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朋黨政治:科舉公薦制度,為何貫穿整個唐朝?

2020-12-22 書齋記史

引言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並在唐朝得到完善。作為古代我國重要的官僚任命制度,它滲透到整個封建社會,並對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產生巨大影響。

朋黨政治作為官僚政治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對我國的歷史也產生著重大影響。

唐中後期朋黨之間的衝突是當時政治的具體體現,與科舉制度建設的政治網絡有關。科舉制度與朋黨政治的結合,促進了朋黨政治的發展,朋黨政治削弱了科舉候選人的職能,改變了科舉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科舉制度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實行九品中正制,並根據人才素質進行排名。這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由著名氏族操縱的漢末夏朝制度的弊端,由在政府機構任職的家庭成員同時推廣和舉辦。

可以看出,人才任命的興衰表面上是由封建政府的中央機構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顯然不可能鞏固和加強權力集權。

《通典》載:「吏部不能審定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等級,任之援受。」

同時,在氏族和貴族逐漸衰落的情況下,將領們的地主權力繼續增強,為選舉官員創造了新的政治體制,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科舉制度下的地方人才選拔中,雖然地方縣向中央推薦人才,但地方政府僅承擔推薦責任,錄取結果完全由中央決定。通過協商確定官員,以選擇和任命官員。

在唐貞觀時期,科舉考試在全國都很普遍。科舉考試成為最受歡迎的進入官場的一種常見但極為重要的方法。

科舉制度的發展為各階層有志向的人們提供了通過科舉獲得官職的機會,這間接地促進了地主階級的發展,增強了地主階級的實力。

隨著唐朝家庭制的廢除,一大批成績不佳的人通過科舉考試開始了公務生涯,這標誌著中國進入了科舉考試時代。

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唐朝統治者把目光投向了地主和下層階級,大力向整個社會推廣科舉制度。科舉制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唐朝是科舉史上最豐富多彩的時期,也是科舉人才興起的黃金時期。科舉考試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宗族貴族和宗族對政治權力的絕對控制,使中,下層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升格到上層,極大地促進了社會流動性。

科舉制度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使全國各階層的學習氛圍異常濃厚,文人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

二、唐代朋黨政治與科舉制度的相關性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在維持中央集權下的威權統治和社會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對官僚政治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科舉制度政治功能的不斷完善,學生與同伴的關係逐漸形成了特殊的社會紐帶。唐代科舉制度的興起聚集了科舉界的各界文人,為他們逐步形成親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科舉制度的實施為封建中央政府選拔了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官僚作風。但是,在唐代中後期,統治階級內部的朋黨糾紛和法院糾紛愈演愈烈。

為了爭取政治權力,公牛黨成員竭盡全力通過科舉擴大政黨權力。科舉制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逐漸成為政治鬥爭的受害者,似乎已經失去了選才的功能。

朋黨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並經常以有利於派系的政策代替正確的政策,選擇對自己黨派有利的人才作為組織的關鍵成員,並通過各種方式將其知己置於重要位置渠道。中央政府無法獲得所需的人才嚴重阻礙了國家和社會的治理。

結語

科舉制度與官僚政治有著複雜的關係。對於國家政治而言,科舉制度主要是選拔人才。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不僅有助於維持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確保官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黨派紛爭。

如果從官僚創新的角度看科舉制度,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度以微妙的方式改變了官僚政治,由科舉形成的利益集團也使政治更加官僚化和腐敗化。

科舉制度是支持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發展的槓桿。它經常根據政治鬥爭的需要調整和取代規章制度。但是,由於政治派系爭奪人才和權力的需要,其獨立性受到了嚴重破壞。

唐末朋黨鬥爭是當時政治社會的主流,不僅影響了官僚機構的內部秩序,科舉制度與朋黨政治之間的關係是交織在一起的,這需要更多的學者進一步探索和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通典》

《唐摭言》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大化革新,為何沒有採納科舉制度
    在日本的歷史上,有兩次重要的政治經濟變革,一次是大化改新,也叫做作大化革新,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社會政治變革運動。日本開始向中國唐朝展開了全面學習與吸收中國制度,使得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第二次就是明治維新,使得日本進入軍國主義時代,開啟資本現代化。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同樣的,在科舉制度剛建立不久的唐朝,家境清寒的士人子弟要考上科舉也是相當不容易。唐朝科舉為何重進士科誕生於隋朝,並在唐朝進一步發展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持續時間最久、影響範圍最廣的人才選拔。不同於漢代以品德取人的察舉制(賢良方正、孝子廉吏為主)、魏晉南北朝看重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科舉制度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更為客觀。唐朝科舉考試分為常舉與制舉,常舉為常年按制度舉行的考試,制舉則是因皇帝需要臨時下詔舉行,性質類似清代不定期加開的「恩科」。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與明算六科。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上篇文章講了唐代科舉制度限制中下層地主官僚子弟的科舉入職,同時門閥和世家把控著名額。對於底層百姓子弟更是難以通過科舉進入順利的仕途。這篇我們講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有多麼的偏向中下層和貧寒家庭。從打破階層固化的角度而言,跟隋唐時期相比,宋代科舉有幾項制度創新是可圈可點的。科舉制度本為是為國選拔人才的,用底層人才向上流動來打破階層固化形成的保守腐朽集團。這也是科舉制度制訂的初衷。
  • 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制度的開創,史學界向來有異議,有的學者認為是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度,而俞大綱、唐長孺等學者認為科舉制度創立於唐朝。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科舉制度脫胎於漢魏以來的察舉制度。
  •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文/王凱迪公元7-8世紀,日本國多次派遣唐使進入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並通過大化改新以唐朝為模板建立了所謂的「律令制國家」,將日本帶入了真正的文明時代。這套教科書的說辭為我們帶來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從而強大發展起來的印象,也讓很多人覺著日本才更好傳承了唐朝優秀典範。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這一理性化的制度遵循著平等競爭的設計原則,它有力地打破了門第之見,最大限度地調動著整個社會的精神資源,更體現出了高效且嚴謹的組織效率。 應該說,科舉制度作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大構建,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項創造性發明。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這種情況在現代並不罕見,但是在古時候,能同時獲得文科狀元和武科狀元的,那就是千載難逢的一件事,而歷史上同時獲得這兩種榮譽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時期的鄭冠。為什麼說他在科舉考試上的成就無人能及,這就要從科舉制度說起。科舉這個名詞,大家並不陌生。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科舉史》初版於1946年,之後經歷了修訂重版。《科舉史》是宮崎市定關於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這在這本書中,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國的選拔人才制度、從東漢的孝廉科到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以及最終發展而成的科舉制。他發現,科舉制度的設立幫助了歷朝天子確立專制權力,並打擊了貴族分封制度。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ht18295188220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
  • 唐朝科舉考試失敗後寫的落第詩,孟郊的最悲慘,高適的最昂揚
    科舉考試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為世界貢獻的一個偉大的發明,這項以考試為選拔手段的國家選官制度,自隋朝建立以來,綿延千年,深刻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與生活方式。對於統治者來說,科舉考試制度將知識分子關進考試的囚籠,用名與利讓天下英雄乖乖就範,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話說,科舉制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矣」。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接下來,我們從政治、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對科舉制度來個全方面的介紹。 一、古代選拔人才這件事,還是「科舉」考試最公平、給力 「科舉」制度的產生,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它誕生於隋唐時期,其形成的過程中吸收了先秦到隋唐時期這個階段內選拔人才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
  •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今日話題討論: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古人把詩歌歸結於唐朝,足以彰顯詩歌在唐朝的偉大造詣,唐朝可謂是詩歌的「天堂」。而唐朝詩歌之所有能夠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而總結起來,就是唐朝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才使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導言:唐朝與日本最早發生海上戰爭——「白村江之戰」,在這一戰後,日本不斷地往唐朝派「遣唐使」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同時官方之間亦展開貿易往來。唐代的貿易由官方掌控因此政治色彩比較嚴重,商客的住所亦受到官方的限定;但在宋朝,這種貿易的情況則與唐朝相比商業色彩濃於政治色彩。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畢竟品嘗登科之喜的人在整個唐代近三百年中還不到七千人。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 「租庸調」制:作為唐朝土生土長的制度,為何在日本如此成功?
    唐朝時期的租庸調,就在遣唐使的多次來往之中,逐漸成為了日本稅收的主流模式,但是有意思的是,日本效仿的租庸調得到了極大的成功,奠定了日本封建時期的經濟基礎,而唐朝的租庸調,卻在不久之後換成了兩稅法,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一:日本的租庸調為何如此成功?
  • 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那麼科舉制傳到日本後有何變化?
    中華文化是東亞文化中最璀璨的存在,他的博大精深深深的影響了華夏周邊的文明,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才在時代的局限性下的儘可能的公平的選撥,科舉內容的選擇,科舉人才在政治上的運用,華夏的科舉制度被周邊大量的國家運用。
  • 中國古代的五大盛世,唐朝佔兩個,清朝盛世時間最長卻最名不副實
    很多王朝都有盛世,我們今天看一下歷史上的五大盛世,唐朝很厲害佔了兩個,清朝可以說是最名不副實的。首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時期漢文帝、漢景帝兩位皇帝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這是我國上第一次盛世。漢文帝時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甚至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 科舉究竟是公平,還是枷鎖,歷史長流中誰佔了主要地位?
    ,於是一個嶄新的人次選拔制度科舉制橫空出世了。說起來唐朝這個科舉制度是一次性的,就各個地方推薦進京考試,然後你通過考試了就叫進士及第,但是它考的時候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叫一考定終身,上來其實是有兩次考試,第一次是由禮部主持,就是現在的教育部,就考你書本知識,然後禮部考完了,選拔上來的人,再由吏部來考一次,吏部就是人事部,來考察你政治才能,也就是說你得了解各種各科的學問,再過去有個專業名詞叫明經諸科,就說這個人很通透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