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算子劉伯溫與朱升比,到底差在了哪裡?其實劉伯溫少讀了一本書

2020-12-16 歷史偵查處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是民間諺語對劉伯溫的高度評價。劉伯溫不光在民間家喻戶曉,就連朱元璋也對劉伯溫祭出了:

「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明史》)的高度評價。

可以說,元末明初的劉伯溫站在時代大混戰的歷史風口上,在軍事上給朱元璋定下了先取陳友諒、後滅張士誠的原則;在政治上提出了暗中脫離「小明王」韓林兒勢力的同時以大明的旗號收攬人心的策略,朱元璋也正是在他的輔佐下,一步步由弱到強最終問鼎中原稱雄天下。

相較於劉伯溫民間、官方自帶超級流量的光環熱度,朱升的知名度就遜色了不少。朱升又是何許人也?沒有聽說過此人名號的應該至少也聽說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千古名言。

一代開國領袖毛澤東對朱升的這句話提出了「九字國策定江山」的高度讚揚,而縱觀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路途上,朱升的九字箴言始終貫徹於毛澤東領導的紅色革命的方方面面,成為毛澤東運用自如的神來之筆。

朱元璋也曾就朱升作出了:「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的極致評價,甚至可以說,沒有朱升的九字定江山的金玉箴言,朱元璋也不可能輕易地在群雄逐鹿的元末混戰中掃清六合、一統八荒。

那麼是不是能就此認定朱升的謀略遠勝於劉伯溫呢?其實就劉伯溫和朱升二人的平生所學和人生經歷來看,兩人有著極其的相似。

劉伯溫當過縣丞,做過監察御史,後因其剛直不阿的性格與黑暗腐敗的元朝官場格格不入而辭官歸隱;同樣,朱升也考中過元朝的進士並被授以池州路學正之職,辭官後南歸隱居石門授學。

值得一提的是,劉伯溫和朱升都精通陰陽術數、儒學經典,二人平生所學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厚黑陰陽」,以封建統治者的角度來審視,兩人天生就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對於朱元璋這種以純粹草根身份起家的封建帝王而言,功臣宿將不啻於是在大明江山安定後留在身邊的一顆顆「定時炸彈」,慣以「厚黑陰陽」的謀士更是成為了朱元璋的眼中刺肉中釘,不及早剷除而不快。

因此,朱元璋開國後不久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對於朱元璋的所作所為,太子朱標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向老皇帝朱元璋提出了勸諫,史載:

「太子諫曰:「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帝默然。明日,以棘杖委於地,命太子持而進,太子難之。帝曰:「汝弗能執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餘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太子頓首曰:「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帝愈怒,即以所坐榻射之」(《明史》)。

在朱元璋看來,他殺的這些功臣宿將都是為了鞏固朱明的萬世江山,同漢高祖劉邦屠戮功臣的道理如出一轍,太子朱標怎麼就不理解老皇帝的苦心呢?當然,這都是後話。

大明王朝創立後,朱升愈發洞察到了朱元璋對功臣的猜忌之心驟起,於是他以71歲的高齡為由,打著「祭掃祖塋」的幌子遠離廟堂隱居方外了。

而此時的劉伯溫在被封為誠意伯等煊赫的官職後,雖然也告老還鄉,但他在朝中卻安插了「江浙派」的親信企圖重返廟堂高位繼續與「淮西派」鬥法。

因此,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講,與其說劉伯溫是揮手告別爾虞我詐的廟堂,倒不如說是以退為進、以迂為直地「心系」朝堂。

也正是由於劉伯溫這種躲在幕後暗箱操作,做「提偶人」的舉動觸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借著給劉伯溫看病的由頭,派出了劉伯溫的政治死敵「淮西派」首領胡惟庸帶著御醫前去慰問劉伯溫。

經過御醫幾服藥的「慰問」,劉伯溫病情愈發加重,史載:

「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明史》)。

當年二月,劉伯溫覲見朱元璋時趁機打了胡惟庸的小報告,意指胡惟庸要加害於他,朱元璋卻無關痛癢冷淡的安慰了他一番,這讓劉伯溫徹底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此後劉伯溫拒絕接受一切藥物治療,並在坐吃等死的節奏中悽然的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從劉伯溫與朱升二人迥異的人生結局來看,朱升對人性的洞察顯然高於劉伯溫。當他看出了朱元璋豺狼虎豹之心,便及時卸下功名富貴的包袱,抽身泛舟於江湖從此不再過問廟堂之事。

而劉伯溫卻不懂得「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更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的古訓。

有著「神算子」之稱的劉伯溫,千算萬算終究還是沒能算出自己悽慘悲涼的人生落幕,而洞察事理人性、豁達大度的朱升反倒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個完美的句號。從這個層面來講,朱升就勝出了劉伯溫一個層面。

或許,當劉伯溫在風燭搖曳的人生謝幕前,再度讀到《史記》這本書,當他看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著:

「勾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範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勾踐表會稽山以為範蠡奉邑。」

這位畢生號稱「厚黑陰陽」的聖哲先賢又會作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史記》、《明史》等

相關焦點

  • 明朝功臣劉伯溫:在高人與凡人之間,他到底奇葩在哪裡?
    劉伯溫宦海浮沉,幾度波折,在高人與凡人之間游離,有著不一樣的人生,他的奇葩到底在哪裡?三次辭官做隱士劉伯溫的青年時期是十分坎坷曲折的。他於1333年考中進士,其後被授為江西高安縣丞。後來因為不願阿諛奉承,劉伯溫棄官,於1340年回到青田老家,做起隱士來。
  • 關於劉伯溫的傳言,多與其先知先覺的預言有關,那到底是真是假?
    此時的劉伯溫,已被朱元璋架空。胡惟庸聽說他最近幾日身體不適,便帶著一名醫登門造訪,給劉伯溫開了幾劑良藥。誰知劉伯溫服下這些藥後,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逐日惡化。朱元璋假惺惺地派人去探望劉基,聽說他已臥床不起後便「恩準」他回鄉養老。不多時,劉伯溫便病死於家中。
  • 「斬龍狂人」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提到中國古代的謀士,劉伯溫經常會與諸葛亮放在一起被後人拿來對比,從軍事指揮,戰略戰術,謀略心計等等方面進行比較。其中有一個地方是後人非常喜歡比較的,那就是七星燈續命,因為根據傳說,中國歷史上共有2個人用七星燈進行過續命,那就是諸葛亮與劉伯溫,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失敗,最終死於五丈原。
  • 老人家中被盜,劉伯溫推算之後,僅用一缸清水便讓盜賊原形畢露
    提起明朝的神算子,想必大家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劉伯溫,劉伯溫不但佔卜能力十分的初衷,他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12歲考中秀才,23歲考中進士,但是當時天下政局紊亂,當朝皇帝並沒有注意這麼個小不點,一直到了三年之後他才被調到江西當了一個非常小的官。
  • 劉伯溫預言五世之後劉家方出人才,百年之後預言成真
    古往今來,中國便不乏奇人異事,坑蒙拐騙的江湖術士不計其數,但真正能掐會算的,可知因果的神算子也不在少數,他們的預言數年後一一實現。即使在今天,這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很難解釋,很難讓人相信,但卻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在歷史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過,而且這些事情的確發生過。
  • 金玉其外,表裡如一的劉伯溫
    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屢次陷害劉伯溫,不過幸好他的上司挺他。後來劉伯溫辭官回老家。1343年,劉伯溫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但是因檢舉監察御史職,被朝中大臣責難,迫不得已再次辭官回老家。後來也被朝廷啟用過,但最終的結果還是辭官。如果朱元璋不請劉伯溫出山,估計劉伯溫這輩子就這麼混過去了。
  • 馬皇后給劉伯溫送去兩樣水果,劉伯溫看後就告老還鄉?沒那麼簡單
    為了不讓功臣含冤而死,有一天馬皇后就派人給劉伯溫送去了一籃子水果。劉伯溫感覺很奇怪,自己最近並沒有立什麼功啊,皇后怎麼突然就賞賜了水果呢? 於是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劉伯溫就乞骸骨,要求告老還鄉。朱元璋本想解決了劉伯溫的,但現在他要回老家,倒也可以,眼不見為淨,就留他一命吧,於是就批准了劉伯溫的請求,然後劉伯溫就回到了老家。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一是協助朱元璋,運籌帷幄,首戰龍江,再戰鄱陽,打垮了陳友諒。 接著揮師東下,平定張士誠,由此東南安定,為大明王朝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是協助朱元璋,親力親為,營建新都、制定律歷、復興科舉、整肅紀綱,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及其鞏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劉伯溫立下含冤而死,朱棣繼位後為什麼又處罰劉伯溫後代?
    在建國後不久,在朱元璋身邊建立了不世之功的劉伯溫,為何在開國不久後就被毒殺了呢? 洪武八年正月初,六十五歲的劉伯溫因染上風寒病倒在床上,監視他的劉伯溫知道了這一點,並立即派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慰問,並給他開藥治療。
  • 劉伯溫:以退為進,不死鑽牛角尖,勤著《鬱離子》
    劉伯溫的大作《鬱離子》共18篇,195章。每章大都由一篇寓言及論說文字組成,或一千多字,或一百多字不等。這本書涵今茹古,既繼承了前人寓言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將筆觸指向元末衰亂的社會現實,諷刺時風,抨擊朝政。看似是一本閒情逸緻的寓言小說,其實不僅反映了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代明君可以帶領著全國上下努力發展走上繁榮富強;相反的,暴君也會使原本昌盛的國家一步步走上滅亡的道路。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明朝天子朱元璋的故事。
  • 劉伯溫作《燒餅歌》,朱元璋問有何破解之法,劉伯溫說非人力可為
    但是,當朱元璋剛剛咬下一口正要感慨之時,太監卻火急火燎地來報皇帝,說:「軍師劉伯溫求見陛下。」可能是朱元璋當皇帝當得有點無聊,於是,他便突發奇想,想要測試一下劉伯溫的能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自從劉伯溫到他身邊以來,已經九年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不知經歷了多少。而劉伯溫一直用兵如神,好比諸葛孔明再世,若他真的有神算之能,那自己今天倒要好好測試一番。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諸葛亮#我們讀歷史我們常說「三個臭皮匠, 頂個諸葛亮;事前豬一樣,事後諸葛亮……」杜甫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有人說諸葛亮在歷史上名頭這麼大,與老杜的宣傳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想想那「皓首匹夫,蒼髯老賊」的王朗,被活活罵死在兩軍陣前,你還能再舌燦蓮花嗎?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兩朝為官的劉伯溫劉伯溫,原名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劉伯溫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12歲即考中秀才,元統元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舉進士。在家待業3年後,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因其為人剛正不阿,在任內重拳除惡,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
  • 劉伯溫臨終前送朱元璋一筐魚,所謂何意,朱元璋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在民間的各種傳說之中,劉伯溫此人能掐會算、智多近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更是在民間留下了劉伯溫斬龍脈的傳奇故事,讓後人對他十分敬仰。而史書中的劉伯溫也並非是泛泛之輩,他精通兵法、天文、數理,而且用兵如神,運籌帷幄,素有明朝「小諸葛」的稱號。
  • 劉伯溫說朱元璋有「帝王相」,但是兩人的相識,真的那麼傳奇嗎?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的歷史也是真假參半,畢竟不是親身經歷的時代,總也不能確定當時發生了什麼,再加上現在有著很多的影視劇和小說的改編,這個歷史更是蒙上一層薄紗。就算是真的身處那個時代這民間也會有很多的傳奇故事,有些是民間自己編的,有的則是皇室用來愚民的,這為的也是鞏固自己的權利。
  • 劉伯溫聰明絕頂,卻被小商販給忽悠了,為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府學先生深感劉伯溫這個孩子不同凡響,將來定能大有成就,劉伯溫「神童」之名也因此傳開。在劉伯溫17歲的時候,他離開府學前往處州(今麗水市)拜名師學習理學。結果理學老師也被劉伯溫的聰慧所驚訝,斷言劉伯溫將來一定可以光宗耀祖。果不其然,劉伯溫在23歲那年就不負眾望高中進士。
  • 劉伯溫斬殺了多少龍脈?後果怎樣呢?來看看
    劉伯溫為了確保朱家天下,到全國各處找龍脈,並把它們斬掉.當他回到朱家的墳院時,看到好多條龍在爭鬥.這是因為把全國各處的龍脈都斬斷了,龍無處藏身,都跑到朱家的墳院來了.劉伯溫報告給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將其它的龍全部斬除.於是,劉伯溫開始斬龍,斬得眼花繚亂時,不慎也將朱家本院的老龍也斬殺。於是,朱家天下,後來也失去了。
  • 劉伯溫:他把所有事都算到了
    中國世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已經有上百年了,那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實際上有一些明褒暗貶的意思,因為諸葛亮的能力就是幫助劉備奪得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劉伯溫卻輔佐朱元璋一統江山。抬高了劉伯溫,並暗暗踩了一腳諸葛亮。
  • 劉伯溫到底有多厲害,用4個字就預言了大明朝的滅亡時間
    其實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手下,也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劉伯溫總是對戰爭,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妙招,總是能夠想出,別人想不出的主意,別人想不到的戰略,所以說朱元璋能夠建立明朝,劉伯溫的功勞很大。今天我們說的,不是劉伯溫在軍事戰略方面,有多麼的突出,而是他的另一個方面算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