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朱元璋想建都故鄉臨濠,朝臣皆舉雙手贊同,為何劉伯溫反對?

2020-12-05 步虛子說史魂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朱元璋「宜大展軍威」的命令下率領兵團猛攻益都,山東戰場捷報頻傳。朱元璋料想山東已是囊中之物,自鳴得意之心不免溢於言表。善於察言觀色的李善長趁機進言,勸說朱元璋稱帝建國,朱元璋自然順水推舟點頭稱「善」,於是建立了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制王朝——明朝。自此苦孩子朱元璋成功完成了人生的完美逆襲——由放牛娃一躍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皇帝。

一、朱元璋想建都故鄉臨濠,朝臣皆舉雙手贊同,劉伯溫反對

國家的建立自然少不了一項重大事項——建都。朱元璋對此事很是重視,糾結了半年多時間。當時擺在朱元璋面前、呼聲較高的方案有兩個:

1,應天,這是朱元璋的老巢,在此經營多年。朱元璋多年在此耗費的心血沒有白流,並且還很是印證了一個道理:十年磨一劍,有志者事竟成。朱元璋對應天的感情也可想而知,因此將其作為了都城的首選。

而且應天的地理優勢也很顯著:背靠鐘山,面臨長江,虎踞龍蟠、易守難攻,並且是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繁盛的糧食產業、紡織業、製鹽業和商業為其作為都城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其缺點便是戰略性不足,位於中國東南角,偏安一隅,距離北方關外的敵人太遠,顯然不利於王朝的長久、持續發展。

2,汴梁,汴梁相較於應天而言顯然其戰略地位非常突出。它位於全國的中心地帶,道路通暢,利於皇帝對全國的直接控制。為此朱元璋於1368年3月還專門奔赴汴梁考察了一番,卻發現了汴梁作為都城的致命弱點——八面漏風、無險可守。對於他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尚且不足為慮,但一旦子孫後代出現了懦弱之輩,則都城短時間被一鍋端的可能性實在太大了。

朱元璋就這樣帶著無比糾結的心返回到了應天,但在回來的路上,朱元璋又有了新想法,將應天當作南京,把汴梁當作北京,將他的故鄉臨濠(原為濠州)設為都城。主意已定,朱元璋於農曆八月初一下詔改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第二天他又召集了文武百官,商討建都臨濠的問題。

對於朱元璋這個出乎意料的提議,卻又收到了意料之中的意見:朝臣皆舉雙手贊同。這種結局對於朱元璋而言並不意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朱元璋通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任人欺負、食不果腹的放牛娃了,而是一位可俯瞰天下、駕馭群臣的實至名歸的皇帝。從其後來製造的「洪武四大案」可以看出:在他手下為官,只有顫顫巍巍、點頭稱是的份,哪還敢逆撫龍鱗、尋找不自在?

2,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官員大部分是淮西人,尤其是百官之首的李善長,他們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這也即為李善長為相後開始了明目張胆地打擊異己、組建淮西人圈子之舉,朱元璋卻默許的原因,朱元璋家鄉人情節也很重。而當這些淮西官僚聽說朱元璋要建都家鄉,哪個不興奮得跳起來?畢竟這樣可以衣錦還鄉、大顯神威,在家鄉父老鄉親面前好好昂首闊步一把,哪個又會不樂意呢?

當然,並非真沒有人反對,也並非所有官吏都出自淮西人團體,如不善逢迎、剛正不阿、嚴於律己、依法辦案的劉伯溫就提出了反對意見,成為了一邊倒的贊同聲中極不和諧的音符。也正因為如此,劉伯溫因李彬一案與善於逢迎討好的李善長關係鬧僵,為此也成為了劉伯溫後來被「趕」出南京的導火索。

劉伯溫反對的意見著實不好理解——臨濠某些方面不好,並且為此還向朱元璋做了晦澀難懂的專業匯報。朱元璋自然難以理解,而一旁的李善長則乘機煽風點火道:「你說臨濠不好,那怎麼會出皇上您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人物,劉基你是何居心?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嘛。」

朱元璋聽完大為驚駭,被人抓住小辮子的劉伯溫此時也是忐忑不已。對於這個問題他確實沒有仔細想過,他只不過從專業角度給出了意見,卻沒有想到會被李善長解讀為不認可朱元璋,而此時的他又想不出應對之法。好在突然收到徐達攻陷元大都的消息,朱元璋陰沉的臉轉為晴天,算是給困境中的劉伯溫解了圍。

二、劉伯溫求雨失敗,暴怒的朱元璋欲向他討說法,劉伯溫遞上這樣一封信

不過一向剛直的劉伯溫自此就給朱元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這種不好隨著南京的氣溫節節攀高而與日俱增。八月的盛夏中,酷熱難耐的朱元璋於是令劉伯溫求雨,劉伯溫給出了天不降甘霖的原因:陣亡士兵的家眷被圈在一處,沒有自由;建造南京城的工人死傷無數,屍骨暴露。如果把這些事情妥善解決,天自然會降雨。

此時酷熱難耐的朱元璋立馬責令有關部門去辦,原以為辦妥後立馬就會下來及時雨,但朱元璋搖著大蒲扇等了三天,仍然是滴雨未降,而且太陽將大地烤得愈發要熟透的感覺。又熱又燥的朱元璋於是勃然大怒,他正想找劉伯溫討個說法、問個明白。

李善長又趁機煽風點火,暴怒中的朱元璋於是準備向劉伯溫討個說法、治治罪,卻不曾想劉伯溫遞上了一封 「辭呈信」。信中大意是自己的夫人去世,得回去料理下後事。況且自己也已58歲了,想回家養老。不過深諳朱元璋脾氣秉性的劉伯溫信中末尾特別註明:自己不是辭職,而是告老還鄉,請皇上批准。

不得不說劉伯溫此舉相當高明。雖然劉伯溫神機妙算,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廣泛讚譽,但這都是他精通天文地理、善於星宿佔卜的功勞,也即觀察力較為一般人更為透徹,而掌握的技能較一般人更為強勁,故而後世之人均將其神化了。

而劉伯溫自己很清楚,自己根本就不是什麼神仙,他本人也不信神,對於預測未來之事尚可勉力為之,但若要求雨卻是奈之若何。劉伯溫之前之所以向朱元璋提出降雨的條件,不過是藉機想釋放陣亡將士的家眷,掩埋建城工人的屍骨。

當然哄騙朱元璋的後果也相當嚴重,不過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早有安排。原來由於與朱元璋的脾氣秉性不甚合拍,且看不慣李善長等淮西官吏打擊異己、組建圈子的舉動,劉伯溫早萌生退意。

畢竟自己懷揣著的一身本領並沒有浪費,眼下已完成了「一統天下」之壯舉,也該是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的時候。況且自己前幾天收到書信,他三個老婆之一的陳女士去世,以此為契機告老還鄉再合適不過。

果然,雖然朱元璋對劉伯溫求雨失敗很是暴怒,但畢竟劉伯溫這一走這心裡還真是捨不得,暴怒的脾氣也消了很多。朱元璋轉頭問李善長的意思,李善長自然惡語相向。於是朱元璋思索良久,說道:「準他回家鄉辦他夫人的葬禮。」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劉伯溫還是有很多不舍情懷,而且也只是讓他回家辦夫人葬禮,並沒有明確同意準許劉伯溫告老還鄉。由此可見,劉伯溫處理此等棘手事情,倒還確有幾分能耐。

結語

綜上,朱元璋稱帝做了皇帝之後,便想著建都於故鄉臨濠,由於攝於朱元璋的權威,且文武百官大半數出於朱元璋的老鄉淮西人,故而朝臣皆舉雙手贊同。但一貫直來直去的劉伯溫從他的專業角度提出了反對意見。這被別有用心的淮西人頭目李善長加以利用,使得其成為了橫亙在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的一道坎。

之後酷熱難耐的朱元璋令劉伯溫求雨,劉伯溫藉機提出了釋放陣亡士兵家眷、掩埋建城工人屍骨的要求。劉伯溫求雨失敗後,暴怒的朱元璋欲向他討說法,劉伯溫趁機遞上了一封信,表明了回家操辦夫人葬禮、以及告老還鄉的要求,成功激發了朱元璋的不舍情懷,由此可見,劉伯溫確實為一有善心、有能耐的良臣智者。

相關焦點

  • 趙匡胤能善待前任皇帝柴宗訓,為何朱元璋容不下前任皇帝韓林兒
    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一點兒也沒有為難他。而且還給他丹書鐵券,讓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裡拘押起來,對他非常放心。 但是朱元璋對待韓林兒,卻一點兒也不客氣。當劉福通與韓林兒被張士誠的手下包圍在安豐的時候,朱元璋派出人馬,把韓林兒救了出來,並安置在滁州。當時修了宮殿給韓林兒住。但是後來,朱元璋派人把韓林兒接回應天。不過就在路上,韓林兒卻意外地落水死了。
  • 朱元璋分封開國六公爵,為何徐達只排第二,而劉伯溫只封了侯爵
    如果要是讓網友們評價誰是歷史上猜忌心最重的開國之君,我想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會以最高票當選。 至今在網絡上,還流傳著不少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故事,比如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比如朱元璋用一隻燒鵝逼死開國名將徐達。似乎這位皇帝在登基之後除了殺自己的功臣,就是在殺功臣的路上。 而即使是那些看上去與殺戮無關的事件,在有心人眼中,同樣能推演出一系列令人心寒的厚黑邏輯。比如,開頭提到的這個分封功臣的事件。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這個字我不認識!朱寫完竟饒了他一命在實行專制統治的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代明君可以帶領著全國上下努力發展走上繁榮富強;相反的,暴君也會使原本昌盛的國家一步步走上滅亡的道路。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明朝天子朱元璋的故事。
  •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經歷了哪些波折?
    元至正十九(元1359年)正月,朱元璋下令聘宋濂為五經師。同年十一月,胡大海、耿再成率兵攻克處州路,不久,處州路所轄各縣全被朱元璋軍隊攻下,「處州七邑皆下」(《明太祖實錄》),當時處州路下轄麗水,龍泉,松陽,遂昌,青田,縉雲,慶元七個縣。
  • 朱元璋封爵150人,李善長被封為國公,為何只封劉伯溫伯爵
    劉伯溫是浙江溫州人,生於1311年,自小就有神童之名。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且能過目而識其要。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孫炎第二次見劉伯溫時,「恐嚇」劉伯溫,不聽話就斬,但劉伯溫依然「封還之」,沒有答應為朱元璋效力。 2,隨後,孫炎寫了一封書信給劉伯溫:「遺基書,言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據金陵,神武不殺,順天應人,心懷天下。」
  • 朱元璋派去日本使者被殺,發誓剿滅日本,劉伯溫一句話警醒朱元璋
    朱元璋在臨終之時曾留下警言:「日本不過彈丸之地,不必處心積慮,但一定要警惕。」原來在明朝初期,邊界時常遭到日本侵犯。朱元璋派遣使臣去與日本和談,然而派去的七位使臣全被殺掉,朱元璋大怒,在一次朝會上表示:「要攻佔日本。」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劉伯溫從哪三道菜看出殺機?
    但像什麼烹殺常遇春之妻做妒婦湯、給徐達賜燒鵝引他病發、給劉伯溫下毒、給朱棣剝橘子想殺他等等,那是一個比一個離奇,朱元璋仿佛活在影視劇裡,按著劇本的情節機械地上演一個個片段。當然了,最離譜的還是「火燒功臣樓」這個橋段,劉伯溫從三道菜看出朱元璋的殺機,就發生在這個故事裡。說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對當初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產生猜疑,總擔心他們搶自家的帝位,於是想要弄死他們,以保朱家江山萬萬年。
  • 劉伯溫去世前,給皇宮裡送去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謀略家和文學家之一,在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1375年,劉伯溫即將走到他生命的盡頭,臨終之前他卻做了一件令人感到疑問的事,那就是給當時的皇帝朱元璋送了一筐魚,難道是因為朱元璋想吃魚?可以朱元璋要想吃魚的話,身邊就會有人讓他吃到,又何必大費周折的讓劉伯溫送給他魚呢?
  • 劉伯溫死後還施一計,讓朱元璋死不瞑目,耍了他和他的後代300年
    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而且毫無保留地幫助朱元璋治理國家,然而朱元璋卻時刻防著劉伯溫。 朱元璋生性多疑,而且還心狠手辣,天下稍微一穩定了下來,他就開始殺害曾經為他浴血奮戰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了。 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選擇了告老還鄉,來讓朱元璋放其一條生路。
  • 劉伯溫臨終前送朱元璋一筐魚,所謂何意,朱元璋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劉伯溫在老家待了一段時日,突然身體不適,朱元璋就派當時的大臣胡惟庸帶領御醫去為劉伯溫診病,劉伯溫與胡惟庸早年間有過節,屬於相看兩厭,但劉伯溫卻很相信宮中的御醫,他按照御醫的藥方服了藥,但是身體卻沒有好轉,反而覺得腹中像有石頭碰撞一樣十分難受。他向朱元璋報告了這件事,但朱元璋卻只是例行敷衍他幾句。
  • 劉伯溫向朱元璋進言:殺一人可解決天下大旱!殺完後天依舊大旱!
    既有出生時就被指定為太子,一路順暢地繼承皇位的,也有一路拼殺,九死一生之後才當上皇帝的。從當上皇帝的難度上來講,那種順位繼承的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倒是那種草根出身,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膽識最終登上大位的,一直是民間故事中的主角。這當中,最出色的行列裡當然少不了朱元璋。
  • 劉伯溫作《燒餅歌》,朱元璋問有何破解之法,劉伯溫說非人力可為
    相傳,公元1368年的某日早晨,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內殿吃他最愛的燒餅。但是,當朱元璋剛剛咬下一口正要感慨之時,太監卻火急火燎地來報皇帝,說:「軍師劉伯溫求見陛下。」可能是朱元璋當皇帝當得有點無聊,於是,他便突發奇想,想要測試一下劉伯溫的能力。
  • 朱元璋測問明朝氣數,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
    每一個開國皇帝,最想知道的事情大概都是自家江山能否長長久久。但這可沒地兒問去,皇帝雖說是「天子」,抬頭向天叫一聲爹,也不會有個神靈出來應答。不過,傳說中朱元璋找劉伯溫問了這個問題,劉伯溫竟然也回答出來了。真是一個敢問一個敢答。
  • 劉伯溫神機妙算,他的倆兒子什麼結局?為何沒人願意跟他家聯姻
    劉伯溫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可見劉伯溫在大明朝開國的作用有多大,他和張良一樣,最初都沒有投靠明主。張良早先跟著韓王成,後來才投奔了劉邦,而劉伯溫早先跟著元朝混,他是元朝的進士,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後來歸隱山林後,再出山才跟了朱元璋。
  • 劉伯溫立下含冤而死,朱棣繼位後為什麼又處罰劉伯溫後代?
    劉伯溫是青田縣人,原名叫劉基,他是明初的著名文臣謀士。他也是朱元璋的身邊的一位軍師。他自幼就非常聰明,長大後就更精通天文地理以及周易八卦,他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他性情耿直,疾惡如仇。
  • 朱元璋開倉賑濟難民,自己假扮成災民乞討,回來後連斬五名高官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皇帝,政權穩定,百姓安定,沒有任何動亂時,都會想辦法除掉以前培養出來的人,特別是那些能幹的人,這叫做卸磨殺驢,為了政權能長久地發展下去,還需要這麼做,因為這些人有本事把自己推上皇位,自然也有本事讓自己的子孫繼承皇位,這一濫殺功臣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了。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真相被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朱元璋和劉伯溫在一起打天下的時候屬於英雄惜英雄,劉伯溫也是個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這讓朱元璋很是忌憚劉伯溫,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鬥爭才有了朱元璋非殺他不了的理由。
  • 朱元璋問:我大明京城固若金湯誰能攻破?劉伯溫答九個字,真準
    當然在打擊蒙元的同時,朱元璋也沒閒著,開始對內進行整頓——最初是整頓,朱元璋應該是沒想過多殺戮。這點其實從他對劉伯溫的使用和冊封上,就看得一清二楚。劉伯溫身為朱元璋手下的第一智囊,一直被朱元璋視為自己的「張良」,可最終卻被冊封了個「誠意伯」封號。
  • 劉伯溫說朱元璋有「帝王相」,但是兩人的相識,真的那麼傳奇嗎?
    而這些傳奇故事裡,就有一個朱元璋和劉伯溫的故事。劉伯溫說朱元璋有「帝王相」,但是兩人的相識,真的那麼傳奇嗎?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並不是什麼皇親貴族,放過牛,當過乞丐和和尚,總之也是吃了很多苦的人。有傳言,就在朱元璋是一個放牛漢的時候,這個劉伯溫就已經注意到了他,而且劉伯溫十分確信,朱元璋未來一定能成為皇帝,不過這個傳言到底可不可信呢?
  • 朱元璋想出另一辦法,效果奇好
    實則非也,朱元璋想出另一種辦法,效果奇好。而他使用的對象,便是素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之稱的明初著名軍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劉伯溫。元末政局的極其不穩,地方貪腐的橫行霸道使得其滿腔的報國情懷淪為一廂情願,於是在糾結憂鬱中,在朱元璋的三請聲中(第一次派了普通使者,毫無懸念被拒絕後,後兩次便派了遊說能人——處州總制孫炎),他才戀戀不捨離開家鄉,轉投元朝的敵人——朱元璋,輔佐其問鼎天下之舉。毫無疑問,劉伯溫名不虛傳(正德年間,被評為「開國文臣第一」),朱元璋也是亂世之梟雄,此二人搭檔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