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公平還是枷鎖
在中國科舉制形成之前,封建社會的選拔用人制度是什麼樣的呢,總共有兩種,一種是世官制也叫世襲制,另一種就是察舉制,察舉制在中國實行了近千年的時間,到了隋朝就不行了,大量腐敗的問題出現,隋文帝心想得好好拾掇拾掇這個科舉制了,在不收拾國家就要滅亡了,於是一個嶄新的人次選拔制度科舉制橫空出世了。
那麼察舉制是別人推薦,利益集團來操控這些事,都形成跟自己近的關係同夥,更加談不上公平,而且察舉制是有規定的,在西漢時期,察舉制不能推薦兩種人,就是工人和商人,因為他認為商人無奸不商,是不能做官的,工人出身低賤,所以那時候士農工商,工商兩類人是沒辦法做官的,那麼到了唐代科舉制度完全開放,甭管你什麼身份,只要你有能耐,只要能通過考試,我就用你。
說起來唐朝這個科舉制度是一次性的,就各個地方推薦進京考試,然後你通過考試了就叫進士及第,但是它考的時候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叫一考定終身,上來其實是有兩次考試,第一次是由禮部主持,就是現在的教育部,就考你書本知識,然後禮部考完了,選拔上來的人,再由吏部來考一次,吏部就是人事部,來考察你政治才能,也就是說你得了解各種各科的學問,再過去有個專業名詞叫明經諸科,就說這個人很通透,啥都知道。
什麼叫科舉,就是明經諸科的考試選舉,簡稱科舉,我們一提唐朝的文學成就,都提唐詩,這個科舉對唐詩的繁榮,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說怎麼科舉還能推動唐詩的發展,因為唐朝的科舉是這樣,有點類似現在的特長生加分,就是在考試的時候,有個卷叫行卷,就是來考試的很多已經在文壇上很有名了,這個卷就是讓你把自己的詩詞歌賦整理一下,拿上去給考官看,寫得好就給你加分,這就等於在一點程度上,詩詞歌賦是考試內容,這極大的刺激了參加科舉的人寫詩。
你看唐代的大文豪白居易,在參加科舉前,來到長安,來拜訪當時的大文豪顧況,拿著我們小時候學的那首詩,離離原上草,直接把顧況看呆了,白居易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他死了以後皇帝給他寫詩,這說明從皇帝往下都很重視詩句,這跟科舉制度皇上選拔人才的標準都有直接的關係,這就是唐朝的科舉,極大的推動了詩詞的繁榮。
到了宋,考試就不考詩詞了,主要考經義,就是四書五經,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不是很光彩,說白了就是篡位上來的,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也不是很光彩的上位,所以要通過科舉控制思想,後來就是元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可以說是禮崩樂壞,不是很好,等到了明清,科舉恢復重視,明清科舉在我們現在看,弊端就多了,大家都知道那時候是考八股文,那這也和控制思想有關,甚至是禁錮思想,尤其是大清,更強調忠君的思想,所以對思想管控更加嚴格,康雍乾三世大興文字獄.
後來1905年把科舉制度廢除了,除了歷史需要,再就是西方思想大量進入,民間學堂建起來了,再用落後的選拔制度,培養不出來現代化人才,不能與時俱進,它的衰亡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