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東縱抗戰路|為了信仰,他們以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槍炮

2020-12-19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強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 緣起 ]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國民黨守軍一觸即潰。危難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東江地區人民拿起武器,組建武裝隊伍,奮起抗擊入侵的日寇,逐步發展出一支兵力達1.1萬多的抗日勁旅——東江縱隊。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羊城晚報·羊城派開設「重走東縱抗戰路」專欄,踏尋東縱抗戰足跡,重溫崢嶸歲月,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2020年9月2日羊城晚報A7版報導

「我們是廣東人民的遊擊隊,我們是八路軍新四軍的兄弟,我們的隊伍馳騁於東江戰場上,艱苦奮鬥,英勇殺敵,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不論是在東莞大嶺山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還是深圳大鵬新區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抑或深圳寶安區的東寶行政督導處舊址,都可以看到激情昂揚的《東江縱隊之歌》的歌詞。

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中的會議室舊址

抗戰期間,東江縱隊孤懸敵後,浴血奮戰,先後建立東莞大嶺山、寶安陽臺山、博羅羅浮山和粵北五嶺等根據地,開闢華南敵後戰場,在堅持山地遊擊戰的同時,創造了海上遊擊戰和城市遊擊戰新戰法,威震敵膽。

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

華僑及港澳同胞1500餘人參加

8月25日,記者隨「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東莞大嶺山鎮,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和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均位於此。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王紅星告訴記者,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發動了入侵華南的戰役,同年12月,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惠陽、東莞、寶安等地組織了兩支抗日武裝,共有200多人。1942年1月下旬,兩支部隊整編成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3年12月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以下簡稱「東縱」),管轄7個大隊。

王紅星說,在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的艱難情形下,東縱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擁有1萬多兵力的抗日勁旅。

位於大王嶺村的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就是東縱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據了解,該根據地是中共在廣東敵後地區建立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大王嶺村如今現存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操場等多處舊址。

深圳市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研究會會長李建國告訴記者,東縱人員結構具有鮮明特點,歸國華僑及港澳同胞多、知識分子多、婦女多、富家子弟多。「不論何種出身,人人真的是為了信仰,為了理想,紛紛爭先上前,拋灑青春熱血,以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的槍炮」。

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回來參加東縱的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達1500多人,對部隊的建立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許多華僑子弟犧牲在戰場上,如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第三大隊獨立中隊政委、泰國華僑鍾若潮(李中)犧牲時新婚才3天。

也正是由於東江縱隊獨特的人員結構,使得東縱政治工作、民運工作和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先後創辦了《大家團結報》《新百姓》報和機關報《前進報》,還組織劇團、政工隊、藝宣隊等。記者在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就看到一臺八度印刷機,《前進報》社曾使用過它。

利用地形創造多種遊擊戰術

距離大王嶺村僅數公裡,有一個叫百花洞的地方,它就是著名的百花洞戰鬥發生地。

「這場戰鬥被日軍認為『是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戰』。」東莞市黨史研究室劉韋玲介紹,1941年6月10日,日軍出動400餘人奔襲百花洞,妄圖消滅遊擊隊主力。遊擊隊員們佔據有利地形,阻擊偷襲的日偽軍。經兩天作戰,共斃傷日偽軍五六十人,其中有日軍大隊長1人,並繳獲多種軍用物資。

王紅星說,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東縱對日偽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約3500人,繳獲各類槍械6500餘支、炮25門。東縱有2500餘人在抗日戰爭中流血犧牲。

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四級調研員魏法譜告訴記者,抗日戰爭中,東縱根據地理環境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遊擊戰術,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東縱除了依託河網與山地開展遊擊戰外,還在廣九鐵路沿線開展遊擊戰,在港九地區開展城市遊擊戰,也創造了獨特的海上遊擊戰術。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年,日軍進犯並佔領香港。於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派人多路進發,在香港成立了港九大隊。港九地區地域狹小,多是日偽軍警林立的城區,活動迴旋餘地小,港九大隊發揮短槍隊高度靈活的優勢,掌握時機進行破襲戰、奇襲戰、捕捉戰等,有力地打擊敵人。先後擔任短槍隊副隊長及隊長的劉錦進,成為名揚港九的傳奇式英雄人物。

1945年,朱德在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位於深圳土洋村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深入挖掘紅色資源 東縱精神薪火相傳

土洋現為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湧辦事處的一個社區。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成立後,土洋成為東縱司令部和中共廣東省臨委所在地。去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洋社區副書記李永忠介紹,近年來,當地高度重視這些紅色資源的利用,近年來先後建設修繕了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東江北撤紀念碑等一系列紅色景點,深挖紅色資源,形成集群效應,同時還設計了「黨建+旅遊+紅色教育」精品路線。

李永忠還告訴記者,土洋根據東縱老戰士的史料手稿,已編輯出版《土洋沙魚湧紅色紀事》《紅色土洋》等內容翔實、故事生動的珍貴書籍。「主要是希望藉此幫助我們後人認識東縱歷史,讓子孫後代不要忘記中華民族那一段悲壯的歷史。」

東縱老戰士李強

東縱老戰士李強回憶戰友們「鐵腳」「夜眼」「神仙肚」三項本領:

「不吃飯照樣走路 不吃飯照樣打仗」

8月27日,「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湧街道土洋村的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記者採訪了生活在土洋村的90歲東縱老戰士李強。他回憶起戰爭年代時說,戰士們都有三項本領,稱之為「鐵腳」「夜眼」「神仙肚」,「不吃飯照樣走路,不吃飯照樣打仗」。

雖然已屆九旬高齡,李強的身體看起來還是非常的硬朗,走路不用人扶,也不拄拐杖,說話聲音洪亮,思維清晰。據他回憶,他在14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地下交通站的工作。「當時為了破壞敵人的交通通信,我們把近山邊的電話線剪斷。為了延長敵人的通信中斷時間,又避免被敵人發現,就自製麻皮做成電線大小,並接回相應的電話線,讓敵人很難查到位置。」雖然時間過了很久,李強的記憶依然深刻,猶如昨日。

他回憶自己戰爭年代經歷時說,可以用「鐵腳」「夜眼」「神仙肚」三個詞來形容。「鐵腳,就是每天走幾十公裡,而且腳不怕沙子、刺;夜眼,都是晚上走路,而且是山路、小路,沒有燈光,都是靠眼睛看的;神仙肚,是吃飯不正常,有時一天吃一頓,吃地瓜、雜糧、野菜,有時一天沒得吃」。

李強離休之後一直積極參加紅色革命傳承教育,成為一名紅色文化義務宣講員。「我們東江縱隊的精神一定要發揚光大世代相傳。」在李強看來,東縱精神就是不怕困難、不怕吃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張德鋼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王嶽

相關焦點

  • 【強國徵文】西安市鐵一中學郎奕誠:英雄之擔當——血肉之軀築起的...
    每次唱國歌,「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句在我耳中,最是激昂,最是慷慨,它使我想到全民族抗戰的那種團結與擔當。而如今,立於無硝煙的戰場,新的敵人不宣而戰,擔當者挺身而出,如果要有人去阻擋席捲神州大地的暴風洪水,那便是他們。他們,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的鋼鐵長城。
  • 動物從血肉之軀轉向不死之軀,是人用修辭完成的
    從血肉之軀轉向不死之軀,是人用修辭完成的。 人性高於動物性。人類警惕將人與動物的血肉之軀比較,而是擅長將動物的外貌、習性等特徵加以概括,產生不死之軀,用來形容人、人的行為或人類社會的某一些方面。這是主要的不死之軀,但不是全部。
  • 火影:沒有血肉之軀的穢土轉生人,為什麼可以使用通靈術?
    為啥火影中穢土轉生沒有血肉之軀的人也可以使用通靈術?實際上問這個問題的人明顯對於穢土轉生這個技能不是太了解,穢土轉生個體有血肉之軀,同時通靈術的使用條件也是比較簡單的,下面具體說明一下。穢土轉生能夠成功發動的條件之一就是需要活人載體,沒有血肉之軀的穢土轉生個體是不存在的。有一部分火影迷對於穢土轉生這個術存在誤解:認為轉生出來的個體並非血肉之軀,實際上按照劇情中的設定,穢土轉生的本質就是把已經死去的個體靈魂重新強制附著在火影主世界者的活人載體上面,隨後利用塵埃模擬被召喚者之前的容貌。
  • 抗戰期間,國軍海軍竟然只能通過這些作戰方式來抵抗日本侵略者
    提到海軍,這支部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浪漫的話題,官兵們身穿筆挺的軍裝,駕駛著龐大的艦船行駛在浩瀚的大海之上,而電視電影裡的這一幕,我相信都是很多人年幼時的夢想,但要說到抗戰期間的中國海軍,他們的命運卻與浪漫無緣。
  • 此戰役打出中國軍人威風,用血肉之軀讓日軍師團長膽寒,致敬烈士
    此戰役打出中國軍人威風,用血肉之軀讓日軍師團長膽寒,致敬烈士 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戰全面爆發,面對日軍瘋狂進攻,中國軍隊也組織了很多大型會戰,基本上是敗多勝少,比如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
  • 他們60年前登頂珠峰 血肉之軀架成「中國梯」
    60年前,血肉之軀架成「中國梯」  本報記者 白波  60年前的1960年5月25日清晨4時20分,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銘記的瞬間。  歷經千難萬險,耗時兩個月,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第一次從北坡徵服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一刻,震動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
  • 他們用血肉之軀,堅守戰「疫」一線!
    在危難關頭,在危急時刻,在防護一線,他們用血肉之軀和赤膽忠心,守護著這座英雄城市的平安與穩定,護佑著這座城市裡的每一個人。記者在武漢戰「疫」一線採訪過程中,時刻被武漢公安民警的擔當和奉獻感動著,隨機拍攝下他們奮戰的身影。鏡頭呈現出來的這些民警,只是戰「疫」公安隊伍中的個體,但折射出這支英雄群體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
  • 我軍70名敢死隊戰士炸毀生路,血肉之軀攔下美軍坦克火炮
    其中有一場戰役,使美軍深受震動,並令他們銘記至今。1951年,我國志願軍第63軍在等待多時後,終於等到合適時機對聯合國軍發起了大反攻,也就是有名的鐵原阻擊戰。由於時機準確,在接連進行五次交鋒之後,敵人大受打擊,我軍認為目的已經達到,必須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馬上回撤。5月21日,我軍迅速整頓軍隊開始撤離戰場,而此時聯合國軍意識到我軍回撤之時就是最後的戰機,也是最佳的反攻時機。
  • 電影《金剛川》——以血肉之軀搭建「英雄之橋」
    然而,此時敵機卻再一次來到了金剛川的上空,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橋,高炮連將陣地完全暴露在敵人視野中。「點火!」 排長張飛一聲令下,幾名志願軍戰士毫不猶豫,他們就這樣與敵人展開了正面交鋒。電影《金剛川》取材於1953年的金城戰役。
  • 抗戰勝利紀念日,軍校學子把想說的話寫在這裡
    75年白駒過隙,抹不去那段不能忘懷的歷史75年時光荏苒,帶不走那段銘心刻骨的歲月在那場血與火的廝殺中在那片生與死的戰場上無數戰士奮不顧身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時間可以過去,歷史不能忘卻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 是怎麼樣的血肉之軀築起一座抗洪堡壘
    也正是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感人的瞬間。安徽銅陵,無為等地洪水告急,72集團軍某合成旅,他們第一時間奔赴災害現場。從7月11日至今,該旅的2000多名官兵連續奮戰在抗洪的一線,沒有休息,晝夜也洪水奮戰,只為了守住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即使有再多的艱難險阻,再多的困難阻擋在他們面前,他們也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衝破這些困難。他們沒有一絲怨言,連續奮戰這麼久,依然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全身心投入在抗洪戰鬥中,跟我們留下了一個個不可磨滅的感人瞬間。
  • 用血肉之軀築起生命「防火牆」
    原標題:用血肉之軀築起生命「防火牆」   西昌大火危及城區,西昌亟待增援。   接到上級命令後,雅安36名消防指戰員迅速集結,其中21名來自雅安市雨城區消防救援大隊(以下簡稱:雨城消防大隊),面對未知的火海,他們身披星辰腳踏火海,逆行而上以身築牆,用專業的救援戰術和衝鋒在前的戰鬥精神,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火牆。
  • 海賊王:布魯克黃泉果實覺醒,「血肉之軀」回歸,不再是一副白骨!
    海賊王:布魯克黃泉果實覺醒,「血肉之軀」回歸,不再是一副白骨! 來到新世界,並經歷了許多冒險之後,草帽一夥終於來到了和之國。在和之國,索隆本應該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但卻被霍金斯壓制了,而且還暈倒了一次。
  • 猛攻11天後,「剿總」副總司令慨嘆:「他們不是血肉之軀嗎?」
    ▲華東野戰軍開赴前線三個縱隊構築阻擊防線此時,徐州城內外已經集中了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和孫元良第16兵團等30餘萬精銳,黃百韜被圍之地近在咫尺,他們必定拼死來援11月13日,集結完畢的邱、李兩兵團自北向南投入了6個師進行全線猛攻,迅速佔領了胡莊、寺山口、安然、侯集、殷山、鄧莊等多處陣地,當然如此戰果並不是因為其攻勢凌厲,而是因為華東野戰軍已經做好兩手準備,故意誘敵援軍深入,計劃一旦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鬥順利,就順手將這股援兵也圍而殲之。
  • 以血肉之軀架起通往勝利的橋梁,觀電影《金剛川》有感
    志願軍戰士以血肉之軀和落後的武器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最後完成任務,取得了金城戰役的勝利。 最後,氣急敗壞的敵人使用燃燒彈把木橋和兩岸變成一片火海,很多戰士葬身火海之中,但是又有更多的戰士奮不顧身,跳入水中,以血肉之軀,扛起橋板,以身體作橋柱,架起一座通往彼岸的人橋。
  • 遼寧瀋陽:抗戰第一槍打響 國歌的精神就在於此
    九一八事變後,面對侵略者,東北地區各階級、各階層民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他們誓死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廣泛流傳開來,鼓舞和激勵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軍人的職責是保家衛國,但是由於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軍奉命撤到關內。這時,不甘心家園失守、國土淪陷的東北民眾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抗戰。
  • 特寫|他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
    鄭凱所在的執勤點位於滎陽市通往鄭州主城區的中原西路上,由於是交通要道,他們每天要排查上千輛車。出事那天,鄭凱的執勤排班是凌晨1時至7時。為了讓同事早點回家,他不到零時就出了門,順路接上同事崔立志一同前往執勤,卻在路口等紅綠燈時,遭遇意外。在同事張瑜眼中,哪裡有危難,鄭凱就第一時間出現在哪裡。
  • ——《血肉之軀》(下)
    今天,我想談談電影《血肉之軀》。雖然這是一部殭屍電影,但它能讓你從頭到尾保持溫暖。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它與眾不同。也許其他溫情電影的主角都是帥哥美女,但這部電影是獨一無二的。主角是一個殭屍,也是一部關於生命終結的電影。
  • 白山黑水築牢血肉長城——東北三省聯合召開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
    「14年,他們長期孤懸敵後,武器簡陋、缺衣少食、挨凍受餓,不僅要與日本侵略者以死相搏,更要面對挑戰人類極限的最惡劣條件和最殘酷鬥爭環境!」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範衛平、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高福平等表示,與紅軍長徵、南方遊擊戰並稱中國革命「三大艱苦」的抗聯鬥爭,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傳承和弘揚。
  • 回憶1998年特大洪水:32萬官兵用血肉之軀堵住洪水,看哭老百姓
    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而受災最重的是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 。由於這次洪澇災害過於嚴重,對兩岸的居民和其他的老百姓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