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2020-12-22 人民網

核心閱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黨的領導下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主要途徑和制度載體,能夠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和國家治理中得到全面貫徹、充分體現和有效執行。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根本政治制度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並對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總體要求、指明前進方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國家性質、決定國家權力的來源和運行方式,回答了誰來治理國家、怎樣治理國家、國家治理要實現什麼目標等一系列根本問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支撐。

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制度載體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於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帶領人民艱辛探索能夠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政治制度,並矢志不渝地為之奮鬥。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我國國體、政體,形成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

在我國,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主要途徑和制度載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據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人民代表大會分為五級,人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11次鄉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10次縣級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人民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國家工作和國家治理中得到全面貫徹、充分體現和有效執行。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首要的一條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轉化為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行動,彰顯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和生命力。例如,在黨的領導下,從1953年開始,我們從實際出發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後實施。經過人民代表大會的審查和批准,在形成廣泛共識的基礎上動員全社會力量,有目標有步驟地推進各項事業,有針對性地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並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並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通過立法和法律監督,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統籌兼顧不同利益訴求,最大限度調動積極因素、化解消極因素,發揮著獨特的制度優勢。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平臺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建設法治中國,要求通過法律制度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在改革進程中既生機勃勃又安定有序。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重要制度平臺。

根據我國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是國家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牴觸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製定地方性法規,報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憲法為統領,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活力,促進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制定國家機構的組織、職權、運行規則方面的法律,確立不同國家機關的職責權限、運作方式、工作原則、議事程序,保障國家機關依法履職、協調高效運轉。制定各種行政法,為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提供規範和保障,推動適應現代化治理需要的法治政府建設。制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制度。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法,為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提供法律保障。根據「一國兩制」方針,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香港和澳門的順利回歸和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法律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不斷完善,確保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有法可依,法律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努力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善治,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截至目前,我國有國家立法275件、行政法規700餘件、地方性法規12000餘件,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監督職權,不斷加大對法律實施監督的力度,督促有關方面落實法定責任。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對行政法規、監察法規、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等進行備案審查,實行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究,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依法行使監督權,確保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依法正確行使,促進「一府一委兩院」依法行政、依法監察、公正司法,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維護。

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發展,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彭勃的生機活力。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優勢。

堅持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立法權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處於重要地位,立法的實質是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制度化分配。我國的立法,在程序上確保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確保每一項立法都體現憲法原則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在每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和「兩高」工作報告都是國家機關向人大負責、向人民負責的重要方式。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以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為己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傾聽人民意見和建議,暢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渠道,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加強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把權力運行置於人民監督之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原則和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都要受到制約和監督。」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權是我國憲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代表國家和人民執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權。要健全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權,確保法律得到正確實施,確保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正確行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維護。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依法監督,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得到遵守和執行。

發揮人民代表作用,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各級人大代表通過法定程序由選舉產生,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履職盡責、發揮作用,是人民和國家之間聯繫的紐帶。人大代表來自各地、各民族、各行各業,工作和生活在人民中間,對人民群眾的需求有直接感受。他們通過各種制度化渠道反映人民群眾的訴求,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重要途徑。多年來,各級人大常委會形成了一整套服務人大代表履職的工作機制。例如,提出議案和建議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職的重要方式,對國家各方面工作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再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些地方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也建立立法聯繫點,為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直接聽取人民群眾意見提供便利渠道。各級人大代表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眾訴求。各級人大常委會不斷完善代表聯繫制度,健全代表聯絡機制。人大代表聯絡機構認真辦理代表議案建議的收集、整理、分發,督促有關方面研究回復代表,做到跟蹤落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不斷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豐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踐,更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作者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15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構建了「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形成了「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構成了支撐「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從而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和制度基礎。
  • 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
    今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在人民日報社隆重舉行。我謹代表清華大學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領導和來賓致以誠摯的歡迎!應急管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加強黨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要始終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動搖,確保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地位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
  • 西安翻譯學院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相關理論研究,營造學術創新氛圍,拓展學術視野,促進思政課教師的相互學習與交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水平,12月11日下午,由西譯社科聯主辦、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所具有的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這一顯著優勢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特徵,也體現出這一制度強大持久的生命力,這一制度保障我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蹟。
  • 李煒:工業網際網路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進入新時代,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已被廣泛認知,由此帶來的生產力變化必將帶來生產關係的深層次變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必將隨之適應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深入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要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根本旨歸,不斷發揮學科師資隊伍優勢,形成以完善導學制度為核心的機制體系,增強高校院系層面教育治理效能。  建立完善導學制度,要堅持和完善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學生是一切育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學生在導學關係中的主體地位,是導學制度建立和執行的根本前提。
  • 制度、政策與效能:國家治理探源
    討論上述議題,需要探究國家治理效能的來源。在當今國際體系中,國家作為一個共同體,其運行狀況和競爭實力取決於兩方面的表現:一是發展水平,二是治理能力。這也就是說,發展和治理是國家的雙重任務和追求。無論謀發展,還是求治理,國家運轉需要有制度支撐,也需要有政策支持,因此,制度供給和政策供給二者互動狀況決定著國家治理的績效。
  •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憲法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今天(16日)推出《憲法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根本保障》,解讀專家: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 開篇立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要求「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要充分發揮憲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這些年,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得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 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豐富與發展的理論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中國改革開放新特點提出系列新的執政方略和執政理念,「國家治理體系」就是這些新的執政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理念,是黨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實際提出的管理國家的一整套國家制度。重視制度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當前中國經濟績效優、發展能力強,根源就在於制度設計好、治理效能高。
  • 為什麼說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根本政治保證,也是我國在未來有效應對新的重大災難的根本政治保證,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要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確保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恪守黨的性質和宗旨,在同任何重大災難的鬥爭中都能迎難而上、主動擔當,充分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堅持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 ...黨課(213)|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的原因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成就「中國之治」,主要在於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既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
  • 交通運輸部發布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
    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策部署,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交通運輸治理現代化的指導思想、
  • 清華大學舉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工作聯席會議
    清華大學舉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清華新聞網4月1日電 (記者 曲田 攝影 曹慶慶)3月30日下午,清華大學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工作組、專家組、課題組聯席會議在工字廳東廳舉行。
  • 全面實施水安全戰略 加快構建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實施水安全戰略 加快構建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顏學毛 3月22日是第28屆「世界水日」,也是第33屆「中國水周」第一天。我們組織開展紀念「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目的就是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湖南水安全現狀,努力營造珍惜水、節約水和愛護水的良好氛圍。
  • 推動法理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同頻共振
    核心閱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我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具有重大影響。法理學研究應及時反映和解讀時代提出的重大法律問題。習近平同志著眼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論述我國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內在機理、主體力量、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和條件保障,系統闡述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根本問題。
  • ...加強人民法庭工作助推我州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
    《意見》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意見》共分為六部分36條。1.提高政治站位,抓好法庭主旋律。法庭幹警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對法院工作領導,將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堅持以省院的「六個實質化」「六個治理」「六深」為重心,加快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 劉俊傑:準確把握新時代國家治理的方向和原則
    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治理國家用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治理國家,是大國競爭的核心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歷史和實踐邏輯證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治理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