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資,人盡其才,唐朝的官員真的很優秀

2020-12-16 不劉遺憾分淼必爭

前言:唐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巔峰時刻給人感覺就是文明開放,包容富強,算得上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時代。唐朝的成功,幾乎體現在各個方面:在政治上,出現了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狄仁傑等一大批名將名相;經濟上,她達到了"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的喜人景象;文化上,不僅誕生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傑出詩人,更是有弘揚佛法的鑑真大師,精通音律的李龜年,劍法飄逸的公孫大娘等人,稱得上是群星璀璨。

大唐的繁榮

而且,唐朝的幹部隊伍建設也是取得了非常讓人矚目的成就。大唐的官員,普遍綜合素質都是相當高的。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大唐的官員為何普遍都很優秀。

第一:大唐要求官員文武全面發展,出將入相既是追求,也算得上是硬性指標。

唐朝人有尚武精神,所以軍功一直都是官員追求升遷的重要途徑。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曾說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詩鬼李賀也曾寫下"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豪氣詩句,因為統治者有開疆拓土的思想,所以對於建立軍功的官員十分重視,而建立軍功後,又會得到皇帝的召見和嘉獎,進而留在中央成為行政官員,這樣良好的機制使得唐朝官員很大程度可以做到"文可為相,武可為將"的成績,綜合素質自然不言而喻。

比如侯君集,本是一個早期不學無術的武人,亦能憑藉著軍功"入朝參政",擔任高階文職。再比如武則天時代的名將唐休璟。在中了明經之後,做了營州都督府的參軍。高宗時,突厥、奚和契丹連兵入侵河北道,休璟統兵抵抗,一戰成名,開始了長期的戎馬生涯。後於武后長安三年(703),因"諳練邊事"而拜相,入朝參政。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還是唐玄宗時期的著名宰相張說。早年張說因為姚崇的排擠,被迫離開中央,到了幽州擔任都督。這位和許國公蘇頲合稱"燕許大手筆"文壇領袖到了軍旅,並沒有失落和感傷,還留下了"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的壯麗詩句。又在開元八,九年,張說二次復出,再次入朝拜相。並和唐玄宗一起東拜泰山,幫助唐玄宗實現了事業上的輝煌時刻。

2, 唐朝對官員的考核制度,不僅嚴格,而且細緻。

雖然邊將和武官十分重要,但在官僚隊伍中佔大多數的還是需要文官和一些基層幹部。而且,官員代表了政府形象,不僅是國家與人民中間的橋梁,更是維繫社會關係的重要紐帶,也正因為這些"父母官"如此重要。所以唐朝對這些官員的選擇,顯得格外慎重,甚至十分嚴苛挑剔。

唐代取士,要看重點名人的推薦。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官員的質量,唐朝曾規定,新科舉子在中選之前,需要得到社會名流的稱讚和支持。於是,很多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遞自己的代表作,當時稱為"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名門望族投的叫行卷。投卷制度的確讓很多社會"草根"有了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讚賞,孟浩然也曾寫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希望可以得到張九齡的引薦和讚賞,進入政界,大展身手。

詩人白居易

不僅有全國國考,還有人事部考試。

我們都知道,唐朝科舉有一句俗語,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人們認為三十歲考中明經就是老大無成,五十歲考中進士還能算得上是少年得志。因為明經主要考察學子對儒家典籍的熟悉程度,試題也簡單;而進士考察詩賦,要求寫詩寫文章的才華,所以唐朝中進士是十分難得的事,每年也不過十幾個名額,因此孟郊在《登科後》才會欣喜若狂,留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你中了進士就可以做官了,你還要經過國家人事部(六部中的吏部)組織的考試,當時稱為選試,再次合格,才會被授予官職。

比如柳宗元中進士之後,因博學宏詞,選試成績也很好,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一職。如果吏部選試落選了,也可以先去節度使處去做幕僚,後期再通過升遷得到得到正式官職。唐代的大文豪韓愈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沒有通過,就先去擔任了節度使的下屬,後來才通過種種努力,進入官場,正式做官。

詩人孟郊

三注三唱,全方位無死角保證官員可以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如果吏部考試也合格,就可以委以官職了,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官員和官位的契合度呢,這一點,唐朝人十分創造性想出了"三注三唱制度"。

唐 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選,始集試觀書判,次面試觀察言貌,然後擬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後冬集,以其名報僕射,再由門下省上報皇帝,然後依旨授官。此項程序,謂之「三注三唱」。見《通典·選舉志三》。《新唐書·選舉志下》:「又故事,必三銓、三注、三唱而後擬官。」《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十一年》:「故事,兵、吏部尚書知政事者,選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過門下省審,自春及夏,其事乃畢。

由尚書省長官根據候選人的資歷和威望來擬定官職,稱為"注",然後在公開唱名公布,就稱為"唱",一注一唱結束後,如果候選人或者其他人對這種安排有異議,就可以向吏部反應進行調整,進行二注二唱,如果還有異議,還可以進行三注三唱。最後,再由門下省報批審核,最後報告皇帝,才能正式任命官員。整套流程非常複雜,因此每次選官都要從春初選到夏末,用小半年的時間。

他們當中,有才高八鬥的新科進士,有精明強幹的基層幹部,有行政經驗豐富的老官僚,也有初設政壇的新力量。雖然程序繁瑣,但是這件事關係重大,所以絲毫馬虎不得。因為這不僅關係到這些官員的切身命運,更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這是為國求才,所以,寧可鄭重其事。

虢國夫人遊春圖

結語:唐代的官員選拔和任命雖然複雜,但是官員普遍綜合素質很高,而且都十分稱職,可以做到"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文可為相,武可為將的程度。這背後,隱藏著唐朝人對於文治的推崇和對人才的敬重,同時,這些出色的官員,也像一顆顆耀眼的明星,裝點了大唐的美好與繁榮。

相關焦點

  • 致仕元無官爵累,心田灑掃淨無塵:唐朝官員退休生活什麼樣子?
    閒散無所事事的官員雖然年齡未到七十,也可以提前退休。在唐朝像這樣單純因為年老提出致仕的官員有明確記載者就有九十二人,其中就有很多熟悉的名字諸如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以及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等等。足疾並不是真的是一種疾病,而是官員因為年老腿腳不便甚至必須藉助車馬等代步工具才能出行。這種情況顯然適合高強度的工作。心疾也不是想像中的心絞痛之類的疾病,而是在"伴君如伴虎"的高強度壓力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高度緊張。
  • 唐朝官員節假日很多但上班很累!天沒亮就出發,不敢遲到還得安檢
    唐朝假日很多,旬假,相當於現在的周末,也稱「上浣」、「中浣」、「下浣」每旬的最後一天是法定假日,不上班。節假,包括春節、元宵、端午、重陽等重大節日以及各節氣的假日,這些也是法定假日,不上班。田假,五月有15天田假,也是法定節假日,可以抽身照顧家中農活。
  • 流言背後的唐朝社會心理:用民謠俗語罵人,唐朝人真的很在行
    不管是皇帝還是官員,對於市井中所傳唱的民謠都很在意,因為這是對社會輿論百姓心聲的一種反應。絕大部分統治者都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最引以為傲的大唐,民謠俗語同樣也非常豐富。這些民謠俗語不僅反映了唐人的社會情緒,也反映了唐人勇於批評的品質。當然,唐人用民謠俗語罵人,那可真的是很在行了。
  • 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麼?也許你真的誤會唐朝了
    炎炎夏日又到了,走在街上,到處可見漂亮的小姐姐露著雪白的大長腿,有句話這樣說,大海啊全是水,夏天啊全是腿,對於那些身材苗條的我們總會忍不住多看上幾眼,但是在中國古代,卻又一個朝代背道而馳,想必大家都知道,沒錯,那就是唐朝,一個傳說中以胖為美的時代,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技能人才 人盡其才
    人盡其才,效應迸發,有賴於政策的支持、待遇的提高、保障的落實。據了解,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出臺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實施方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中的舉措,也已在不少地方和企業得到落實。
  • 唐朝真的很強嗎?
    很多人問我:「唐朝真的很強嗎?」 要我說,其實也沒多強,就是唐朝用過兵的地方,許多到了後世就再也沒有去過,比如裴行儉大破西域聯軍,樹碑立威的碎葉城,也是大詩人李白出生的碎葉城,如今是外國。
  • 唐朝時期的「駐國大使」,應該如何歡迎?
    唐朝國家強盛,邊疆各個民族國家均俯首稱臣,常常派來使者前來上貢,進行各方面的經濟文化交流。針對這些使者,唐朝專門制定了相關禮儀制度。首先使者到來,政府官員們要  前往使者住所給使者接風洗塵  ,歡迎他們的到來,  安排制定使者和皇帝見面的時間  。
  •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做了什麼,才讓唐朝走下坡
    在唐玄宗剛上位不久,剛經歷過動蕩的大唐,兵變使朝廷元氣大傷啊,官員的混亂腐敗,唐玄宗清楚如果選了賊人當官,朝廷會變得更加混亂、腐敗,使大唐滅亡,所以唐玄宗表示要根據個人的能力選拔官員,提拔正直有能力的人做宰相。
  • 關於唐朝我們不知道的十點冷知識,明君最多,問題也最多
    這種什麼宗的都是廟號,在唐朝之前一個王朝最多只能有七個皇帝有廟號,不過唐朝突破了這個規定。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以唐朝之後的皇帝,機會每一個都有廟號。廟號在這之後也就泛濫了。不過從廟號上也看不出皇帝的好壞了。第三唐朝出現了唯一一個女皇帝,也就是武則天。武則天雖然是女皇帝,但在唐朝真的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貞觀之治,下到開元盛世。
  • 超級詳細的唐朝官制介紹,一篇文章帶你弄懂唐朝官制!
    最近有個很火的動畫叫《大理寺日誌》,就是以唐朝為背景,這個大理寺就是五寺中的一寺,那麼其他四寺呢?別急,弄清這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唐朝官員的品級。01唐朝官員的品級唐朝官員品級,按照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依次往下延申,數字越大,官位越小,最小的官是九品——正九品,從九品。
  • 唐朝真的比BEYOND厲害?
    這個問題如果去問音樂圈的朋友,多半會一臉不屑的告訴你,BEYOND和唐朝沒法比,都不是一個檔次的。唐朝在業內人士的評價為什麼會這麼高,因為唐朝的老五劉義軍曾經被稱為中國第一吉他手,隊內的每個成員都有相當不俗的技術,關鍵是他們的作品很難複製,既有華麗的SOLO,也有狂暴的鼓點,風格也是開創了中國搖滾歌曲的先河,可以說是重金屬和戲曲唱腔的完美結合。聽罷讓人熱血沸騰。
  • 古代沒一周七天概念,也沒周六、周日,那麼古代官員怎麼休息?
    唐朝最長的節日,是正月初一和冬至,每個節日七天,當天前後三天。中國如今春節放假是從初一開始,而唐朝是提前三天。唐朝同時重視冬至這天,與春節一樣,因為這天皇帝要祭祀天地。這兩個節日加起來有14天。這樣算下,唐朝官員們一年能享受到的固定假日達到了96天。三,還有不固定的假日。每年的五月,官吏要給「田假」,九月要給授衣假,各15天,共30天,這兩個假日不固定,屬於輪休性質的,不能影響工作 。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全國放假。
  • 唐朝朋黨政治:科舉公薦制度,為何貫穿整個唐朝?
    引言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並在唐朝得到完善。作為古代我國重要的官僚任命制度,它滲透到整個封建社會,並對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產生巨大影響。朋黨政治作為官僚政治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對我國的歷史也產生著重大影響。
  • 烏紗帽:古代官員的標誌性裝飾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類似小心丟了你的烏紗帽之類的說法一般都是拿它來指代官員。那麼關於烏紗帽除了這個名字,不知道各位朋友還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聊聊關於烏紗帽的知識。由於這種製作手法簡單,很快便在民間流傳開,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窮還是富貴,所有人都開始戴這種烏紗帽。烏紗帽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楊堅開皇初年,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唐朝時李世民也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
  • 唐朝的稱呼可不隨便
    在唐朝,「大人」和「哥哥」都是專用的稱呼自己父親的詞,這一點唐朝全社會達到了高度統一,從皇宮到鄉野無一例外。那大家可能就好奇了,父親這個人,身兼爺爺、哥哥、大人三種稱呼,那要是見到爺爺了該怎麼稱呼,見到哥哥了該怎麼稱呼,見到官員了又該怎麼稱呼?
  •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文/王凱迪公元7-8世紀,日本國多次派遣唐使進入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並通過大化改新以唐朝為模板建立了所謂的「律令制國家」,將日本帶入了真正的文明時代。這套教科書的說辭為我們帶來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從而強大發展起來的印象,也讓很多人覺著日本才更好傳承了唐朝優秀典範。
  • 李翼聖曾反叛唐朝,為何他之後會變成唐朝的忠心追隨者?
    不過還是有的大臣忠心於舊朝的,在唐朝滅亡之後,舊臣李翼聖依然十分忠心,不僅與後梁等幾方勢力殊死戰鬥,還教育自己的兒子也要為復興大唐而努力。在他的教導之下,他的兒子建立的王朝也沿用唐朝名字和舊曆。雖然他對唐忠心,但誰能想到早年時還曾反叛唐朝呢。
  • 從東漢到唐朝,輝煌700年的士族門閥,為什麼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門閥士族萌芽於東漢,興盛於魏晉——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只看家世出身,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詭異局面,直接導致了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這些士族又互相通過聯姻彼此扶持,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貴族門閥特權制度。
  • 古代官員俸祿多少?古時候沒有銀行,偏遠地區官員怎麼領取薪資?
    早期社會官員們的官職可以世襲,貴族官員們會世世代代擁有自己的土地。而生活在偏遠地區的官員,也不需要向國家索取俸祿。只要將自己手裡的土地管理好財富就會越積越多。官員們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和土地,在思想和行為上也會不斷的向皇帝靠攏。
  • 從唐朝法律的制定,淺析唐朝時期法律的儒家化
    唐朝時期在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上都是處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也是比較詳盡完備,以《唐律疏議》和《唐六典》為代表,唐朝法典的制定遵從著「禮」與「法」的結合,將儒家傳統倫理禮義與國家刑法處罰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作為基本指導形成了一套禮法並重的唐朝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