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每當主持人念出一個名字,無數觀眾都紅了眼圈,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太好哭了」「感動到不行」。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消防員、有學者、有科學家、企業家、退役軍人、盲人推拿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不同的崗位默默耕耘:
有人用滿頭白髮換來敦煌容顏永駐
有人用生命換來一方富足、平安
有人雖因傷失明,但自強不息,為希望工程捐款累計達373萬元……
那些故事充滿著辛苦,充滿著艱辛,也充滿了陽光。
他們就像涓涓細流,灌溉著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激勵、感動、指引著大家更好的生活。
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帶給我們的是感動更是奮進
5月17日晚8點,《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四川木裡火災中犧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當地撲火人員、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顧方舟、浙江省嘉興市盲人中醫師朱麗華、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來鳳支行離休幹部張富清等人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
感動一座城,感動一個國家,也感動了14億中國人,他們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實至名歸。大半生獻給莫高窟的樊錦詩,「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功業凝成糖丸一粒」的顧方舟,載著新中國的孩子渡過病毒劫難,何其偉哉!「逾古稀而不辭,雖千萬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顆心愛國愛港,是美心,更是良心;從不放棄,永不言敗,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感動中國》節目被譽為「年度精神史詩」,就在於獲獎者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無論愛國還是敬業,無論誠信還是友善,無論積極進取還是崇德向善……他們身上的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坐標,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標識。
看到那一幕幕細節,我們無法不感動。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嵐在濠江中學升起了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澳門回歸祖國當天,已經87歲高齡的杜嵐,放下拐杖親自升起國旗,把對國家的愛傳遞給澳門濠江中學的孩子們。再比如,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回鄉工作的黃文秀,主動選擇當駐村第一書記,從幫村裡引進砂糖橘種植技術,到教村民做電商,帶領貧困戶脫貧,可惜壯志未酬——因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
每位獲獎者都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動了我們,還溫暖、鼓舞和啟迪了我們。
我們有理由向他們衷心感謝。「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每位獲獎者都在所處的領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有溫度,讓我們更有動力前行。比如朱麗華,她因傷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運擺布,而是自學成為當地唯一盲人中醫師,從事推拿工作30餘年,開創了自己的診所,為100多名殘疾人提供工作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貴的是,朱麗華堅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為希望工程捐款達373萬元。
恰巧,17日是第30個全國助殘日。朱麗華本身是殘疾人,靠雙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又為殘疾人提供了巨大幫助,不僅推動了殘疾人事業發展,也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可敬可贊。
我們有責任用感奮回饋他們。每位獲獎者身上都蘊藏著「精神富礦」,他們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堅守,詮釋和定義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種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特別在當下,更有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面對這場大戰和大考,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舉世矚目。比如,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以及各方面人員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同樣的邏輯是,從獲獎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們就更有勇氣走過苦難,走向勝利。
我們也有必要感悟人生。獲獎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點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們永遠無法企及,比如在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的張富清,再比如拿了十個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但是,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他們的責任感,他們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換言之,我們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可以像他們一樣頑強奮鬥,可以像他們一樣把個體命運與國家需求結合一起。
獲獎者中有一名美國人,名叫潘維廉,1988年起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任教,後來成為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老外。潘維廉令人感佩之處在於,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他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在哪裡,能夠做推動社會進步、推動國際合作的事,就是有價值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無盡的。」如果說主流媒體發力道德模範宣傳報導,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體現了媒體責任,那麼從中不斷獲取精神的力量,把這種力量融進工作崗位中,則是我輩責任。(文|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