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2020-12-14 騰訊網

1漢代實行徵辟制和察舉制

(1)徵辟制 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除兩方面。

公車特徵拜郎中。 (《張衡傳》)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張衡傳》)

(2)察舉制 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開始的。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陳情表》)

2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後復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明清科舉簡表

3.與科舉相關的內容

(1)童生試 明、清兩代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2)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後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儉示康》)

(3)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5)諸生 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學習的監生。

今諸生學於太學。 (《送東陽馬生序》)

(6)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容空洞,形式死板。

4與教育相關的內容

(1)古代學校有「庠(xiáng)」「序」「太學」。「庠」和「序」是地方學校。

又囑學使俾入邑庠。 (《促織》)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

(2)「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

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 (《張衡傳》)

(3)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

入監讀書的人稱監(jiàn)生。國子監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教學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助教等。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東陽馬生序》)

()官職設置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十幾個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二)官名釋義

1.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2.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3.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4.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5.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6.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7.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9.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10.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11.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12.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13.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14.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15.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16.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17.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8.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19.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20.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地位漸低。司馬遷曾做過太史令。

21.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22.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23.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24.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25.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26.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令。

27.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28.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29.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30.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31.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32.經略使: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33.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34.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範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35.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36.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37.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38.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39.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衝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40.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41.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42.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43.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44.裡正:古代的鄉官,即一裡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裡正。」

45.裡胥: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如《促織》:「裡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46.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三)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1.任職授官

(1)任:擔當,擔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毅,蒙毅,人名) (《史記·蒙恬列傳》)

(2)授:授官,任命。

即軍中拜授。 (《漢書·翟方進傳》)

(3)除:任命,授職。

除臣洗馬。 (《陳情表》)

(4)拜:授給官職。

拜亮為丞相。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5)徵:徵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趙相徵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 (《史記·呂太后本紀》)

(6)闢:徵召,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連闢公府不就。 (《張衡傳》)

(7)薦:推薦,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荀)彧薦嘉。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8)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舉孝廉不行。 (《張衡傳》)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

(《孟子·告子下》)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或重新任用予以官職。

不如召甘茂於魏,召公孫顯於韓,起樗里子於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也。 (《戰國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浮華輕險之徒,雖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 (《北史·魏收傳》)

(11)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餘人。 (《與韓荊州書》)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號或爵位。

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 (《孔叢子·答問》)

(13)贈:用於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贈皇后。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14)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 (《漢書·蘇武傳》)

(15)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譚嗣同傳》)

2.提升職務

(1)擢、升、拔擢:用於由低級到高級的升遷。

擢為後將軍。(後將軍:武官名) (《漢書·趙充國傳》)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陳情表》)

(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

(3)超擢、超遷:越級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譚嗣同傳》)

(孝)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 (《史記·賈誼傳》)

3.調動職務

(1)轉、移、調、徙:一般的調動,調遷。

調為隴西都尉。 (《漢書·袁盎傳》)

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史記·淮陰侯列傳》)

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宋史·理宗紀》)

(2)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

數年,遷朔方刺史。 (《漢書·翟方進傳》)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張衡傳》)

(3)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張衡傳》)

(4)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

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漢書·蕭望之傳》)

4.兼職

(1)領:本職之外兼較低職。

又領揚州刺史。 (《晉書·謝安傳》)

(範曄)服終,為徵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領新蔡太守。(服終,服喪結束)(《宋書·范曄傳》)

(2)攝:暫時兼代本職外更高職務。

羊舌鮒攝司馬。(羊舌鮒,人名) (《左傳·昭公十三年》)

(3)權:臨時代職。

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權知,代理主管)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4)假:暫時代理。

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蘇武傳》)

(5)行:代理官職。

太祖行備武將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歐陽修《瀧岡阡表》)

(6)署:代理,暫任。

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7)護:原官員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護」有「統轄,統率」的意思。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 (《史記·陳丞相世家》)

5.降級免職

(1)罷、免、解、黜、奪: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

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免官削爵。 (《漢書·貢禹傳》)

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國語》)

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書博雞者事》)

(2)放:驅逐,流放。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 (《戰國策》)

(3)貶、謫:因過失而降級。

貶連州刺史。 (《舊唐書·劉禹錫傳》)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嶽陽樓記》)

(4)革、褫:皆為「革除」的意思,指撤職查辦。

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張勃因推薦陳湯而被革除爵位) (《上搜才表》)

(5)左遷:降級使用,貶官。

心猶恨之,遂左遷毓。 (《三國志·魏書·盧毓傳》)

(6)開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

(7)致仕:退休。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二、官職和科舉(一)官職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 古代人生官職怎麼刷 一品官職速刷攻略[多圖]
    類型:養成經營 大小:80.3MB 評分:5.0 平臺: 標籤:Q版劇情生存簡潔風格 立即下載 古代人生一品官職怎麼實現,許多玩家都不知道如何提升,那麼官職可以刷嗎,接下來18183小陳為大家介紹古代人生一品官職速刷攻略。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1|中央官職: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官職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 古代的「祭酒」和「教授」,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區別非常大
    西晉以來設國子監祭酒,是國子監(古代最高教育機構)最高級主管。相當於校長或教育部長(因為當時國子監為最高教育機構)。清光緒三十二年,設學部,改「國子祭酒」為「學部尚書」。古代歷史,韓愈、徐階、嚴嵩……這一些歷史重臣,都曾當過同一個官職,叫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是什麼官職?最開始的時候,祭酒是一種祭拜活動,最長者立尊位,朝向供神開宴。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一)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旳職掌等方面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都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顔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封太子太師銜,故稱。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 《古代人生》遊戲官職一品攻略 新手升官種田方法詳解
    導 讀 古代人生遊戲官職一品應該怎麼做?
  • 看起來官職很小,實則地位很高的「洗馬官」,在古代為啥這麼受寵
    唐朝著名大臣魏徵,明朝的楊守陳,清朝張之洞都曾經做過的官職,到底是什麼來歷。「太子洗馬」的由來「太子洗馬」這個官職出現於秦漢時期,秦漢時期的文獻記載為「太子先馬」,這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千古未解之謎:為什麼原來的「先馬」二字,變成了「洗馬」?
  • 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哪些 古代將軍有什麼官職名稱
    但是,大家知道古代將軍有哪些官職名稱嗎?一起來看看吧!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哪些  古代將軍官職的名稱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中軍將軍、龍驤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
  • 古代科舉制的歷史啟示
    根據以往人才選拔經驗和弊端,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開始建立起來,「考試制度」被確立起來,也就是科舉制,國家所需人才不再通過推薦來實現,而是通過考試制度來實現,主要考試對儒家思想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來擔任官職的大小,這在中華文明史上是一個創舉,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個創舉。
  • 常見的古代官職,追劇追小說必備的知識儲備
    在古裝劇和小說中經常會聽到看到很多古代的官員名稱,這些名稱跟現代區別很大,而且有一些比較拗口連望文生義都很不容易猜到。這些官名還經常會出現混淆,比如丞相和宰相有什麼關係?是同一個職位不同時代的不同叫法嗎?知州和知縣哪個職位更高?小說裡常見的主簿到底是多大的官?
  • 古代科舉作弊九大狠招,冒名頂替與「移花接木」異曲同工
    加之後代皇帝的不斷完善,科舉正式作為古代選官的一種新的制度。科舉考試的施行,徹底打破了以往依靠血緣關係和世族壟斷的用人制度,使得下層一部分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上層,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同時,因為科舉考試與做官相掛鈎,就出現了一些人想通過作弊的方法通過考試。而以下九種方法是科舉舞弊常用的技倆。
  • 「朝為田舍郞,夕登天子堂」圖識古代科舉考試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形成中國式的科舉制度,是打破門第觀念,平等選拔人才的一項偉大創舉。所謂科舉,是因為他採取了按科舉選拔官員的方法。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冶元年結束於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於舉行。古代科舉考試是一次成名還是一步步走上去?
  • 你以為古代科舉比現在考試容易?天真
    有人說,做個現代的學生真是太麻煩了,每個學期結束都要考好多門功課,如果能穿越回古代那就好了。可是,古代真的比現在容易考試嗎?今天,【從前慢】就和大家來講一講古代考試的那些事。 古代考試·中國科舉1300年
  •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科舉制度是在隋唐開始實行起來的,有些人認為,科舉制度對於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是有十分大的作用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古代的科舉制度是過於死板都得,不僅限制了創新的思維,還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明清時期那段時間的「八股取士「,是一種很落後的選拔制度那時的學者,甚至還認為古代的科舉考試會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後,認為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也是因為科舉制度。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從個人心理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貴族也肯定是想永久世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周朝滅亡之後,封建制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其實就已經死去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到了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改革家,其中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恰恰就是貴族世襲制。
  • 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開創於隋唐,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科舉考試終止,一共經歷了1300多年。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帝制時代定期舉行的人才選拔形式,不僅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而且增強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讓寒門弟子有機會做官,知識分子不再依附門閥貴族,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形成,古代文化的蓬勃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那科舉制度是如何創立的呢?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