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即將揭曉,那麼你知道古代的科舉等級和現代學歷的差別嗎

2020-12-18 十點小說屋

古代科舉不能用現在的學歷來對標, 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對比成現在的 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地位。

而現在的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在古代文盲率比現在高得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95%以上, 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和現代社會學歷, 整個清朝268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到70萬人。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能夠一覽上層社會的生活, 但是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 連村子附近另外的地方都沒去, 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也沒有認知,認識的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裡的地主吧, 這一類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而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村裡的一員。

我們再來說一說科舉, 科舉的最低級考試就是院試, 院試分三場,過兩場就是童生,整個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數也就200多萬人, 如果有考過的第三場,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級的頭銜, 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會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說可以免稅免徭役,見到官員你可以不用跪拜,審案時也不能對你用刑。

在一般鄉鎮裡秀才就是響噹噹的人物了, 考上了秀才就相當於現在鎮裡的書記了,武林外傳當中呂秀才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結果還能混得這麼慘也是不容易的。 童生考試之上,鄉試可不是在鄉裡考的,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的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鄉試的考官只有皇帝委派, 考過鄉試之後就被稱作舉人。

舉人是可以做官的, 一旦中舉可以說你就已經徹底的改變人生軌跡了, 整個清朝舉人的狀況, 一般一個縣也難出一個舉人, 中舉之後省會會派人到你家裡通知, 我們都學過的課文《範進中舉》當中,範進知道自己中計之後簡直是高興瘋了,他老丈人胡屠戶之前對他態度惡劣,範進中舉之後仿佛就是文曲星下凡。所以說舉人的社會地位可見, 舉人一般都是在地方任職,運氣好點的退休之前還能升到鑑定。

上任之後要想再往上到地方鑑定,必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混到這個位置。在官場上不光是能力,還要有眼界和認知格局,能力一般的好點可以混到省級幹部之類的,能力再強一點的能進入中央黨各部的尚書侍郎等等,例如管轄 經濟發展的, 國際帶, 這樣一對比我想大家應該知道 古代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學歷有很大差別的,古人說了幾千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不是瞎說的。讀書真的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改變家族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選官制度,這個制度自隋唐時期實行以來,就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統治者方面,它可以選取好的官員,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獨尊;在寒門子弟方面,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做官,改變以前貧窮的現狀,一展胸中為國為民做貢獻的抱負;在社會方面,可以促進階層流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你知道古代科舉的最高榮譽是什麼嗎?整個古代史上,只有兩人達成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當中,有一個說法叫做連中三元,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所謂連中三元,是指一個人在鄉試、會試和殿試當中,都取得了第一。在這當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能夠取得其中任何一個,都是無比的榮耀。如果能接連取得三場考試的頭名,那就更加難得了。
  • 你以為古代科舉比現在考試容易?天真
    橙子姐姐先祝大家考的都會,每個人都能取得好成績,過一個開心又輕鬆的寒假和春節! 有人說,做個現代的學生真是太麻煩了,每個學期結束都要考好多門功課,如果能穿越回古代那就好了。可是,古代真的比現在容易考試嗎?今天,【從前慢】就和大家來講一講古代考試的那些事。
  • 現在的研究生能考上古代的秀才嗎?秀才放到現在算什麼學歷?
    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經常看到,如果有人中了舉人,那麼官府就會敲鑼打鼓的到他家去報喜,但是科舉制度裡面不單單有舉人一項,從高到底分別有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秀才算是最低級別的功名,但是就算最低等級的功名也有人窮盡一生追求,那麼古代的秀才人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研究生能夠考上嗎?
  • 古代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在古代算哪個級別的考試
    高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說它是一個人的人生轉折好不為過。那麼,今天的高考相當於古代的哪一級考試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在古代,隋朝之前是沒有科舉考試一說的,自隋朝建立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以來,直到清朝滅亡,科舉制度結束,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科舉考試自建立以來,被後代歷朝沿用並不斷完善,到清朝採用八股文寫法,使科舉考試走進了死胡同。
  • 古代科舉考試流程,和你想像中不一樣!和高考比哪個含金量大呢
    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科舉考試來選舉人才。科舉考試作為古代的選官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就開始實行了,到清朝光緒31年,這樣的科舉制度一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更迭。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7月7日,在延期一個月之後,一年一度讓無數考生和家長為之「瘋狂」的高考姍姍來遲。 考場裡筆與試卷相碰的沙沙作響,場外多少家長或憂心或期待的目光,寄託著無邊的希望和恆久的宿願。莘莘學子走過艱辛的路途才來到這裡,這其中有拼搏,有追求,有悲歡,也該有升華,無論如何,願他們都可稱心遂願,皆得名校垂青。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不過就科舉制度本身的性質而言,並不是類似於今天的學歷考試,可是又與今天的高考之類的學歷考試有著一定的關係,要是單純從性質而言,科舉考試其實更加類似於今天的一些公務員考試,一旦考中之後,便有機會成為官員。
  • 初中學歷可以參加成人高考嗎?
    很多在外打工的初中畢業生想通過成人高考來提高自己的學歷,但是又害怕初中生不能報考成人高考,那麼,初中畢業生能報考成人高考麼? 初中學歷可以參加成人高考嗎?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就業的第一道門檻,第一學歷與最高學歷有差別,看完你就知道了!
    大學生活結束,即將面臨的就是就業問題。很多畢業生選擇不同,有的人會繼續考取研究生,或是選擇出國深造,而大多數的人會先行就業。工作問題不是一件容易解決的事情,很多畢業生都會面臨就業的難題。出身差距:985、211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會備受青睞本科院校處於不同等級,會存在相當大差距。例如同屬於重點院校的研究生,如果之前就讀的本科高校有著不一樣的級別,那麼出身差距也會不同。
  • 現在的高考為什麼要實行分省錄取?古代的科舉制度能給我們答案
    高考的錄取制度也會引人討論,許多人不禁要問,現在高考錄取中採取的分省錄取制度,合理嗎?我們不妨先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科舉制度可以給我們我們想要的答案。古代科舉考試這次京城會試放榜,北方貢士人數過少,引發了朝廷中大臣的「分路取士」和「憑才取士」之爭。
  • 高職單招進的專科學校與高考考進的有不同嗎?是全日制大專學歷嗎
    學歷是否是一樣的?單招是教育部門為了發展高等教育,而出臺的一種選拔錄取制度,是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有學上,有書讀,將來能更好的就業。這個目的也是和高職擴招有相同的出發點。那麼通過單招進的專科學校和高考考進的相比,有什麼區別呢?
  • 高考日語難嗎?相當於日語等級N幾?
    在我們選擇高考日語之前同學們普遍心裡有個疑問,高考日語難嗎?相當於日語等級的N幾呢?我們到底能不能學好日語呢?今天芥末小編就給同學們詳細的介紹一下高考日語難不難,對此有疑問的同學就跟芥末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中國古代科舉舞弊什麼下場?考生斬首,副國級殺頭
    【軍武次位面】: 楊樹科舉舞弊,在中國古代是死刑!再過兩個月,就是科舉制度被廢除115周年的日子了。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古代好像一直都有科舉制?但科舉最早出現於隋朝,距今約1300多年,相比中國五千年歷史,這個時間並不長,即使從秦始皇統一天下算,也差不多在是兩千年歷史的中間偏前。為什麼科舉出現得這麼晚呢?這和中國進入「帝國時代」後面臨的權力分配問題密切相關。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 從古代科舉看:寒門出貴子的現象
    以前和現在的寒門一樣嗎?2、何為貴子?古今的貴子有什麼不同?3、現在不出貴子了,那麼,以前和現在如何界定?何為寒門,古代窮苦人家為寒門,現在指的是城市和農村的低收入家庭。什麼是貴子?古代高中舉人、進士應視為貴子,現代我想應該是考入重點大學的孩子們了。寒門再難出貴子,這麼說,必然是之前寒門經常出貴子,現在不經常出了,這樣,我們就不得不回到萬惡的封建社會。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社會下所有學子的最終夢想。 古代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方為"元",而殿試第一名才能稱為"狀元",能夠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麼就相當於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這在封建社會無疑是最高的榮耀。 狀元一直都是所有讀書人追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