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一直以來人們都把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和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諸葛亮相提並論。在流傳下來的一些傳說中劉伯溫被描述成一位能預知未來能神機妙算的高人。
事實上劉伯溫確實是很有才能的,他是元末明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在明朝初期劉伯溫與宋濂、高啟三人合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除了文學家的身份以外,劉伯溫平生對玄學也頗有研究,他確實也是能掐會算之人,只是肯定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誇張就是了。
劉伯溫其人其事
劉伯溫的才名倒也不是吹噓出來的,他自幼就有神童的稱號。劉伯溫初學儒家經典《春秋》時年僅14歲,這部典籍言簡而晦澀,許多同齡的孩子理解不了書中的含義,能做的只是背誦書中的內容而已。劉伯溫卻能對《春秋》書中內容過目不忘,而且很快就能自己領會書中內容的含義。府學先生深感劉伯溫這個孩子不同凡響,將來定能大有成就,劉伯溫「神童」之名也因此傳開。
在劉伯溫17歲的時候,他離開府學前往處州(今麗水市)拜名師學習理學。結果理學老師也被劉伯溫的聰慧所驚訝,斷言劉伯溫將來一定可以光宗耀祖。果不其然,劉伯溫在23歲那年就不負眾望高中進士。但因當時正處戰亂時期,劉伯溫中進士後沒有馬上得到入仕的機會,直到3年後劉伯溫26歲的時候才得到了一個縣丞的卑微職務。縣丞放在如今大致相當於副縣長這類職務,是協助知縣管理一方事務的芝麻官。
儘管只是一個八品的小官職,劉伯溫並沒有因此灰心或怠政。在擔任高安縣縣丞的幾年時間裡,劉伯溫一方面是時常深入民間明察暗訪了解民情,另一方面也意識到了當地衙門中存在的腐敗現象以及當地鄉紳豪強的劣跡斑斑。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劉伯溫大力整治,使得高安的風氣為之一清,劉伯溫也因此獲得了百姓的愛戴,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豪強。後因他人暗中陷害,劉伯溫憤而辭職,回到青田老家。沒過幾年,朝廷重新啟用劉伯溫擔任浙江省的考試官。但不久後,劉伯溫檢舉了一名監察御史而遭到對方報復,再次上書朝廷辭官歸鄉。
劉伯溫買柑橘上了當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句話用在劉伯溫買橘子一事上頗為恰當。
元朝至正八年,劉伯溫幾經宦海沉浮後重回杭州生活4年,而本文要說的劉伯溫買柑橘被商販忽悠的事正是發生在這段時期。
有一天中午,劉伯溫閒來無事走上杭州城的街頭散步。看著眼前繁華的街頭劉伯溫若有所思,忽然他的目光被不遠處的一堆人給吸引住了。為了一探究竟,劉伯溫走上前去觀望,原來這是一個賣柑橘的攤子,這堆人正是圍著搶購柑橘的顧客。
劉伯溫也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只是這麼多人搶購高價柑橘的局面他還是第一次見到,因此不由得感到好奇。等到人群逐漸散去,劉伯溫上前與攤主聊了起來。攤主說自己善於保存水果,因此這些柑橘即便保存了很久時間了表皮看起來依然光鮮無比,一點不比剛摘下來的柑橘差。
劉伯溫看著這攤柑橘既好奇又喜愛,於是買了幾個準備嘗嘗鮮。然而結果卻出乎劉伯溫的意料,這些柑橘何止是不好吃,簡直就是不能吃的。原來這些柑橘表面上看起來鮮豔無比,實際上裡面的果肉都已經壞了,根本不能吃的。
劉伯溫回到柑橘攤,責問攤主道:「你賣這樣的柑橘給顧客,無異於欺騙別人,這實在是太過分了。」攤主聽了劉伯溫的話後絲毫沒有感到慚愧,反而是理直氣壯地說道:「我在這裡賣這種柑橘已經很多年了,大家也都願意買我的柑橘,並沒有人抱怨過什麼。這世上騙人的事不在少數,並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做,你想想是不是這樣的。」
柑橘攤主的話令劉伯溫無言以對
還沒等劉伯溫開口反駁,攤主緊接著說道:「如今那些掌有兵權的將官,看起來似乎能捍衛國家,事實上他們真的有這般能耐嗎?還有朝堂上坐著的文官們,他們看起來氣宇軒昂,實際上真有過去賢臣們那般治世才能嗎?」之後攤主還列舉了一些實際的例子,比如百姓生活困苦、盜賊猖狂四起,官吏們卻沒能很好地治理,又指出了官吏自身就存在不少腐敗的現象,指責官吏們穿戴如金玉般高貴,實際上內心早已腐敗不堪了。
聽了攤主的這席話,劉伯溫不但氣消了,而且深深地被攤主的話給震懾到了,他不曾想到一個平民百姓竟能說出這般深刻的道理。回到家後劉伯溫有感而發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劉伯溫記錄了自己買柑橘上當的事,而且也表達了對腐敗現象的諷刺。成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正是出自劉伯溫的這篇文章《賣柑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