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朱元璋「宜大展軍威」的命令下率領兵團猛攻益都,山東戰場捷報頻傳。朱元璋料想山東已是囊中之物,自鳴得意之心不免溢於言表。善於察言觀色的李善長趁機進言,勸說朱元璋稱帝建國,朱元璋自然順水推舟點頭稱「善」,於是建立了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制王朝——明朝。自此苦孩子朱元璋成功完成了人生的完美逆襲——由放牛娃一躍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皇帝。
一、朱元璋想建都故鄉臨濠,朝臣皆舉雙手贊同,劉伯溫反對
國家的建立自然少不了一項重大事項——建都。朱元璋對此事很是重視,糾結了半年多時間。當時擺在朱元璋面前、呼聲較高的方案有兩個:
1,應天,這是朱元璋的老巢,在此經營多年。朱元璋多年在此耗費的心血沒有白流,並且還很是印證了一個道理:十年磨一劍,有志者事竟成。朱元璋對應天的感情也可想而知,因此將其作為了都城的首選。
而且應天的地理優勢也很顯著:背靠鐘山,面臨長江,虎踞龍蟠、易守難攻,並且是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繁盛的糧食產業、紡織業、製鹽業和商業為其作為都城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其缺點便是戰略性不足,位於中國東南角,偏安一隅,距離北方關外的敵人太遠,顯然不利於王朝的長久、持續發展。
2,汴梁,汴梁相較於應天而言顯然其戰略地位非常突出。它位於全國的中心地帶,道路通暢,利於皇帝對全國的直接控制。為此朱元璋於1368年3月還專門奔赴汴梁考察了一番,卻發現了汴梁作為都城的致命弱點——八面漏風、無險可守。對於他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尚且不足為慮,但一旦子孫後代出現了懦弱之輩,則都城短時間被一鍋端的可能性實在太大了。
朱元璋就這樣帶著無比糾結的心返回到了應天,但在回來的路上,朱元璋又有了新想法,將應天當作南京,把汴梁當作北京,將他的故鄉臨濠(原為濠州)設為都城。主意已定,朱元璋於農曆八月初一下詔改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第二天他又召集了文武百官,商討建都臨濠的問題。
對於朱元璋這個出乎意料的提議,卻又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意見:朝臣皆舉雙手贊同。這種結局對於朱元璋而言並不意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朱元璋通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任人欺負、食不果腹的放牛娃了,而是一位可俯瞰天下、駕馭群臣的實至名歸的皇帝。從其後來製造的「洪武四大案」可以看出:在他手下為官,只有顫顫巍巍、點頭稱是的份,哪還敢逆撫龍鱗、尋找不自在?
2,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官員大部分是淮西人,尤其是百官之首的李善長,他們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這也即為李善長為相後開始了明目張胆地打擊異己、組建淮西人圈子之舉,朱元璋卻默許的原因,朱元璋家鄉人情節也很重。而當這些淮西官僚聽說朱元璋要建都家鄉,哪個不興奮得跳起來?畢竟這樣可以衣錦還鄉、大顯神威,在家鄉父老鄉親面前好好昂首闊步一把,哪個又會不樂意呢?
當然,並非真沒有人反對,也並非所有官吏都出自淮西人團體,如不善逢迎、剛正不阿、嚴於律己、依法辦案的劉伯溫就提出了反對意見,成為了一邊倒的贊同聲中極不和諧的音符。也正因為如此,劉伯溫因李彬一案與善於逢迎討好的李善長關係鬧僵,為此也成為了劉伯溫後來被「趕」出南京的導火索。
劉伯溫反對的意見著實不好理解——臨濠某些方面不好,並且為此還向朱元璋做了晦澀難懂的專業匯報。朱元璋自然難以理解,而一旁的李善長則乘機煽風點火道:「你說臨濠不好,那怎麼會出皇上您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人物,劉基你是何居心?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朱元璋聽完大為驚駭,被人抓住小辮子的劉伯溫此時也是忐忑不已。對於這個問題他確實沒有仔細想過,他只不過從專業角度給出了意見,卻沒有想到會被李善長解讀為不認可朱元璋,而此時的他又想不出應對之法。好在突然收到徐達攻陷元大都的消息,朱元璋陰沉的臉轉為晴天,算是給困境中的劉伯溫解了圍。
二、劉伯溫求雨失敗,暴怒的朱元璋欲向他討說法,劉伯溫遞上這樣一封信
不過一向剛直的劉伯溫自此就給朱元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這種不好隨著南京的氣溫節節攀高而與日俱增。八月的盛夏中,酷熱難耐的朱元璋於是令劉伯溫求雨,劉伯溫給出了天不降甘霖的原因:陣亡士兵的家眷被圈在一處,沒有自由;建造南京城的工人死傷無數,屍骨暴露。如果把這些事情妥善解決,天自然會降雨。
此時酷熱難耐的朱元璋立馬責令有關部門去辦,原以為辦妥後立馬就會下來及時雨,但朱元璋搖著大蒲扇等了三天,仍然是滴雨未降,而且太陽將大地烤得愈發要熟透的感覺。又熱又燥的朱元璋於是勃然大怒,他正想找劉伯溫討個說法、問個明白。
李善長又趁機煽風點火,暴怒中的朱元璋於是準備向劉伯溫討個說法、治治罪,卻不曾想劉伯溫遞上了一封 「辭呈信」。信中大意是自己的夫人去世,得回去料理下後事。況且自己也已58歲了,想回家養老。不過深諳朱元璋脾氣秉性的劉伯溫信中末尾特別註明:自己不是辭職,而是告老還鄉,請皇上批准。
不得不說劉伯溫此舉相當高明。雖然劉伯溫神機妙算,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廣泛讚譽,但這都是他精通天文地理、善於星宿佔卜的功勞,也即觀察力較為一般人更為透徹,而掌握的技能較一般人更為強勁,故而後世之人均將其神化了。
而劉伯溫自己很清楚,自己根本就不是什麼神仙,他本人也不信神,對於預測未來之事尚可勉力為之,但若要求雨卻是奈之若何。劉伯溫之前之所以向朱元璋提出降雨的條件,不過是藉機想釋放陣亡將士的家眷,掩埋建城工人的屍骨。
當然哄騙朱元璋的後果也相當嚴重,不過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早有安排。原來由於與朱元璋的脾氣秉性不甚合拍,且看不慣李善長等淮西官吏打擊異己、組建圈子的舉動,劉伯溫早萌生退意。
畢竟自己懷揣著的一身本領並沒有浪費,眼下已完成了「一統天下」之壯舉,也該是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的時候。況且自己前幾天收到書信,他三個老婆之一的陳女士去世,以此為契機告老還鄉再合適不過。
果然,雖然朱元璋對劉伯溫求雨失敗很是暴怒,但畢竟劉伯溫這一走這心裡還真是捨不得,暴怒的脾氣也消了很多。朱元璋轉頭問李善長的意思,李善長自然惡語相向。於是朱元璋思索良久,說道:「準他回家鄉辦他夫人的葬禮。」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劉伯溫還是有很多不舍情懷,而且也只是讓他回家辦夫人葬禮,並沒有明確同意準許劉伯溫告老還鄉。由此可見,劉伯溫處理此等棘手事情,倒還確有幾分能耐。
結語
綜上,朱元璋稱帝做了皇帝之後,便想著建都於故鄉臨濠,由於攝於朱元璋的權威,且文武百官大半數出於朱元璋的老鄉淮西人,故而朝臣皆舉雙手贊同。但一貫直來直去的劉伯溫從他的專業角度提出了反對意見。這被別有用心的淮西人頭目李善長加以利用,使得其成為了橫亙在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的一道坎。
之後酷熱難耐的朱元璋令劉伯溫求雨,劉伯溫藉機提出了釋放陣亡士兵家眷、掩埋建城工人屍骨的要求。劉伯溫求雨失敗後,暴怒的朱元璋欲向他討說法,劉伯溫趁機遞上了一封信,表明了回家操辦夫人葬禮、以及告老還鄉的要求,成功激發了朱元璋的不舍情懷,由此可見,劉伯溫確實為一有善心、有能耐的良臣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