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2020-12-18 騰訊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明、清的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讀書人必須通過本縣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以取得童生的身份。有童生身份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清朝的縣試多在二月舉行,而府試則在八月。

院試作為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首先舉行歲試,後一年舉行科試,再後一年舉行鄉試,三年一循環。歲試的任務: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準許參加鄉試,叫「錄科」。明清時鄉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生員,可乘機來補考,叫「錄遺」。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闈指考場)。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伯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試的考場,稱為貢院。貢院內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和答題之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之時,所以稱為「桂榜」。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考中的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正常舉行的鄉試外,遇到皇帝生日或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增加鄉試,叫做恩科。

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會試又稱「春闈」,「禮闈」。會試被錄取的舉子,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發榜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清朝新錄取的貢士,殿試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按成績分為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以後授予官職有很重要的關係。

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四月份舉行,由皇帝主持,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問題。明清兩朝的殿試都只考策問一場。出榜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有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也有若干名。

一、二、三甲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盡頭了。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稱為「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的。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最後根據複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確定授予的官職。狀元、榜眼、探花按慣例可被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殿試二甲第一名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到翰林院任職。其餘進士大多授予知縣一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科舉制度是在隋唐開始實行起來的,有些人認為,科舉制度對於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是有十分大的作用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古代的科舉制度是過於死板都得,不僅限制了創新的思維,還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明清時期那段時間的「八股取士「,是一種很落後的選拔制度那時的學者,甚至還認為古代的科舉考試會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後,認為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也是因為科舉制度。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從個人心理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貴族也肯定是想永久世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周朝滅亡之後,封建制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其實就已經死去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到了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改革家,其中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恰恰就是貴族世襲制。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科舉制度被西方人稱作「中國第五大發明」。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起源於漢朝,興盛於明清,到1905年清政府宣告停止科舉,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來到江蘇南京的江南貢院,走進中國科舉博物館,你才會知道科舉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才了解到它的種種弊端,才能夠感受到1300年來科舉制度的凝重和沉痛,感受到歷代學士血淚交織的坎坷命運,感受到祖先在文字路上留下的苦難、渾厚與雋遠。
  • 淺談印度種姓制度
    當今印度被西方吹捧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經常被拿來與中國做比較來刺激中國。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歧視女性的思想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終究名不符實。今天筆者就來淺談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古印度古代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領土。
  • 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開創於隋唐,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科舉考試終止,一共經歷了1300多年。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帝制時代定期舉行的人才選拔形式,不僅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而且增強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讓寒門弟子有機會做官,知識分子不再依附門閥貴族,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形成,古代文化的蓬勃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那科舉制度是如何創立的呢?
  • 唐朝朋黨政治:科舉公薦制度,為何貫穿整個唐朝?
    引言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並在唐朝得到完善。作為古代我國重要的官僚任命制度,它滲透到整個封建社會,並對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產生巨大影響。朋黨政治作為官僚政治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對我國的歷史也產生著重大影響。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日本的大化革新,為何沒有採納科舉制度
    日本開始向中國唐朝展開了全面學習與吸收中國制度,使得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第二次就是明治維新,使得日本進入軍國主義時代,開啟資本現代化。而大化改新日本歷史無疑具有最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次變革使得日本在文化,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開始全面吸納中國唐朝律令制度。在所有的革新制度中,只有兩種制度沒有學,一個是科舉,一個是宦官制度。宦官制度沒有學,是因為閹割「技術」不行。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
  • 我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與封建等級制度息息相關
    前言:人類社會等級觀念由來已久,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等級制度都是維持統治的工具。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人們用骨針縫製服裝。而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等級分工不可避免,服飾更加豐富多樣的同時,等級制度也更為嚴格。
  • 中國古代科舉舞弊什麼下場?考生斬首,副國級殺頭
    【軍武次位面】: 楊樹科舉舞弊,在中國古代是死刑!再過兩個月,就是科舉制度被廢除115周年的日子了。至此,科舉退出了歷史。▲廢除科舉的詔書作為一項被廢除的制度,科舉一直被認為是鉗制思想,使中國陷入固步自封、愚昧落後的罪魁禍首之一,長期被口誅筆伐,似乎一無是處。但實事求是的講,這樣的認識恐怕並不正確,科舉不僅是一項優良的制度設計,而且還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 你知道古代科舉的最高榮譽是什麼嗎?整個古代史上,只有兩人達成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當中,有一個說法叫做連中三元,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所謂連中三元,是指一個人在鄉試、會試和殿試當中,都取得了第一。在這當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能夠取得其中任何一個,都是無比的榮耀。如果能接連取得三場考試的頭名,那就更加難得了。
  • 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高考的錄取結果也被社會廣泛關注,引發討論,也不乏「江蘇四百多分上清北廣東六百多分上個三本」之類的新聞。高考的錄取制度也會引人討論,許多人不禁要問,現在高考錄取中採取的分省錄取制度,合理嗎?我們不妨先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我們想要的答案。
  • 「朝為田舍郞,夕登天子堂」圖識古代科舉考試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形成中國式的科舉制度,是打破門第觀念,平等選拔人才的一項偉大創舉。所謂科舉,是因為他採取了按科舉選拔官員的方法。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冶元年結束於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於舉行。古代科舉考試是一次成名還是一步步走上去?
  • 你以為古代科舉比現在考試容易?天真
    有人說,做個現代的學生真是太麻煩了,每個學期結束都要考好多門功課,如果能穿越回古代那就好了。可是,古代真的比現在容易考試嗎?今天,【從前慢】就和大家來講一講古代考試的那些事。 古代考試·中國科舉1300年
  • 高考成績即將揭曉,那麼你知道古代的科舉等級和現代學歷的差別嗎
    古代科舉不能用現在的學歷來對標, 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對比成現在的 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地位。而現在的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在古代文盲率比現在高得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95%以上, 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和現代社會學歷, 整個清朝268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到70萬人。
  • 古代「圖書館」是如何藏書的?淺談中國古代官府徵書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更是形成了以官府、寺院、私人、書院為主體的四個藏書體系,其中的官府藏書體系規模最大、發展時間也最久遠。二、中國古代官府的徵書制度:獻書制度、訪書制度和購求制度1.獻書制度漢武帝時,皇帝也實行了相關的一些政策,漢武帝下令設置了太史公一職,其地位在丞相之上,"天下文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獻書制度由此嶄露頭角。
  • 等級制度:政治制度 戒備森嚴
    在古代奴隸制國家中,到處都有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等級制度。古羅馬社會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各個等級。平民、奴隸是被壓迫階級,奴隸在最底層,連人身的自由都沒有。羅馬我國古代西周奴隸社會等級森嚴,分為天子(國王)、諸侯、大夫、士、庶人(即平民)、僕隸(即奴隸)六個等級。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範進中舉喜極而瘋劇照】 範進的遭遇,便是古代科舉社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念的真實寫照,他在中舉前後體會到的百味人生為我們揭示了古代的讀書人是如何通過科舉制度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