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肺結節」真的「可怕」嗎?

2020-12-10 騰訊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體檢。

然而,體檢報告卻往往不盡人意!

胸片提示肺結節,讓人不禁疑惑,什麼是肺結節?

得了肺結節沒能及時檢查,會不會就演變成肺癌了?

甚至很多人直接把肺結節和肺癌劃上了等號,抑鬱不安,四處求醫。

今天,小王大夫就來給大家捋一捋肺結節那些事兒!

1.什麼是肺結節?

肺結節並不是疾病名稱,而是一個影像學術語。

結節就是局限性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東西,肺結節顧名思義,就是正常的肺組織內多出了一些較小的、局限的、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生理或病理性組織,在CT或胸片上顯示類似結節的形態。

2.肺結節=肺癌?

肺結節≠肺癌!

檢查出肺結節無需恐慌。

有研究指出:

我國正常人群中,體檢查出肺結節的概率為20%-40%;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熊曾教授團隊在湖南省實施的早期肺癌篩查數據顯示,人工智慧輔助薄層低劑量螺旋CT可以使肺結節的檢出率提高,30-70歲的人群體檢顯示肺結節概率達70%,但經過培訓的醫生不會盲目跟隨人工智慧的結果,而會根據病人自身情況給出恰當的結論,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過度診斷引起的人群恐慌。

而事實上,最後病理確診的肺癌患者僅僅為篩查總人數的1%-2%,90%的肺結節是良性的。

肺癌篩查就像一堆黑豆中發現一粒壞豆子一樣

3.發現肺結節有什麼意義?怎樣才能發現肺結節?

早期肺癌常表現為肺結節,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篩查的金標準;

它可以降低20%肺癌的死亡率,同樣也是有效的肺結節檢出工具。

胸片(左圖)看不見肺結節,CT(右圖)清晰地顯示肺結節,最後證實該結節為肺癌!

胸片僅能發現直徑大於13mm的肺結節;

用胸片來發現早期肺癌,哪怕閱片經驗豐富,水平很高的醫生也難免漏診肺內較小的病灶,往往中晚期肺癌被檢出,而早期肺癌卻漏掉了,「年年體檢都正常,一發現肺癌就是晚期」的悲劇常有發生。

由較有經驗的醫生來判讀CT圖像,如果還輔以AI,可以檢出全部肺結節。

4.低劑量螺旋CT有輻射,不做可以嗎?

我們建議應該做,指南推薦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螺旋CT。

一次肺部低劑量螺旋CT的檢查劑量僅為一年接受的天然本底劑量的1/3,對人身體幾乎無損傷。

很多人害怕X線的輻射,千方百計避免使用CT來篩查早期肺癌,不主動去檢查,早期肺癌拖到晚期,喪失治療機會,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

5.CT報告肺結節「長大了,增多了」,要不要緊,害不害怕?

CT報告肺結節「長大了」「增多了」,肯定要重視,卻不一定是患了肺癌。

在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情況是在A機構發現了肺結節,再到B機構複查,兩個機構的CT報告結果不一致,報告顯示結節的大小、數目發生變化。

CT報告肺結節在短期內「長大」、「增多」,最常見的原因是測量誤差。

只有在同一機型,同一掃描條件下,必要時可選擇AI代替人工,儘量控制測量誤差,對病灶進行觀察,才能確定病灶是否真的增大或增多,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

6.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從理論上來說,只有拿到明確的組織學診斷才能確診肺癌,也就是說需要通過手術、穿刺等有創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隨著醫師對肺結節認識的提高,CT、PETCT等無創檢查手段的診斷正確率也非常高了。比較典型的早期肺癌,CT也能確診。

湘雅醫院熊曾教授帶領的團隊,從事LDCT肺癌篩查相關工作近20年,具有豐富的肺癌診斷經驗及較高的肺結節管理水平,與病理結果對照,多次盲法測評,判斷肺結節的準確性超過了95%,在包含檢出率、敏感性、特異性等6大維度指標測定中全國領先。

因此,肺結節性質的判讀不能自學,也不能一味百度,更不能病急亂投醫,找到負責任的專業團隊為您解讀結果,是獲知肺結節是不是肺癌最快捷有效的辦法。

7.體檢查出肺結節如何科學隨訪?

肺結節分類:

醫生通過閱讀CT圖片後,降肺內陽性意義的結節分成:良性結節,惡性結節與未定性結節。

未定性結節通常需要複查,科學隨訪很重要,並不能單純的規定為3個月、6個月、一年等時間間隔;

而是要去關注結節病變的倍增時間(病變增加一倍的時間)來評價病變變化的速度;

根據病變直徑或體積隨時間的變化繪製病變生長曲線,觀察病情變化規律,名曲病灶的自然進程,因人而異,儘量保證患者在隨訪期內的安全。

惡性結節,要選擇最恰當的時間進行手術。

良性或炎性結節,要避免讓患者「白挨一刀」。

讓人擔心不已的磨玻璃結節不見了

一般來說,你可以這樣做:

對於首次發現磨玻璃結節的患者可以短期口服抗生素觀察,有些結節能夠明顯縮小乃至消失,因為這類結節主要是不典型肺炎造成的。

對於肺結節的隨訪可參考如下:

◆ 通常情況下,如果結節小於5mm,不吸菸也沒有什麼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每年複查CT即可。

◆ 如果結節大小5-10mm,則半年複查一次。

◆ 同樣大小的肺結節,如果長期吸菸或者有癌症家族史的,那麼複查CT的時間要縮短,小於5mm的半年複查一次,5-10mm的3個月複查一次。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醫生會根據不同的患者,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隨訪時間。

對於大於10mm以上的結節,惡性的概率會增加,醫生通常會建議手術切除,手術中對肺結節進行活檢明確良惡性,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

手術方式可以是微創,這樣創傷小,恢復快,對生活影響小。

8.篩查發現的肺結節可能是肺癌,要不要緊?

研究顯示篩查發現的肺癌80%為早期肺癌,絕大部分情況下,手術效果是非常好的,能接近治癒,不需要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甚至有一部分肺癌,因為生長十分緩慢,在科學的隨訪下,可以不需要做任何治療,也可以觀察8~10年沒有什麼變化。所以即使篩查發現肺結節可能是肺癌,只要科學管理,也無需過度緊張。

9.篩查發現的早期肺癌怎樣處理?

手術依然是目前處理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方法,術前有條件需要完善肺結節3D可視化檢查,以爭取切除更少的肺組織,保留更好的肺功能,需要強調肺康復理念,爭取獲得最佳的手術效果。

對於難進行手術處理的病例、多原發癌、高齡或機體情況不能做手術等情況,也可以使用射頻消融術、立體定向放療等方法來處理肺結節,設計得當,在合適的患者身上,這些方法也可以達到與手術相當的效果。

部分患者可以在嚴密監管的基礎上科學隨訪,再選擇在適當時期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處理。

溫馨提示:

如果「肺結節」出現在你的體檢報告上,記得去正規醫療機構,讓醫生為您答疑解惑,千萬不要自行「百度」,否則心裡的陰影會比結節還要大。

到這裡,小王大夫對於肺結節的闡述就結束了!

如果覺得有用,就請轉發、點讚、與評論吧!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健康的小知識,請關注一下吧!

相關焦點

  • 「體檢發現肺結節,我是不是攤上大事了?」
    「體檢發現肺結節,我是不是攤上大事了?」那會兒我才知道原來老媽愁眉苦臉的原因是體檢查出了肺結節她以為,得了這病就離肺癌不遠了可這是真的嗎一個肺結節,真的這麼大能耐?來,燈光師就位今天我們請了一位胸科專家給大家科普下看完別忘了轉發#相親相愛一家人#家族群哦!
  • 【科普知識】食用膠真的那麼可怕嗎?
    【科普知識】食用膠真的那麼可怕嗎? 來源:山西科技報社 作者:山西省科技繼續教育學院 李玲梅原標題:《【科普知識】食用膠真的那麼可怕嗎?》
  • 體檢查出肺結節,一定是癌症嗎?來看看肺結節的判斷方法吧!
    一起來看看肺癌診斷專家肖湘生教授關於肺結節知識的講解,以及判斷肺結節是否為肺癌的方法。 8mm以下的肺結節就是良性的嗎? 肺結節是否為肺癌與其大小無關。這是現在臨床存在的一個很顯著的問題,8mm的由來令人費解,通過大小來判斷良惡性,這實在是一個很無力的現狀,同時也誤導了很多患者,肺結節的大小並不能證明它是良性或者惡性,我們需要通過嚴密的影像學診斷作為依據,給出對應的判斷。 8mm以下的結節進行隨訪就可以了嗎?
  • 天下最可怕的疾病
    「天下最可怕的疾病是什麼?」其中一位年輕人忽然問老師:「是不是奪命無數,至今尚無特效藥的癌症?「以前或許是,現在卻不是了。」「為什麼?」老師道,「你們說的這些傳染病,天花、鼠疫、霍亂、麻風,脊髓灰質炎(也是人們常說的小兒麻痺症)等這些曾經帶給人類恐慌甚至絕望的可怕疾病,已經徹底被人類徵服消滅了,如今已經銷聲匿跡。」「愛滋病雖然沒有特效藥,也沒有預防疫苗,但可以通過預防手段來防止,並且現在也已經有一些藥物可以維持免疫系統,帶病長期生存。」
  • 肺結節焦慮: 真的有必要這麼緊張嗎
    事實上,很多人像老陳一樣,看到體檢報告中「肺結節」的提示,心裡就會 「咯噔」一下,「馬上想到,會不會得肺癌?」  其實,「肺結節大部分是良性結節。」陳恩國說,像老陳的肺結節,體檢時查出是6毫米大小,也沒有其他異常,「這種情況下,一般三個月到半年再做複查就可以。複查太頻繁,間隔時間太短,其實意義並不大。」
  • 冷凍食品陽性可怕嗎?四招保陽光,陽性不可怕
    冷凍海鮮真的不能吃了嗎?疫情傳播也這麼可怕嗎?都不可怕,怕的是人心不穩,怕的是以訛傳訛四招就能讓人陽光起來。
  • 武則天時代真的有「梅花內衛」嗎?他們到底有多可怕?
    這種軍隊只聽命於武則天的「梅花內衛」,幾乎比明朝的錦衣衛和兵工廠還要可怕,但是武則天時代真的有「梅花內衛」嗎?它們到底有多可怕?因此狄仁傑才會如此懼怕「梅花內衛」,不僅僅是這個小小的官職,更可怕的是這個龐大的群體背後隱藏著的恐怖勢力——女皇帝武則天。因此,即使是頭腦靈活神機妙算的狄仁傑,在武則天面前還是輸了,之後武藝高強的李元芳被這支強悍的軍隊趕下樹來,也不是一件壞事。就連在這群人面前的皇親國戚,也統統沒有了銳氣。看到這篇文章大家都有什麼要說或要說的嗎?
  • 韓劇《殭屍偵探》殭屍可怕嗎?可怕的是人心
    如果殭屍是可怕的生物,那殭屍「金武英」和劇裡某些人對比,更可怕的還是人心。劇情一開始出現的聖誕老人案件,這件案件裡出現的罪犯,隱藏在人群中,他無疑比身為殭屍的「金武英」更加可怕。殭屍「金武英」和這個罪犯一對比,同樣是面對小學生,殭屍「金武英」連小學生的偵探費都不能心安理得的收下。
  • 電影《萬劍穿心》一個不成長的人真的很可怕
    無意中在手機上看了一部電影《萬劍穿心》,真的看得我很心疼,為裡面這個母親哭了,她可憐又有點可悲。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感覺,一個人要是不學習會很可怕。李寶莉嫁了一個不靠譜的男人,又鬧離婚還出軌,李寶莉發現後報了警,她老公一夜之間單位工作丟了,他承受不了跳海自殺了。老公沒死之前,兒子一直是由父親輔導數學作業的,兒子也一直跟父親最親。
  • 肺部出現結節,要留心3個階段,多吃3種食物肺結節會「打退堂鼓」
    肝臟是身體的重要器官之一,因為它要為全身臟器的供氧做保障,所以肺臟的健康真的很重要,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忽視肺部出現的問題。一、肺部出現結節,要留心這3個階段1、肺結節最早期肺結節在初期的時候很小且屬於多發狀態,這是由於身體的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的。不過結核結節在在早期的時候不用太擔心它的危害,只要通過早期的治療,是可以痊癒的。
  • 高進的音樂「土」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聽眾看不見自己的「土」
    高進的音樂土嗎?答案:土。丁太升的評價對嗎?答案:對。高進的音樂土可怕嗎?答案:不可怕。丁太升的評判方式有問題嗎?答案:有點問題。答案:高進的音樂無論多土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聽眾們看不見自己的「土」。我為什麼要為這個「土」字加引號呢?因為在我眼裡,高進音樂的「土」完全是一個褒義詞。
  • 《琉璃美人煞》比起「偽君子」柏麟帝君,魔煞星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那麼「羅喉計都」魔煞星到底有多可怕呢?用修仙門派與天界的人來說,魔煞星是三界之中戾氣最重的魔,一旦他的心魂被釋放,他必將毀掉整個三界,那麼整個三界將無法太平。如此可見,魔煞星似乎真的是一個大魔頭,讓很多修仙門派以及仙者恐懼的人物。03.可是「羅喉計都」魔煞星,真的有人們口中所說的那樣可怕嗎?不,我認為並沒有。
  • 查到肺結節就是早期的肺癌?關於肺結節的13個常識問答,你知道嗎?
    劃重點: 正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肺結節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形成的? 肺結節,通常稱為「肺上的斑點」或「陰影」,結節是一種比正常肺組織更堅固的圓形區域。
  • 這家銀行真的很「毒」嗎?一文帶你認識肺結節,不糾結、不恐懼、不...
    本文旨在從現有的媒體報導材料,帶領大家客觀、冷靜地認識肺結節。什麼是肺結節?常熟農商行的肺結節發病率很高嗎?所以,肺結節的在臨床上還是比較常見的。據文獻報導,肺結節的發病率在北美地區是23%,在歐洲是29%,在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則是35.5%。按照這個人群發病率來看的話,常熟農商行員工的肺結節陽性比例(107/356)也不算異常高。肺結節的發病率雖然比較高,但最終證實為肺癌的比例卻很低。
  • 《工作細胞》中,可怕的是癌細胞,但最「可怕的」是他們
    「癌細胞」這個名詞,即使很多朋友們都不知道它們的解釋或者釋義,但是就一般反應來說,都知道它們很可怕,是產生癌症的病源。癌細胞能夠無限增殖並破壞正常的細胞組織。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外,還會有部分侵入周圍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
  • 一枚鈷彈真的能消滅全人類嗎?鈷彈真的這麼可怕?
    我們單位就是生產鈷的,沒什麼可怕,主要在於一種名為氧化鈷的東西,粉未狀,有刺激人的大腦,使人進入迷茫狀態,馬上用水衝洗沒什麼可怕的,戴上防毒口罩應該不會產生嚴重後果的。放射性武器製作需要放射性材料,放射性材料它不是單獨存在的,唯有岫是單獨在礦石裡存在。其他放射性物質是以平衡的方式溶混在其他物質當中,提取難度相當大。
  • 《破冰行動》裡面的塔寨村真的很危險嗎?現實中比原型更加可怕
    畢竟,現實中哪裡有這麼可怕的地方,那你錯了,實際上,這是真的,這不是隨意的鏡頭。現實中的原型可能比這還要可怕。例如,王勁松飾演的林耀東,他的真實原型就是著名的「冰毒教父」蔡東一家。是的,劇中的塔寨村的原型是博社村,他曾在該村任村黨支部書記。「您可能不知道,這個蔡東一家一路被洗白過,並成為汕頭市人大代表,僅此一項,我們就能看到它的強大!
  • 美國教授: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用十億隻蟑螂解決世紀難題
    美國教授: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用十億隻蟑螂解決世紀難題眾所周知,我國雖然在科技領域的發展較晚,但是我國卻僅有了幾十年的時間,就發展得非常好了,然而我國能有今天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同意的,不僅僅要面臨西方的技術封鎖,
  • 自我意識敏感期,可怕的兩歲真的可怕嗎?|家庭教育100講「23」
    二、為什麼這個階段被稱為可怕的兩歲在這個自我意識敏感期的階段,我們經常有一個稱呼叫做「可怕的兩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你會發現在這個階段你跟孩子說什麼,他都會跟你說「不要、不好」,他一直都在重複著跟你講「不」,而這個階段出現的大概年齡是在兩歲左右,所以也就會有很多的人稱呼為叫做「可怕的兩歲」。為什麼在這裡我們會用一個「可怕」這兩個字?
  • 97%死亡率的食腦蟲,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最近又有一種可怕的微生物和疾病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食腦蟲。近日,美國衛生官員表示,佛羅裡達州出現了一例罕見「食腦蟲」感染病例,該寄生蟲學名為福氏耐格裡阿米巴原蟲,人類在感染該寄生蟲後的死亡率高達97%。看著實在是太可怕了!那麼我們就從幾個大家可能最關心的問題切入:食腦蟲從何而來?現在有什麼治療方法嗎?它們可能會大規模出現嗎?哪來的?食腦蟲,又名福氏耐格裡蟲或者福氏阿米巴蟲,說是蟲子其實是一種真核單細胞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