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的變化是悄無聲息的,但是每一個毫不起眼的日常中發生的變化,都不啻蝶翼的一次微振,帶著毀天滅地的能量,在若干年後某個晴朗的早晨,爆裂於不小心摔碎的盤子、如何擠都空空如也的牙膏、出門前怎樣都找不到的鑰匙等同樣毫不起眼的日常。我們都是這樣長大、變老,世界一向這樣運行。我們無法應對還未發生於自身的事情,我們也從不關心意識和潛意識海洋裡的波濤驚雷。
最近看武志紅的公號比較多,就去噹噹弄來了他仍在售的十冊書。半天翻完《身體知道答案》,能看出他不再那麼糾纏於之前的唯原生家庭論,「每個人都是本自俱足的」,「我們的內在具備了成長的一切資料,不需要向外尋求力量」。
一直以來,我信奉書籍能夠滿足我對萬物無限的好奇,又能帶我抵擋這個世界的惡意。然而,最近的閱讀都在貶抑思維、摒棄書本,《身體》說要動用感官去覺察、體驗,警惕思維的陷阱;紀德在《人間食糧》裡極力推薦大家要蕩起雙槳,在妙不可言中等待隨便哪種未來。
這些說法看起來有些唯心了,但在注意力經濟盛行、外界繁蕪嘈雜的今天,將意識有意識地從外界拉回到對自身的感受,對於緩解在寡淡無味的日常中與日俱增的焦慮,多少有些助益。
1
與自己的身體建立連結
據武老師總結其他心理學專家的說法,我們有三種智慧:
身體的智慧、認知的智慧、場域的智慧。
一直以來,我們過分強調認知的智慧,無視貫穿生死的身體的智慧,普通人又難窺場域的智慧。所以,僅僅於自己來說,我們就是條塊離析的。
我們之所以向別人發出負面的信息,其實是在逃避自己內在的痛苦,而內在的痛苦總是會先表現為身體上的不舒服,假若我們覺知到了身體的這種不舒服,我們就與自己的內在建立了一定程度的連結,那時我們就不必再向外尋求連結了。(所謂向外尋求連結,在此是指,將這種不舒服投射到別人身上,令別人感到痛苦)
當你的身體某個部位出現不舒服時,覺察它,只是覺察它,而不做任何分析和想像。
保持一個舒服的姿勢,然後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緩慢地、逐步地去體會一下自己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只是去感受就可以,不必分析,也不必想像。或者採用冥想的方式,使呼吸緩慢移動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直到清晰地體會到這個部位切實地屬於你。
覺察潛意識的感受
使潛意識的驅動成為單一動力,可以治療拖延。
我們的內在包括保護層、傷痛、自我
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但是,因為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觸碰不到自己的真我,別人也觸碰不到。
對抗痛苦是痛苦的主源
無論一個習慣性言行看起來多麼不好,都不要恨它,因為它最初保護過你,才讓你有所依賴。
2
投射與內攝
所謂命運,就是我們將自己童年的關係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際關係中,結果命運就成了一個無聊的輪迴。而輪迴的目的,就是為了製造同樣的機會,讓自己處在同樣的人際關係模式中,好從中修煉自己的心性。
所謂投射,即將自己的內心世界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具體而言,即將自己的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關係中去。
所謂內攝,即將外部世界吸入到自己的內心中,具體而言,即將外部的關係模式吸入到自己的內在關係中。
我們每玩一個輪迴的遊戲,都是在製造機會,先將內心的東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後再將外部世界的樣子吸入到內心中。當我們發現,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了,那就意味著,我們的內心改變了。
我們懼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給我們帶來的感覺。
我們之所以懼怕一件事給自己帶來的感覺,經常是因為這件事和之前的某件事很像,喚起了我們以前的感覺。
不帶誘惑的深情
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基本邏輯是:你必須做到A,我才能給你B。B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
在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影響下,一個人會形成如此經驗:只能表露「好的」「可被接受的」,否則就會被拒絕、被傷害。
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修正自己「應該如何部分地表露」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套外在評價系統。
然而,這種「表露」經常違背內心,我們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但體驗和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我們會逐漸忽略乃至壓抑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只關注別人怎麼看待自己,自己這樣才能得到別人更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受外在評價系統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的,是縝密地去計算成敗得失。
受內在評價系統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憑直接,是傾聽並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不帶誘惑的深情」就是與此相反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不帶功利心,沒有附加交換條件的關心和愛。
如果我們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體驗,那麼無論我們多贊同某些觀念,都無法建立新的內在評價系統。只有活生生的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再完美的理論說教,沒有體驗做支持,一點作用也沒有。
不含敵意的堅決
投射性認同的基本邏輯:我做了A,你要做B,否則會有C。C是威脅性的信息。
通常當我們進入到這種邏輯中,會產生這樣的感受:按照對方的要求做事會難受,而拒絕對方又會內疚或擔心對方不高興。
因為,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所以強迫自己按照別人的要求做事時就會感到難受。但是,因為對方發出了C的威脅性信息,我們也會接收到這一信息,可能對方意識上未必發出,我們意識上也未必意識到這個信息,但我們的潛意識會捕捉到,從而在身體感受上產生反應。
具體而言,針對對方提出的要求或期待B,我們有兩個選擇——拒絕或順應。仔細體會的話,當拒絕時,伴隨著憤怒產生;當順應時,會有壓抑感。
憤怒和壓抑,都是敵意,針對威脅性信息C產生的敵意。
而所謂「不含敵意的堅決」,就是在拒絕別人的投射時,很堅決,同時不帶一點敵意。如此可以減少由壓抑和憤怒帶來的不適。
別人向你投射威脅性的敵意之所以會成功,根本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你心中埋藏著很多敵意。如果你心中徹底沒有敵意,那麼敵意的投射就會徹底無效。我們心中會埋藏敵意,關鍵不在人性惡,而是人性被壓抑的太厲害。
我們將一些情緒視為可接受、可表達的,而另一些是不可接受、不可表達的。於是我們心中淤積了太多東西,藏在潛意識中,一旦有信息刺中藏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東西,它們就會被激活,我們就會失控,表現出自己無法控制的敵意來。
所謂失控,就是潛意識暫時控制了自己。
每一個被嚴重壓制的情緒都是一個情結,而每一個情結都是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盲點。盲點被觸動,人就會失控。一旦我們覺察到一個重要的情結,我們就會變得坦然很多,寬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