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風溼性心臟瓣膜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然而由於人口老齡化,退行性瓣膜病日益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問題,心臟瓣膜病仍是心內科醫生面臨的一大難題,其中二尖瓣疾病,特別是二尖瓣關閉不全,持續成為心血管學界關注的熱點。
瓣膜性心臟疾病是結構性心臟疾病中的一種,是由於四個心臟瓣膜(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二尖瓣及三尖瓣)中的其中一個瓣膜出現損傷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8月21日,在線上線下同時舉行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學分會(CCCP)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周勝華教授對二尖瓣治療新技術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同時結合中國臨床病人的實際情對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了新的展望。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的發展現狀
周勝華教授首先介紹了TAVR術,他強調,近年來,TAVR發展迅速,帶來了心血管醫學領域的巨大變革。TAVR已成為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治療新選擇,顯著改善了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TAVR術也能給二尖瓣狹窄的患者帶來可觀的獲益。目前,我國全國範圍內約有200多家醫院開展TAVR術治療,每年有超過5000例的病人使用TAVR。
經皮心室重建術——左室降落傘(Parachute)裝置應用
周勝華教授介紹,臨床上心肌梗死後形成的心壁瘤往往使用左室降落傘技術,該裝置是1999年,由Drs.Branislav Radovencevic和Serjan Nikolic發明,並首次應用於牛的模型。2005年,在人體上第一例經皮心室重建術在歐洲施行;2007年,美國首例經皮心室重建術施行;2011年獲得歐洲CE認證;2013年,我國首例經皮心室重建術成功施行;2014年9月國內首個多中心,前瞻性、單組評價parachute安全性及有效性臨床試驗開始。
二尖瓣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及介入治療介紹
周勝華教授說道,二尖瓣疾病也是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問題,在75歲以上的人群高發,根據最新的報導二尖瓣病變的發病率是主動脈瓣病變的2倍!
圖1: 二尖瓣疾病的發病率
然而,二尖瓣植入裝置的錨定需要克服諸多特定的解剖因素,首先,二尖瓣環是橢圓形、馬鞍狀的結構且在心動周期中形狀動態變化;其次,二尖瓣環緊鄰冠狀竇及迴旋支後兩者很易受到植入裝置的壓迫。
圖2: 二尖瓣的解剖難點
目前,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瓣葉緣對緣修復術(TMVr)、瓣環成形術、腱索植入術以及經導管二尖瓣植入術(TMVR)。而對於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患者,TMVr術最為常用。
TMVr——MitraClip在退行性二尖瓣關閉不全(DMR)患者中的應用
MitraClip 技術創傷小、併發症發生率較低、術後恢復快;MitraClip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無論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MR,只要瓣膜解剖結構合適,都可行MitraClip。目前研究已初步顯示,MitraClip在外科手術高危或禁忌的中重度MR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也有益處,可以逆轉左心室重構、改善患者症狀。
周勝華教授表示,多個大型臨床試驗表明, MitraClip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的同時,對大部分成功植入患者的DMR有明顯改善。
圖3: MitraClip臨床試驗結果
TMVr國內創新性二尖瓣修復器械
周勝華教授緊接著介紹了國內首個創新性二尖瓣修復器械——ValveClamp。ValveClamp技術原理與MitraClip相同,是根據外科「緣對緣縫合」技術而設計。ValveClamp植入時無需傳統外科開刀,經外周動脈或心尖即可植入,可用於無法耐受外科手術的二尖瓣反流患者。
與MitraClip相比,ValveClamp有輸送系統型號更小(ValveClamp14 F,MitraClip 24 F)、操作更簡單、尺寸更多樣、生產成本更低等優點。值得注意的是,ValveClamp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容易操作的經導管二尖瓣修復器械,平均導管操作時間為36分鐘,明顯短於MitraClip(157分鐘)、Mitralign(124分鐘)、Cardioband(186分鐘)及Neochord(120分鐘)等幾種國際上最成熟的二尖瓣修復器械。
而近年來,中國在二尖瓣修改器械自主創新中,也有了新的進展,包括MitralStitch以及DragonFly二尖瓣夾。
圖4:TMVr器械一覽
最後,周勝華教授表示,瓣膜病的介入治療是近年來心血管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之一,MR介入治療技術正處於迅速發展階段。就目前而言,這些新技術都各自有自己的優勢與缺點,聯合各種技術也是不錯的選擇,如Mitraclip修復瓣葉的同時使用二尖瓣瓣環修復術修復瓣環,或許能帶來更好的臨床療效與長期預後。TMVR尚需要大量的臨床研究,尤其是與外科二尖瓣修復術相比較來驗證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隨著影像技術的突破及器械的改進,將為二尖瓣介入新技術提供有利的支持,新興的MR介入治療技術將會不斷湧現,甚至在未來可能會替代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