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進興丨圖:網 絡
碧波蕩漾之處,沙鷗翔集,蘆葦叢生;歷史風雲遠去,英雄扼腕,壯士不歸。早在冷兵器時代的農耕社會,這裡竟然是冶鐵鑄造的官辦場所,官府控制之下的冶鐵,除了農用工具犁鏵、鋤頭等生產生活用品之外,更多是「中國製造」,最為先進的肯定是用於戰爭的刀槍器械。因此地礦山資源豐富,加上地處許洛孔道要塞,成就了白沙古往今來獨特的歷史內涵和發展要義,因此同時興起的有白沙書院。陽翟(禹州)的冶鐵業主要在白沙及周邊地區,朝廷的鐵冶所就設在白沙,當時的白沙鎮已成為國家重要冶鐵基地。
漢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22年),潁川郡鐵官徒申徒聖等人不堪忍受殘酷壓迫,聯合附近180名冶鐵匠作囚徒起義,雖被朝廷派兵鎮壓,但用事實說明,此地冶鐵業起源已久,而且相當繁盛。
今天,熊熊烈焰燃燒的鐵器時代已經被一片明淨的湖泊所替代,而真實的白沙水庫是什麼樣子?讓我用數據告訴你。
白沙水庫 位於花石鎮北部,在城區西北30千米處的潁河幹流上,北臨登封市。因南臨白沙村,故名。以村名命名。1951年始建,1953年建成,1956年擴建,為我國解放初期始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由潁河、石淙河、四裡河、蛟河集水而成。長2810米,寬2027米,最大水深53米,平均水深39.3米。水面面積19430000平方米。總庫容為2.95億立方米。土壩長1316米,頂寬6.6米,高47.88 米,最大洩洪量為4930立方米/秒。灌區面積277.5平方千米,灌溉面積為202平方千米。
白沙,古稱白沙裡、白沙鎮。古為許洛孔道,曹操迎漢獻帝於東都遷許於此。元鐵冶所在焉。據乾隆《邵志》載:元朝野克野烈,本兌徹帶部人,年十三從太師察汗伯顏入中國。以功封夷山侯,居陽翟。
民國《禹縣誌》載:劉聞政,其先野克野烈,提舉白沙鎮冶鐵,大學士劉剛、劉宇其後也。而到明代,翰林陳獻章,廣東新會人,辭官後遷居於此,號白沙,在元代冶鐵舊址立爐鑄犁面,並有商戶定居,此地逐漸繁榮,初稱陳園,後稱為白沙。
一、東嶺關,淹沒在白沙水庫裡的一段三國史
據資料記載,東嶺關是古代從洛陽到許昌的必經之路,潁河蜿蜒曲折從登封進入禹州,經嵩山、箕山跌宕而入東部平原地帶。而在龍頭山與逍遙嶺之間是一條長長的峽谷,三國時期曾在河岸修築棧道以備通行。由相關資料可以看出,東嶺關的要義不僅是東西要塞,軍事基地,更重要的是刀槍府庫所在,冷兵器時代的兵工廠。
當關羽在戰場失利,他和甘、糜兩位皇嫂,不幸身陷曹營。曹操急於一統天下,招攬人才,對關羽人品武功都頗為欣賞,決計挽留。關羽不為高官厚祿所惑,更是義薄雲天,照顧兩位皇嫂,居許昌夜讀《春秋》,誓言降漢不降曹,當關羽得知劉備下落時決意辭曹西去。曹操無奈,追趕至灞陵橋以袍相送,關羽挑袍辭曹,過五關斬六將,千裡尋兄而去。
離此地東南幾十裡地遠的鴻暢鎮寨子賈村就埋葬著大將文丑,等關羽把他斬殺之後,從文丑的頭盔裡發現大哥劉備寫給自己的信,後悔莫及,就地將他厚葬。文丑墓在文革時期被毀壞,至今只留一個取土的大坑。西南去幾十裡遠郟縣境內,有大將顏良墓。
粗略看一下東嶺關石碑上的文字,即可知道以忠勇意氣而名聞天下的關羽在此經歷了什麼:這裡是三國時期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第一關,一九五一年修建水庫以前,龍頭山與逍遙嶺之間是一條峽谷,潁河水從山間穿流而過,地勢好似一把鐵鎖,緊緊鎖住三州隘口。今天這裡仍是許昌通往洛陽、登封和鄭州的交通要塞。
當年關雲長灞陵橋封金挑袍,辭別曹操之後,身跨赤兔馬,手握偃月刀,護送兩位皇嫂前往河北冀州袁紹軍中去尋找大哥劉備,一路披荊斬棘來到東嶺關。當時有曹操部將孔秀帶領五百人馬在此屯兵把守。只因關羽辭曹歸劉心切,不曾討得過關行文,孔秀不讓過關,關羽強行通過。孔秀便提槍上馬迎戰關羽,他哪裡是關羽的對手,關羽縱馬橫刀,只一個回合就將孔秀斬於馬下,闖過關去。
據說,當年孔秀刁難關羽,端出一盆綠豆,讓關羽當場把綠豆捏碎,否則不得過關。關羽抓起一把綠豆,輕輕一握,綠豆粉碎。現在這裡生產的紅小豆,就是當年紅臉關公握紅的。這段流傳於民間的傳說極富傳奇色彩,卻有幾分真實性。位於小呂鄉的前營、中營村,過去叫薄姬營,因漢代薄姬在此路過時患病,居住於此得名。後來關羽在此屯兵,稱為老官營。
東嶺關是關羽西出許昌的第一關隘,因他沒有攜帶兵符,守關將領也沒有得到要關羽通行的命令,就拒絕關羽通過。哪知,關羽見大哥心切,手起刀落,就將守關將領孔秀斬殺,從此東嶺關名噪天下。
新中國成立後,在潁河從登封與禹州交界的峽谷地帶修建白沙水庫,原東嶺關遺址及其建築物不復存在。但此地因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商賈雲集,經濟繁榮,從留存的楊氏民居、義勇武安王大殿和修建白沙水庫發現的趙大翁墓來看,白沙一直是經濟重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6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顯示了不凡的魅力。
關羽千裡尋兄的第一關,斬殺曹將孔秀之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正是因為他在此斬殺孔秀,村內原白沙中學佔據的義勇武安王大殿就是紀念關羽的。此大殿的前身是漢朝分封潁川的武安侯灌夫的祭殿,稱義勇武安王大殿。
據《漢書-武安王傳》載:灌夫好任俠,結交奸猾,在潁川行為橫恣,侵奪百姓。三國時,百姓恨灌夫暴虐,毀大殿中灌氏塑像,改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殿名未改,亦稱五虎廟。該殿為歇山式建築,頂覆琉璃黃瓦,木製鬥拱結構,式樣奇特,雕刻精細,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研究價值,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白沙宋墓,宋元考古學的奠基之作
在禹州市鈞瓷博物館的二樓展廳裡,等比例復原了一處白沙宋墓考古中發現的趙大翁墓遺址。當眾多遊客到了此處遺址模擬現場時,工作人員都會非常認真地對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解白沙宋墓的發掘過程和歷史價值。
主持發掘考古的為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先生。而這處著名的考古發現,就是在建設白沙水庫時發現的。白沙宋墓三座墓葬發掘於河南省禹縣白沙鎮,發掘時間1951年12月至1952年1月。發掘工作由宿白先生主持,集合了考古界、藝術界眾多專家學者參與發掘。
北宋末趙大翁及其家屬的3座墓葬,位於河南省禹縣白沙鎮北。1951年12月發掘,報告由宿白編寫,題名《白沙宋墓》,因而習稱這3座墓為白沙宋墓。
趙大翁墓分前後兩室,前室扁方形,後室六角形,中間有過道,全長7.26米。磚築仿木建築結構。墓門正面是仿木建築門樓,上砌鬥栱、簷椽和瓦脊。墓內各壁亦砌出柱和鬥栱,鬥栱為單抄單昂重栱五鋪作。前室和過道作寶蓋式盝頂藻井,後室作寶蓋式截頭六瓣攢尖頂。仿木建築上有彩畫。墓室四壁亦有彩色壁畫。甬道兩壁畫身背錢串和手持筒囊、酒瓶,以及牽馬的侍者。
前室墓門兩側畫持骨朵的護衛,東壁畫女樂11人,西壁雕畫墓主人夫婦對坐宴飲像。後室北壁砌婦女啟板門狀,西北、東北兩壁砌破子欞窗,西南壁畫對鏡著冠的婦人,東南壁畫持物侍奉的男女婢僕,表現墓主人內宅的生活情景。後室的棺床上置遷葬的人骨兩具,有元符二年(1099)朱書買地磚券,隨葬品很少。
另兩墓並列於趙大翁墓北,都是平面六角形的單室墓,也是仿木建築結構,壁畫題材與趙大翁墓的相同而略簡化,棺床上置兩具人骨,也都是夫婦合葬墓,隨葬品也很少,其時代則較趙大翁墓稍晚,約在徽宗時期。這種仿木建築的雕磚壁畫墓流行於北宋末年中原和北方地區,白沙宋墓是這類墓葬中保存較好,結構最複雜,內容最豐富的一組。
白沙宋墓2號墓墓主夫婦宴飲圖
《白沙宋墓》展現了宿白先生紮實嚴謹的學風和廣博深厚的學力,注釋部分引用材料豐富,論述精闢,使此書成為宋元考古、乃至整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奠基之作,成為後人研究的重要參考與起點。(參考李松陽《白沙宋墓》讀書報告和宿白先生《白沙宋墓》)
禹州籍徐華峰博士後,現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任研究員,2014年左右曾經在北京大學讀博期間,跟隨陶瓷考古專家秦大樹先生從事古陶瓷考古,參與鳩山閔莊窯發掘研究。期間,他多次提及宿白先生,提議前往拜訪,我們一行到北京時,專門到皇城根下,拜訪了在弘一法師故居居住的北京大學宣傳部長趙為民先生,一起交流探討,共進午餐,話題多涉及陶瓷和歷史文化。之前,我對宿白先生的名字早有耳聞,因他年事已高,需提前預約,終失之交臂,未能當面討教。
三、楊氏民居,一處留存活態記憶的傳統村落
本世紀初期,我曾經對隱藏在禹州鄉村的古村落著迷了一段時間,足跡幾乎跑遍了26個鄉鎮辦,也撰寫了大量有價值的文字材料,在報刊發表後曾引起過轟動。但終因讀書太少和知識所限,對古建築藝術和鄉村傳統村落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沒有形成專門系統的研究成果。
比如花石白北的楊氏民居,2006年我前往做過考察調研,當時周邊的古建築多已拆扒,僅僅殘存的部分被村部佔據。聽當地人說,楊氏的家業非常大,最繁盛時,整個白沙水庫地區包括登封的一部分田地都是楊家的產業,現存的建築系四合院結構,屬清代建築,這種鄉村遺留下來的典型的「老房子」保存了農耕文明的生活氣息和生命特徵。
楊家莊園·四合院
白沙楊家的歷史只追溯到明代,記錄明代以來就是白沙望族。據楊氏族譜考證,白沙楊家始祖楊應祥,明代遷居白沙。當時家徒四壁,後來偶然在村頭山坡上獲得大量金銀財寶。自此繁衍生息,成了一方富豪。至清朝時,楊家擁有良田千頃,最多時僅家丁就有上千人。
而有資料記載的楊氏先祖楊應祥,竟然與明朝皇家產生了莫名其妙的關聯。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後,洪武皇帝的孫子朱允炆在南京即位稱建文皇帝,而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竟然起兵反叛,一路殺到南京燒了宮廷,在尋找朱允炆時始終不見蹤影,有人說被大火燒死了,有人說從暗道奔逃出去。
建文皇帝的去向始終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後來的明成祖命鄭和下西洋,據說也是為了尋找出逃的朱允炆。這之後出了一個歷史公案,傳說楊應祥就是失蹤的建文皇帝而名噪朝野,此事還成為千古懸案。
正是這樣一個富冠潁川而又神秘的楊氏大族,自明至民國營造了規模數百畝大的楊家莊園。明代以來,楊家出過多位有影響的人物。士農工商及政府軍界皆有:如清朝嘉慶年間布政司楊聖典,清道光年間任五城兵馬司的楊逵漸等。
楊家莊園·繡樓
以白沙北街為主,南街亦有若干院落。北街路西曾是七處五進四合院。門樓高大,氣宇軒昂,青磚碧瓦,煞是壯觀,門窗皆是雕花透欞,連房簷裝飾、門窗外的磚石欄框等,都是圖案精美,精雕細琢。每一處臨五楹,二至五進宅院,只有上房和左右廂房,有的有後院,前後通街,有的庭中有庭,院中有院。北街路東府第連片相互對應。其中有兵馬司府、郡馬府等,非常顯赫。
楊家莊園建築群中倒座門樓鱗次櫛比,門樓與廳堂、花罩、掛落、隔斷、門窗、木雕構件之取材、圖案、工藝體現了明清時代技術工藝水平之巔峰,與犀頭、脊瓦、磚雕構件相映生輝。尤其各宅門庭裝飾考究,富麗堂皇。門前有旗杆和上馬石,昭示它曾經的繁華和富庶。
楊家莊園·木雕
其實,楊氏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稱自己是失蹤的明建文皇帝,那麼他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之後呢?在楊氏族譜中記載的楊應祥是在山中撿到元寶起家,這個非常偶然有突兀的說法似乎牽強。
中國農民素有勤儉持家的好傳統,每一個名門望族幾乎都是從寒門苦讀中積累起了巨大家業。但民間又有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說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楊家莊園能有如此規模,楊家如此顯赫肯定有其歷史背景。且讓我找些資料予以佐證。據禹州西北土城寺隋造像碑記載:如來佛像在於露宿,風吹日爆,見者心慌。至開皇九年以來,楊尊化治有道,佛法興焉,竟造大石像一塊。添置寺石,竟造聖容。勒石銘記,以訖永終。此外像主有職銜者,曰當陽像主宋衛統軍從晉王南行受為都督豫州長史權檢校康城主事楊敖,父潁州醇西大都督開國伯密縣令河陰郡守楊四郎,母譚當陽像主五伯家正陽翟縣司公楊買香,別有像主十二人,皆楊姓。
碑文多有斷裂,很多地方字有遺漏。但從碑文內容大略可以看出,自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分陽翟縣置康城縣,碑文記載康城主事楊敖,其隨晉王南行,應指伐陳,在開皇八年授為都督。而楊家莊園位於許洛古道驛站重要節點位置上,自隋朝開始就有皇親國戚在附近的康城縣任職,聚集起巨大的家族,漸趨成為附近的名門望族,即若隋朝丟掉江山,因為這一支系有皇家血統,與唐朝皇帝亦有姻親關係,終能延續香火,亦官亦商。
在古代,宗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公社性質,由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需要它,以皇帝為首的國家利用這個組織來協助防止編戶的流散及其反抗,穩定農村中統治者的秩序。宗族組織已經成為統治者所利用的工具,但宗族內部的公社殘遺任然起一定作用,在困難時期,宗族是最現成的集體組織,他們集體逃荒、墾荒、避亂等等。由此可見,宗族保護其成員的只能淵源於遙遠的氏族習慣。
從最早記錄的漢成帝陽朔二年(公元前22年),潁川郡(禹州)鐵官徒申徒聖等人不堪忍受殘酷壓迫,率領180名冶鐵囚徒起義被鎮壓,到元代提舉白沙鐵冶劉聞政,我們簡要分析一下鐵器時代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身份角色。
歷史以來,政府都在努力加強對工匠的控制,勞動者的缺乏不但直接影響到坑冶以及其他手工業無法獲得足夠的勞動者,並且手工業者的生產與生活資料都從農村取得,鐵成為稀罕的材料。
《南齊書》卷二十八中記載:「劉備取帳鉤銅鑄錢以充國家」,各個軍事集團為了獲得從事戰爭的武器與藉以組織農民生產以便剝削的農具,只有建立官府作場,強迫人民在集中管理下勞動,才能滿足這種需要。而手工業者大多被軍隊俘獲,作為隨營工匠。
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城市經濟恢復繁榮,有些工商業戶居然發了財,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消費者貴族、官僚對於高貴手工業者生產品的需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孝文帝以後放鬆了對官府工役的控制。劉聞政家族的發展興盛足以證明其靠做鐵冶提舉官職獲得了巨大利益。
白沙村歷史以來都處於交通要道上,商賈雲集,經濟繁榮。自古代冶鐵時代傳承下來的手工技術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鑄造企業,白北村現仍存有元代冶鐵遺址,當年冶鐵遺留的數噸重的「鐵牛角」、「大碾盤」等即為那時煉爐殘存的鐵渣和流爐物。
遍布白北村及周邊的冶鐵廢渣,足以證明此地以冶鐵為標誌的手工技藝逐漸向工業繁盛的鑄造技術轉換的過程。
此外,村裡還有東漢書法家蔡邕的墓地,山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道,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為白沙楊氏收存。蔡邕以隸書著稱,體法多變,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年),靈帝詔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
董卓當權時,任邕為左中郎將。卓被誅後,邕為王允捕殺,死後埋葬於此。大書法家蔡邕身後能葬於此,也算為白沙增添了幾多榮幸。
而明代大學士劉宇墓在此就不足為奇了,自他的先祖自元代由北方少數民族遷居於此改姓劉,也算是門庭顯赫,先後有提舉白沙鎮鐵冶劉聞政,寧州知州劉剛,大學士劉宇。大學士劉瑾因結黨營私,殘害忠良,與同朝為官的鈞州人馬文升為敵,故從當地誌書中將其刪除不錄。
因此,白沙自古及今名聞遐邇,富庶一方,漢代、宋代、戰國、唐代墓葬與遺址7處;望嵩橋、古寨牆、逍遙觀三級提灌工程等古舊建築3處;主要傳統民居群4處,分別是楊氏老宅、耿氏老宅、李氏老宅等。此外,其還有關帝廟、花戲樓、菩薩堂,以及元代冶鐵、白沙書院、觀音閣、天爺廟、將軍廟、府君廟、關羽斬將臺等多處古遺蹟。
白沙,在高速、高鐵等便捷交通運輸一統天下的現代文明滌蕩下,已失去古風舊貌,許洛重要孔道的位置漸行漸遠,但是,因為人口眾多,經濟繁榮,依然成為禹州西北重要的商貿集鎮。
近年來,因村子過大,白沙分為白南、白北兩個行政村。歷史過往中的白沙,在偌大水庫的蕩漾裡永遠停泊在人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