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制度:政治制度 戒備森嚴

2021-01-20 夏丹聊一聊

在古代奴隸制國家中,到處都有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等級制度。古羅馬社會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各個等級。平民、奴隸是被壓迫階級,奴隸在最底層,連人身的自由都沒有。

羅馬

我國古代西周奴隸社會等級森嚴,分為天子(國王)、諸侯、大夫、士、庶人(即平民)、僕隸(即奴隸)六個等級。天子是最高統治者,他掌管著全國的土地和奴隸,諸侯、卿、大夫、士這四個等級都是奴隸主貴族,他們佔有受封的土地和奴隸。庶人、僕隸是被壓迫階級。

這種等級制度,就是奴隸主階級層層統治勞動人民的一種政治制度。它使奴隸主壓迫剝削奴隸的階級關係合法化。它具體規定了奴隸主階級內部各個等級之間的不同待遇,也規定了奴隸的被奴役地位。這就是說,奴隸主階級利用這種等級制度來鞏固和發展奴隸制的經濟基礎,並鞏固和加強奴隸主階級對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實行野蠻的、絕對的統治。

我國奴隸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是以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國「。它實際上是奴隸主貴族對土地和奴隸的大瓜分,是奴隸主階級對被徵服地區的人民實行奴隸制統治的一種方式。這種分封的領地,稱為「方國』域「諸侯國」。在各諸侯國內,諸侯們又封他們屬下的同宗貴族—卿、大夫、士,分給他們固定的採邑(封地)和奴隸,讓他們在這些採邑裡代理諸侯進行統治。諸侯要聽從國王(天子)的命令,要履行向國王交納貢稅,提供搖役的義務,並在戰爭時期由國王來統一調動和指揮諸侯國的軍隊。大夫要聽諸侯的命令,也要履行向諸侯貢獻財物、提供搖役的義務。這種層層分封制度,在世界各地的表現形式雖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其實質都是從組織上保證奴隸主貴族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

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三個王朝,是分別以夏族、商族、周族的奴隸主貴族集團為主體進行統治的奴隸主國家,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奴隸主貴族的分封制。夏朝國王把夏族奴隸主集團成員,分封到被徵服地區去進行統治。商朝也把商族貴族分封到各地,根據他們的不同地位、血統親疏關係,分給他們不同的土地和奴隸西周的分封制度更進一步的有所發展。周武王、周成王時期,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周王的同姓貴族有五十五人,其中周王的兄弟就有十五人。周王的弟弟康叔,得到了殷商都城及附近地區的封地,還分得了殷族七個氏族作為他統治的奴隸。

在奴隸主貴族的分封中,由於根據貴族不同的職務和地位接受封土,因此統治階級內部也形成了不同的等級差別。例如,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中,又要分為公、侯等五個不同的等級。「天有十日,人有十等」,這是奴隸社會等級制度的真實寫照。

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它的等級差別,提出了一整套的「禮制」,嚴格劃分奴隸主和奴隸的社會地位,並強調要「禮治」。所謂禮治,就是奴隸主階級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遵循的這套禮儀。天子有天子的禮,諸侯有諸侯的禮,卿、大夫有卿、大夫的禮,十分嚴格,不能違反。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奴隸只有受刑的份,或者象牲畜般地被殺殉,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禮儀。這套維護奴隸等級制的禮治制度好像一根繩索,套在廣大的奴隸和勞動人民的頭上,維持著奴隸社會的秩序,保持著奴隸主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特權和統治。

同分封制度相適應,奴隸主貴族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所謂宗法,就是族法。在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新興奴隸主貴族為了維持和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便把原始社會父權制家庭公社中形成的宗族組織關係加以利用和改造,制定了為奴隸主階級專政服務的宗法制度。它實質上就是奴隸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是奴隸主的族權與奴隸制政權相結合的產物。它在奴隸主階級的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卿、大夫、士是小宗。根據法律規定,小宗要服從大宗的領導,就是各等級的奴隸主貴族都要受國王這個天下大宗的指揮。在這種制度下,雖然名義上都是國王一個人的官吏和人民,實際上所有的人都處在層層的等級階梯之中。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在形式上表現為等級的統治,甚至在表面看來好像是國王一個人的統治,又加上了宗法的外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階級統治的實質,有利於鞏固奴隸主階級的專政。

列寧指出:「等級是以社會劃分為階級為前提的,等級是階級差別的一種形式。」不管在奴隸社會裡的大宗、小宗,國王、諸侯、卿、大夫、士之間存在著多少矛盾,他們對於庶人、奴隸來說都是統一的統治階級。因此,這裡的等級關係只存在著統治和被統治,奴役和被奴役的階級差別。

等級制度對於我們古代社會到現今都存留有影響。因此,等級的消滅、等級劃分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資產階級產生於封建等級之中,但只有取消了封建等級特權,資本主義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因此,歐洲中世紀末期的階級鬥爭就表現為等級鬥爭。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後,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被廢除,原則上消滅了等級,公民獲得法律上的平等,階級不再以等級的形式表現了。

相關焦點

  • 等級制度、明治遺策,靖國神社等方面解讀日本政治
    日本人對人際關係以及國家間關系所抱的整個觀念都是建立在對等級制度的信賴之上的。「尊王攘夷」即「還政天皇,驅除夷狄」的戰鬥口號把日本引入了近代世界,為「明治維新」來開了序幕。然而在明治政府掌權的政治家卻極力反對任何在日本廢除等級制度的想法,這場改革應運而生的是天皇重新被置於等級制度的風口浪尖,但這並非意味著改革的軟弱與妥協。恰恰相反,明知政治家們的改革目標是被再三權衡,趨利避害之後才最終登上歷史舞臺的。19世紀80年代,日本掀起了學習西歐政治體制的熱潮,伊藤博文派代表團攜醞釀已久的英文憲法遠赴西歐聽取大家之言。
  •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于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唐朝朋黨政治:科舉公薦制度,為何貫穿整個唐朝?
    引言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並在唐朝得到完善。作為古代我國重要的官僚任命制度,它滲透到整個封建社會,並對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產生巨大影響。朋黨政治作為官僚政治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對我國的歷史也產生著重大影響。
  • 古印度脫胎於封建制度,以印度教為血脈的種姓制度
    所以古印度不管是文化,還是政治方面都和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差別。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和所有封建社會一樣,古印度也擁有森嚴的等級制度,甚至比一般封建等級秩序還要嚴格。中國古代的根本制度是宗法制和封建制度,印度的問題的根本來源是種姓制度,這種種姓制度持續了上千年,而且一直對現在的印度仍然有巨大的影響。
  • 古代等級制度有多「森嚴」?看清朝文武百官的服飾,見分曉
    夏王朝以來,中國的等級制度便開始確立,到了周王室,等級制度成為了諸侯爭霸的因素之一,等級制度便開始全面確立。到了清王朝時期,等級制度達到頂峰,那麼,中國傳統的等級制度和清王朝時期的等級制度有什麼不同?官服等級制如何確立清帝國的盛世?今天就讓我們聊聊等級森嚴制度鍛造下的盛世帝國。
  •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服飾走「唐風化」路線,服飾與等級制度並駕齊驅
    那時便有"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至於秦代則是最早利用服色制度區分官員等級的朝代。但早期的服色制度都很簡單。唐朝時期由於達到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和政治都很穩定。平安時代女子服飾飛鳥奈良時期日本對中國服飾制度的學習本質上是社會等級制度的政治改革,是日本隨著學習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而同時進行的,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服飾具有區分角色、身份和地位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在中國封建社會,服飾的這些社會功能尤為突出。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幾代共產黨人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立足中國實際,吸取世界各國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並不斷使之健全和完善。這個制度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政治體制等。
  • 第2課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第2課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歷史背景(1)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2)城邦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3)希臘各城邦長期獨立,各城邦的制度千差萬別。
  • 創世中文網出臺最新作家等級制度
    如何更好的扶持網文作家成長 近日,備受矚目的創世中文網發布了最新《作家等級制度》,已進入公測階段。新制度由過去白金制度的研發者、現任創世中文網總編輯楊晨領銜起草,在業界首次實現了作家等級的科學量化評定,並給出了具有相當可操作性的作者持續扶持計劃,與目前行業造神運動形成的「白金」、「大神」等「頭銜稱謂型作者評定方式」相比,新制度更加注重評審過程的公開公正和量化規範,大大降低了主觀因素對評定的影響,為自由職業背景的網絡文學原創作者們帶來了最期盼的良性競爭和有序發展機制,堪稱新時期網絡文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 新書推薦|《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史析》
    政治法律制度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物質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和完善的,既有人們對歷史相沿積久而成的政治法律文化的傳承,又有因時代變遷而導致的新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和演變。因此,政治法律制度有著傳承性、變革性、創新性等多元文化的特徵。
  • 我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與封建等級制度息息相關
    前言:人類社會等級觀念由來已久,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等級制度都是維持統治的工具。早在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人們用骨針縫製服裝。而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等級分工不可避免,服飾更加豐富多樣的同時,等級制度也更為嚴格。
  • 希臘史3:「六一漢」制度引發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光榮屬於希臘
    簡單來講就是古希臘帶來了民主政治,羅馬帶來了法律制度,這些都成為西方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基礎。而古希臘的這份光榮就起源於雅典城邦,雅典的工商業繁榮,民主政治發達,哲學、科學、藝術興盛。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1)廢除了平民的債務,並永久廢除了債務奴隸制,由國家出錢把因無力還債而被賣到異邦為奴的人贖回,並廢除了「六一漢」制度,這一措施史稱「解負令」。(2)廢除世襲貴族的壟斷權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量把所有雅典自由人民分為四個等級,不同等級分別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
  • 透視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的「水土不服」現象
    (資料圖片)新華網日本頻道大阪7月11日電 題:西方政治制度移植到日本文化土壤後的畸形現象日中社會學會會長 陳立行供本網特稿戰後「絕對平等」的教育體制已經為日本培養了三代人,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還有些戰前一代父母的影響。而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則是在經濟高度成長,「絕對平等」的公立教育的環境中長大。這一代人的特點是納稅人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 王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於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長期發展、漸進形成、內生演化的結果。
  • 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根本政治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並對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總體要求、指明前進方向。
  • 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
    教育制度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認識教育制度的影響因素,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對當前的教育制度進行審慎的分析、判斷和理智的探討,這不僅有助於認清並解決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而且更有助於促進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大致來說影響教育制度的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教育制度的發展程度。
  • 圖說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2.殷墟出土的帶有卜辭的牛骨甲骨卜辭是指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佔卜的文字,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內容一般是佔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 都是日本政治制度搞的事兒
    其實二戰結束71年來,日本已經有33人當過首相,平均下來每人任期僅有兩年多,因此日本首相當不長是常態,長期政權才罕見,而這與日本的政治制度密切有關。  根據現行日本憲法,日本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是日本的象徵,相當於國家元首,但不掌握權力。日本的行政權由內閣來行使,而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首相,由國會選舉產生並需天皇的任命。
  • 古希臘是怎樣實行民主制度的?
    民主制度的發祥地是古希臘城邦雅典,這一制度是通過幾次改革來發展完善的。公元前594年,當選的執政官梭倫(Solon)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債務和債務奴隸制,使因欠債而淪為奴隸的公民重獲土地和自由;以財產,而不是以出身,作為劃分公民等級的標準,並確定各等級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所有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當時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設立公民大會的議事機構四百人議事團;制定新法典,確立新選舉法等。這些措施將希臘引上民主的軌道。
  • 日本政治制度缺陷致首相頻繁更換 政黨只顧選舉
    政治制度缺陷致首相頻繁更換  梁雲祥  日本首相更換頻繁背後深層次原因何在?日本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分析稱,這是由日本民主政治制度缺陷和日本政治文化所導致。是由於日本經濟低迷,再加上日本的政治問題導致。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雖然是民主制度,但這一制度設計有一些問題,比如首相的權力相對來說不是很大,日本首相實際上是內閣的首席,是一個召集人,賦予他的權力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