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朝法律的制定,淺析唐朝時期法律的儒家化

2021-01-12 華太師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基本都是以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為正統代表,不過古代統治思想的主要流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秦朝時期的法家思想到後來的道家等思想,直到漢朝時期,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才正式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的代表,儒家學派的禮法主張也成為了歷朝歷代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的思想基礎。

唐朝時期在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上都是處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也是比較詳盡完備,以《唐律疏議》和《唐六典》為代表,唐朝法典的制定遵從著「禮」與「法」的結合,將儒家傳統倫理禮義與國家刑法處罰相結合,以「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作為基本指導形成了一套禮法並重的唐朝法律。

一、唐朝刑法的儒家化

在唐朝建國初期,經歷過前朝戰亂的統治者深刻的認識到需要儘早制定一套完整詳備的規章制度來維持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唐朝統治者決定繼承傳統的儒家禮法思想並根據具體國情改進並發揚了這種傳統倫理思想,以禮義教化為主,刑法處罰為輔,加強了儒家思想和國家刑罰的結合性,重點強調了儒家思想核心內容的指導作用。

《唐律疏議》中記載「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這表明了唐朝法律的主要特點是德禮刑罰並重,禮和法相結合。唐太宗李世民採用的主要治國思想就是對待百姓要寬厚仁慈,他下詔要求將違反儒家倫理綱常的各種行為納入法典,將禮法寫入刑書.

希望用儒家思想的傳統倫理綱常來引導人民,同時又借法律刑罰的強制性來促進傳統禮義的教化作用。唐朝在實際審理刑事案件時嚴格按照唐律的規章來對犯人進行量刑,維護法律的絕對權威性和強制執行力。

(1)「三綱五常」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思想,唐朝時期統治者為了教化百姓思想維護唐朝封建統治的穩定,將「三綱五常」作為律法制定的中心指導思想,在維護「君為臣綱」方面,唐朝制定了嚴厲的關於觸犯皇權的刑罰法規;在「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方面的維護則是有七出以及義絕等相關規定,這套為了維護「三綱五常」而制定的完整刑法體系禁錮了人民的思想,保證了唐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2)我們現在經常聽到一個成語十惡不赦,十惡正是古代的十種大罪,唐朝時期的「十惡」制度來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律法,唐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並制定出了更加詳細的法規,由於這十項惡行都是直接危害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觸犯儒家傳統倫理宗法的,所以這十項罪行都被寫入了《唐律疏議》,並且成為重點打擊犯罪的對象。

(3)唐朝五刑指的是律法中規定的笞刑,杖刑,徒刑,流刑以及死刑五種刑罰,這五種刑罰手段相互聯繫,保證觸犯刑法之人會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只要所犯之罪沒有觸及「十惡」中的罪項,就可以通過花錢來贖罪從而減免刑罰的制裁,不過這種用錢財贖罪的減刑方法僅適用於封建社會的上層階級。唐朝的法律制定收到儒家傳統思想理念的影響,刑罰方面比其他朝代都要輕,體現了唐朝「輕刑慎罰」的法律精神。

(4)唐朝的律法中還有一項保辜制度,保辜制度指的是雙方爭鬥過程中被害者受到傷害的,加害人要給予被害者救助,而且此制度覆蓋範圍極廣,包括唐朝百姓,外國友人,甚至還有部分家畜。保辜制度的制定不僅保護了受害人的身心安全,同時也降低了加害人所要承受的刑罰力度,體現了儒家仁愛慎刑的律法原則。

(5)在親屬之間出現的犯罪行為上,唐朝法律會根據當事人之間的長幼尊卑等親等關係進行判定,當事人之間的關係越親近,懲處力度就會越大,親屬之間的謀殺行為屬於「十惡」中的「惡逆」,按照相關法規會受到從重處罰。從這些可以看出唐朝法律嚴格維護儒家思想中的倫理綱常,希望通過維護這種傳統的倫理宗法鞏固封建社會的統治。

(6)五服制度則是通過喪服的不同等級來劃分親屬之間的血緣親近關係,五服制度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指的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服,唐朝沿襲五服制度的同時也在律法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嚴格規定了親緣等級的尊卑,例如孫輩為祖輩服喪為齊衰,祖輩為孫輩服喪則僅需大功。這是來源於儒家倫理思想的血緣親疏關係,通過長幼尊卑的等級區分來維護封建禮法。

二、唐朝民法的儒家化

唐朝不僅在刑法的制定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導,在民法的制定上也受到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唐朝民法以儒家傳統的倫理綱常為指導思想,將其體現的禮法原則融合到律法的制定中,使民事道德與刑法處罰相結合,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穩定。

唐朝規定如果在祖父母以及父母健在的情況下,子孫私自動用家族錢財的會被判處徒刑三年,這正是受到儒家倫理宗法的影響,祖輩父輩尚還健在,而子孫動用家族錢財就是觸犯了「父為子綱」的原則,與長幼尊卑的親緣關係相違背。此項規定不僅保證了晚輩應該對長輩盡到贍養責任,更是維護了封建倫理綱常的權威地位。

唐朝律法在家族財產分配方面也有相關的規定,當長輩去世時,家裡的財產不按嫡庶之分,由各子平分,如果有兒子還沒有成家的,可以另外得一份用來成家的財產,兒子輩有去世並留下子嗣的,則由此子代領遺產,並且律法還有規定在子孫守孝期間不能分割家族財產,否則會被判處徒刑一年。

這種民事法律的制定維護的是父權家族的倫理親緣體系,在父權社會,家族長輩對家裡的一切財產包括子孫後代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同時對於整個國家來說,皇帝相當於國家的核心,對於國家的一切也擁有絕對的掌控權,這保證了封建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控制,可以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

三、唐朝的婚姻律法也遵從了宗族倫理的指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結成方式來源於西周時期,這一條件幾乎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結婚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和程序。中國古代一向講究孝道和三綱五常,在封建大家族中,家長是最為核心的存在,家長對於孩子婚姻的想法與意見基本決定了子女的婚姻大事,子女在結婚的事情上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很多男女在私下暗結情意最後也總不了了之。

因為父母的安排是不可違抗的,一旦子女有了和父母不同的婚姻想法想要違抗父母意旨時,通常都會失敗,因為他們的選擇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是違反了傳統的宗法制度的。光有父母的意旨安排還是不夠完成婚姻大事的,媒妁之言通常也少不了,在雙方結親時,會邀請媒人及雙方的長輩具體商議婚姻的各項事務安排,如果缺少了媒妁之言,則代表這樁婚事是不符合禮節的。

在夫妻關係上唐朝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丈夫和妻子中不論任何一方都不準再另行結婚,如果男方在已經娶了正妻的情況下又娶妻,則男方和新後娶的「妻子」都會以重婚罪被判刑,但是丈夫在家庭中擁有較高的地位,所以在納妾等方面並沒有明確的法律限制,而女方如果在嫁人後又嫁給另一個丈夫,則會加重處罰,以男子重婚罪的刑罰罪加一等。

同時唐朝對於離婚也有「七出」制度的規定,七出指的是女子行為不檢點,不能為夫家繁衍後代,不侍奉公婆,善妒,偷盜,愛嚼舌根以及患有嚴重的疾病這七條,一旦女方有觸犯其中一條,男方便可休妻,「七出」制度體現的「夫為妻綱」的原則,維護的是夫家的利益。

唐朝在行政法律方面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例如「八議」制度的發展更新以及官員之間按照官職的大小強調尊卑有序。唐朝法律的儒家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在很多方面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參考文獻:

《唐律疏議》

《論語》

《唐六典》

《新唐書》

相關焦點

  • 289年間,日本從唐朝學走了這些,至今仍然流傳
    在亞洲大陸隔海相望的是龐大而繁榮的唐朝。在他的九年統治期間,孝德下令多次訪問唐朝長安,並開始進行改革,以使日本向中國學習並效仿唐朝。在接下來的十幾個世紀中,日本經歷的變革代表了日本精英和貴族對唐朝的尊重和欽佩。
  • 唐朝時期的「駐國大使」,應該如何歡迎?
    中華民族的禮儀制度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盛行  了,隨著朝代的更替,統治者的變換,禮儀制度也在發生改變,  在唐朝初期  ,國家剛剛穩定需要休養生息,便先  沿用了隋朝的禮儀制度  在國家安定下來以後  ,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體現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而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開始認為"以胖為美"是唐朝人的普遍審美,認為唐朝的男人都喜歡豐腴的女人。可事實上卻並未如此,"以胖為美"只是代表了唐朝一段時期的審美觀而已。唐朝的審美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洗禮,變換過很多次,並不只是"以胖為美"。唐朝也曾如漢朝一般"以纖瘦為美"過,那麼唐朝究竟為什麼會"以胖為美"?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那些法律趣事
    「十惡」一詞,於現代人來說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十惡不赦」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唐朝的這個罪名。「十惡」是指直接危及皇帝封建統治秩序以及嚴重破壞封建時期倫理關係的重大犯罪。在中華法系代表的唐朝,律法的空前完備確實有關於特權階級犯罪的相關法律。在《唐律疏議名例》中確實記載了有八種身份尊貴的人可以獲得法律上的優待,史稱「八議」而按照當時的律法,這八種人無一不是當時身份顯赫之輩。
  • 唐朝時期,我國與朝鮮、日本的關係是怎樣的?
    唐朝國力強盛同時享有盛名,在這個基礎上,盛唐時期的外交,對比前代達到了前無未有的輝煌程度,唐朝敞開的大門對於傳播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獲得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朝拜。唐朝在對外交往時期國力十分強盛,漢家文化也十分繁榮,是當時亞洲的文明中心之一,對亞非歐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 唐朝書法有什麼特點: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風尚的研究
    唐朝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段時期,書法藝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不過,這與魏晉時期的繁榮又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二王獨秀,而唐朝書壇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形成了真、行、草、篆、隸等多種書體。
  • 讓皇帝開心,讓鄰國獲益,唐朝是怎麼做的?
    來源:一財網在將近290年的統治時期裡,唐朝與高句麗、新羅、百濟、渤海國、突厥、回鶻、吐蕃及南詔的關係可謂跌宕起伏,經歷了從和平共處到公開交戰的複雜變化。從隋唐五代開始,中國的外交活動就堪稱頻繁,到訪唐朝的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僧侶絡繹不絕,各國也派留學生到長安學習。據《舊唐書》記載,在貞觀時期,國子監六學學生共有八千餘人,其中外國留學生就接近五千人,尤以日本留學生最多。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在我看來是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1)唐朝的解體讓日本開始對學習外國的文化存在反思日本在自身「奈良時代」開始就積極地汲取盛唐時期的文化跟制度,因此迎來了發展的高峰但在奈良時代後期(平安時代前期),唐朝的一些制度在日本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 唐朝為什麼強盛?從三個方面的古人洗漱問題上,就可以看出來
    從三個方面的古人洗漱問題上,就可以看出來唐朝全盛時期萬國來邦做貿易,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一派歌舞昇平的太平景象。唐朝從服飾設計上可以看出雍容華貴,有文明古國風範,唐服後來還被日本和朝鮮借鑑,演變成了現在的朝鮮服飾和和服,而在文化輸出上,唐朝的漢文化對世界影響深遠,唐詩宋詞至今成為絕唱,現在有很多外國人還自稱是唐朝人的後代。
  • 君臨天下,忠君盡孝,從王權禮儀看日本如何做好唐朝的「小迷弟」
    「王權禮儀」在日本的出現,讓我們看到在唐朝時期盛傳的「君臨天下」思想的影子。我們發現,有著王權思想的日本統治政策,其實是來源於唐代歷史悠久的「王權禮儀」,本文從王權禮儀看日本如何做好唐朝的「小迷弟」。
  • 為什麼唐朝貞觀時期編撰的史書在「二十四史」中數量最多?
    不過有意思的是,「二十四史」雖然是由不同朝代的史學家分別編撰的,但其中唐朝貞觀時期編撰的史書多達八部(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在「二十四史」中數量最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中國古代的慣例是以後的朝代為前朝修撰史書。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穆罕默德怛羅斯之戰大食帝國,與中國的唐王朝大致建立於同一時期,兩國從7世紀後期開始,交往日益頻繁。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的大食王奧斯曼·伊本·阿凡的使者第一次到達了唐朝宮廷,這標誌著唐與大食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8世紀初,大食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阿拉伯貴族向東、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在戰爭之餘,大食帝國不斷派遣使者與唐朝交好,開創了唐朝與西域交往的新階段。
  • 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麼?也許你真的誤會唐朝了
    炎炎夏日又到了,走在街上,到處可見漂亮的小姐姐露著雪白的大長腿,有句話這樣說,大海啊全是水,夏天啊全是腿,對於那些身材苗條的我們總會忍不住多看上幾眼,但是在中國古代,卻又一個朝代背道而馳,想必大家都知道,沒錯,那就是唐朝,一個傳說中以胖為美的時代,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以唐朝為模板建立起的日本「田制」,為何會同唐朝一起走向崩潰?
    文:文史咖引言在八世紀到十世紀,中國和日本建立起了相似的田制,同時在相近的時間內,中日田制走向崩潰,其原因在於日本的田制本身就是學習唐朝而建立的,因此兩者都存在相似的弊端,存在於相同的歷史時期,面臨相似的時代的困難。
  • 談談唐朝的羈縻政策:羈縻府州到底算不算唐朝的正式領土
    中國自秦漢時期就誕生了一項羈政策,羈政策是指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建立羈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這種州縣與中原的州縣存在本質性區別,今天我們就以唐朝的羈縻州為例講講這一政策。「羈縻」一詞中「羈」的意思是指用軍事手段與政治壓力來加以控制,「縻」的意思則是指用經濟和物質的利益來給予安慰。
  • 唐朝有多少個皇帝? 震驚全世界的唐朝歷代皇帝列表
    唐朝有多少個皇帝? 震驚全世界的唐朝歷代皇帝列表時間:2016-08-27 15:1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朝有多少個皇帝? 震驚全世界的唐朝歷代皇帝列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 唐朝時期繁榮昌盛兵力強盛,那麼大唐究竟有多少兵馬
    唐朝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最繁盛的時期,他的軍事力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佔鰲頭的,在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全傳》中,你會發現,大唐每一次打仗都是大規模軍隊的出動,不是20萬、30萬,就是60萬,真是讓人羨慕之至啊!一個國家打仗隨時能調出這麼多的部隊來,可想而知他們的綜合國力是有多麼強大啊!
  • 唐朝為什麼被稱為巨唐?你看唐朝的領土有多大?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說唐朝是最強大、最文明、最進步的。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 唐朝繼承的是隋朝的基本盤,在整個隋朝和唐朝前期,周邊除了高麗,都沒崛起什麼有實力的國家,就說突厥吧,相比較當年的匈奴,無論是人口還是組織力,都看不到質的變化,而中原王朝從秦漢發展到隋唐,人口至少增加了2000萬,差距太大。唐貞觀年間有朝散大夫王玄策,四使印度,在其二次出訪期間,竟遭中天竺二千伏兵伏擊。
  • 今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8件、修改法律9件
    嶽仲明說,2020年度立法工作主要有四大亮點:第一,新制定法律數量多。截至11月11日第二十三次常委會會議閉幕,2020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8件,修改法律9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0件,12月常委會會議還將審議通過一些法律。第二,制定修改法律分量重。
  •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今日話題討論: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古人把詩歌歸結於唐朝,足以彰顯詩歌在唐朝的偉大造詣,唐朝可謂是詩歌的「天堂」。而唐朝詩歌之所有能夠達到空前繁榮的局面,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而總結起來,就是唐朝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才使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