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最幸福?不少人的回答都是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雖然這個願望看起來不太靠譜又不是很上進的樣子,但確實是很多人心中真實的想法。
在唐代的社會就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不用上班上學,朝廷還會定期給他們發錢,每天就是最大的事情就是喂喂魚、寫寫字,甚至他們還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唐代的退休官員們,他們又被稱為致仕官。
圖 | 唐代官員
一、 致仕類型:千奇百怪的退休理由
在現代人的認知裡,退休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年級到了的正常退休;一種是因病退休。而在唐代社會中,官員們的退休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有人是被迫致仕,有人是主動請求,至於上書皇帝的致仕理由更是千奇百怪。
年老致仕:這種情況是所有退休類型中最幸福的一種,他們大多和現在中年人一樣對退休滿懷期待,但由於某些待遇問題,也有人不願年老致仕的。唐代時官員退休的法定年齡是沿襲漢代"七十而致仕"的傳統,但在具體的案列處理上是非常通人情的,並不是現代的"一刀切"。
比如《職官制》就記載"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也就是希望一些政績斐然的官員能夠繼續幫助朝廷做事。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閒散無所事事的官員雖然年齡未到七十,也可以提前退休。在唐朝像這樣單純因為年老提出致仕的官員有明確記載者就有九十二人,其中就有很多熟悉的名字諸如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以及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等等。
圖 | 顏真卿
因病退休:和現代一樣,也有很多官員是因為健康原因而申請退休的。據《舊唐書》記載,這樣單純因為疾病而致仕的情況大概有四十多人。其中比較有趣的也是現代人意想不到的,則是他們所得的在記載中看起來稀奇古怪的疾病。
據記載,唐代官員因病致仕最頻繁被提到四大疾病分別是——足疾、心疾、風寒以及中風。我們現在看來最合理的只有中風了,那麼其他三種疾病都是什麼呢?足疾並不是真的是一種疾病,而是官員因為年老腿腳不便甚至必須藉助車馬等代步工具才能出行。這種情況顯然適合高強度的工作。心疾也不是想像中的心絞痛之類的疾病,而是在"伴君如伴虎"的高強度壓力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高度緊張。受風寒則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體質較弱,經常患有小疾病。
總之,這些因病致仕的理由大都是一些職業病,也可以看出其實唐代官員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不過也有很多官員的致仕理由是"雙重保險"——既生病又年老。
圖 | 郭子儀
無意官場而致仕:有以上這些很現實的理由,當然也有一些比較超脫的致仕理由。比如覺得官場過於黑暗,無法獨善其身所以選擇致仕的;還有認為自己不善政治鬥爭而選擇致仕的。我們把這些人統稱為無意於官場的。
其中最為灑脫的就是唐玄宗時期以刑部尚書致仕的李日知,當時他"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家裡十分貧苦,但他毅然決然決定要致仕,不僅他的妻子十分反對,甚至所有家人都勸他等到子弟成年再致仕,但他覺得"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必,是非止足之日。"立刻便上書請退,這算是唐代最為任性的一次致仕了。
圖 | 李日知
勒令致仕:之前都是自願選擇致仕的官員,相對的也有被迫致仕的官員。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是整個古代中國奉行的金科玉令,像是很多皇帝因為災禍天象下罪己詔,官員也一樣會因為奇異天象而倒黴。《新唐書》記載,會昌年間"星家言巧惑犯上相",這種天象象徵著皇帝會駕崩或者宰相會離位。為了避免皇帝駕崩的情況,時任宰相李德裕"懇丐去位"。
這種情況時常出現,甚至權傾一時的長孫無忌也曾因為數月不雨而"上書辭職",當然也有不少官員因為直言上書觸怒龍顏而被勒令致仕的。
此外唐朝還有因為政治避難而請求致仕的官員或是像陳子昂一樣因為奉養雙親而選擇致仕的官員,致仕的理由五花八門,但不同的致仕類型所獲得的待遇也不盡相同。
圖 | 權傾一時長孫無忌
二、 致仕待遇:一在平地一在天
退休官員的待遇我們這裡只看兩個最被官員們所重視的部分,那就是怎麼安置退休官員以及唐代的"退休金"有多少?
在唐代,對於退休官員的安置大致有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雖然退休但卻依然留在京城。很多曾經叱吒風雲曾經的重臣都屬於這種情況,因為他們雖然已經不在政治舞臺上了,但難免政壇上依然有他們的傳說,他們依然有一股政治勢力會影響朝政,他們的政治經依然是後生們所不具備的。所以他們退休後,朝廷希望他們能在京城安置,以方便朝廷的不時之需。
第二種就是希望遠離朝廷紛爭或者對於家鄉十分想念的致仕官們,他們大多數隻希望退休後能逗魚餵鳥,朝廷大多數情況都會尊重他們的願望,恩準他們去往家鄉或其他地方安享晚年。
唐代官員們致仕時的官職大多不是其本身的官職,因為一些退休的官員可能不能立即適應沒有權力和榮耀的情況;也有官員一生盡忠職守,皇帝希望予以嘉獎的情況。總之朝廷在官員致仕時會給予更多政治方面的優厚待遇。比如贈與官階,或者贈與爵位等手段,使官員能夠以更高的地位致仕,提高他們致仕後的待遇。
圖 | 魏徵
很多官員在任時十分清廉,在唐朝甚至有一些官員退休時是"家徒四壁"的情況,所以"退休金"就成為了官員們最關注的退休問題了。唐代前期的律法規定,五品以上致仕官可終身享受半祿,六品以下的致仕官只可享受四年的半祿待遇;在唐玄宗時期則改為所有官員都可享受終身半祿的規定,但到了唐代後期又恢復了唐初的規定。
這種退休金待遇顯然對於官位較低的官員不太公平,所以不少底層官員害怕致仕後無收入,遲遲不肯退休,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地方的行政效率也在中唐就大幅下降,晚唐社會經濟走向衰落也與退休金制度有著一定的關係。
除了制度規定的"退休金",皇帝出於籠絡人心的需要有時也會賜予致仕官額外的收入。比如杜如晦就因為有才能在致仕時得到了皇帝優詔給全祿的待遇。還有時候朝廷舉行重大典禮或國家有重大事件之後,皇帝下達詔令大赦天下,其中就有可能賜予所有致仕官俸祿。
三、 致仕後生活:風景不同人各異
唐代官員們的退休生活各不相同,總體呈現了多姿多樣的狀態,這也體現了唐代多元包容的時代特徵。
圖 | 唐玄宗
唐代對於退休官員有一個特殊的規定,那就是允許退休官員參政議政。比如出現在課本裡的名臣魏徵,他就多次請求退休,唐太宗不好對一個病弱老人多次拒絕,就只好允許,但致仕後又"拜徵特進,仍知門下事",魏徵就是這樣度過的退休生活,他甚至一直工作直到死亡,可謂是把終身奉獻了大唐。相同情況的還有郭子儀、杜佑等人,這樣看來太有能力的人往往連退休都不能休息。
還有像楊復恭一樣將致仕作為政治手段的人,他們在致仕之後,依然致力於要將國家推入水深火熱中。結果卻是兵敗被擒,身敗名裂,斬首於市的結局。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致仕官員的生活依然是和大時代背景相關聯的,也是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
當然除了這些十分遺憾不能享受生活的官員,也有一部分官員老而逢時,能夠功成身退、安享晚年。李客師就是這樣一位,他在永徽初年致仕,之後就流連田園、縱情山水之中了。
"性好馳獵,四時從禽,無暫止息。""鳥獸皆識之,每出則鳥體隨逐而噪,野人謂麼'鳥賊'"
通過這些描寫致仕生活的語句能夠看出他的生活是充滿樂趣的。當時也有一些著書修學的致仕官,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恩續後世。
《新唐書》記載:宋朝之前"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蘭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麼學者自為之書者,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致仕官員的著錄的風氣之盛。
圖 | 楊復恭
結語:
"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在唐朝社會居然出現了不少退休回家後頤享天年並以高齡壽終的官員,我想這和唐代律法給予致仕官有人情味的物質保障和政治地位有一定關係。另外盛世的繁華開放也賦予了唐代致仕官們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豁達開朗的處事態度,所以透過史料的字句看待這個特殊群體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那些"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強烈家國情懷;或者是"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的輕鬆與和諧。
唐代的致仕制度最值得今天學習的是極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條例,沒有"一刀切"的不通人情,也沒有將致仕官看做社會的邊緣群體,而是展現出政府對致仕制度實施的積極態度,這也是唐代對自古以來尊老敬老優良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通典》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