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究竟是公平,還是枷鎖,歷史長流中誰佔了主要地位?

2020-12-22 歷史大寶藏

科舉,公平還是枷鎖

在中國科舉制形成之前,封建社會的選拔用人制度是什麼樣的呢,總共有兩種,一種是世官制也叫世襲制,另一種就是察舉制,察舉制在中國實行了近千年的時間,到了隋朝就不行了,大量腐敗的問題出現,隋文帝心想得好好拾掇拾掇這個科舉制了,在不收拾國家就要滅亡了,於是一個嶄新的人次選拔制度科舉制橫空出世了。

那麼察舉制是別人推薦,利益集團來操控這些事,都形成跟自己近的關係同夥,更加談不上公平,而且察舉制是有規定的,在西漢時期,察舉制不能推薦兩種人,就是工人和商人,因為他認為商人無奸不商,是不能做官的,工人出身低賤,所以那時候士農工商,工商兩類人是沒辦法做官的,那麼到了唐代科舉制度完全開放,甭管你什麼身份,只要你有能耐,只要能通過考試,我就用你。

說起來唐朝這個科舉制度是一次性的,就各個地方推薦進京考試,然後你通過考試了就叫進士及第,但是它考的時候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叫一考定終身,上來其實是有兩次考試,第一次是由禮部主持,就是現在的教育部,就考你書本知識,然後禮部考完了,選拔上來的人,再由吏部來考一次,吏部就是人事部,來考察你政治才能,也就是說你得了解各種各科的學問,再過去有個專業名詞叫明經諸科,就說這個人很通透,啥都知道。

什麼叫科舉,就是明經諸科的考試選舉,簡稱科舉,我們一提唐朝的文學成就,都提唐詩,這個科舉對唐詩的繁榮,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說怎麼科舉還能推動唐詩的發展,因為唐朝的科舉是這樣,有點類似現在的特長生加分,就是在考試的時候,有個卷叫行卷,就是來考試的很多已經在文壇上很有名了,這個卷就是讓你把自己的詩詞歌賦整理一下,拿上去給考官看,寫得好就給你加分,這就等於在一點程度上,詩詞歌賦是考試內容,這極大的刺激了參加科舉的人寫詩。

你看唐代的大文豪白居易,在參加科舉前,來到長安,來拜訪當時的大文豪顧況,拿著我們小時候學的那首詩,離離原上草,直接把顧況看呆了,白居易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他死了以後皇帝給他寫詩,這說明從皇帝往下都很重視詩句,這跟科舉制度皇上選拔人才的標準都有直接的關係,這就是唐朝的科舉,極大的推動了詩詞的繁榮。

到了宋,考試就不考詩詞了,主要考經義,就是四書五經,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不是很光彩,說白了就是篡位上來的,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也不是很光彩的上位,所以要通過科舉控制思想,後來就是元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可以說是禮崩樂壞,不是很好,等到了明清,科舉恢復重視,明清科舉在我們現在看,弊端就多了,大家都知道那時候是考八股文,那這也和控制思想有關,甚至是禁錮思想,尤其是大清,更強調忠君的思想,所以對思想管控更加嚴格,康雍乾三世大興文字獄.

後來1905年把科舉制度廢除了,除了歷史需要,再就是西方思想大量進入,民間學堂建起來了,再用落後的選拔制度,培養不出來現代化人才,不能與時俱進,它的衰亡是肯定的。

相關焦點

  • 地域差異自古就有,古人們如何保證科舉錄取公平?做法值得參考
    每年高考招生季,網上都會掀起一場關於是按分數擇優錄取還是地區均衡錄取的爭論。實際上,這種爭論是自古就有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們又是怎麼做的?讓我來了解一下!宋代南北朝科舉之爭與「恩科」之爭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的科舉制產生於隋唐,開創了一種任官選能的新模式。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察舉制並無客觀的評選準則,主觀性太強,雖有連坐負責制度,但後期還是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察舉制,分詔舉與歲舉,詔舉是皇帝下詔選取特殊人才,歲舉是地方長官定期定員向朝廷推薦人才。察舉的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孝廉、太學博士弟子及特舉特科等。有時,皇帝對於賢良方正等用「對策」、「射策」的方式進行考核考察。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上篇文章講了唐代科舉制度限制中下層地主官僚子弟的科舉入職,同時門閥和世家把控著名額。對於底層百姓子弟更是難以通過科舉進入順利的仕途。這篇我們講一下宋代科舉制度有多麼的偏向中下層和貧寒家庭。我在《唐代科舉還是門閥控制著,才華橫溢的根本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發展》說了唐代立朝的特殊性,完全不同於其它朝代,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所以有些制度並不完善,甚至科舉選拔的人才錯過很多有才能的士子。
  • 日本的大化革新,為何沒有採納科舉制度
    在日本的歷史上,有兩次重要的政治經濟變革,一次是大化改新,也叫做作大化革新,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社會政治變革運動。日本開始向中國唐朝展開了全面學習與吸收中國制度,使得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第二次就是明治維新,使得日本進入軍國主義時代,開啟資本現代化。
  • 古代科舉制的歷史啟示
    ,是一個泥瓦匠,被起用當了宰相,實現了商朝中興,周朝的姜子牙,渭河邊的一個釣翁,被周文王選中,開創周王朝八百年基業,秦穆公時期的百裡奚,不過是一個奴隸,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來,擔任宰相的職務,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幾個是最有名的人物,出身基層,因為巨大的才幹,被君主任用,而治理國家,使國家繁榮昌盛,推動了歷史進步。
  • Z博士的腦洞|王思聰、楊超越、公平與正義(中)
    文章未完,又一批有關社會公平的熱點出爐,有女碩士是否該坐在奔馳車蓋上哭,有996究竟是把人當兄弟還是把工作當愛好。熱點持續出現,不是偶然。關於公平的討論,應該更加深入。公平正義的基準究竟在哪裡?我們以什麼來評價一件事是不是公平?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不同於漢代以品德取人的察舉制(賢良方正、孝子廉吏為主)、魏晉南北朝看重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科舉制度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更為客觀。唐朝科舉考試分為常舉與制舉,常舉為常年按制度舉行的考試,制舉則是因皇帝需要臨時下詔舉行,性質類似清代不定期加開的「恩科」。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與明算六科。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畢竟,科舉的理想是儒教主義的賢人政治,雖然具體實踐中有種種不完善之處。宮崎市定的《科舉史》日前由後浪·汗青堂引進出版,我們從中節選了最末一章《科舉制的崩潰》,與讀者共讀。國政改革這樣的困難事,對於已經地位穩固的官吏來說,是非常危險且必須迴避的。這也是清末官吏階層最為保守而成為改革阻力的原因之一,科舉也不例外。清朝科舉中,對於考官等辦事員能夠期待的極限就是保持公平,也就是公正無私地評分,給予考生平等發揮各自實力的機會,即所謂「嚴關防」。但到了清朝末年,連考官的公平都變得無法期待。
  • 清代一件科舉舞弊案,五位大臣牽連其中,鹹豐帝:全部拉出去砍了
    暫且不討論楊廣的對與錯,但他並非一無是處,楊廣創立的科舉制度,影響了一千多年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寒門子弟擁有踏入仕途的機會。儘管科舉制度有不完美的地方,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性,但它具備相對較好的公平性,出身寒門的才子,可以與貴族子弟同臺競技。
  • 中國古代科舉舞弊什麼下場?考生斬首,副國級殺頭
    至此,科舉退出了歷史。▲廢除科舉的詔書作為一項被廢除的制度,科舉一直被認為是鉗制思想,使中國陷入固步自封、愚昧落後的罪魁禍首之一,長期被口誅筆伐,似乎一無是處。但實事求是的講,這樣的認識恐怕並不正確,科舉不僅是一項優良的制度設計,而且還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
  • 科舉甜文《夫君他是科舉大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科舉甜文,《夫君他是科舉大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儘快閱讀吧。主角:葉溪、顧馳一句話文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要知道科舉不僅僅要學問好,還要身體棒,不然怎麼熬過三天三夜的科舉,一不小心就是丟命的大事。可想而知,村裡的人都是如何嘲笑顧家的,讀書好有什麼用,模樣長得好又有什麼用,還不是天生泥腿子的命,還不如早早歸家學門手藝。
  • 步步艱辛的科舉制,艱深晦澀的四書五經,究竟難到了多少讀書人
    而讀書人只需要通過十年寒窗苦讀就可以在科舉中大放異彩,從而進士及第,被皇帝青眼相加,從而登堂入室,開始自己的宦海生涯。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在從隋代開始施行的科舉中,誕生的狀元共551人,足以看到科舉制的殘酷,科舉制的艱難一方面是科舉制本身從地方到中央的考試無比艱難,另一方面就是其所考內容的晦澀。
  • 工作坊 | 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相關建築物的時空分布,還是科舉有關人員的地域分配、採擇原則,抑或某一科舉人物在特定空間中的歷時性活動,都值得我們矚目。朱海濱老師在評議時提示,本文所用材料主要是地方志,但方志對官學藏書樓的記載可能不足以反映歷史全貌。此外,研究對尊經閣與文教建設之間的邏輯關係可再完善。劉永華老師表示,文章可進一步思考尊經閣藏書的類型、數量和利用問題,並且對尊經閣的象徵意義多加留意,可引入科舉文化等視角,進一步挖掘士人附註在尊經閣的心態、邏輯及其背後蘊藏的歷史問題。
  • 工作坊︱地域與空間:科舉研究的舊路與新途
    與會者合影科舉史的空間視野科舉中的空間色彩值得我們加以關注,不論是客觀的考場形態、相關建築物的時空分布,還是科舉有關人員的地域分配、採擇原則,抑或某一科舉人物在特定空間中的歷時性活動朱海濱老師在評議時提示,本文所用材料主要是地方志,但方志對官學藏書樓的記載可能不足以反映歷史全貌。此外,研究對尊經閣與文教建設之間的邏輯關係可再完善。劉永華老師表示,文章可進一步思考尊經閣藏書的類型、數量和利用問題,並且對尊經閣的象徵意義多加留意,可引入科舉文化等視角,進一步挖掘士人附註在尊經閣的心態、邏輯及其背後蘊藏的歷史問題。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原神》獅牙鬥士的枷鎖怎麼得 獅牙鬥士的枷鎖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在原神手遊中獅牙鬥士的枷鎖究竟該怎麼獲取呢?獲取的方式內容又是什麼呢?不清楚的小夥伴們,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科舉和商業如何改變中國人的空間感?從唐傳奇和明清小說演變說起
    在科舉制度這個大背景之下,由鄉土轉向大都市的舉子們在旅途中拓展了見聞,而掙脫了鄉土製約以及家庭束縛的他們開始爭取個人的解放。更為重要的是,唐朝的科舉制度使得等級差距淡化了不少,很多寒門子弟通過科舉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女子們同樣出現了覺醒的意識,劇烈的人口流動使得她們開始淡漠性別差距。
  • 讀孟郊《登科後》詩,帶你了解唐代科舉制度,及考進士究竟有多難
    畢竟品嘗登科之喜的人在整個唐代近三百年中還不到七千人。唐代實行科舉制度取士,為天下學子開放一條進身之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對於科舉而言。自古便有「學而優則仕」的說法,然而在隋唐以前長期是豪門士族把持朝政,廣大庶族極少有做官的機會,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科舉制度是在隋唐開始實行起來的,有些人認為,科舉制度對於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是有十分大的作用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古代的科舉制度是過於死板都得,不僅限制了創新的思維,還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明清時期那段時間的「八股取士「,是一種很落後的選拔制度那時的學者,甚至還認為古代的科舉考試會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後,認為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也是因為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