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中國就業人數變化
圖表內容來源:國家統計局、人社部網站
本版漫畫圖表 小米繪
人工智慧作為「三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就業崗位結構和勞動者的技能需求將發生深刻變化。其具體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有797家人工智慧企業,大約佔世界人工智慧企業總數5386家的14.80%,僅次於排名第一的美國(2169家)。
我國人工智慧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和發達省市,其中以北京最多,佔比超過40%。廣東緊隨其後,上海、浙江、江蘇的人工智慧產業也已經頗具規模,均有超過50家企業。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於瀟說:「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的各行業中,無論是弱人工智慧還是通用人工智慧,數據處理都是其基礎,需要將數據貼上標籤並進行標註。在數據標註過程中,分類、拉框、注釋等各道工序均由人工完成。由於數據量大、涉及行業多、涵蓋範圍廣,可以預見,諸如數據標註員等新崗位數量將呈井噴式增長。如果進一步考慮工業革命中新興產業就業規模的擴大效應,勞動力需求也會隨之迅速膨脹,人工智慧創造的崗位數量將持續增長。」
2014至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總規模由48.6億元上升至135.2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40%。結合人工智慧的爆發節點、技術成熟度及全球AI市場規模等因素,預計2023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增長至380億元。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新技術應用對中國製造業普通勞動崗位的替代率為19.6%,但同時增加了「人機協作」操作和管理服務等技能水平較高的工作崗位需求。由於勞動力成本與新技術採納成本的權衡以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新技術導致中國勞動就業崗位流失的規模,最終取決於人工智慧引導傳統產業實現變革的速度和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近年來中國生育政策的調整,使得勞動力絕對數量小幅回升,但由於育齡婦女逐年減少、生育意願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中國勞動力供給總量大幅下降。因此,即使人工智慧確實會導致部分工作崗位流失,但流失的工作崗位數量也遠小於勞動力供給減少的數量。
高技術人才趨於集中
人工智慧導致了人才需求集中在發達城市、重點領域。
根據獵聘網和騰訊研究院的數據,當前,AI人才需求分布非常集中。北京需求最高,佔比達到43%,上海、深圳分列二、三位,佔比分別為17%、11%,杭州、廣州位列第四、五位,佔比分別為7%和5%,這五大城市佔據了AI人才需求總量的83%。
隨著新經濟形態和新商業模式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會導致人才集中度呈現先增強後減弱的「倒U」趨勢。當新技術與產業融合度進一步加強並逐漸擴散至不同區域,且伴隨著教育和培訓不斷升級,高技能勞動者供給增加時,AI人才的工作地點才會趨於分散。
同時,人工智慧為某些行業創造了大量崗位。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說:「當前,AI人才主要分布在網際網路、遊戲、軟體領域,佔比達到了73%。一方面,這是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的累積效應;另一方面,隨著多產業融合進一步加快,這些產業積累的人才很容易向AI領域轉型。另外,電子、金融、製造業、醫藥行業和文化傳媒業AI人才的佔比分別為9%、6%、4%、2%和1%。」
此外,AI產業的迅速發展,還引發了一場人才爭奪戰。根據獵聘網的統計,2019年AI技術類工程師的招聘量是2014年的8.8倍。2014年,AI類工程師和數據類工程師在全部IT技術崗位中的佔比分別是2.97%和7.86%,這一數字在2019年分別達到了9.86%和17.59%。
我們應如何適應人工智慧時代
賴德勝認為,應該建立由政府部門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統籌研究人工智慧產業重大任務、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和重點工作安排,指導、協調和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落實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推進人工智慧智庫建設,支持各類智庫開展人工智慧重大問題研究,為培育人工智慧產業提供智力支持。
與此同時,應加快研究人工智慧帶來的就業結構、就業方式等方面的變化,了解新型職業的技能需求,建立適應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就業培訓體系。
政策部門要從全局角度出發,思考如何避免機器人、人工智慧帶來的負面影響。未雨綢繆,思考應對新技術革命的政策,使教育體系、職業培訓體系適應人工智慧帶來的種種變化。
於瀟表示,智能化的創新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體制機制創新的不足,延長人口紅利,形成有效供給,減緩勞動力供需之間的矛盾,促進經濟增長。
「可以預見,雖然人工智慧可能造成勞動力的短期結構性失業或技術性失業,但在未來30至50年間,大量服務性工作崗位會因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適齡勞動力供給減少而面臨『有崗無人』的狀態。人工智慧技術有利於緩解未來經濟發展中這類勞動力的供需矛盾與結構性矛盾,對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於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