諮詢師……新職業不斷湧現、廣受關注,如何發揮新就業形態積極作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新形態  網絡數字平臺拆分工序,將任務分包給不同勞動者  新就業形態是什麼?  在今年1—5月新加入美團的107萬外賣騎手中,有7.3萬為國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平臺就業規模大,有的就業門檻較低,可以實現精準就業扶貧。」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說。  進出自由,新就業形態具有靈活性與兼職特性。「新就業形態可以幫助重點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長期就業相結合,保障其個人收入有延續性。」張成剛說。
  • 瞭望丨新就業形態遭遇成長煩惱
    以生活服務業的新就業形態為例,電商平臺美團近期發布的《生活服務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發展特徵和發展趨勢》顯示,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平均年收入為60732元,比2019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53604元略高。其中,月收入高於10000元的從業者佔比達9.6%。
  • 【網信數據】2019年中國數字用戶中,35歲及以下用戶佔比68.15% 這...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周廣肅表示,第三產業數位化改造催生了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其中以平臺經濟最為亮眼,成為近年來帶動創業和就業的新引擎。平臺自主創業、網上兼職就業……數字經濟正在重構就業模式除了積極投身在線崗位,也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在線兼職賺取零花錢。
  • 數字經濟興起 共享員工、靈活就業層出不窮——新就業 未來已來
    此後,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繁榮,新就業形態不斷萌生。尤其在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的浙江,一方面,數字經濟讓更多的人從傳統勞動崗位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靈活多元的新就業形態迎合了經濟變革帶來的工作模式質變,成為了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新就業形態的帶動效應究竟如何?隨著組織和市場邊界的進一步融合,是否會帶來一場經濟社會效率變革?我們又應該為迎接這場變革做哪些改變?
  • 餓了麼疫情期提供超120萬藍騎士就業崗位 上海兼職送外賣每月多賺...
    人民網上海6月9日電 (龔莎)藍騎士成「副業剛需」,廚師、健身教練、白領們紛紛兼職送外賣。數據顯示,1月下旬以來,餓了麼累計提供超120萬藍騎士就業崗位,兼職騎士平均每月多賺2900元,佔到家庭總收入的4成。其中,上海的兼職騎手平均每月賺3300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超過退休年齡,社保未繳滿15年,勞動關係如何認定?
    主要爭議部分就在滿退休年齡之後繼續工作的這段時間與用人單位的關係認定。第一種觀點:認定為勞務關係法理依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此後不論在哪個單位就業,雙方屬於勞務關係。
  • 職業選擇更多 發展前景廣闊(傾聽·關注新就業形態)
    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職業種類日趨多樣,從業人員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作為新就業形態的從業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有了哪些新變化?職業技能有什麼新要求?對於職業發展有怎樣的新期待?讓我們走近他們,傾聽他們的職業故事。 一把水白菜下鍋,趁空閒把蘿蔔雕成花,那邊端出鍋煲湯……廚房中飄來陣陣香氣,普通的食材在廚師羅才華手中迅速變樣兒。
  • 如何為「新形態群體」的安全護航
    外賣員等靈活就業群體的工傷保障問題一直被廣泛關注。12月15日,北京市海澱區政協中關村創業大街(工會界)政協委員工作站、黃樂平委員工作站、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等在京舉辦「非正規就業工傷保障問題」研討會。海澱區政協常委、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理事長黃樂平表示,希望通過政協平臺更好地維護與推進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工傷權利保障。
  • 「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群體與工會工作」研討會舉辦
    本報訊(記者錢培堅)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就業的熱點問題。日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共建的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研究基地舉辦「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群體與工會工作」學術研討會。
  • 如何保障靈活就業青年的權益?委員這樣說
    編者按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從「六穩」到「六保」,就業問題均擺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湖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明確指出要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
  • 江蘇揚州律師┃高院13則判例詳解:事實勞動關係如何認定
    為了使存在事實勞動關係的勞動者在勞動保障權益受到用人單位侵害時,同籤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一樣,可以通過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訴等途徑,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確認事實勞動關係的合法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就高院判例解讀了事實勞動關係的相關認定。
  • 靈活就業獲政策傾斜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可獲補貼
    其中提出實施承諾制就業失業登記。靈活就業人員可到就業地辦理就業登記,可憑有效身份證件和就業登記證明在就業地(或戶籍地)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可獲培訓補貼。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穎思  劃重點  鼓勵行業提供在線協同服務,推動工業企業創新生產組織和工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靈活協同。
  • 市民疑問:如何享受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會保險補貼
    據了解,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文件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辦法》,就業困難人員是指在城鎮常住人員中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願望並已進行失業登記的下列6類人員:大齡失業人員(指在常住地連續居住6個月以上且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1年以上的女性年滿40周歲、男性滿50周歲及以上失業人員);殘疾人員(指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的殘疾人
  • 我國家庭形態新特徵:父母和已婚子女分居,構成直系組家庭
    我國家庭形態新特徵——基於制定家庭相關公共政策的觀察當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城鄉家庭在以往核心化、小型化的基礎上,因成員出外上學、謀生增多,特別是勞動年齡成員大量外出就業,不完整家戶形態明顯上升。單純對家庭或家戶進行考察難以將其新變動及其問題反映出來。通過對家庭、家戶和家(直系組家庭)兼顧性研究,可較全面地認識近親屬所組成的個體家庭、家戶狀態和特徵,把握相互間的關係質量及問題,為家庭有關公共政策的制定、調整和改進提供依據。
  • 人工智慧提升就業質量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全國人社系統新聞...
    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有797家人工智慧企業,大約佔世界人工智慧企業總數5386家的14.80%,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美國(2169家)。  我國人工智慧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發達省市,其中以北京最多,佔比超過40%。
  • 山東法院判例:外賣騎手與配送公司是否構成勞動關係的認定
    2018年11月3日19時10分許,劉某駕駛魯MX9542號(臨牌)普通二輪摩託車在送單過程中,行駛至海豐十一路與棣新五路「十字路口處時與邱景元駕駛的魯MCG825號五徵牌三輪汽車相撞,該事故致使劉某死亡;經交警部門認定,劉某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劉某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由於工作原因受傷,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屬於工傷認定範圍,現予以認定為工傷。
  • 湖南穩就業政策40個熱點問題的權威解答來了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湖南人社持續發力「六穩」「六保」工作。近日,省人社廳就疫情發生以來湖南出臺的穩就業相關政策進行全面梳理,針對社會關注的40個熱點問題進行權威解答,為企業和群眾充分了解和享受就業政策提供便利。
  • 「兼職招聘」微信群找工作他遭遇陷阱 法院判:存在勞動關係
    「雙十一」前,通過微信群「兼職代理」招工,從事某人力資源公司承包的郵政快遞處理業務,勞動者與這家人力資源公司是否存在勞動關係?近日,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了這起勞動爭議案。  通過微信招工入職卻未籤勞動合同  某強公司是一家人力資源管理公司,2018年10月26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承包了某郵件處理中心的快遞卸車、轉運掃描、郵件碼車等業務。  2018年11月4日起,羅某通過「兼職招聘」微信群中一兼職代理,被介紹給白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