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就沒有英國——這話是一種誇張,但反過來說,英國歷史的發展,卻不能沒有威廉。在「諾曼徵服」以前,英國這個一度讓世人憧憬的以「英倫紳士」聞名的國家實質上卻像是一個未曾開化的蠻荒地帶,威廉給孤島英國帶去了文明,帶去了生機和活力,「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皆也因此可以說是奠定性的。
諾曼徵服:王位繼承引發的戰爭
法國和英國的恩恩怨怨以及親戚關係是從這個「諾曼徵服」開始的,在威廉入主英國之前,英國早期的歷史是被羅馬所統治。後者撤離英國以後,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了對英格蘭漫長的統治,並建立了威塞克斯王朝,其後英格蘭又經常遭受丹麥人的入侵。
簡短的描述不足以將那久遠的歷史情境和細節逐一呈現,簡言之,在「諾曼徵服」以前,英格蘭是一個飽受侵略的島嶼,而且還處於相對落後的氏族公社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階段。橫向對比中國此刻已經進入文化極度繁榮的北宋時期,而彼時的英格蘭自羅馬人離開以後,便再也沒有同歐洲大陸有任何文化制度上的交流,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海外孤島。
實際上彼時的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關係正猶如日本和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日本好歹還派出遣唐使進行學習。英格蘭則怡然自得地享受著與世隔絕的平靜生活。變化發生在丹麥人入侵英格蘭以後,威塞克斯王朝君主埃塞爾雷德不敵丹麥王克努特大帝,被迫逃亡法國諾曼第。
後者則順利加冕成為全英之王,這標誌著丹麥人在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鬥爭中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克努特大帝擔憂諾曼第公爵以後將埃塞爾雷德和他的兒子愛德華一家送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於是和諾曼第公爵的妹妹埃瑪王后(徵服者威廉父親的姑姑)達成政治聯姻,承諾是以後他們的後代將會繼承英格蘭的王位。
這一承諾以及諾曼第公爵和英格蘭王室的微弱血統成為日後威廉徵服英格蘭的理由。
克努特大帝駕崩以後並未將自己和埃瑪王后的兒子愛德華冊封為英格蘭國王,而是由他另外三個兒子斯溫、哈羅德一世、哈德克努特分別繼承加冕為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丹麥國王。經歷諸多波折,懺悔者愛德華(埃塞爾雷德之子)最終登上了英格蘭國王的寶座,威塞克斯王朝復闢。
懺悔者愛德華去世的時候,威廉早已繼承了諾曼第公爵的地位。懺悔者愛德華無嗣而終,威廉另一方面又宣稱當年哈羅德曾經許諾將英格蘭王國的王位繼承權讓給自己,種種關於英格蘭王位繼承權的承諾,以及威廉和英格蘭王室之間微弱的親戚關係,都給威廉插手英格蘭繼承權問題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諾曼徵服」就這樣不可避免又別有用心地拉開了序幕……
諾曼徵服:封建制度和英倫淨土的形成
羅馬人統治英格蘭時期,對推動英格蘭的文明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羅馬帝國統治英格蘭時期推行的是奴隸制,更早的英格蘭人沒有從這一統治中獲得益處,就歷史的發展規律而言,英格蘭似乎註定要經歷這一進程。反抗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當英格蘭人將羅馬人趕走以後,隨後迎來盎格魯撒克遜人和丹麥人的先後入侵。
生產力的發展使奴隸制逐步瓦解,村社誕生了,土地的分配也按照階級的不同進行劃分,英格蘭的歷史向著封建制度快速發展。在文化上,英格蘭與歐洲大陸處於隔絕狀態,更趨向於北歐的日耳曼型,在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英格蘭期間,他們甚至排斥古羅馬的建築,更喜歡圍繞著農耕地建立簡單的小城鎮。
諾曼第公爵發動戰爭徵服英格蘭以後,將法蘭西文化帶入英國,這對英格蘭來說是一種頗為難得的活力。只要考慮到在「諾曼徵服」以前英格蘭猶如孤島一般與歐洲大陸隔絕,那就不難理解這一點了。何況「諾曼徵服」發生時已經是11世紀的事情,不管是東方的中國,還是整個歐洲大陸都已經進入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
孤懸海外的英格蘭的發展顯然落後於大陸數個時代,當威廉操著一口流利的法語進入英格蘭時,法語也迅速風靡起來,而在歐洲大陸它早已成為通行的語言。法語輸入英格蘭對英語的發展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大量法語詞彙在稍加改造以後被編入英語之中,使得英語的發展從盎格魯撒克遜人時期的古英語向中古英語邁進。
中古英語混雜了大量的法語和拉丁語詞彙,這是由於古英語本身的貧乏造成的結果,使得它的發展必須藉助其它語種進行完善,出現了一些以前所沒有的詞彙。如城市cité(法文)轉變為city(英文)、男爵baron(法文)、baron(英文)……這些特定詞彙在「諾曼徵服」以前都是沒有的。正如在清朝以前中國並沒有「形上學」的說法,是日本人取《易經》中的詞彙加以翻譯,其後被拿來指代哲學科目。
諾曼徵服以後,英格蘭開始向著法蘭西文化體系靠攏,威廉帶來的不僅是法蘭西文化,還有強大的王權。在諾曼徵服以前,英格蘭國王和賢人會議實行共治,這一時期國王的權力很弱,自由的大貴族們擁有很大的獨立權,他們和國王並不是君臣關係,這導致丹麥人入侵英格蘭的時候,國王埃塞爾雷德由於和談無果,又害怕臣民背叛,不得不逃亡諾曼第。
沒有強大的王權,即意味著英格蘭國王無法對國家實施強而有力的統治。威廉決心改變這一點,當他徵服英格蘭以後,先是宣布解散會議,取而代之的是象徵著王權的政治機構王廷(curia regis),其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和大地主三類人組成,這個機構後來演變為英格蘭的國會,此外威廉還有一個小的政治機構小會議(small council)。
它是由君主的親信組成,這一個機構後來演變為英格蘭的政府機構。王廷(curia regis)的出現標誌著英格蘭國王具有對國家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威廉諾曼徵服以後,收回了絕大部分曾經對抗過自己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土地,進而將這些土地分配給自己的親信和來自諾曼第的大貴族們,使得新的貴族階級形成。土地分配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向新貴族以及盎格魯撒克遜舊貴族表明這些土地都來源於英王的恩賜,簡言之,這些土地原本都是屬於英王的,它是中央集權的象徵。
封建制度的重要一個環節就是對土地的分配問題,過去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儘管也有土地分配的例子,但沒有強調這種君臣關係和封賜意義,威廉的舉動強化了君臣的關係,這是英格蘭封建制度向歐洲大陸靠攏的過程。為了強化這種國王、土地和封臣之間的紐帶關係。
威廉在1085年發動「末日調查」,對英格蘭全國範圍內的人口、每戶有多少財產、耕地、身份及至每戶擁有的鍋碗瓢盆有多少都進行事無巨細的調查,因給人感覺猶如末日來臨一般,故稱其為「末日審判」,最後調查出來的結果匯聚為《末日審判書》。
調查的目的是為了搞清楚貴族和封建領主們擁有多少財產,次年威廉又召集所有等級的領主和貴族達成了「索爾茲伯裡誓約」,誓約的內容是所有封建領主不論等級都必須向國王效忠,且國王是土地的最高擁有者,在英格蘭沒有自由地的概念,即便封建領主再封賜,其領主也要表示效忠國王,表明土地的使用權也來自於國王。
《英國憲政史譚》描述這一情形說:
無論如何,自1086年以後,所有佃戶,不問其所領之土地系直接得之於王者,或間接得之於貴族地主者,其對於王均屬直接之人民。姑無論其間接屬之於貴族地主也,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也。
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威廉在英格蘭建立起影響深遠的封建制度,這對於以後英格蘭封建制度的發展其影響是根本性的。此外,在威廉沒有「諾曼徵服」以前,英格蘭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入侵史,但隨著威廉建立了強大的王權和中央集權的政府,使得政府擁有了自己可以指揮的軍隊。從此以後,英格蘭本土幾乎再也沒有遭遇過入侵,英格蘭發動的許多戰爭都是在其它國家的土地上進行的。
換言之,「諾曼徵服」以後英格蘭的軍事政策就轉變為擴張攻勢,而不是以往的被動挨打。另一方面,由於英格蘭君主來源於法國,在法國英格蘭君主也擁有大片的領土,在「諾曼徵服」以後的短暫一個時期內,英格蘭附庸於法蘭西,但隨著英格蘭的逐步強大。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矛盾也隨之加深,正是由於這些領土糾紛導致以後英格蘭和法蘭西成為一對爭鬥不休的冤家,威廉在位期間就因為在法蘭西的領土和法王腓力一世產生糾紛,雙方爆發戰爭,威廉的軍隊一度打到巴黎不遠的要塞芒特,後因墜馬而亡而結束這場戰爭,由於這些領土糾紛,也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一個開端。
實際上在「諾曼徵服」以前,英格蘭和法蘭西就並未曾發生過戰爭。威廉對英格蘭的歷史進程影響是奠定性的,有的人認為他的貢獻甚至遠比伊莉莎白一世和維多利亞女王,這是因為他將英格蘭的封建制度完善了,強化了王權,並且把英格蘭帶回到歐洲大陸體系之中,「諾曼徵服」以後,英格蘭積極參與歐洲大陸的事務。
由於他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府,使得英格蘭從此擺脫被入侵的歷史,使英格蘭成為一片淨土,轉而又向海外擴張領土,這對以後英格蘭的殖民方向和思想都是奠定性的,這些都是威廉「諾曼徵服」給英國歷史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