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強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 緣起 ]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國民黨守軍一觸即潰。危難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東江地區人民拿起武器,組建武裝隊伍,奮起抗擊入侵的日寇,逐步發展出一支兵力達1.1萬多的抗日勁旅——東江縱隊。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羊城晚報·羊城派開設「重走東縱抗戰路」專欄,踏尋東縱抗戰足跡,重溫崢嶸歲月,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2020年9月2日羊城晚報A7版報導
「我們是廣東人民的遊擊隊,我們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兄弟,我們的隊伍馳騁於東江戰場上,艱苦奮鬥,英勇殺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不論是在東莞大嶺山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還是深圳大鵬新區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抑或深圳寶安區的東寶行政督導處舊址,都可以看到激情昂揚的《東江縱隊之歌》的歌詞。
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中的會議室舊址
抗戰期間,東江縱隊孤懸敵後,浴血奮戰,先後建立東莞大嶺山、寶安陽臺山、博羅羅浮山和粵北五嶺等根據地,開闢華南敵後戰場,在堅持山地遊擊戰的同時,創造了海上遊擊戰和城市遊擊戰新戰法,威震敵膽。
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
華僑及港澳同胞1500餘人參加
8月25日,記者隨「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東莞大嶺山鎮,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和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均位於此。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王紅星告訴記者,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發動了入侵華南的戰役,同年12月,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惠陽、東莞、寶安等地組織了兩支抗日武裝,共有200多人。1942年1月下旬,兩支部隊整編成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3年12月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以下簡稱「東縱」),管轄7個大隊。
王紅星說,在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的艱難情形下,東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1萬多兵力的抗日勁旅。
位於大王嶺村的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就是東縱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據了解,該根據地是中共在廣東敵後地區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大王嶺村如今現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操場等多處舊址。
深圳市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研究會會長李建國告訴記者,東縱人員結構具有鮮明特點,歸國華僑及港澳同胞多、知識分子多、婦女多、富家子弟多。「不論何種出身,人人真的是為了信仰,為了理想,紛紛爭先上前,拋灑青春熱血,以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的槍炮」。
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回來參加東縱的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達1500多人,對部隊的建立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許多華僑子弟犧牲在戰場上,如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第三大隊獨立中隊政委、泰國華僑鍾若潮(李中)犧牲時新婚才3天。
也正是由於東江縱隊獨特的人員結構,使得東縱政治工作、民運工作和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先後創辦了《大家團結報》《新百姓》報和機關報《前進報》,還組織劇團、政工隊、藝宣隊等。記者在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就看到一臺八度印刷機,《前進報》社曾使用過它。
利用地形創造多種遊擊戰術
距離大王嶺村僅數公裡,有一個叫百花洞的地方,它就是著名的百花洞戰鬥發生地。
「這場戰鬥被日軍認為『是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戰』。」東莞市黨史研究室劉韋玲介紹,1941年6月10日,日軍出動400餘人奔襲百花洞,妄圖消滅遊擊隊主力。遊擊隊員們佔據有利地形,阻擊偷襲的日偽軍。經兩天作戰,共斃傷日偽軍五六十人,其中有日軍大隊長1人,並繳獲多種軍用物資。
王紅星說,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東縱對日偽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約3500人,繳獲各類槍械6500餘支、炮25門。東縱有2500餘人在抗日戰爭中流血犧牲。
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四級調研員魏法譜告訴記者,抗日戰爭中,東縱根據地理環境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遊擊戰術,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東縱除了依託河網與山地開展遊擊戰外,還在廣九鐵路沿線開展遊擊戰,在港九地區開展城市遊擊戰,也創造了獨特的海上遊擊戰術。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年,日軍進犯並佔領香港。於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派人多路進發,在香港成立了港九大隊。港九地區地域狹小,多是日偽軍警林立的城區,活動迴旋餘地小,港九大隊發揮短槍隊高度靈活的優勢,掌握時機進行破襲戰、奇襲戰、捕捉戰等,有力地打擊敵人。先後擔任短槍隊副隊長及隊長的劉錦進,成為名揚港九的傳奇式英雄人物。
1945年,朱德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位於深圳土洋村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深入挖掘紅色資源 東縱精神薪火相傳
土洋現為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湧辦事處的一個社區。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成立後,土洋成為東縱司令部和中共廣東省臨委所在地。去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洋社區副書記李永忠介紹,近年來,當地高度重視這些紅色資源的利用,近年來先後建設修繕了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東江北撤紀念碑等一系列紅色景點,深挖紅色資源,形成集群效應,同時還設計了「黨建+旅遊+紅色教育」精品路線。
李永忠還告訴記者,土洋根據東縱老戰士的史料手稿,已編輯出版《土洋沙魚湧紅色紀事》《紅色土洋》等內容翔實、故事生動的珍貴書籍。「主要是希望藉此幫助我們後人認識東縱歷史,讓子孫後代不要忘記中華民族那一段悲壯的歷史。」
東縱老戰士李強
東縱老戰士李強回憶戰友們「鐵腳」「夜眼」「神仙肚」三項本領:
「不吃飯照樣走路 不吃飯照樣打仗」
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湧街道土洋村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記者採訪了生活在土洋村的90歲東縱老戰士李強。他回憶起戰爭年代時說,戰士們都有三項本領,稱之為「鐵腳」「夜眼」「神仙肚」,「不吃飯照樣走路,不吃飯照樣打仗」。
雖然已屆九旬高齡,李強的身體看起來還是非常的硬朗,走路不用人扶,也不拄拐杖,說話聲音洪亮,思維清晰。據他回憶,他在14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地下交通站的工作。「當時為了破壞敵人的交通通信,我們把近山邊的電話線剪斷。為了延長敵人的通信中斷時間,又避免被敵人發現,就自製麻皮做成電線大小,並接回相應的電話線,讓敵人很難查到位置。」雖然時間過了很久,李強的記憶依然深刻,猶如昨日。
他回憶自己戰爭年代經歷時說,可以用「鐵腳」「夜眼」「神仙肚」三個詞來形容。「鐵腳,就是每天走幾十公裡,而且腳不怕沙子、刺;夜眼,都是晚上走路,而且是山路、小路,沒有燈光,都是靠眼睛看的;神仙肚,是吃飯不正常,有時一天吃一頓,吃地瓜、雜糧、野菜,有時一天沒得吃」。
李強離休之後一直積極參加紅色革命傳承教育,成為一名紅色文化義務宣講員。「我們東江縱隊的精神一定要發揚光大世代相傳。」在李強看來,東縱精神就是不怕困難、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張德鋼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王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