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家很好奇,為什麼在這裡我「經典」來形容這部動畫片?80後說:我的童年裡有《貓和老鼠》;90後說:我的童年裡也有《貓和老鼠》;10後說:我的童年依然有《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成為了我們童年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是什麼讓這部無一句臺詞,一集只有7分鐘的動畫片如此受人喜愛?更甚者6萬人在豆瓣上打出了9.7分的超高評分,在奧斯卡的榮譽殿堂裡獲得了5次提名,7次拿獎,讓這部動畫片締造了動畫史上的傳奇。
《貓和老鼠》創作於1939年,其背後發展的艱辛鮮少人知,創作初期四次被廢棄雪藏,主創人員失業,版權幾次被販賣……這中間的起起伏伏,恰似動畫片裡荒誕不羈的劇情。沒有對白,劇情的開展就需要用肢體和音樂來體現。
為了讓形象更為生動,動畫師對著鏡子做出各種誇張的表情,然後一一畫下來;為了讓劇情更生動,在劇本會議上,導演站在高高的凳子上,不顧身份和形象的模仿角色動作;為了讓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手繪每一幀的動作,平均一部動畫片要繪製一萬五千張的中間畫,小到傑瑞和泰菲住所裡小檯燈、小地攤,窗簾的花邊,陽光照耀下窗稜的影子,大到冰箱裡琳琅滿目讓人垂涎的食物,都無比細緻,一絲不苟。
除了肢體,背景音樂在推動劇情發展一樣重要。據統計,《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暗藏了五十餘首世界級經典音樂,其中包括蕭邦、李斯特、羅西尼等眾多音樂家作品。有人說:「《貓和老鼠》才是我的古典樂啟蒙老師。」鋼琴家朗朗也表示自己演奏時豐富的肢體動作很多都源於《貓和老鼠》;更甚者因為《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才與音樂結緣,或許這就是匠心精神的魅力所在。
在1946年第一代計算機才剛剛誕生的當時,沒有3D建模,沒有ps數位板畫圖技術,僅靠150人的團隊用平均半年時間製作出一集動畫片的頻率以及精益求精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讓這部無臺詞動畫片風靡全球。
再次重溫《貓和老鼠》,除了兒時的歡快以外,更多的是驚嘆。誇張的表情動作,天馬行空的劇情,世界級的古典樂,精緻細膩的細節處理,讓這部動畫片在時隔80年後的今天依然毫不遜色。我想這部動畫片成功的最大原因歸結於製作團隊始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他們秉承匠人精神的堅韌、堅持、堅守,才使這部歷經80年的動畫片依然熠熠生輝。
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精神嗎?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只有深入學習匠心精神的堅韌、堅持和堅守,才能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專注、更加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致力於自身的發展,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繼而更好地投身於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