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徵服》:歷史學家的浪漫,嚴謹、生動、通俗地還原真實歷史

2020-12-22 聶梓吟

1066年,在大洋彼岸發生了一件歐洲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事件——諾曼徵服。

諾曼徵服通常被認為是英格蘭歷史拐點上的軍事與文化事件,據說也是國外小朋友歷史課本固定知識環節。

1066年,諾曼人進駐英格蘭的領土,諾曼第公爵、徵服者威廉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

諾曼徵服以及該事件發生前後的時間,雖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歷史時間段,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留下的史料實在不多,各種資料又因來源於不同立場,難免對於真實發生的事情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寫。

於是過去,對於諾曼徵服事件的相關描述,出現過很多不同的版本。

歷史學家馬克·莫裡斯通過對比大量史料,根據不同資料對於同一事件的描述,以及分析史料來源所處立場,謹慎地還原了這一段複雜、模糊但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完整的真相。

在這本馬克·莫裡斯所著的世界史書籍《諾曼徵服:黑斯廷斯戰役與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崛起》中,我們可以看到諾曼徵服事件的前因後果,了解英格蘭諾曼王朝發展的始末。

這本書參考了很多一手的史料,從掛畫到文件,從書籍到日記,涉及到諾曼徵服前後的政治、軍事、文化及社會等多方面內容,非常詳盡。

我在讀過這本書以後,發現《諾曼徵服》這本世界史書籍雖然嚴謹且底蘊深厚,但閱讀難度不大,生動、通俗地展示了真實的諾曼徵服事件全貌。

《諾曼徵服》封面

01嚴謹與執著

諾曼徵服是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役,但卻記載不詳。

作者馬克·莫裡斯為了更確切地還原這一段歷史,其使用資料的謹慎程度,從對「巴約掛毯」這份極富藝術性的史料的使用上,可見一斑。

「巴約掛毯」大概是諾曼徵服這一歷史事件中,最為著名的物品了。它是一副約半米寬,卻有70米長的超長刺繡掛毯,製作於諾曼徵服事件之後的10年左右,描繪了1066年前後的歷史場景。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藝術作品,就是著名北宋畫家張澤瑞繪製的清明上河圖,不過即使是清明上河長卷也僅僅有四分之一米寬,5米多長,也就是寬度約為「巴約掛毯」的一半,長度不到十分之一。

70米長的「巴約掛毯」用古代「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11世紀人們的生活、穿著、風俗、軍事和重要歷史事件。

馬克·莫裡斯在《諾曼徵服》中很明確地告訴讀者,掛毯的資助人是徵服者威廉同母異父的兄弟——主教奧多。因為在掛毯的場景中,奧多的形象得到了很多與實事不符的美化。

除此之外,掛毯並不完整,可能有部分已被截去,而且掛毯的敘述在某些地方不太準確,在另一些地方選擇省略,還有一些則被故意扭曲。例如,沒有其他任何資料能佐證,奧多主教曾英勇地扭轉了黑斯廷斯戰役的結局。

所以馬克·莫裡斯認為「巴約掛毯」是一份有局限性和傾向性的史料。

馬克·莫裡斯就是這樣通過編年史、證書和信件等文獻資料,以及畫作和建築等,來發現掛毯或其他一些史料扭曲歷史的地方,加以謹慎地還原與推斷,再呈現在讀者們的面前。

02還原傳說

諾曼徵服中有很多廣為流傳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傳奇色彩,馬克·莫裡斯在《諾曼徵服》中對它們加以還原。

諾曼徵服的一個重要事件是「虔信者愛德華」之死,在愛德華死後近100年,還曾被教宗追封為聖徒。

馬克·莫裡斯在《諾曼徵服》中坦言,翻遍與愛德華相關的歷史記載,沒有發現他有什麼尤為聖潔之處,信仰方面稱得上虔誠吧,但其他方面平平無奇。

愛德華的祖先能徵善戰,但代代逐漸衰落,到了愛德華出生時,上面還有6個兄弟,而且維京人年年來打劫。

愛德華的父王實在沒什麼治國與退敵才能,最終丟掉了他的國土,送走了愛德華和另一個小兒子後,愛德華的父王短暫逃生海外,又靠政治聯盟返回英格蘭,沒多久聯盟瓦解,維京人捲土重來。

在愛德華流亡期間,父王和哥哥們相繼身亡,英格蘭國王幾經易主。

最後,愛德華是怎樣當上英格蘭國王的呢?這裡就不再「劇透」啦,總之也算某種意義上的「躺贏」吧。

還有一個傳說是關於徵服者橫跨英吉利海峽時的「未卜先知」。

1066年夏末,徵服者威廉已經率領軍隊準備出徵,足足700條戰船,數以千計的士兵與戰馬蓄勢待發。

但奇怪的是大部隊遲遲沒有開拔,駐軍足足一個多月,結果對面英格蘭準備迎戰的哈羅德剛剛解散軍隊,徵服者的艦隊隨後就揚帆起航了。

部分歷史學家堅稱,徵服者一定是故意的,之所以蓄而不發,就是在等哈羅德解散軍隊,通過這一戰術輕易登陸英格蘭。

徵服者真的如傳言中那麼神奇嗎?

然而,在論證了另一份史料《黑斯廷斯戰役之歌》的真實性之後,《諾曼徵服》告訴我們,徵服者一直等待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天氣不好,一直刮逆風。

《黑斯廷斯戰役之歌》在一開篇便描述了1066年夏末持續的惡劣天氣。

「長期以來,暴風雨和持續的降雨阻擋了你的艦隊,使得它無法穿越海峽……所有出航的希望都一一破滅了,你陷入了絕望。但最終,無論你喜歡與否,你啟航離港,率領你的船隊駛向了鄰國的海岸。」

03生動和通俗

對於部分讀者來說,閱讀歐洲歷史故事最大的障礙經常是——分不清誰是誰,例如在《諾曼徵服》扉頁的世系表就能看到好幾個威廉、好幾個羅貝爾和好幾個理查。

對於這一點,《諾曼徵服》儘量在文中,用定語體現他們的區別,例如瑞米耶日的威廉、徵服者威廉、普瓦捷的威廉等等,好歹讓讀者們不至於過於混亂。

另外在《諾曼徵服》中值得挖掘的故事不少,講述得也比較生動。

例如曾二度登上英格蘭後位的埃瑪王后,很有手腕,她曾命人撰寫了一本政治傾向性極強的小冊子,今人稱之為《埃瑪王后頌》。

這本小冊子不僅為她在國家動亂時期的作為正名,同時宣稱只有她的兒子才是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埃瑪王后擅長運用各種手段,明裡暗裡給對手使絆子。

畢竟人都是喜歡讀故事的,歷史故事(八卦)有時候比電視劇還精彩,這也是歷史故事的魅力所在。

總 結

馬克·莫裡斯在《諾曼徵服》中著重於黑斯廷斯戰役之前與之後,嚴謹、生動、通俗、完整地還原了真實的諾曼徵服事件,這大概就是歷史學家的浪漫吧。

THE END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與我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諾曼徵服》:王位爭奪,外族入侵,精彩又黑暗的英國中世紀歷史
    諾曼徵服,指的是1066年,以諾曼第公爵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徵服。這是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所有對英國史感興趣的朋友,大約都曾經去研究過這個話題。英國著名歷史學者,馬克·莫裡斯的《諾曼徵服——黑斯廷斯戰役與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崛起》,就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諾曼徵服」這一歷史事件及其後續影響。
  • 《諾曼徵服》:是魔鬼,還是英雄?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東方有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一千兩百多年後,西方也出了這麼一個人物,他就是祖先為諾曼人的私生子威廉,又曰「徵服者威廉」。《諾曼徵服》講的就是這個人做成的這件事。02.初識《諾曼徵服》初讀《諾曼徵服》,一晃神似乎這部諾曼人威廉徵服英格蘭的歷史,與秦國兼併六國居然頗多相似之處。秦王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各國混戰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之雛形,開創了中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之轉型。
  • 《諾曼徵服》:一場王位之爭鑄就一段重要歷史,被繡在一塊掛毯上
    說起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和文化事件,那一定繞不開諾曼徵服。但如果你想要嘗試去講述這段歷史,那一定又繞不開一塊掛毯——巴約掛毯。在所有的中世紀的歷史資料中,巴約掛毯大概是最著名的、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
  •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恩怨之始,看「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沒有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就沒有英國——這話是一種誇張,但反過來說,英國歷史的發展,卻不能沒有威廉。在「諾曼徵服」以前,英國這個一度讓世人憧憬的以「英倫紳士」聞名的國家實質上卻像是一個未曾開化的蠻荒地帶,威廉給孤島英國帶去了文明,帶去了生機和活力,「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皆也因此可以說是奠定性的。
  • 諾曼人徵服不列顛,歷史上真實的「冰與火之歌」
    想像力的基礎在於應該對於中世紀歷史的把握,國王、領主、騎士、平民、完備的國際秩序,我們可以從劇集中看到歷史的影子,而且各王國所在的維斯特洛大陸,和不列顛群島非常相像。在歷史上不列顛與北歐,對岸的法蘭西土地,處在民族遷徙和爭鬥的歷史大潮中,正如書中作者所言說的那樣,當時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界限十分模糊,一個地域內具備同樣語言、習俗的都可以視之為同一個民族。日耳曼人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他們的大遷徙從東向西,最終登陸不列顛群島,與當地凱爾特人融合成為了英吉利民族。
  • 大英帝國在中世紀迎來了轉機——「諾曼徵服」事件產生的多重影響
    直到諾曼公爵威廉對英國本島的全面徵服並進行一系列改革後,大英帝國才在中世紀重新迎來了轉機。 威廉一世與諾曼徵服 威廉一世七歲時就繼任了諾曼公爵的爵位,並在法王亨利一世的支持下多次粉碎了境內的叛變和敵對勢力的入侵。
  • 諾曼徵服:英國被注入新的血液
    1066年聖誕節,諾曼第公爵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成為諾曼王朝的第一位國王。 這標誌著盎格魯撒克遜統治時代的終結。儘管諾曼王朝在英格蘭只維持了不到100年,但他們重塑了英倫三島的風貌,不僅引入了封建制度,讓英格蘭的階級重新洗牌、土地重新分割,還將自己的語言、文化深深植入了英格蘭的血液。
  • 諾曼人是怎麼徵服英國的?我們來說說,現在英國女王還有諾曼血統
    威廉大獲全勝,隨後成為新的英國國王,史稱「徵服王威廉」,英國也由此進入了「諾曼徵服」時期。黑斯廷斯戰役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性事件,它標誌著諾曼王朝的創立,並且這個王朝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雖然之前英國歷史上也經歷過很多次王朝興替,但這回不一樣,因為之前不論是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是維京人,他們在歐洲文化中都屬於比較邊緣化的,甚至可以說是蠻族,但是諾曼人經過在諾曼第生活了一個多世紀,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都已經高度法國化了,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西歐最先進的文化,就這樣,英國文化也開始和法國文化融合,以前處在邊緣地帶的英國,逐漸進入歐洲主流的圈子,今天英語裡很多單詞來自法語,這就是諾曼徵服帶來的影響
  • 諾曼徵服與金雀花王朝,英國與法國早期的恩恩怨怨
    盎格魯撒克遜人又粉墨登場,期間英格蘭地區分裂成了七個國家,他們之間相互徵伐,打得不亦樂乎,此前大熱的電視劇作品《權力的遊戲》就是基於這段歷史改編的。關於這段歷史我們在這裡不多贅述,總之,光榮者埃塞爾斯坦統一英格蘭全境後,就開始了對這裡的世襲統治,許多年後,王位傳到了聖愛德華國王這輩上,愛德華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在位期間平定哥德文伯爵叛亂,討伐蘇格蘭王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孕不育,所以在他死後,英國陷入了爭奪王位的鬥爭中。
  • 史詩級紀實劇,全景式回望歷史進程,《帝國的崛起:奧斯曼》上線
    對歷史紀錄片來說,把故事講述得生動通俗並不容易,對創作者來說也是一大難題。日前,優酷網在北京舉行線下看片會,宣布11月16日起獨家推出正版的劇情式紀錄片《帝國的崛起:奧斯曼》,每周一零點更新。圖片來源 視頻截圖區別於傳統紀錄片的形式,《帝國的崛起:奧斯曼》是一部高品質紀實劇,採用了電視劇劇情的敘述方式,高度還原歷史並解析劇情。整個故事圍繞著穆罕默德二世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展開,講述了君士坦丁堡數次陷落和王權更迭的故事。該片由埃姆雷·薩欣擔任導演,共6集,多名土耳其知名演員擔任主演。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諾曼徵服後,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有許多人戰死,許多人逃亡海外,留在英國的貴族也大多被威廉一世剝奪了財產。而這些財產和土地,都被威廉分封給追隨其徵戰的諾曼第貴族。到了威廉一世晚年時期,根據王室記載,英格蘭的土地只有8%掌握在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手中。
  • 《馬丁蓋爾歸來》:透過真實與虛構交錯,學習新文化史的魅力!
    《馬丁蓋爾歸來》1982年,一部以16世紀法國南部山區農村生活為背景的電影在嘎納電影節上產生了不小的轟動,影片對歷史生動而真實的再現,受到了從普通觀眾到電影評論家和職業歷史學家的廣泛關注,尤其在歐美史學界引發了一場有關歷史與電影或是影視史學的學術討論。
  • 真實體驗戰爭殘酷,專家認可,10部嚴謹專業的戰爭電影
    為與歷史相吻合,花在暗處的錢,更是難以計量。 優質的戰爭電影,肯定不止於轟隆隆讓人看個熱鬧,更重要的是還原一個時代以及時代背後的東西,也就需要在細節上千錘百鍊。這是電影藝術的良心體現,也是對戰爭中捐軀者的尊重和致意。 藝術畢竟是虛構,要在大銀幕復現歷史的原貌,難度逆天。但就是有電影人願意死磕,挑戰這個不可能任務。
  • 《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維京傳奇+諾曼風雲+拜佔庭帝國》(套裝共3冊)
    《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維京傳奇+諾曼風雲+拜佔庭帝國》(套裝共3冊) 2017年10月30日 11:01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 探秘英國歷史扮演組織
    諾曼人 (拉丁語:Normanni)源於丹麥、挪威等地的維京人, 10至11世紀,他們作為赫赫有名的「北歐海盜」,南下徵服了今法國北部的大片地區,該地區由此得名為諾曼第。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則率領遠徵隊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並徵服了英格蘭,創立諾曼第王朝。而參加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的諾曼人博希蒙德一世則在黎凡特地區建立了安條克公國。
  • 諾曼王朝:英格蘭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可惜四世而亡
    諾曼王朝,是英格蘭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它的建立堪比宮鬥劇。一個"私生子"建立的王國,統一了英格蘭全境,只可惜最終四世而亡。1027年,威廉生於法國諾曼第的法萊斯城堡。那時威廉已經38歲,他已經完全全全地準備好了,無論是性格的磨練,還是管理一個國家的才能,無論是內政的穩定,還是婚姻帶來的外援支持。他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苦心孤詣,步步為營,朝著英格蘭王座穩步進發。等坐上了英格蘭的王座,他變為了徵服者!
  • 11世紀的諾曼騎士是如何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原來是這些重裝備
    諾曼騎士較他們南部的法國騎士更有侵略性,而他們的步兵也不是由未經訓練的農民簡單組成,而是更專業化。大部分諾曼騎士很窮,渴望土地,因此軍事階層以驚人的速度在增加,這讓諾曼軍隊能在非常遙遠的地區對南義大利或西西里島等地進行入侵。1018年,拜佔庭帝國使用瓦蘭吉衛隊作為主力,在南義大利坎尼城幾乎全殲了諾曼的入侵軍隊。
  • 是什麼力量讓英國和歐洲大陸走上不同的歷史道路?
    不過,英國歷史學者丹尼爾·漢南認為,英國式的文化傳統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諾曼徵服在「英國性」的成型上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英國和歐洲大陸何以走上了不同的歷史道路?下文經出版社授權後刊發。英吉利身份在諾曼徵服之後被強勁地保留了下來。這種身份意識,較之盎格魯-諾曼身份,無疑要頑強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後者最終被前者所吸收的原因。從其形成之時起,英國的民族意識就被限定在後來歷史學家所描述的這樣一種信念中:自由和法律面前的平等是天賦的,而封建主義和農奴制則是異族的。
  • 諾曼徵服之前的英格蘭:盎格魯薩克遜與維京人廝殺的戰場
    為了進一步促進統一,阿爾弗雷德大王也強調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共同歷史。他命人編撰了一部編年史,而在後來的日子裡,這一編年史就在王國主要的修道院之間傳閱。值得注意的是,和歐洲其他開化地區的做法不同,這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後世人給它的名字)並非是用拉丁語寫成的,而是使用了這裡人們所用的日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