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東西,那就是年齡,無論你是躺著還是坐著,每一年都會增加一歲。農村人常說:「人過四十吃死食」,意思是過了四十歲,如果還是一事無成,人生基本上也就這樣了,也只能靠死工資或者微薄的收入來生活了。有句俗語叫:「四十比三,妻離子散」,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四十比三,妻離子散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而是說人到了這個年齡,經歷的事情多了,閱歷和思想都已成熟,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就不會被一些所謂的表象所迷惑。
因此「四十比三,妻離子散」,說的就是到了四十歲,就已經到了不惑之年,這時候就不應該為了一些表象與人攀比,也可以理解成為了面子與人攀比,要不然就會導致妻離子散,當然「妻離子散」有點誇張,但也是為了起到警示作用。而這裡的「比三」,並不是說單指三件事,也可以理解成幾件事。下面就來看看到底是哪些事情不能攀比呢?
第一:不比錢多,妒忌成恨
由於以前人普遍壽命較短,能到六十歲就算高壽了,因此以前的四十歲幾乎相等於現在的五十歲,身體各部件都已開始走下坡路了,如果在三十而立之年沒有積累下財富,到了這個年齡段,就不要與人攀比錢多錢少了,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最終讓自己走上歧途。
其實農村人的攀比心和嫉妒心是非常強的,比如在農村,大家都是一樣的生活水平,彼此也不會產生嫉妒,如果你比別人過得好,那一定是會遭人嫉妒的。還有一些人,在聽到別人落魄之後,就會興高採烈地談論大半天,比自己賺錢還高興。如果聽到別人發財了,那心裡很不是滋味,然後就會在背後使壞。
有些人為了與人攀比,但是卻比不過人家,這時候就會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還記得前些年有個孩子為了買手機,居然把腎賣掉換了手機。這就是為了面子不計後果的代價,當然那是個孩子,如果到了四十歲還能幹出這事,那才叫笑話呢。
第二:不比子貴,空留遺憾
都說:年輕時比自己,年老時比孩子。特別是在農村,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如果孩子能幹,家長在村裡都能高人一等。但是每個孩子都不同,還記得小時候,家長總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看誰家的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名,再看看你,真是清水河看到底了。
這種攀比的方式教育孩子,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有句話叫:「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這也是現在學校裡取消了排名次的原因之一。就像世上有一種鳥,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然後讓下一代使勁飛,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攀比心理呢?
第三:不比出身,切莫自卑
雖然經常能聽到有人在說:「我爸是誰」,藉以此來嚇唬別人,但無論是什麼出身,到了四十歲的年紀,就應該說:「我是誰」,如果到了四十歲還與別人比出身,就說明自己一無是處,只能拿出身來給自己鍍金了。四十歲還為了出身整日埋怨,難免會抑鬱成疾。
因此「四十比三,妻離子散」這句話也是告訴人們,人到了四十歲就要看淡一些事情,特別是一些表面的事情,有人說:當你能放下面子開始賺錢的時候,也就離成功不遠了。因此到了四十歲,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道,與人攀比,只能徒增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