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時事熱點新聞,近日一起「2歲男童吃了隔夜炸雞薯條後導致出現腹痛、嘔吐、全身皮膚呈烏紫色」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經過醫生診查確定,這名兒童是「亞硝酸鹽中毒」,一個您常聽說的化學名詞(亞硝酸鹽),為何會出現中毒的情況?生活中我們又該靠譜預防?一篇科普文,教您落地的科學知識,望收藏。
科學看待「亞硝酸鹽」:
提起「亞硝酸鹽」,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是生活中的一類常見物質(自然界當中比較普通的「含氮化合物」)。
食品領域說起亞硝酸鹽,其實主要是指「亞硝酸鈉」,它是一種呈白色、淡黃色的粉末或者顆粒狀固體,外觀和味道與食鹽相似,易溶於水;亞硝酸鹽多用於工業、建築業,也常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於肉類製品中。
很多人對「亞硝酸鹽」存在誤區,亞硝酸鹽在少量存在的情況下並不可怕。您要明確,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中都存在一定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這個含量會隨著蔬菜種類、蔬菜種植方式以及收割之後的儲存方式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另外,「亞硝酸鹽」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多使用在肉製品加工業中,例如肉類罐頭、醃製香腸等肉製品。限量添加亞硝酸鹽,既可以提高肉類的風味、美化肉食的顏色,還能在肉製品中抑制微生物的增殖(對於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有特殊的防禦作用)。
攝入大量亞硝酸鹽之後,對身體有何危害?
亞硝酸鹽是一種「強氧化劑」,機體攝入亞硝酸鹽後,它會和血液當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將氧合血紅蛋白變成了高鐵血紅蛋白導致其失去固有的攜氧能力,身體各組織接下來就會出現「缺氧問題」,比如身體就會由於缺氧出現青紫狀況類的中毒反應(新聞中的兒童正是如此)。
如果單次大量攝入亞硝酸鹽,還容易出現各種「急性中毒反應」,例如腹瀉、噁心、頭暈、全身無力、血壓下降、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等情況,潛伏期一般為1—3個小時。
因為亞硝酸鹽發生的中毒事件,多是這幾種情況:
1、誤把亞硝酸鹽(工業鹽)當成食鹽食用導致的中毒事件。
2、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的過程中,出現過量添加的情況,例如肉類食品中的「亞硝酸鹽超標」問題。
3、亞硝酸鹽的「超範圍使用問題」。
4、飲用含有較多硝酸鹽(亞硝酸鹽)的蒸鍋水、苦井水所導致的中毒事件。
5、由於個人的飲食習慣,大量食用醃製肉類食品(臘肉、鹹魚等)、醃製蔬菜以及變質蔬菜所造成的「亞硝酸鹽(硝酸鹽)大量積累」問題。
由於「亞硝酸鹽」引起的食物中毒風險較高,一般攝入0.3—0.5克亞硝酸鹽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所以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不該吃(碰)的東西堅決遠離。當然,處於正常生活的我們並不需要恐慌,新聞事件的某些「點」存在誇張問題,只要您能保證在生活中不貪圖小便宜、理性選擇食品、安全進餐、合理烹調、正確儲存,其實問題不大。
從生活點滴控制亞硝酸鹽的攝入,應該這樣做:
嚴格控制「加工肉食品」的攝入量:毋庸置疑,加工肉食品中含有不少的亞硝酸鹽類物質(主要是亞硝酸鈉),食品中添加亞硝酸鹽能夠起到提味、護色以及防腐的作用。
為了健康,應嚴格控制「加工紅肉」的攝入量,包括你愛吃的香腸、臘肉、火腿等食品(常吃這些食品,會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
均衡膳食,少吃「生的涼拌菜」:新鮮食物多樣攝入,方可降低某種食物的攝入量,以此來規避相關食品安全問題。生蔬菜在加工過程中沒有經過加熱殺菌,其中所含的亞硝酸鹽較高,不推薦攝入(經常)。
專業、嚴格對待「剩飯菜」:做飯時做到「心中有量」,如果剩飯最好要做到「剩肉不剩菜」;對於剩下的食物,要減少不必要的「翻動操作」,一定要做好密封(材質安全的餐盒)且及時冷藏保存,降低有害物質的滋生量;而且,在下次食用之前務必要熱透,降低安全風險。
醃菜,別著急:對於您比較愛吃的鹹菜和酸菜,其一要少吃,降低食鹽和亞硝酸的攝入量;其二要「醃透」,沒有醃透的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甚高,醃菜最少要達到20天。
另外,吃醃菜之前要用水全面清洗,亞硝酸鹽本溶於水,此操作可以去除一部分亞硝酸鹽。
購買食鹽要到正規的「售賣場所」,避免買到工業鹽:選購家用食鹽,請到正規大型超市或者有資質的農貿市場;拒絕貪圖小便宜,到小作坊等地方購買,避免買到工業鹽。
喝安全的水、燒開的水:「飲水安全」值得注意,喝安全的水、衛生的水、經過煮沸燒開的水;拒絕不明來源的水,例如苦井水、蒸鍋水等「存在問題的水」。
亞硝酸鹽很「獨特」,既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添加劑」,在食品(肉類食品)加工過程中呈現突出的作用;又是一種「容易致毒的危險物質」,一旦不注意就容易「惹是生非」;科學看待,安全使用,不讓其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煩惱。願君安康,願新聞中的「中毒事件」不再發生。
註:王思露原創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