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不能用現在的學歷來對標, 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對比成現在的 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現在的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在古代文盲率比現在高得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95%以上, 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和現代社會學歷, 整個清朝268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到70萬人。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能夠一覽上層社會的生活, 但是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 連村子附近另外的地方都沒去, 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也沒有認知,認識的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裡的地主吧, 這一類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而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村裡的一員。
我們再來說一說科舉, 科舉的最低級考試就是院試, 院試分三場,過兩場就是童生,整個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數也就200多萬人, 如果有考過的第三場,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級的頭銜, 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會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說可以免稅免徭役,見到官員你可以不用跪拜,審案時也不能對你用刑。
在一般鄉鎮裡秀才就是響噹噹的人物了, 考上了秀才就相當於現在鎮裡的書記了,武林外傳當中呂秀才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結果還能混得這麼慘也是不容易的。 童生考試之上,鄉試可不是在鄉裡考的,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的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的考官只有皇帝委派, 考過鄉試之後就被稱作舉人。
舉人是可以做官的, 一旦中舉可以說你就已經徹底的改變人生軌跡了, 整個清朝舉人的狀況, 一般一個縣也難出一個舉人, 中舉之後省會會派人到你家裡通知, 我們都學過的課文《範進中舉》當中,範進知道自己中計之後簡直是高興瘋了,他老丈人胡屠戶之前對他態度惡劣,範進中舉之後仿佛就是文曲星下凡。所以說舉人的社會地位可見, 舉人一般都是在地方任職,運氣好點的退休之前還能升到鑑定。
上任之後要想再往上到地方鑑定,必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混到這個位置。在官場上不光是能力,還要有眼界和認知格局,能力一般的好點可以混到省級幹部之類的,能力再強一點的能進入中央黨各部的尚書侍郎等等,例如管轄 經濟發展的, 國際帶, 這樣一對比我想大家應該知道 古代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學歷有很大差別的,古人說了幾千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不是瞎說的。讀書真的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改變家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