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徐付彪 見習記者 張樹鑫 通訊員 張勇 德州報導
眼下,正是夏播的時節,德州平原縣堤上王村的村民,卻三三兩兩在河堤樹蔭下乘起了涼。身邊是靜靜流淌的馬頰河,伴著村民們的歡聲笑語。
「咋,他伯又下地?」「忙啥嘞,來坐下涼快會兒吧。」正在納涼的堤上王村村民鄭連鋼,「調侃」起了隔壁村的老熟人。一邊是為了搶時農忙的村民,一邊是樹蔭下乘涼的村民,同樣是農民,卻過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農忙生活。
村莊聚合讓村民就地市民化
鄭連鋼的幸福生活得益於村裡黨支部辦起了合作社,家裡十幾畝地,全部入了社。46歲的鄭連鋼在黃土地裡忙活了半輩子,臨了,搖身一變過上了「收租」的生活。
5月29日,鄭連鋼領到了麥季每畝400元的首次分紅。
「土地入社,咱啥也不用管,每年只等著分紅拿錢。」5月底,合作社舉行分紅大會,地裡的麥子還沒收割,鄭連鋼就領到了麥季每畝400元的首次分紅。
土地入社到底給村民增收幾何,鄭連鋼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種地辛苦不說,一畝地按1000斤麥收算,賣1200元,刨除麥種、肥料等成本,能剩個600塊錢左右;土地入了合作社,每年每畝保底分紅800元,還會根據收益情況進行二次分紅。重要的是,村民解放了勞動力,就地職業化成為產業技術工人,或者進入龍門街道三大民營園區入園打工,這一算,年增收達到4萬元。
土地入社後,不少村民選擇進入軍倉創業園區打工,實現農民就業不離家。
同樣的土地,咋到了合作社手裡就能「高產」呢?平原縣龍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東告訴記者,「黨組織牽頭+土地聚合」讓村民手裡的土地「生金吐銀」。2017年,包括堤上王村在內的11個村莊,5632人搬進現在的軍倉社區,設立軍倉社區黨委和11個網格黨支部,聚合起9700畝耕地。之後,龍門街道又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破題的關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的模式。土地由專業合作社經營,對接市場發展訂單農業,黨支部全過程參與管理與監督。土地聚合釋放了規模優勢,還有黨組織參與,一舉破解了土地零散、種植水平不高的難題。
軍倉社區成為了農村並建社區典型
龍門街道11個村子攥成拳頭,村莊聚合了,組織聚合了,土地聚合了。帶來的是農村並建社區從相加到相融、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黨組織組織力增強、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富民強民心氣提高的顯著變化。
在平原縣前曹鎮鄭莊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全村92.18%、1014畝土地集中經營,探索出一條「支部領辦、集約經營;以地入股、按股分紅;群眾受益,集體增收」的「鄭莊模式」。2018年群眾每畝分紅1379.22元,集體增收5.2萬元。2019年群眾每畝分紅1075元,集體增收4.78萬元,實現了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2017年,在「鄭莊模式」引領帶動下,前曹鎮試點村擴展到13個,共計570戶、4352畝土地入股合作經營,其中董集等5個村入股戶數和土地畝數均達到100%。截至目前,全鎮已完成合作社註冊36個。
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聚合起土地,釋放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巨大優勢。
三年時間,基層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德州已遍地開花。「目前,全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數量已達2249個,通過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東,實現了農民、集體『雙增收』,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服務功能『雙增強』。」德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廷國告訴記者。
近年來,德州市堅持把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舉措和重要抓手,下足功夫系統推進、下大氣力集中攻堅。2017年至2019年,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數量、規模和效益實現「三連增」。今年以來,德州專門出臺文件明確獎勵政策、強化財政扶持、完善帶頭人隊伍建設。4月15日,公開遴選306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到重點村擔任支部書記,保障合作社建設質量。5月19日,舉辦德州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招商推介會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籤約項目24個,總投資66億元。
從「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到「黨組織與經濟組織有效整合,優勢資源與發展需求深度融合,黨組織與黨員群眾緊密結合」,基層黨組織領辦2249個合作社,為德州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提供了有效路徑。